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豆天蛾幼虫身体结构的减振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961962阅读:来源:国知局
中、下三层分布。
[0059]主干25是直径为15mm,长为20mm的圆柱体,枝杈24是直径为6mm,长为15mm的圆柱体。
[0060]如图9所示气缸(F)由上端座26、活塞杆27、出气口 I 28、缸体29、出气口 II 30、下端座31、进气口 II 32、缸体下腔33、活塞34、进气口 I 35和缸体上腔36组成,其中缸体29下端与下端座31固接,缸体上腔36中部的缸体29 —侧壁设有进气口 I 35,缸体上腔36中部的缸体29另一侧壁设有出气口 I 26。缸体下腔33中部的缸体29 —侧壁设有进气口
II32,缸体下腔33中部的缸体29另一侧壁设有出气口 II 30。活塞杆27上端与上端座26固接,活塞杆27中部与缸体顶部的圆孔37活动连接,活塞杆27下端与活塞34上端固接,活塞34圆柱面与缸体29内壁滑动连接。
[0061]本实例中减振液9为硅油,填充在气缸和枝杈体以外的空间。
【主权项】
1.一种基于豆天蛾幼虫身体结构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盖(A)、垫圈(B)、金属搭扣(C)、筒体(D),其中垫圈⑶置于筒体⑶和筒盖㈧之间,筒体⑶和筒盖㈧经前后两个金属搭扣(C)连接;所述的筒体⑶由枝杈体(E)、气缸(F)、内筒⑵、气阀I (3)、气阀II (4)、减振液补充口 I (5)、下腔导管I (6)、上腔导管I (7)、外筒(8)、减振液(9)、弹性条形加强筋(11)组成,其中内筒⑵中的空腔为仪器放置室⑴;外筒⑶的右下壁自下而上设置减振液补充口 I (5)、固接气阀II (4)和气阀I (3);外筒⑶和内筒⑵之间形成圆环形间隙;圆环形间隙中设置48个气缸(F),均分为八组,八组气缸(F)自上而下分八层均布于圆环形间隙的竖直方向上,相邻两组的间距为45mm;每组的6个气缸(F)均布于每层圆环中,其中每个气缸(F)的上端座(26)固接于外筒(8)的内壁,每个气缸(F)的下端座(31)固接于内筒⑵的外壁,其中第一层的第一个气缸(F)的进气口 I (35)和进气口II (32)呈封闭状态,其余相邻两个气缸(F)的进气口 I (35)和出气口 I (28)经上腔导管I(7)连接,相邻两个气缸(F)的进气口 II (32)和出气口 II (30)经下腔导管I (6)连接,且第一层至第七层中每层的第六个气缸(F)的出气口 I (28)经上腔导管I (7)与下一层第一个气缸(F)的进气口 I (35)连接,第一层至第七层中每层的第六个气缸(F)的出气口II(30)经下腔导管I (6)与下一层第一个气缸(F)的进气口 II (32)连接;外筒⑶和内筒(2)的底面之间形成圆柱形间隙,圆柱形间隙中设置5个气缸(F),其中每个气缸(F)的上端座(26)固接于内筒(2)的底面外壁,每个气缸(F)的下端座(31)固接于外筒(8)的底面内壁;5个气缸(F)呈十字形排列,其中I个位于圆柱形间隙的中心,其与其它4个的中心距均为40mm ;十字形排列即横排3个、横排前I个、横排后I个汽缸(F)按横排前、横排从右至左、横排后的顺序,相邻两个气缸(F)的出气口 I (28)和进气口 I (35)经上腔导管I (7)连接,相邻两个气缸(F)的出气口 II (30)和进气口 II (32)经下腔导管I (6)连接;横排前气缸(F)的进气口 I (35)经上腔导管I (7)与圆环形间隙中第八层的第六个气缸(F)的出气口 I (28)连接;横排前气缸(F)的进气口 II (32)经下腔导管I (6)与圆环形间隙中第八层的第六个气缸(F)的出气口 II (30)连接;横排后气缸(F)的出气口 I (28)经上腔导管I (7)与气阀I (3)连接;横排后气缸(F)的出气口 II (30)经下腔导管I (6)与气阀II (4)连接;弹性条形加强筋(11)固接于外筒(8)内壁,且分布于相邻二气缸(F)正中、外筒(8)的圆柱母线上;所述的筒盖(A)由枝杈体(E)、气缸(F)、减振液(9)、上腔导管II (12)、顶板(13)、气阀III (14)、气阀IV (15)、减振液补充口 II (16)、底板(17)、下腔导管II (18)、筒壁(19)组成,其中筒壁(19)的右下侧自下而上设置减振液补充口 II (16)、固接气阀IV (15)和气阀III (14);顶板(13)、底板(17)和筒壁(19)形成圆柱形间隙,圆柱形间隙中设置9个气缸(F),其中每个气缸(F)的上端座(26)固接于顶板(13)的内壁,每个气缸(F)的下端座(31)固接于底板(17)的内壁;9个气缸(F)呈十字形排列,其中I个位于圆柱形间隙的中心,其与第一圈4个的中心距均为40mm,其与第二圈4个的中心距均为80mm ;十字形排列即横排5个、横排前2个、横排后2个;气缸(F)按横排前、横排从左至右、横排后的顺序,相邻两个气缸(F)的出气口 I (28)和进气口 I (35)经上腔导管II (12)连接,相邻两个气缸(F)的出气口 II (30)和进气口 II (32)经下腔导管II (18)连接;横排前与圆柱形间隙中心的中心距为80mm的气缸(F)的进气口 I (35)和进气口 II (32)呈封闭状态;横排后与圆柱形间隙中心的中心距为80mm的气缸(F)的出气口 I (28)经上腔导管II (12)与气阀III (14)连接;横排后与圆柱形间隙中心的中心距为80mm的气缸(F)的出气口 II (30)经下腔导管II (18)与气阀IV (15)连接;十字形排列的气缸(F)在筒盖(A)的顶板(13)和底板(17)所形成的4对扇面各自的的正中位置,分别设有连通顶板(13)和底板(17)的通气孔I (20)、通气孔II (21)、通气孔III (22)和通气孔IV (23),通气孔I (20)、通气孔II (21)、通气孔III (22)和通气孔IV (23)的直径均为40_ ;筒体(D)的圆环形间隙中的48个气缸(F)以外的空间、筒体⑶的圆柱形间隙中的5个气缸(F)以外的空间、筒盖(A)的圆柱形间隙中的9个气缸(F)以外的空间填充枝杈体(E)和减振液(9),且枝杈体(E)和减振液(9)所占空间比为4:1。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豆天蛾幼虫身体结构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枝杈体(E)由主干(25)和12根相同的枝杈(24)组成,其中12根相同的枝杈(24)分为三组,三组的枝杈(24)与主干(25)的圆柱面连接方式完全相同,且分上、中、下三层分布,相邻两层的间距为1mm ;每4根枝杈(24)为一组,枝杈(24)内端与主干(25)的圆柱垂直固接,相邻枝杈间的夹角β为90° ;三组枝杈(24)分上、中、下三层分布;主干(25)是直径为15mm,长为20mm的圆柱体,枝杈(24)是直径为6mm,长为15mm的圆柱体。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豆天蛾幼虫身体结构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缸(F)由上端座(26)、活塞杆(27)、出气口I (28)、缸体(29)、出气口 II (30)、下端座(31)、进气口 II (32)、缸体下腔(33)、活塞(34)、进气口 I (35)和缸体上腔(36)组成,其中缸体(29)下端与下端座(31)固接;缸体上腔(36)中部的缸体(29) —侧壁设有进气口 I (35),缸体上腔(36)中部的缸体(29)另一侧壁设有出气口 I (28);缸体下腔(33)中部的缸体(29) —侧壁设有进气口 II (32),缸体下腔(33)中部的缸体(29)另一侧壁设有出气口II(30);活塞杆(27)上端与上端座(26)固接,活塞杆(27)中部与缸体(29)顶部的圆孔(37)活动连接,活塞杆(27)下端与活塞(34)上端固接;活塞(34)圆柱面与缸体(29)内壁滑动连接。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豆天蛾幼虫身体结构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振液(9)为娃油。
【专利摘要】基于豆天蛾幼虫身体结构的减振装置属机械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中筒体、垫圈和筒盖经前后两个金属搭扣连接;筒体的圆环形间隙和圆柱形间隙中分别设置48和5个气缸,相邻两个气缸的上进出气口和下进出气口分别由二导管连接,二导管最终分别与筒体上的两个气阀连接;筒盖的空隙中设置9个气缸,相邻两个气缸的上进出气口和下进出气口由另二导管连接,另二导管最终分别与筒盖上的两个气阀连接;筒体和筒盖中首个气缸的上下进气口均呈封闭状态;筒体和筒盖中气缸以外的间隙按占空间比4:1填充枝杈体和减振液;筒体和筒盖中均设有减振液补充口;本发明在工作状态下能有效阻隔、降低振动,使仪器的安全性和检测准确率大幅提高,且结构简单,易于推广。
【IPC分类】F16F15/023, F16F15/04
【公开号】CN105179583
【申请号】
【发明人】常志勇, 孙友宏, 刘伟, 陈东辉, 刘宝昌, 郭威, 高科, 贾瑞
【申请人】吉林大学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9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