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豆天蛾幼虫身体结构的减振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961962阅读:来源:国知局
中吸收振动的能量,形成二级减振。
[0034]筒体D和筒盖A中所设置的气缸F,模仿了豆天蛾幼虫组织结构中分布的气囊,在遇外界冲击筒体变形较大时由于气缸的支撑作用,气体受到压缩并起到良好的吸振减振效果,形成第三级减振。
[0035]外筒8内壁上所设置的弹性条形加强筋11,则模仿了豆天蛾幼虫体内的肌肉结构,在遇到特殊情况如高强度的挤压变形或者拉伸变形的情况下,弹性条形加强筋能较大程度地衰减这些外部力,起到很好的减振吸能的作用,形成第四级减振。
[0036]经过如上所述减振吸能后,装有传感器的仪器受到的振动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阻隔,外界振动对工作仪器的损坏和对仪器工作可靠性的影响,也减到了最小,从而使仪器处于理想的工况之下,使检测精度大幅度提高。
[003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38]在工作状态下能有效阻隔、降低振动,使仪器的安全性和检测准确率大幅提高,结构简单,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0039]图1为基于豆天蛾幼虫身体结构的减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2为筒体的主视图
[0041]图3为图2中a-a截面示意图
[0042]图4为图2中b-b截面示意图
[0043]图5为筒盖的主视图
[0044]图6为图5中c-c截面示意图
[0045]图7为枝杈体的主视图
[0046]图8为枝杈体的俯视图
[0047]图9为气缸的主视图
[0048]其中:A.筒盖B.垫圈C.金属搭扣D.筒体E.枝杈体F.气缸1.仪器放置室2.内筒3.气阀I 4.气阀II 5.减振液补充口 I 6.下腔导管I 7.上腔导管I 8.外筒9.减振液10.减震带11.弹性条形加强筋12.上腔导管II 13.顶板14.气阀III 15.气阀IV 16.减振液补充口 II 17.底板18.下腔导管II 19.筒壁20.通气孔I 21.通气孔
II22.通气孔III 23.通气孔IV 24.枝杈25.主干26.上端座27.活塞杆28.出气口 I29.缸体30.出气口 II 31.下端座32.进气口 II 33.缸体下腔34.活塞35.进气口 I36.缸体上腔37.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4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叙述:
[0050]本实例的基于豆天蛾幼虫身体结构的减振装置参阅图1至图9,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主要由筒盖A、垫圈B、金属搭扣C和筒体D构成,其中垫圈置于筒体和筒盖之间,筒体和筒盖经两个金属搭扣连接,搭扣的两部分互为子母能有效地扣合在一起,保证两部分合为一体工作,在筒盖A中部有4个圆形通气孔。
[0051]其中筒体由仪器放置室1、内筒2、枝杈体E、气缸F、气阀I 3、气阀II 4、减振液补充口 5、上腔导管I 6、下腔导管I 7、外筒8、减振液9、弹性条形加强筋11组成,其中内筒的空间为仪器放置室,外筒的右下壁自下而上设置减振液补充口 5、固接气阀II 4和气阀I 3。
[0052]内筒2形成的的空间为仪器放置室I,外筒8的右下壁自下而上设置减振液补充口I 5、固接气阀II 4和气阀I 3。外筒8和内筒2之间形成圆环形间隙称为减振带8用于放置减振装置,减震装置由枝杈体E、气缸F和减震液9组成,内外筒壁之间用气缸结构F进行支撑并由枝杈体E和减振液体9进行填充,气缸上下端部都有相应的弧形端座与其相连以减小局部受压时受到的压力,气缸由上腔和下腔组成,工作状态上下腔容积基本相等以达到最大效果的减振作用,每个缸体的上腔体之间通过气管相连(下腔体也是相同要求),气管最后连接到外筒壁上的气阀,当气缸内气体缺失时使用外部补气装置与相应气阀相连进行补气,当减震液缺失时通过减震液补充口补充。外筒和内筒的底面之间形成圆柱形间隙,圆环形间隙中设置48个气缸(F),均分为八组,八组气缸(F)自上而下分八层均布于圆环形间隙的竖直方向上,相邻两组的间距为45mm ;
[0053]每组的6个气缸F均布于每层圆环中,其中每个气缸F的上端座26固接于外筒8的内壁,每个气缸F的下端座31固接于内筒的外壁,其中第一层的第一个气缸F的进气口
