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和可靠性,该方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0038] 有利地,第一锭子的每个完整旋转分离多根线,即多根线能够被接收在一个螺距 中,例如,通过释放第一锭子在旋转区域中的旋转而逐个释放多根线。
[0039] 根据该方法的优选的变型,使第一锭子间歇地旋转,即使第一锭子交替地旋转通 过一些角度然后停止或加速。可代替地,可以使第一锭子在释放旋转区域中比在无效旋转 区域中更缓慢地旋转,使得线及时相继跳离。
[0040] 分离的线能够在第三平面上进行检查或从第三平面进一步输送到测量位置。特别 优选地,分离的线从第三平面进一步输送到第二释放边缘,线从该第二释放边缘释放到第 四平面上。该变型具有的优点是,提高分离的数量。
[0041] 有利地,线以第一轴向输送速度输送到第一锭子的第一释放边缘,并且以更大的 第二轴向输送速度从第一释放边缘输送到第二释放边缘。这具有如下优点,即迅速地向远 处输送从第一释放边缘释放的线,并且为随后的线留有空间。
【附图说明】
[0042]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图中:
[0043] 图1以截面的方式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线分离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该线分离装 置包含第一锭子(在下文中还被称为"分组锭子")以及更小直径的第二锭子(在下文中 还被称为"输送锭子"),以及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其中偏转部件在第一锭子之前,第 二锭子位于第一锭子之后,第一和第二驱动件用于相对于彼此独立地且不同地驱动两个锭 子;
[0044] 图2以侧视图的方式示出了在操作期间的图1的分组锭子和输送锭子;
[0045] 图3示出了图1的分组锭子以被偏转到第二平面内的线的后视图;
[0046] 图4以立体图的方式示出了两个叠置的拉幅机(stenter frame)和一个根据本发 明的线分离装置;
[0047] 图5示出了在分组锭子上具有多头线的变型;
[0048] 图6示出了图5的分组锭子和被偏转直到第二平面内的线的后视图;以及
[0049] 图7示出了具有单个锭子的线分离装置的变型。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在以下描述中,参考坐标系统描述了包含根据本发明的线分离装置并且包含拉幅 机的整个装置,在该坐标系统中在拉幅机中被张紧的线沿Y方向延伸。在操作期间线分离 装置和拉幅机相对于彼此在沿X方向上移动,并且因此限定了输送方向。在线分离期间,例 如在分组锭子上在X方向上从"前面"(即从尖端)进一步向后面(在图2中从左侧向右 侦D输送线。
[0051] 图1至3中示出的线分离装置用于从纱片或线层13分离单独的线。线层13由彼 此相邻并且彼此大体平行布置的多根线15组成。在第一平面16中,通过在拉幅机中的至 少两个点处夹住线层13中的线15来张紧该线层中的线,并且在这两点之间限定了第一平 面16。通过限定,第一线层的线沿X方向彼此相邻地布置。
[0052] 线分离装置11包含作为主要部件的第一锭子,第一锭子充当随后被称为分组锭 子17的线分离单元。分组锭子17可围绕旋转轴线18旋转,并且被配置为由马达19驱动。 在前端处,分组锭子17具有带有外表面23的偏转部件25,该外表面具有大体尖顶形的横截 面。偏转部件25因此具有从前到后(从尖端26到直径01 )而增加的直径。在装置11的 操作期间(即当该装置穿入线层时)偏转部件25提供了线远离线层13的平面16的偏转。 邻近偏转部件25而设置了螺纹29形式的外部螺旋形导轨27,该导轨具有旋转轴线18。螺 纹29的导轨被配置为带有沟槽基座30 (柱形的,直径01)的沟槽。线层的多根线15能够 位于导轨27中,即导轨27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影响线的分离,但只会影响导轨27的 两个相邻布置的侧面(flank)37之间的螺距中的线的分组。在这种情况下,取决于轨道的 厚度和线的厚度,一组线可以包含1至20根之间的线。螺旋形导轨27引导分组的线15至 分离线15最迟发生的释放边缘31,其中,这将会通过以下简短的功能性描述进行说明。释 放边缘31是第一锭子17的尖锐的边,在该尖锐的边处锭子17的外径急剧减小,并且导轨 27在该尖锐的边处终止。具体地,释放边缘31被布置在第一螺旋形导轨27的沟槽基座30 上,并且被布置在第一锭子17的垂直于旋转轴线18的后端33处。
