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发生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如下的振动发生装置:外壳的内部的可动轴借助流体压力来进行前后反复移动,并能够向与可动轴相连接的外部对象物施加振动,尤其能够在外壳的两方向同时实现基于可动轴的振动输出,从而提高振动发生率,并改善流体的进出(IN/0UT)结构和内部移动途径,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设置。
【背景技术】
[0002]—般情况下,振动发生装置以如下结构形成:工作轴的一部分区间在外壳的内部沿着长度方向插入设置,而在工作轴中,向外壳的外部露出的区间的端部与漏斗、配管等外部对象物相连接。
[0003]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如下方式运行:若向外壳的内部供给从外部供给的压缩空气等流体,外壳则根据内部流体的移动途径来进行前后反复直线移动,并通过与可动轴之间的冲突反复地向外部对象物传递振动。
[0004]但是,以往的振动发生装置被设置为都只有可动轴的一端部向外壳突出,来与外部对象物相连接的结构,即,整个振动发生装置通过可动轴的一端部以悬挂于外部对象物的形态设置。
[0005]像这样,在整个振动发生装置仅通过可动轴的一端部与外部对象物相连接的结构中,如果整个振动发生装置在向横向平躺的状态下与外部对象物相连接的情况下,除了连接地点之外的剩余的所有区间会因自身的重量而受到下垂负荷。
[0006]因此,在这种状态持续的情况下,不仅会成为由可动轴的变形或破损引起的降低寿命的原因,并且还因这种下垂负荷集中在与外部对象物之间的连接地点,因此,存在很难与外部对象物进行稳定连接的缺点。
[0007]并且,如上所述,由于以往的振动发生装置仅有工作轴的一端部突出,并与外部对象物相连接,导致在结构上只能向一侧方向输出振动,因此,除了向一个外部对象物传递振动之外,相应振动发生装置无法向其他外部对象物传递振动。
[0008]因此,根据工作场所的环境,每个外部对象物均需要单独设置振动发生装置,因此存在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也非常大的缺点。
[0009]除了这种根据工作轴和外部对象物之间的连接结构的问题之外,现有技术属于外部的流体通过形成于外壳的供给孔来进行供给的结构,而这属于外部的流体供给管的端部与外壳相连接的结构。
[0010]但是,像这样,随着流体供给管与外壳相连接,流体供给管只能沿着外壳的前后移动方向和垂直方向相连接,因此,在外壳向前后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由此引起的负荷集中于流体供给管和外壳之间的连接部位,从而使相应连接部位的破损可能性变大。
【发明内容】
[0011]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2]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现有技术问题而提出,基本上,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工作轴向外壳的两端部突出,从而能够使振动向外壳的两侧交替地输出,由此不仅能够提高振动发生效率,并且能够使一个振动发生装置同时适用于多个外部对象物,从而能够提高经济性效果的技术。
[0013]并且,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随着工作轴向外壳的两端部突出形成,能够稳定地设置振动发生装置。
[0014]并且,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能够使流体供给管沿着工作轴的轴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在运行过程中防止发生与流体供给管之间的连接部位破损的现象。
[0015]技术方案
[0016]振动发生装置包括:
[0017]外壳,在上述外壳的内部形成有压力形成空间,在上述压力形成空间的两侧形成有第一轴移动通道、第二轴移动通道,上述第一轴移动通道、第二轴移动通道呈与外部相连通的形态,并且,上述外壳具有流体供给通道及流体排出通道,上述流体供给通道用于连接上述压力形成空间的一侧和外部,上述流体排出通道用于连接上述压力形成空间的另一侧和外部;
[0018]工作轴,依次贯通上述第一轴移动通道、压力形成空间及第二轴移动通道,上述工作轴的两端部经过外壳的两端部向外部突出,在上述压力形成空间的内部中的上述流体供给通道与流体排出通道的连接地点之间的区间形成有流体接触块。
[0019]并且,以上述流体接触块为基准,上述压力形成空间可在一侧形成有第一形成空间,在相反侧地点以分割的方式形成有第二形成空间,上述流体接触块能够在上述第一形成空间、第二形成空间之间移动,上述流体供给通道能够与上述第一形成空间相连接,上述流体排出通道能够与上述第二形成空间相连接。
[0020]并且,以上述流体接触块为基准,上述工作轴可在上述第一形成空间侧的端部沿着工作轴的长度方向形成有流体流入通道,上述流体流入通道的端部能够与上述流体供给通道相连接,以上述流体接触块为基准,从上述第一形成空间所处的地点沿着长度方向至工作轴的另一端部为止形成有流体回收通道,在上述工作轴的移动过程中,上述流体回收通道能够与上述流体排出通道形成连接及非连接状态。
[0021]并且,在上述工作轴中,位于上述第一形成空间内的区间的圆周直径能够形成得小于位于上述第二形成空间内的区间的圆周直径。
[0022]并且,本发明还可以包括缓冲部件,上述缓冲部件在上述流体接触块的两侧面和上述压力形成空间的内壁面中位于与此相向的面之间。
[0023]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包括缓冲部件,上述缓冲部件设置于上述工作轴的两端部。
[0024]发明效果
