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打印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866920阅读:来源:国知局
20之后,操作模块130再以第二方向将料筒140移动而将料筒140移至打印区域112(示出于图1)。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前述的第二轴向,也就是图1中的轴向Y。换言之,在通过前述步骤自动地将料筒140配置于取送臂134上之后,操作模块130可通过前述的移动单元移动至平台110的打印区域112,以利后续的立体打印动作。然而,本发明的立体打印装置100不限于上述的操作步骤。以下将以图7搭配文字说明。
[0067]图7是图1的立体打印装置的操作模块配置料筒的另一流程示意图。请参考图2、图6A至图6B与图7,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置料架120上的各支撑臂122实际上为可动式的支撑构件。举例而言,各支撑臂122包括固定部122b与可动部122c。固定部122b设置于前述作为置料架120的局部机体102的内缘,而可动部122c枢设于固定部122b,如图2与图7所示。其中,可动部122c适于受力而相对于固定部122b旋转,以使可动部122c的一凸缘移近或移离固定部122b的一凸缘。再者,当可动部122c的凸缘移近并抵靠于固定部122b的凸缘时,可动部122c的凸缘与固定部122b的凸缘形成卡合凹部122a。换言之,前述的卡合凹部122a系由固定部122b的凸缘与可动部122c的凸缘彼此接触而构成。如此,承载于置料架120上的料筒140可通过嵌合于卡合凹部122a的翼部144推动可动部122c的凸缘而使可动部122c的凸缘相对于固定部122b的凸缘旋转。藉此,当操作模块130以第一方向(即图1中的轴向Z)移动而使料筒140承载于取送臂134后(如图6B所示),操作模块130以第二方向(即图1的轴向Y)移动料筒140,以使料筒140通过翼部144推动可动部122c相对于固定部122b旋转。如此,可动部122c的凸缘移离固定部122b的凸缘,即可使料筒140自置料架120脱离。
[0068]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各支撑臂122还包括复位件124,连接在固定部122b与可动部122c之间。所述复位件124例如是弹簧或其他适用的元件,复位件124恒驱动可动部122c的凸缘移近并抵靠固定部122b的凸缘。藉此,当操作模块130第二方向(即图1的轴向Y)移动料筒140时,复位件124通过可动部122c与固定部122b之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形并且累积复位力。待料筒140的翼部144脱离卡合凹部122a而不接触可动部122c之后,料筒140自置料架120脱离,而复位件124通过复位力驱动可动部122c的凸缘移近并抵靠固定部122b的凸缘,即复位件124可使相对于固定部122b旋转的可动部122c自动复位。
[0069]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在料筒140承载于取送臂134之后(如图6B所示),操作模块130可往第一方向(即图1中的轴向Z)移动而提取料筒140 (如图6C所示),而后再以第二方向移动至打印区域112。或者,在料筒140承载于取送臂134之后(如图6B所示),操作模块130可往第二方向(即图1中的轴向Y)移动并推动可动式的支撑臂122而提取出料筒140。藉此,本实施例对于支撑臂122的设计可提供立体打印装置100具有两种操作路径(即图6A至图6C的提取路径以及图6A至图6B与图7的提取路径)。在正常运作下,由于操作模块130在第一种操作路径(即图6A至图6C的提取路径)中不需接触置料架120,故此路径可作为主要操作路径。此时,前述的第二种路径(即图6A至图6B与图7的提取路径)可作为主要操作路径失效时的操作路径。也就是,当立体打印装置100在操作过程中产生问题而无法采用第一种操作路径时,操作模块130也可采用需接触置料架120的第二种操作路径来提取料筒140。此时,由于本实施例的支撑臂122为可动式的,故即使操作模块130带动料筒140接触支撑臂122,也不会破坏支撑臂122。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立体打印装置100可依据需求调整其操作路径。
[0070]图8是图6C与图7的立体打印装置的操作模块与加压单元的操作示意图。请参考图4、图6A至图8,在本实施例中,操作模块130还包括支撑环136,而取送臂134位于支撑环136与第一移动单元150之间。当料筒140承载于取送臂134上时,料筒140的至少局部承载于支撑环136上。具体而言,料筒140以翼部144承载于取送臂134上,而料筒140的底部对应于支撑环136,且料筒140的底部可伸入支撑环136。其中,支撑环136的内壁具有第一倾斜面136a,而料筒140的底部具有第二倾斜面146。第一倾斜面136a对应于第二倾斜面146,用以引导料筒140的底部伸入支撑环136。当料筒140以翼部144承载于取送臂134上时,料筒140的底部可承载于支撑环136上,且第一倾斜面136a与第二倾斜面146彼此接触,使料筒140稳固地承载于取送臂134与支撑环136之间。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料筒140与支撑环136之间也可存在第二间隙g2。
[0071 ]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操作模块130还包括弹性件138,连接于取送臂134与第一移动单元150之间。弹性件138恒驱动取送臂134移近第一移动单元150,以在料筒140承载于取送臂134时,使料筒140与支撑环136之间存在第二间隙g2。换言之,通过弹性件138的设置,使本实施例的取送臂134可相对于第一移动单元150移动。当料筒140未承载于取送臂134时,弹性件138较佳地处于未变形状态。待料筒140承载于取送臂134之后,弹性件138可能因料筒140的重量而产生些微变形,但弹性件138仍驱动取送臂134移近第一移动单元150,使料筒140与支撑环136之间存在第二间隙g2,也就是弹性件138仍存在变形的空间,使取送臂134仍可能相对于支撑环136移动。
[0072]在本实施例中,在通过前述步骤自动地将料筒140承载于取送臂134并自置料架120脱离之后(即图6C或图7的状态),操作模块130可通过前述的多个移动单元移动至平台110的打印区域112,并通过前述的料筒140进行打印动作。所述打印动作系指,以料筒140内的建构材料(未示出)在打印区域112上形成未示出的立体物件。使料筒140内的建构材料形成于打印区域112上的手段可以是,将料筒140内的建构材料朝向打印区域112挤出。藉此,在本实施例中,操作模块130还包括加压单元139,配置于取送臂134的一侦U。在料筒140承载于取送臂134之后,加压单元139相对于取送臂134移动并推抵料筒140,而将料筒140固定于加压单元139与取送臂134之间。
[0073]如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弹性件138的设计使取送臂134可活动的目的在于,当加压单元139抵推料筒140时,料筒140可移动第二间隙g2而完全抵靠于支撑环136且变形弹性件138。换言之,弹性件138使取送臂134存在相对于第一移动单元150与支撑环136移动的空间,故当加压单元139抵推料筒140,取送臂134可随着料筒140移动至料筒140的底部完全抵靠于支撑环136且第一倾斜面136a接触第二倾斜面146。如此,即使料筒140承载于取送臂134之后与支撑环136之间存在第二间隙g2,取送臂134与料筒140也可通过加压单元139的推抵而移动至料筒140的底部抵靠于支撑环136,使料筒140固定在取送臂134、支撑环136以及加压单元139之间,而加压单元139抵推料筒140的动作不会对取送臂134造成破坏。
[0074]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立体打印装置100进一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