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开关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开关,尤其是涉及一种控制开关。
【背景技术】
[0002]为了增强控制操作的便利性,控制开关在酒店、公寓等诸多场所得以广泛地使用。
[0003]在传统的控制开关中,两个动触头设置在一个共同的V形翘片上,该V形翘片连接到一个支轴上且被该支轴支承,通过V形翘片的来回摆动以实现位于一侧处的动触头与静触头的电接触。然而,在使用这种结构的控制开关时,V形翘片朝向支轴的一个侧边翻转时,很容易因翻转过度造成不必要的刮擦,不仅造成控制开关的手感不佳,还容易导致开关内部结构的磨损。
[0004]另外,该控制开关的动、静触头之间的电气间隙小,仅能适用于小型的电气开关,其电气安全性有待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气安全性更好的控制开关。这种控制开关包括一个底盒、一个第一静触头组件、一个第二静触头组件以及一个动触头组件。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包括一个第一接线端子;和一个第一静触头,连接到所述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包括一个第二接线端子;和一个第二静触头,连接到所述第二接线端子。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一个支轴;一个第一翘片,连接到所述支轴,一个第二翘片,连接到所述支轴,并与所述第一翘片保持一定距离,一个第一动触头,连接到所述第一翘片;以及一个第二动触头,连接到所述第二翘片。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与所述动触头组件安装在所述底盒内,且所述动触头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之间。当所述控制开关处于中间状态时,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和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与所述动触头组件分别处于分断位置。当所述控制开关处于驱动状态时,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或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与所述动触头组件处于接合位置,通过上述设计能够更加可靠地控制动、静触头的接通和分断,其电气安全性更高。
[0006]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翘片和所述第二翘片均具有一个位于中间的抵接部,一个第一延伸部,连接在所述抵接部的一侧,以及一个第二延伸部,连接在所述抵接部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延伸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长度。通过采用这种非对称的翘片结构,能够更好地实现动、静触头的接通和分断。
[0007]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动触头连接到所述第一翘片的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动触头连接到所述第二翘片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以确保动触头与静触头的电气间隙足够大,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触点。
[0008]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所述支轴包括一个第一支承部,所述第一翘片的抵接部抵靠到所述第一支承部,以使得所述第一翘片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部进行转动;和一个第二支承部,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保持一定距离,所述第二翘片的抵接部抵靠到所述第二支承部,以使得所述第二翘片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承部进行转动,其中所述第一翘片的转动方向和所述第二翘片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以利于第一翘片和第二翘片能够分别快速复位到平衡位置。
[0009]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和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沿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排列方向错开布置在所述动触头组件的两侧,以利于分别配合电接触到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
[0010]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所述支轴位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和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之间,所述支轴的一端连接到一个第三接线端子,通过接线端子能够便于接线。
[0011]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所述支轴为一个弯折件,并且所述第一支承部朝向靠近所述第一翘片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倾斜,所述第二支承部朝向靠近所述第二翘片的所述第二延伸部倾斜。由于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采用偏心结构,这样可以使得第一翘片和第二翘片在运行中更稳定,以利于在压力卸载后盖板能够较好地维持在平衡位置。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控制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其省略了底盒的结构;
[0014]图2为图1中支轴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开关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开关处于一个驱动状态时的一侧剖视示意图,其增加了盖板和压板等结构;
[0017]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开关处于一个驱动状态时的另一侧的剖视示意图。
[0018]标号说明
[0019]第一静触头组件10
[0020]第一静触头11
[0021]第一接线端子14
[0022]第一翘片31
[0023]抵接部311,321
[0024]第一延伸部312,322
[0025]第二延伸部313,323
[0026]第二静触头组件20
[0027]第二接线端子24
[0028]第二静触头21
[0029]动触头组件30
[0030]第一翘片31
[0031]第二翘片32
[0032]第三接线端子33
[0033]支轴34
[0034]第一动触头35
[0035]第二动触头36
[0036]第一支承部341
[0037]第二支承部342
[0038]底盒40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0040]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0041]结合图1和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控制开关,控制开关包括:一个底盒40、一个第一静触头组件10、一个第二静触头组件20以及一个动触头组件30 ο
[0042]具体来说,第一静触头组件10还包括一个第一接线端子14和一个第一静触头11。第一静触头11连接到第一接线端子14。第二静触头组件20还包括一个第二接线端子24和一个第二静触头21。第二静触头21连接到第二接线端子24。
[0043]动触头组件30包括一个支轴34、一个第一翘片31、一个第二翘片32、一个第一动触头35以及一个第二动触头36。第一翘片31和第二翘片32均连接到支轴34,然而第二翘片32与第一翘片31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第一动触头35连接到第一翘片31并可电接触到第一静触头U。第二动触头36连接到第二翘片32,并可电接触到第二静触头21。
[0044]参阅图3,为了便于实现结构的装配,可以将第一静触头组件10、第二静触头组件20与动触头组件30安装在底盒40内,并且动触头组件30位于第二接线端子24与第一接线端子14之间。
[0045]值得指出的是,当控制开关处于中间状态时,即控制开关的盖板处于平衡位置时,第一静触头组件10和第二静触头组件20与动触头组件30分别处于分断位置。当控制开关处于驱动状态时,即控制开关的盖板被施加一个单侧按压力时,第一静触头组件10和第二静触头组件20中的一个与动触头组件30处于接合位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当按压盖板的一侧时,结合图4和图5所示,第一静触头组件10与动触头组件30处于分断位置,第二静触头组件20与动触头组件30处于接合位置。当按压盖板的另一侧时,第一静触头组件10与动触头组件30处于接合位置,第二静触头组件20与动触头组件30处于分断位置。这样通过按压盖板的一侧,即可实现另一侧的动、静触头的接通,当压力卸载后,盖板复位到平衡位置,动、静触头实现分断。
[0046]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翘片31具有一个第一延伸部312、一个第二延伸部313以及一个位于中间的抵接部311。第一延伸部312连接在抵接部311的一侧并向上翘起。第二延伸部313连接在抵接部311的另一侧并向上翘起。较佳的是,第一翘片31的第一延伸部312的长度大于第一翘片31的第二延伸部313的长度。第一动触头35连接到第一翘片31的第一延伸部312,优选的是,第一动触头35连接到第一延伸部312的自由端。同理,第二翘片32也具有一个第一延伸部322、一个第二延伸部323以及一个位于中间的抵接部321。第一延伸部322连接在抵接部321的一侧并向上翘起。第二延伸部323连接在抵接部321的另一侧并向上翘起。较佳的是,第二翘片32的第一延伸部322的长度大于第二翘片32的第二延伸部323的长度。第二动触头36连接到第二翘片32的第一延伸部322,优选的是,第二动触头36连接到第一延伸部322的自由端。由于第一翘片31和第二翘片32采用这种非对称的结构,并且第一动触头35位于距离第一翘片31的旋转支点较远的一端,第二动触头36位于距离第二翘片32的旋转支点较远的一端,能够确保动触头与静触头分断时电气间隙足够大,从而增强了操作开关的电气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