[0025]这种具有多种实施例的本发明基本上在向压力形成空间流入的流体的移动过程中,向工作轴的两方向形成流体压力,从而能够使工作轴或外壳向左右反复移动,其结果,能够使振动交替地向工作轴的两方向输出。
[0026]因此,在供给流体并进行排出的第一循环过程中,可向工作轴的两方向发生两次振动,因此,与以往相比,可以提高两倍的振动输出次数。
[0027]并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在工作轴的每个两端部分别连接外部对象物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一个振动发生装置同时向多个外部对象物传递振动。
[0028]并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由于工作轴的两端部均从外壳的两端部突出,因此,可以将工作轴的两端部固定地设置于外部结构物,从而与只能由外部对象物连接工作轴的一端部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将向工作轴施加的负荷最小化,使得能够将工作轴的破损最小化。
[0029]并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向工作轴的轴方向形成流体的供给路径,使得外部的流体供给管与工作轴的端部相连接,因此,还可以解决以往在外壳进行前后移动的过程中,因负荷集中于与流体供给管之间的连接地点而导致连接地点受损的问题。
[0030]与此同时,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随着在外壳的内部或工作轴的端部设置缓冲部件,在运行过程中,将外壳和工作轴之间因相互冲突而导致的冲击最小化,从而延长产品寿命O
【附图说明】
[0031]图1至图7为涉及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图,
[0032]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振动发生装置的整体分解立体图,
[0033]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振动发生装置的结合立体图,
[0034]图3为图2的剖切立体图,
[0035]图4为图3的正剖视图,
[0036]图5为因初始流体的流入而使工作轴向第二形成空间侧移动的状态的剖视图,
[0037]图6为在图5的状态下由流体向第二形成空间内流入的状态的剖视图,
[0038]图7为因第二形成空间内的压力上升而使工作轴向第一形成空间侧移动的状态的剖视图。
[0039]图8及图9为表示在工作轴的两端部得到固定的状态下,外壳进行左右直线移动来发生振动的过程的剖视图。
[0040]图10为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在压力形成空间的内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0041]图11为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设置于工作轴的两端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0042]图12至图15为表示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外壳的内部的流体移动路径的状态下的运行过程的剖视图。
[0043]图16及图17为表示缓冲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以下,以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为基础,对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及其效果进行说明。
[0045]作为参考,本发明所提及的流体意味着包含空气、水、油,S卩,能够以多种方式选择适用向外壳供给的流体。
[0046]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振动发生装置大致包括外壳100和工作轴200。
[0047]首先,外壳100并行行使着整个壳体作用,与流体的移动途径形成功能以及根据设置状态的振动发生功能,在整体上,外壳100呈中空管形态,并且在外壳100的中间地点形成有规定面积的压力形成空间140。
[0048]并且,以压力形成空间140为基准,在两侧形成有用于引导工作轴200的直线移动的轴移动通道,轴移动通道具有与工作轴200几乎相同的直径,上述轴移动通道的一端部在与压力形成空间140相连通的状态下形成为贯通外壳100的两端部的形态。
[0049]这种外壳100为了与工作轴200相结合而形成为能够进行分解的组装结构,而为此,外壳100重新被分割为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及连接管130。
[0050]在此情况下,第一本体110呈圆形的板块形态,且行使着外壳100的一侧的帽部作用,并以工作轴200的中间地点为基准,行使着一侧区间的结合功能,而在中央左右贯通形成有第一轴移动通道112。
[0051]在此情况下,在第一本体110的内侧面形成有直径小于第一本体110的外围边缘的直径的第一台阶部114。
[0052]并且,在第一本体110的内部中,在第一轴移动通道112的中间地点连接形成有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的端部,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的另一端部以贯通第一本体110的内侧面中的第一台阶部114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