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7]优选的是,如图2所示,支轴34包括一个第一支承部341和一个第二支承部342。第一翘片31的抵接部311抵靠到第一支承部341,以使得第一翘片31相对于第一支承部341进行转动。第二支承部342与第一支承部341保持一定距离,第二翘片32的抵接部321抵靠到第二支承部342,以使得第二翘片32相对于第二支承部342进行转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翘片31的转动方向和第二翘片32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第一支承部341和第二支承部342均为偏心的,以使得当作用在第一翘片31上的压力卸载之后,第一翘片31更容易恢复到平衡位置,同理,当作用在第二翘片32上的压力卸载之后,第二翘片32更容易恢复到平衡位置,使得操作的可靠性更高。
[004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支轴34为一个弯折件。第一支承部341朝向靠近第一翘片31的第一延伸部312倾斜,第二支承部342朝向靠近第二翘片32的第二延伸部322倾斜。鉴于第一支承部341和第二支承部342均为偏心结构,这样可以使得第一翘片31和第二翘片32在运行中更稳定可靠,以利于在两侧压力均卸载后盖板能够较好地维持在平衡位置。第一静触头组件10和第二静触头组件20沿所述第一支承部341和第二支承部342的排列方向错开布置在动触头组件30的两侧。
[0049]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开关可适用于双控开关,支轴34位于第一接线端子14和第二接线端子24之间。支轴34的一端连接到第三接线端子33。第一接线端子14、第二接线端子24以及第三接线端子33上还分别连接有接线螺钉。
[0050]为了保证结构安装的稳定性,底盒40上还开设有多个安装槽。优选地,底盒40的中部设置有一个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用以配合安装支轴34。底盒40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第二安装槽和两个第三安装槽。第二安装槽用于配合安装第一接线端子14。两个第三安装槽之间具有一定间隔,用以分别配合安装第二接线端子24和第三接线端子33。
[0051]为了满足电气性能的稳定和安全,第一静触头组件10与动触头组件30处于分断位置时,第一静触头11和第一动触头35之间具有一个安全爬电距离。当第二静触头组件20与动触头组件30分断位置时,第二静触头21和第二动触头36之间也具有一个安全爬电距离,故这样不仅使得动静触头的电气分断更彻底,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触点。
[0052]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将详细介绍本申请控制开关的工作原理。当未对盖板施加压力时,盖板保持在平衡位置,控制开关处于中间状态,此时由于第一静触头组件10与动触头组件30处于分断位置,第二静触头组件20与动触头组件30也处于分断位置,控制开关处于断电状态。当朝向盖板的一侧施加压力时,盖板朝向一侧倾斜,如图4-5所示,此时第一静触头组件10与动触头组件30处于分断位置,第二静触头组件20与动触头组件30处于接合位置,进而通过第二接线端子24和第三接线端子33实现电路接通,假设此时电机正转,控制开关处于第一驱动状态。当朝向盖板的另一侧施加压力时,盖板朝向另一侧倾斜,此时第一静触头组件10与动触头组件30处于接合位置,第二静触头组件20与动触头组件30处于分断位置,进而通过第一接线端子14和第三接线端子33实现电路接通,假设此时电机反转,控制开关处于第二驱动状态。
[0053]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开关可以是具备三个工作状态的窗帘开关,该窗帘开关通过控制电机的正反转,能够高效地实现窗帘的打开、闭合和停止。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开关,由于动、静触头之间的电气间隙足够大,故能够有效保证其电气安全。与此同时,由于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分别与其相对应的静触头配合作用,即当按压盖板一侧时,仅有一侧的动触头与其相对应的静触头实现电接触,在压力卸载的情况下,两侧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均处于分断状态,盖板也能够及时恢复平衡状态,不仅提升了用户的操作手感,同时也增强了其操作的可靠性。
[0054]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0055]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方式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0056]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底盒(40); 一个第一静触头组件(10),其包括 一个第一接线端子(14);和 一个第一静触头(11),连接到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4); 一个第二静触头组件(20),其包括 一个第二接线端子(24);和 一个第二静触头(21),连接到所述第二接线端子(24); 一个动触头组件(30),其包括 一个支轴(34); 一个第一翘片(31),连接到所述支轴(34), 一个第二翘片(32),连接到所述支轴(34),并与所述第一翘片(31)保持一定距离, 一个第一动触头(35),连接到所述第一翘片(31);以及 一个第二动触头(36),连接到所述第二翘片(32); 其中,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10)、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20)与所述动触头组件(30)安装在所述底盒(40)内,且所述动触头组件(30)位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24)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4)之间; 当所述控制开关处于中间状态时,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10)和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20)与所述动触头组件(30)分别处于分断位置;当所述控制开关处于驱动状态时,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10)或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20)与所述动触头组件(30)处于接合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翘片(31)和所述第二翘片(32)均具有 一个位于中间的抵接部(311,321), 一个第一延伸部(312,322),连接在所述抵接部(311,321)的一侧,以及 一个第二延伸部(313,323),连接在所述抵接部(311,321)的另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312,32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313,323)的长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触头(35)连接到所述第一翘片(31)的所述第一延伸部(312);所述第二动触头(36)连接到所述第二翘片(32)的所述第一延伸部(322)。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轴(34)包括 一个第一支承部(341),所述第一翘片(31)的抵接部(311)抵靠到所述第一支承部(341),以使得所述第一翘片(31)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部(341)进行转动;和 一个第二支承部(342),与所述第一支承部(341)保持一定距离,所述第二翘片(32)的抵接部(321)抵靠到所述第二支承部(342),以使得所述第二翘片(32)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承部(342)进行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翘片(31)的转动方向和所述第二翘片(32)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10)和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20)沿所述第一支承部(341)和所述第二支承部(342)的排列方向错开布置在所述动触头组件(30)的两侧。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轴(34)位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4)和所述第二接线端子(24)之间,所述支轴(34)的一端连接到一个第三接线端子(33) ο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轴(34)为一个弯折件,并且所述第一支承部(341)朝向靠近所述第一翘片(31)的所述第一延伸部(312)倾斜,所述第二支承部(342)朝向靠近所述第二翘片(32)的所述第二延伸部(322)倾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开关。这种控制开关包括一个底盒、一个第一静触头组件、一个第二静触头组件以及一个动触头组件。动触头组件包括一个支轴;一个第一翘片,连接到所述支轴,一个第二翘片,连接到所述支轴,一个第一动触头,连接到所述第一翘片;以及一个第二动触头,连接到所述第二翘片。当控制开关处于中间状态时,第一静触头组件和第二静触头组件与动触头组件分别处于分断位置。当所述控制开关处于驱动状态时,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或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与所述动触头组件处于接合位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开关,由于动、静触头之间的电气间隙足够大,故能够有效保证其电气安全。
【IPC分类】H01H23/02, H01H23/08, H01H23/12
【公开号】CN204884979
【申请号】CN201520668856
【发明人】肖星, 陈克杰, 谭韦华
【申请人】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