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椎体次全切融合系统的利记博彩app_2

文档序号:10375008阅读:来源:国知局
069]羟基磷灰石涂层是采用等离子体喷涂、电化学沉积或仿生沉积等技术将羟基磷灰石沉积在基体表面的涂层。
[0070]在上端体2和下端体4的表面均设置有羟基磷灰石涂层,能够提高金属与骨界面的愈合效果,获得更好的融合效果,增加稳定性。
[0071]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上端体2上设置有锁定装置,用于防止所述第一固定螺钉I退位;
[0072]和/或,所述下端体4上设置有锁定装置,用于防止所述第二固定螺钉5退位。
[0073]通过在第一固定螺钉I和第二固定螺钉5外设置锁定装置,利用锁定装置来保证第一固定螺钉I和第二固定螺钉5的稳定性,避免其在植入人体后,由于长时间的反复动作而导致第一固定螺钉I或第二固定螺钉5的脱位,进而保证了手术的稳定性,减少了需做二次手术的可能性。
[0074]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锁定装置为定位螺钉7。
[0075]在本实施例中,锁定装置设置为定位螺钉7,即在上端体2和下端体4上与第一固定螺钉I和第二固定螺钉5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定位螺钉7,通过定位螺钉7,将第一固定螺钉I和第二固定螺钉5定位,由于定位螺钉7与上端体2或下端体4为正交固定,其不是倾斜的,因此其稳定性相对第一固定螺钉I和第二固定螺钉5要高,能够有效的保证第一固定螺钉I和第二固定螺钉5的稳定性。
[0076]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上端体2设置有所述第一固定螺钉I的一侧上远离所述主体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起8;
[0077]和/或,所述下端体4设置有所述第二固定螺钉5的一侧上远离所述主体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凸起6。
[0078]在上端体2和下端体4的前缘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8和第二凸起6,能够防止整个装置被打入的过深而压到神经线。
[007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8和第二凸起6的高度为2_-3_。
[0080]第一凸起8的厚度和第二凸起6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其厚度为lmm-2mm0
[0081]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主体3的侧面为网状面。
[0082]将主体3的两个侧面,甚至是四个侧面均设置为网状面,进而能够使其内的骨骼与椎体相接,通过生长后可以成为一体,进而不会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
[0083]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主体3上设置有前突弧度13;
[0084]所述前突弧度13设置在所述主体3靠近所述第一固定螺钉I的一侧。
[0085]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上端体2与所述主体3在矢状面上的夹角α和所述下端体4与所述主体3在矢状面上的夹角β的角度不同。
[0086]上端体2和下端体4均与柱状的主体3在矢状面有不同倾斜角度,以适应上、下位椎体终板的倾斜度,有助于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同时也增加了稳定性;融合器自稳设计,防止了移位带来的诸多问题。
[0087]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夹角α的范围为88°-100°;
[0088]所述夹角β的范围为72。-85。。
[0089]上端体2与柱状的主体3的纵轴在矢状面夹角为88°-100°,下端体4与柱状的主体3的纵轴在矢状面夹角为72° -85°。
[0090]这样的角度,与人体的生理结构最为相符,能够最大限定的保证与人体的锥体相配,进而保证稳定性。
[0091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上端体2与所述主体3焊接;
[0092]所述下端体4与所述主体3焊接。
[0093]在本实施例中,上端体2与主体3为焊接,下端体4与主体3也为焊接连接,但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种连接方式,其还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如可以是一体成型设置等,也就是说,其只要能够将三者固定在一起即可。
[0094]由上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由近长方体的主体3和上端体2、下端体4组成;上端体2增加与上位椎体终板接触面,中间为长方形的中空连通孔12,连通孔12两侧向外延伸,后部矢状面可有弓背向上弧面设计适应上位椎体下终板表面,表面羟基磷灰石涂层,提高金属-骨界面愈合,增加稳定性,上端体2前部加厚,有向后上倾斜的两个螺钉孔,在两根第一固定螺钉I中间有锁定装置,前缘向上突起防止打入过深;下端体4与上端不同为,连通孔12两侧向外延伸部冠状面有弓背向下弧面设计,适应下位椎体上终板表面,表面同为羟基磷灰石涂层,前部加厚区两个螺钉孔向后下倾斜,前缘向下突起防止打入过深;中间的主体3为中空的近长方柱状体,中空区与上端体2和下端体4的中空区对应,垂直放置,与上端体
2、下端体4焊接为一体,长方体左右两侧面为网状结构,利于植骨融合,上端体2、下端体4与柱状主体3在矢状面有不同倾斜角度,适应上下终板倾斜面;椎体次全切后置入该钛合金植骨融合固定器,旋入上、下各两根螺钉,固定于上位和下位椎体。
