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侧地点的形态形成。
[0053]在此情况下,在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中的与第一轴移动通道112相连接的端部形成有左右长度大于其他区间的第一连接引导槽116,从而在工作轴200进行左右移动的过程中,使工作轴200的流体流入通道222的端部始终能够维持与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相连通的状态。
[0054]与这种第一本体110—同构成外壳100的第二本体120不仅行使着外壳100的相反侧端部的帽部作用,并且还起到工作轴200的相反侧区间的结合功能,并且,上述第二本体120呈与第一本体110相同的圆形的板块形态,第二轴移动通道122以左右贯通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第二本体120的中央。
[0055]并且,在第二本体120的内侧面形成有直径小于第二本体120的外围边缘的直径的第二台阶部124。
[0056]这种第二本体120被设置成以与第一本体110左右对称的形态维持间隔并相向,从而使第二轴移动通道122与第一本体110的第一轴移动通道112位于左右同一线上。
[0057]在此情况下,在第二轴移动通道122的周围面中的第二台阶部124的形成区间形成有直径相对大的形态的截面积收缩槽125。
[0058]在此情况下,在第二本体120的内部中的第二轴移动通道122的中间地点连接形成有流体排出通道126的端部,流体排出通道126的另一端部以贯通外围边缘的形态形成。
[0059]在此情况下,在流体排出通道126中的与第二轴移动通道122相连接的端部也形成有左右长度大于其他区间的第二连接引导槽127,从而在工作轴200进行左右移动的过程中,在工作轴200的第二流体排出孔235和流体排出通道126的端部相互错开的状态下重新准确地相连通。
[0060]作为与这种第一本体110及第二本体120—同构成外壳100的最后要素的连接管130行使着一边使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之间相连接,一边在第一本体110及第二本体120之间形成压力形成空间140的作用,因此,在整体上呈具有规定长度的中空管形态,上述连接管130的内径具有与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的第一台阶部114、第二台阶部124的外径相同的直径,上述连接管130的外径具有与第一本体110及第二本体120的外围边缘相同的直径。
[0061]作为参考,连接管130的外径无需一定要与第一本体110及第二本体120的外径相同,即使以小于第一本体110及第二本体120的直径制作也无妨。
[0062]在位于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之间的状态下,随着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的第一台阶部114、第二台阶部124分别插入于连接管130的两端部,这种连接管130被设置为由连接管130完全包围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之间的区间的形态。
[0063]由此,在外壳100中,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之间的地点成为完全被连接管130包围的状态,从而在相应的地点形成有工作轴200的左右移动所需的压力形成空间140。
[0064]在此情况下,在连接管130的周围的内部形成有第二流体供给通道132,第二流体供给通道132的一端部贯通连接管130中朝向第一本体110侧的端部面,来与第一本体110的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相连通,第二流体供给通道132的另一端部形成为与外壳100的压力形成空间140中的第二本体120的第二台阶部124的正前方地点相连通的形态。
[0065]作为参考,外壳100并不局限于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及连接管130之间的结合结构,只要是能够使第一本体110或第二本体120和连接管130实现一体化的形态等使后述的工作轴200能够被顺畅地设置,并能够进行左右移动的结构,就能不受限制地进行多种变形。
[0066]在以上所述的外壳100设置有工作轴200。
[0067]工作轴200作为向外壳100内供给的流体压力直接被传递并输出振动的部分,基本上呈长度大于外壳100的棒形状,并且由在上述工作轴200的中间低点形成有凸缘形态的直径相对大的流体接触块210的结构而形成。
[0068]S卩,以中间的流体接触块210为基准,上述工作轴形成为在一侧突出有第一直线杆220的形态,在相反侧的端部面突出有对称形态的第二直线杆230的结构。
[0069]在这种状态下,在第一直线杆220和第二直线杆230的端部形成有螺丝部240,上述螺丝部240用于连接受振动影响的外部对象物I或用于与缓冲部件相连接。
[0070]作为参考,除了螺丝部240之外,可以利用其它结构来体现工作轴200和外部对象物之间的连接及与缓冲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
