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在主轴马达11驱动时,在条纹821的内部,润滑液60朝向相对于周向具有β?度的方向(上侧的双点划线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并且,在条纹822的内部,润滑液60朝向相对于周向具有β2度的方向(下侧的双点划线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
[0098]这样,即使在径向动压槽72中,润滑液60在条纹821内移动的方向与润滑液60在第一动压槽721内且除了条纹821外的部分移动的方向所形成的角度Θ1也为α?-β?度,且比现有的α?度小。也就是说,润滑液60在条纹821内移动的方向与润滑液60在第一动压槽721内且除了条纹821外的部分移动的方向所形成的角度Θ1比条纹821沿周向的情况接近O度。因此,润滑液60在径向动压槽72内的流动不易被条纹821阻碍。因此,在径向动压槽72内,润滑液60容易从低动压区域702向高动压区域701移动。由此,能够提高在第一动压槽721产生的动压力。
[0099]并且,在主轴马达11驱动时,润滑液60在条纹822内移动的方向与在第二动压槽722内润滑液60在条纹822外的部分移动的方向所形成的角度Θ2为α2_β2度,且比现有的α2度小。也就是说,润滑液60在条纹822内移动的方向与润滑液60在第二动压槽722内且除了条纹822外的部分移动的方向所形成的角度Θ2比条纹822沿周向的情况接近O度。因此,径向动压槽72内的润滑液60的流动不易被条纹822阻碍。因此,在径向动压槽72内,润滑液60容易从低动压区域702向高动压区域701移动。由此,能够提高在第二动压槽中722产生的动压力。
[0100]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第二动压槽722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α2度与条纹822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β2度为相同的角度。也就是说,润滑液60在条纹822内的移动的方向与润滑液60在第二动压槽722内且除了条纹822外的部分移动的方向所形成的角度Θ2为O度。因此,在主轴马达11驱动时,润滑液60在第二动压槽722内移动的方向无论在条纹822内还是在条纹822外都是相同的。因此,润滑液在条纹822内的流动不会阻碍润滑液在条纹822外的部分的流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在第二动压槽722中产生的动压力。
[0101]如图10所示,第一轴向动压槽73朝向相对于周向具有比O度大的角度即as度的方向延伸。另外,在形成于第一轴向动压槽73以及第二轴向动压槽74等的与中心轴线9正交的平面的动压槽中,相对于周向的角度称为所谓的切线角。并且,条纹83朝向相对于周向具有比O度大、且在as度以下的角度度的方向延伸。
[0102]在主轴马达11驱动时,旋转部件31相对于具有第一轴向动压槽73的轴22沿周向旋转。由此,在第一轴向动压槽73内,润滑液60朝向相对于周向具有as度的方向(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第一轴向动压槽73的径向内侧且周向一侧的端部成为高动压区域701,第一轴向动压槽73的径向外侧且周向另一侧的端部成为低动压区域702。
[0103]并且,在主轴马达11驱动时,在条纹83的内部,润滑液60沿条纹83所延伸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在条纹83的内部,润滑液60朝向相对于周向具有此度的方向(双点划线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
[0104]在该第一轴向动压槽73中,润滑液60在条纹83内移动的方向与润滑液60在第一轴向动压槽73内且除了条纹83外的部分移动的方向所形成的角度θ8为度,比现有的as度小。也就是说,润滑液60在条纹83内移动的方向与润滑液60在第一轴向动压槽73内且除了条纹83外的部分移动的方向所形成的角度0S比条纹83沿周向的情况接近O度。因此,第一轴向动压槽73内的润滑液60的流动不易被条纹83阻碍。因此,在第一轴向动压槽73内,润滑液60容易从低动压区域702向高动压区域701移动。由此,能够提高在第一轴向动压槽73中产生的动压力。
[0105]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第一轴向动压槽73相对于周向的角度as度与条纹83相对于周向的角度fe度为相同的角度。也就是说,在主轴马达11驱动时,润滑液60在第一轴向动压槽73内移动的方向无论在条纹83内还是在条纹83外都是相同的。由此,能够进一步提尚在第一轴向动压槽73中产生的动压力。
[0106]如图10所示,第一轴向动压槽73的高动压区域701的周向宽度Wl比第一轴向动压槽73的低动压区域702的周向宽度W2小。因此,第一轴向动压槽73的周向宽度随着润滑液60从低动压区域702向高动压区域701移动而变窄,从而容易提高高动压区域701中的润滑液60的动压力。也就是说,能够提高第一轴向动压槽73中的动压力。
[0107]这样,在该流体动压轴承6中,各动压槽71至74具有用于提高各自的动压力的各种要素。由此,能够减少流体动压轴承6的轴承损失,且能够进一步提高轴承刚性。
