侧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
[0089]在这种状态下,若压缩空气等流体流入流体流入通道222,则流体通过流体连接通道224,沿着第一本体110的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和连接管130的第二流体供给通道132进行移动,之后向第一形成空间142内流入。
[0090]像这样,若流体向第一形成空间142内供给,则第一形成空间142内的压力上升,而这种现象直接作用于工作轴200的流体接触块210,因此,如图5所示,流体接触块210被推向第二形成空间144侧,结果,使整个工作轴向第二形成空间144侧进行直线移动。
[0091]因此,在工作轴200中,第二直线杆230的一部分区间向第二本体120的第二轴移动通道122的内部插入的同时,第一直线杆220以与第二直线杆230的插入长度相同的长度向第一本体110的外部引出。
[0092]若在受振动影响的外部对象物I位于第一直线杆220的端部附近的情况下,第一直线杆220被引出,且端部对外部对象物I进行击打,由此在外部对象物I发生振动。
[0093]像这样,若工作轴200向第二形成空间144侧移动,则插入片250成为从截面积收缩槽125脱离的状态,同时第二直线杆230的第一流体排出孔234成为与第一本体110的流体吐出间隔150相连通的状态,第二流体排出孔235成为与流体排出通道126相错开的状态。
[0094]因此,如图6所示,向第一形成空间142内流入的流体通过流体吐出间隔150和第一流体排出孔234向工作轴200的流体回收通道232流入,并在进行移动后,填满第二形成空间144。
[0095]像这样,随着流体填满第二形成空间144,第二形成空间144内的压力上升,在此情况下,第二直线杆230中位于第二形成空间144内的区间的截面积大于形成有插入片250的第二直线杆230的区间的截面积,结果,工作轴中的位于第二形成空间144的区间及作用于流体接触块210的压力变得大于形成在第一形成空间142的压力。
[0096]因此,在第二形成空间144内压力上升的过程中,如图7所示,流体接触块210向相反的第一形成空间142侧移动,结果,整个工作轴200朝向第一形成空间142侧进行直线移动。
[0097]由此,工作轴200中的第一直线杆220的规定区间插入于第一本体110的第一轴移动通道112的内部,相反,第二直线杆230从第二本体120的外侧引出。
[0098]即,仅通过一次流体供给,使工作轴200向两方向进行往返直线移动。
[0099]像这样,随着第二直线杆230向外部引出,第二直线杆230的端部对位于附近的外部对象物I进行击打,从而向相应的外部对象物I赋予振动。
[0100]因此,如上所述,在外部对象物I分别位于第一直线杆220和第二直线杆230附近的情况下,可以仅通过一次流体供给就可以一同向两个外部对象物赋予振动。
[0101]并且,随着流体供给管向与工作轴200的长度及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连接,不同于以往向垂直方向与外壳相连接来在连接部位集中负荷的结构,工作轴200可在移动的过程中,使流体供给管也能向相同的方向移动,因此,防止负荷集中于连接部位的现象。
[0102]像这样,若整个工作轴200向第一形成空间142侧移动,则第一流体排出孔234位于第二本体120的流体吐出间隔150和第二连接引导槽127之间的地点,第二流体排出孔235成为与第二连接引导槽127相连通的状态。
[0103]并且,在这种过程中,第二形成空间144内的流体重新沿着流体回收通道232移动后,通过第二流体排出孔235经过第二本体120的流体排出通道126,并向外部排出。
[0104]接着,如上所述,重新通过流体供给管供给的流体向第一形成空间142流入后,反复进行之后的过程,由此,工作轴200反复进行左右直线移动。
[0105]除此之外,以图8及图9为基础,对表示工作轴200在固定于外部对象物的状态下借助外壳100的左右移动来发生振动的情况的过程进行说明。
[0106]在这种情况下,若工作轴200的一端部或两端部在固定于外部对象物I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方式使流体通过工作轴200的流体流入通道222及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向第一形成空间142内流入,则第一形成空间142的压力上升。
[0107]但是,在此情况下,由于工作轴200的端部被固定,因此,工作轴200无法向第二形成空间144侧移动,而是整个外壳100向第二直线杆230的端部侧进行直线移动。
[0108]由此,在外壳100移动的过程中,随着第一本体110的内侧面与流体接触块210相冲突,振动向第二直线杆230的端部和第一直线杆220的端部侧传递。
[0109]因此,在工作轴200的两端部分别与外部对象物相连接的情况下,只通过外壳100和工作轴200之间的一次冲突,就可以同时向两个外部对象物传递振动。
[0110]并且,之后如果流体通过流体回收通道232向第二形成空间144流入,导致第二形成空间144的压力上升,则此时也因工作轴200被固定,使得如图9所示,整个外壳100向第一直线杆220的端部侧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第二本体120的一侧面与流体接触块210相冲突,由此再次发生振动。
[0111]像这样,随着工作轴从外壳的两方向突出,与只向一个方向突出的现有技术相比,不仅提高振动传递效率,并且由于在工作轴的两端部被固定的状态下发生振动,因此,与只有工作轴的一端部固定于外部对象物的情况相比,不仅不会发生整个振动发生装置下垂的现象,并且具有可以最小化工作轴和外部对象物之间的连接部位的破损忧虑的优点。