[0071]这种工作轴200被设置为依次贯通外壳100的第一轴移动通道112、压力形成空间140及第二轴移动通道122的形态,在贯通外壳100的第一轴移动通道112的状态下,第一直线杆220被设置成由一端部向第一本体110外部突出的形态,在贯通第二本体120的第二轴移动通道122的状态下,第二直线杆230被设置成由一端部向第二本体120的外部突出的形态,并且,流体接触块210被设置成位于外壳100的压力形成空间140内的状态。
[0072]在此情况下,流体接触块210的直径等于压力形成空间140的直径,S卩,与连接管130的内径相同的方式形成,而流体接触块210的左右宽度形成得小于压力形成空间140的左右宽度。
[0073]因此,压力形成空间140以流体接触块210为基准,向两侧分割而成,从而在朝向第二本体120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形成空间142,在朝向第一本体110的一侧由第二形成空间144形成相互独立的空间。
[0074]通过这种结构,工作轴200成为在由两端部从外壳100的两侧突出的状态下,能够以与压力形成空间140的区间相对应的方式进行左右直线移动的状态。
[0075]并且,在第二直线杆230中,在位于第一形成空间142内的地点的周围形成有凸缘形态的插入片250,上述插入片250能够插入于第二本体120的截面积收缩槽125。
[0076]在此情况下,使插入片250的外径小于截面积收缩槽125,并使插入片250的长度也小于截面积收缩槽125,由此,在工作轴200进行左右移动的过程中,当插入片250插入于截面积收缩槽125时,在截面积收缩槽125和插入片250之间形成有流体吐出间隔150。
[0077]像这样,随着形成插入片250,在第二直线杆230中位于第一形成空间142内的区间的截面积成为小于第一直线杆220中位于第二形成空间144内的区间的状态,而这意味着在压力形成空间140内,第一直线杆220和流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大于第二直线杆230和流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0078]并且,在工作轴200中,在第一直线杆220的内部,流体流入通道222从第一直线杆220的端部沿着长度方向形成至第二形成空间144的之前地点,流体流入通道222的端部通过流体连接通道224与第一本体110的第一连接引导槽116相连接,由此成为工作轴200的流体流入通道222和外壳100的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相互连通的状态。
[0079]使第一本体110的第一连接引导槽116的左右长度在压力形成空间140内成为流体接触块210的左右移动距离以上,从而在工作轴200进行左右移动的过程中,使工作轴200的流体连接通道224始终位于第一连接引导槽116的区间内,由此能够始终顺畅地实现流体供给。
[0080]并且,在第二直线杆230的内部,流体回收通道232从第二直线杆230的端部经过形成有流体接触块210的地点,并形成至第一直线杆220中位于第二形成空间144的地点为止,之后与第二形成空间144相连通。
[0081]并且,在流体回收通道232中的位于第二直线杆230内的地点中,第一流体排出孔234和第二流体排出孔235以留有间隔的方式排列而成,而如图4所示,在第一流体排出孔234和第二流体排出孔235之间的间隔中,在流体接触块210偏向第一形成空间142侧来设置的状态下,第二流体排出孔235与第二本体120的第二连接引导槽127相连通,第一流体排出孔234位于截面积收缩槽125和第二连接引导槽127之间的地点。
[0082]并且,相反地,如图6所示,在流体接触块210偏向第二形成空间144侧来设置的状态下,第一流体排出孔234移动,并与第一本体110的流体吐出间隔150相连接,第二流体排出孔235位于流体吐出间隔150和第二连接引导槽127之间的地点,来成为阻断与流体排出通道126之间的连接的状态。
[0083]作为参考,附图虽然示出了流体回收通道232从第二直线杆230的端部开始形成,但这因在形成流体回收通道232的过程中在加工方法上无法避免只能从第二直线杆230开始进行加工,因此,流体回收通道232的端部应被单独的无头螺栓堵塞而阻断。
[0084]因此,流体回收通道232无需必需形成至第二直线杆230的端部,可以形成至设置有第二流体排出孔235的地点为止。
[0085]以下,对本实施例的作用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的效果进行说明。
[0086]以下,对外壳100固定于单独的结构物的状态下,通过内部的工作轴200的左右移动来发生振动的情况进行说明。
[0087]首先,为了向外壳100的内部供给外部的流体,使外部的流体供给管(未图示)的端部与第一直线杆220的端部的流体流入通道222的入口相连接,在此情况下,流体供给管的长度方向形成与第一直线杆220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
[0088]作为参考,如图4所示,以初始工作轴200的流体接触块210在压力形成空间140内偏向第一形成空间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