[0095]本实用新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椎体次全切术后钛网倾斜、移位、沉陷等问题,提高了颈椎稳定性,且无需另行钛板螺钉固定。
[009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颈椎椎体次全切融合系统,主体3与传统使用钛网相比,增加了前后径,缩小了左右宽度,无明显降低植骨融合面积的前提下利于术后椎体后方、椎管内出血引流;在上端体2和下端体4上分别设置了第一弧面11和第二弧面10,通过弧面的设置,不仅增加了与上下位椎体终板的接触面积,还能够更好的适用上下位椎体终板表面,增加了稳定性。
[009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颈椎椎体次全切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上端体和下端体; 所述上端体和所述下端体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相对的两端; 所述主体上设置有连通孔; 所述上端体和所述下端体上均设置有与植骨区; 所述植骨区与所述连通孔相连通; 所述上端体上设置有第一固定螺钉; 所述第一固定螺钉从所述上端体的一侧插向远离所述主体的一端; 所述上端体远离所述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弧面; 所述第一弧面的中心设置在靠近所述主体的一侧; 所述下端体上设置有第二固定螺钉; 所述第二固定螺钉从所述下端体的一侧插向远离所述主体的一端; 所述下端体远离所述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弧面; 所述第二弧面的中心设置在靠近所述主体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椎体次全切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体和所述下端体的表面均设置有羟基磷灰石涂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椎体次全切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体上设置有锁定装置,用于防止所述第一固定螺钉退位; 和/或,所述下端体上设置有锁定装置,用于防止所述第二固定螺钉退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颈椎椎体次全切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装置为定位螺钉。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椎体次全切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体设置有所述第一固定螺钉的一侧上远离所述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起; 和/或,所述下端体设置有所述第二固定螺钉的一侧上远离所述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凸起。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椎体次全切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侧面为网状面。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椎体次全切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设置有前突弧度; 所述前突弧度设置在所述主体靠近所述第一固定螺钉的一侧。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椎体次全切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体与所述主体在矢状面上的夹角α和所述下端体与所述主体在矢状面上的夹角β的角度不同。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颈椎椎体次全切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α的范围为88°-100° ; 所述夹角β的范围为72°-85°。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颈椎椎体次全切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体与所述主体焊接; 所述下端体与所述主体焊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颈椎椎体次全切融合系统。其包括主体、上端体和下端体;上端体和下端体分别固定设置在主体相对的两端;主体上设置有连通孔;上端体和下端体上均设置有与植骨区;植骨区与连通孔相连通;上端体上设置有第一固定螺钉;第一固定螺钉从上端体的一侧插向远离主体的一端;上端体远离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弧面;第一弧面的中心设置在靠近主体的一侧。本实用新型在上端体和下端体上分别设置了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通过弧面的设置,不仅增加了与上下位椎体终板的接触面积,还能够更好的适用上下位椎体终板表面,增加了稳定性。
【IPC分类】A61B17/70, A61F2/44
【公开号】CN205286619
【申请号】
【发明人】任飞, 孙远新
【申请人】任飞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6年1月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