I35和进气口 II 32呈封闭状态,其余相邻两个气缸F的进气口 I 35和出气口 I 28经上腔导管I 7连接,相邻两个气缸F的进气口 II 32和出气口 II 30经下腔导管I 6连接,而且第一层至第七层中每层的第六个气缸(F)的出气口 I (28)经上腔导管I (7)与下一层第一个气缸进气口 I (35)连接。第一层至第七层中每层的第六个气缸(F)的出气口 II (30)经下腔导管I (6)与下一层第一个气缸(F)的进气口 II (32)连接。弹性条形加强筋11固接于外筒8内壁,并分布于相邻二气缸F正中,外筒8的圆柱母线上圆环形间隙中的48个气缸以外的空间,填充枝杈体和减振液体,枝杈体和减振液体所占空隙比为4:1 ;
[0054]本实例中矿井测试仪器直径为115?120_,高度约为350_,所以以此确定减震器轮廓尺寸外筒壁底部直径200mm,高度为400mm,内外筒壁之间的间隙为40mm。本发明中气缸在减震带内形成8层气缸环,相邻两层之间距离为40mm,每层由6个垂直于筒壁的气缸组成,同一环形两相邻气缸与环形圆心夹角为60度。
[0055]外筒8和内筒2的底面之间形成圆柱形间隙,圆柱形间隙中设置5个气缸F,其中每个气缸F的上端座26固接于内筒2的底面外壁,每个气缸F的下端座31固接于外筒8的底面内壁。5个气缸F呈十字形排列,其中I个位于圆柱形间隙的中心,其与其它4个的中心距均为40mm,十字形排列即横排3个、横排前I个、横排后I个。气缸F按横排前、横排从右至左、横排后的顺序,相邻两个气缸F的出气口 I 28和进气口 I 35经上腔导管I 7连接,相邻两个气缸F的出气口 II 30和进气口 II 32经下腔导管I 6连接,横排前气缸F的进气口 I 35经上腔导管I 7与圆环形间隙中第八层的第六个气缸F的出气口 I 28连接,横排前气缸F的进气口 II 32经下腔导管I 6与圆环形间隙中第八层的第六个气缸F的出气口 II 30连接,横排后气缸F的出气口 I 28经上腔导管I 7与气阀I 3连接,横排后气缸F的出气口 II 30经下腔导管I 6与气阀II 4连接。圆柱形间隙中的5个气缸以外的空间,填充枝杈体E和减振液9,枝杈体E和减振液9所占空间比为4:1 ;
[0056]如图5图6所示筒盖A由上腔导管II 12、顶板13、气阀III14、气阀IV 15、减振液补充口 II 16、底板17、下腔导管II 18、筒壁19组成,其中筒壁19的右下侧自下而上设置减振液补充口 II 16、固接气阀IV 15和气阀III 14。顶板13、底板17和筒壁19形成圆柱形间隙,圆柱形间隙中设置9个气缸F,其中每个气缸F的上端座26固接于顶板13的内壁,每个气缸F的下端座31固接于底板17的内壁。9个气缸F呈十字形排列,其中I个位于圆柱形间隙的中心,其与第一圈4个的中心距均为40mm,其与第二圈4个的中心距均为80mm,十字形排列即横排5个、横排前2个、横排后2个。气缸F按横排前、横排从左至右、横排后的顺序,相邻两个气缸F的出气口 I 28和进气口 I 35经上腔导管II 12连接,相邻两个气缸F的出气口 II 30和进气口 II 32经下腔导管II 18连接,横排前与圆柱形间隙中心的中心距为80mm的气缸F的进气口 I 35和进气口 II 32呈封闭状态,横排后与圆柱形间隙中心的中心距为80mm的气缸F的出气口 I 28经上腔导管II 12与气阀III 14连接,横排后与圆柱形间隙中心的中心距为80mm的气缸F的出气口 II 30经下腔导管II 18与气阀IV 15连接。十字形排列的气缸F在筒盖A的顶板13和底板17所形成的4对扇面各自的的正中位置,分别设有连通顶板13和底板17的通气孔I 20、通气孔II 21、通气孔III 22和通气孔IV 23,通气孔I 20、通气孔II 21、通气孔III 22和通气孔IV 23的直径均为40mm。圆柱形间隙中的30个气缸以外的空间,填充枝杈体和减振液体9,枝杈体和减振液体9所占空隙比为4:1。筒盖结构上的圆形腔口通气孔为各种工作仪器信息采集和仪器使用的导线提供与外部相连的条件。
[0057]本实例中筒盖高度等于箱体内外壁之间的间隙为40mm,底圆直径为200mm,气阀,减振液补充口的直径分别为4mm和1mm0
[0058]如图7图8所示枝杈体E由主干25和12根相同的枝杈24组成,其中12根相同的枝杈24分为三组,三组的枝杈24与主干25的圆柱面连接方式完全相同,且分上、中、下三层分布,相邻两层的间距为10mm。每4根枝杈24为一组,枝杈24内端与主干25的圆柱垂直固接,相邻枝杈间的夹角β为900 ;三组枝杈24分上、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