[0112]与此同时,像这样,在整个外壳100进行左右移动的结构中,由于流体供给管与工作轴相连接,因此,在外壳100的移动过程中,具有可以防止出现与流体供给管之间的连接地点破损的忧虑的优点。
[0113]除此之外,虽然附图未图示,但在外壳100被固定的状态下,形成由工作轴200进行左右移动来与外部对象物相冲突的结构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工作轴200的流体流入通道,并可以使外部的流体供给管与外壳100的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或第二流体供给通道132直接相连接。
[0114]S卩,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外壳100处于被固定的状态,因此,在发生振动的过程中,与流体供给管之间的连接部位的破损忧虑很小,因此,即使将流体供给管与外壳100直接相连接,也防止与流体供给管之间的连接部位破损的忧虑。
[0115]图10和图11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变形例,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外壳100的内部或外部设置单独的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从而能够使工作轴200和外壳100或外部对象物的寿命降低现象最小化。
[0116]在此情况下,图10为表示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设置于外壳100的内部的情况的图,第一缓冲部件310为由橡胶等软质材料形成的环形态,在第一本体110中紧贴于朝向第二形成空间144的面的状态下,被设置成由第一直线杆220贯通中央的形态。
[0117]并且,第一缓冲部件320也由与第一缓冲部件310相同的材质形成,并呈环形态,在第二本体120中紧贴于朝向第一形成空间142的面的状态下,被设置成由第二直线杆230贯通中央的形态。
[0118]因此,流体接触块210在压力形成空间140内进行左右移动的过程中,在与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的内侧面相冲突的情况下,借助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来缓冲冲击,由此可以防止流体接触块210或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的破损现象。
[0119]作为参考,附图虽然图示出将第一缓冲部件310及第二缓冲部件320设置成紧贴于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但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也可以被设置成与流体接触块210的两侧面相紧贴的形态。
[0120]图11为表示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设置于工作轴200的两端部的变形例的图,缓冲部件为板材形块结构,一侧面以与工作轴的两端部的螺丝部240进行螺丝紧固的状态进行设置。
[0121 ]在此情况下,如上所述,除了螺丝部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来对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和工作轴200之间进行连接。
[0122]由此,在工作轴200对外部对象物进行击打的过程中,借助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来缓冲冲击,因此可以防止工作轴200或外部对象物的破损。
[0123]作为参考,虽然附图未图示,但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可以均设置于外壳100的内部和工作轴200的两端部。
[0124]并且,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无需限定于特定材质,只要是乌拉坦、橡胶、硅、其他塑料等在外壳100的前后移动过程中通过基于外壳100的冲击来防止外部对象物I及外壳100的破损等的材质,就可以不受限制地选择多种来适用。
[0125]图12至图14为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变形例的图,属于以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方式体现外壳100内的流体移动路径的情况。
[0126]更加具体地进行说明如下:基本上,在流体通过工作轴200的端部向外壳100的压力形成空间140内流入,使得工作轴200向一个方向移动后,通过第一直线杆220和第二直线杆230之间的截面积之差使工作轴向相反方向移动,同时向外部排出流体,而这种技术概念与上述实施例类似。
[0127]只不过,在本实施例中,流体流入通道222形成于第二直线杆230,省略外壳100的流体吐出间隔150和工作轴的插入片250,并在流体接触块21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