[0053] 为了分离线层13中的线,优选使分组锭子17近似垂直于线15的延伸方向(Y方 向)、平行于第一平面16(即沿X方向)地移动到线层13内。在根据图2的视图中,分组 锭子17围绕旋转轴线18顺时针(箭头32)转动,并且同时以这样的方式沿X方向移动到 张紧的线层13内,该方式即线15沿Z方向(垂直于线层13的第一平面16并且垂直于旋 转轴线18)从线层13的平面16移动出来。这样一来,每根线15自然而然地仍然保持在拉 幅机中在两点处被夹住。只有线层中的最外面的线片在偏转部件25中朝向后面滑动到直 径01的表面。由于线的偏转,线的线张紧力在Z方向上增加。同时,线被部分张开,因为表 面23的曲率限定了比位于线层13的平面16中的直线更长的路径。一根或更多根线一旦 到达导轨27的入口 34,这些线就被分组锭子17的旋转夹在导轨27中,并在导轨27中沿着 第一锭子17移动到释放边缘31上。这样一来,线张紧力进一步增加,因为线或多根线现在 也X方向(即朝向后面)上偏转。因此,由于在偏转的线中的偏转,聚集了沿Z方向且沿X 方向作用的张紧力。在已经到达释放边缘31处后,线相对于他们在线层13中的原始构造 在Z方向上和在X方向上被偏转并且并张紧。在此位置时,与第一锭子17接触的线15限 定了第二平面35,第二平面大体平行于第一平面16地延伸,并且到第二平面线15被偏转 在Z方向中。由于增加的线张紧力和沿X方向的偏转,线按压螺纹29的远离锭子尖端26 的侧面37 (在图2中被定向朝向后面(右侧)的侧面)上。被接收在导轨中的后面的线一 旦越过释放边缘31,然后被接收在导轨27中的后面的线在旋转轴线18的方向(Z方向)上 释放到第三平面39。如果例如两根线15'和15"位于导轨27的相同的螺距(图2)中,由 于沿X方向和Z方向作用的弹性恢复力,仍然沿X方向发生线的微小位移(Δχ)。这个差 Δ X有助于使线15'和15"在不同时刻从分组锭子17跳离,并且有助于在从释放边缘31释 放之后最后实现线的可靠分离。为了分离被接收在相同的螺距中的两根线,分组锭子17的 仅几度的旋转通常是足够的。当分离的线已经到达第三平面39中时,例如在摄像机40或 其他传感器的帮助下,能够检查单根线是否实际存在,并且检查线是否具有正确的直径和/ 或颜色。
[0054]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有利的发展,被称为输送锭子41的第二锭子被部分地布 置在释放边缘31处并且被布置在分组锭子17后面。输送锭子41充当凹口的输送器件 (apparatus)。输送锭子41能够接收并进一步输送从分组锭子17释放的线。为此目的,输 送锭子41也在周缘上具有第二螺纹45形式的外部螺旋形导轨43。第二螺纹45也限定了 带有对应于直径02的沟槽基座的沟槽。输送锭子41上的线15的接收位置限定了第三平 面39,该第三平面大体平行于第一平面16并且在Z方向上远离第一和第二平面16、35。线 从第一释放边缘31在直径02的高度处掉到导轨43内,在此处释放的线15与第二锭子41 接触。由于输送锭子41的旋转,线在导轨43内沿着输送锭子41远离分组锭子17 (朝向后 面)地移动。导轨43在第二释放边缘47处终止,线能够从第二释放边缘处跳到第四平面 49内。第四平面49由柱形部分51限定,该柱形部分被布置在或被形成在输送锭子41上, 并且从线层分离的线能够抵靠在该柱形部分上。第二释放边缘47是输送锭子41的尖锐的 边,在该尖锐的边处锭子41的外径急剧减小,并且导轨43在该尖锐的边处结束。具体地, 第二释放边缘47被布置在第二螺旋形导轨43的沟槽基座上,并且被布置在输送锭子41的 肩部处。第四平面49沿Z方向位于第一平面16与第三平面39之间。
[0055] 如可以从图1看出的,输送锭子41伸入到分组锭子17的后侧凹座(recess)内, 因此沿X方向在第一释放边缘31处的第一锭子17的后端33与输送锭子41的导轨43之 间实现重叠。从第一释放边缘31后跳到输送锭子41上的线因此与第二导轨43直接接合。
[0056] 输送锭子41由围绕旋转轴线18的中空轴55驱动,中空轴55经由牵引驱动件57 与马达59连动。牵引驱动件57包含马达侧驱动辊61、驱动带63以及以抗扭矩方式连接到 中空轴55的锭子侧驱动辊65。驱动轴21通过轴承衬套67、69被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中空 轴中。第一锭子17和第二锭子41相对于线层13沿X方向一起移动。通过提供两个不同 的旋转驱动件,能够彼此不同地(特别是以不同的旋转速度)驱动分组锭子17和输送锭子 41〇
[0057] 图3从后面示出了分组锭子17。由于螺纹29,线在第一释放边缘31处的释放仅 可能在释放旋转区域71中,该释放旋转区域由分组锭子17的相对于被接收在导轨27中的 线15的旋转位置确定。分组锭子17在无效旋转区域73中的旋转位置中时,线释放是不可 能的,因为线或多根线仍然离第一释放边缘31太远,并且因为当沿X方向观察时,螺纹的至 少一个侧面37位于线与第一锭子17的后端之间。分组锭子17在释放旋转区域71中的一 个旋转位置中时,沿X方向在被分组在导轨27的后面的螺距中的线与第一释放边缘31之 间不再有任何侧面。能够知道的是,不同旋转区域能够被用来相应地调整旋转速度,并且因 此调整线沿X方向在第一锭子和第二锭子上的输送速度。图3示出了在与线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