[0108]以上,对本发明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0109]图11为示出了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径向动压槽列62A的一部分的图。构成径向动压槽列62A的径向动压槽72A为所谓的人字状的动压槽,所述动压槽具有:第一动压槽721A,所述第一动压槽721A随着从上方向下方而朝着周向一侧;以及第二动压槽722A,所述第二动压槽722A随着从上方向下方而朝着周向另一侧。
[0110]在第一动压槽721A的底部配置有多个第一条纹821A。在第二动压槽722A的底部配置有多个第二条纹822A。这些条纹821A、822A为朝向第一动压槽721A以及第二动压槽722A的深度方向凹陷的槽,且相对于周向倾斜延伸。
[0111]在图11的例子中,第一动压槽721A相对于周向的角度alA度与第二动压槽722A相对于周向的角度a2A度为相同的角度。并且,第一动压槽721A的长度LI与第二动压槽722A的长度L2为相同的长度。另一方面,第一条纹821A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βΙΑ度与第二条纹822A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β2Α度为不同的角度。由此,由第一动压槽721A产生的动压力与由第二动压槽722Α产生的动压力不同。
[01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动压槽721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α?度和第二动压槽722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α2度设定为不同的角度。并且,将第一动压槽721的长度与第二动压槽722的长度设定为不同的长度。由此,使由第一动压槽721产生的动压力与由第二动压槽722产生的动压力不同。其结果是,能够以所需的平衡产生由第一动压槽721产生的动压力和由第二动压槽722产生的动压力。
[0113]针对于此,在图11的例子中,能够不依靠第一动压槽721Α以及第二动压槽722Α的形状,而通过调整配置在这些动压槽底部的第一条纹821Α以及第二条纹822Α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βΙΑ度以及β2Α度,以所需的平衡产生由第一动压槽721Α产生的动压力和由第二动压槽722Α产生的动压力。
[0114]图12为示出了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径向动压槽72Β的图。径向动压槽72Β为所谓的人字状的动压槽,所述动压槽具有:第一动压槽721Β,所述第一动压槽721Β随着从上方向下方而朝着周向一侧;以及第二动压槽722Β,所述第二动压槽722Β随着从上方向下方而朝着周向另一侧。在图12的例子中,第一动压槽721Β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与第二动压槽722Β的周向一侧的端部直接相连。
[0115]包括第一动压槽721Β的下侧且周向一侧的端部以及第二动压槽722Β的上侧且周向一侧的端部在内的区域,也就是说包括第一动压槽721Β与第二动压槽722Β的连接部分在内的区域成为在主轴马达驱动时产生比其他区域高的动压力的高动压区域701Β。并且,包括第一动压槽72IB的上侧且周向另一侧的端部在内的区域与包括第二动压槽722Β的下侧且周向另一侧的端部在内的区域分别为低动压区域702Β。
[0116]在第一动压槽721Β的底部配置有多个第一条纹821Β。在第二动压槽722Β的底部配置有多个第二条纹822Β。这些条纹821Β、822Β为朝向第一动压槽721Β以及第二动压槽722Β的深度方向凹陷的槽,且相对于周向倾斜延伸。
[0117]在图12的例子中,第一条纹821Β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中的周向的位置与第二条纹822Β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中的周向的位置一致。也就是说,在第一条纹821Β与第二条纹822Β的连接部位,第一条纹821Β的缘部801Β的周向位置与第二条纹822Β的缘部802Β的周向位置一 Sc ο
[0118]由此,在主轴马达驱动时,图12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的润滑液在第一条纹821Β内朝向下侧且周向一侧的流动与图12中用虚线箭头表示的润滑液在第二条纹822Β内朝向上侧且周向一侧的流动在第一条纹821Β与第二条纹822Β的连接部位处碰撞。由此,能够在高动压区域70IB中获得更高的动压力。也就是说,能够提高径向动压槽72Β中的动压力。
[0119]并且,在图12的例子中,高动压区域701Β中的第一动压槽721Β的深度D3比低动压区域702Β中的第一动压槽721Β的深度D4浅。因此,和第一动压槽721Β相向的部件与第一动压槽721Β的底部之间的间隙在深度D3的区域比在深度D4的区域窄。由此,在主轴马达旋转时,在第一动压槽721Β内,润滑液60Β的压力容易随着润滑液60Β从低动压区域702Β向高动压区域701Β移动而增高。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动压槽721Β中的动压力。
[0120]第二动压槽722Β也同样,高动压区域701Β中的第二动压槽722Β的深度D3比低动压区域702Β中的第二动压槽722Β的深度(未图示)浅。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动压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