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干燥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388177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电池干燥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干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锂离子动力电池因其循环使用寿命长、能量密度高、无记忆效应、可快速充电、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等领域开始广泛应用。水分可以与电解液中的锂盐反应生产HF(氟化氢),而HF可破坏SEI膜(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导致电池性能下降。因此锂离子动力电池注入电解液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干燥,以除去极片内部的水分,确保电池的使用寿命及性能。
[0003]传统的电池干燥工艺,主要采用热辐射加热和低真空联合的方式进行,其干燥效率低下,一般干燥12?70小时,低效率的干燥工艺延长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增加了工艺成本。
[0004]现有技术在低真空条件(O?10Pa)下采用热传导加热进行干燥,但由于锂离子动力电池朝着高压实密度、材料高比表面积、极小的正负极极片间隙等方向发展,导致锂离子动力电池干燥过程中,水分的逃逸路径长、逃逸阻力大,干燥效率难以提升,甚至出现干燥的极限水含量也达不到目标值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干燥装置,其能在高真空条件下,在待干燥电池的正负极柱上施加高压,利用电池内部产生的高压电场干燥电池,提高干燥效率,降低工艺成本。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干燥装置,其包括:收容箱,内部具有中空的腔室,用于收容多个待干燥的电池;真空机构,连通于收容箱,以对收容箱的腔室抽真空;加热机构,用于对收容于收容箱的腔室内的多个电池加热,各电池具有正负极柱;以及高压电场机构,接通或断开与各待干燥的电池的正负极柱的电连接,且接通时在各电池的正负极柱间产生高压,以对各电池进行高压电场干燥。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08]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中,通过加热机构将多个电池加热到目标温度,然后高压电场机构与各待干燥的电池的正负极柱的电连接并在与正负极柱电连接的正负极片之间产生电场,产生的电场力将电池的正负极片内部的水分牵引到正负极片的表面,同时真空机构对收容箱的腔室抽真空,保持一定的压强并将正负极片表面的水分抽离,有效地提高了电池的干燥效率,降低了工艺成本。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的主视图;
[0010]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的侧视图;
[0011]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的第一探针模块的剖视图;
[0012]图4为图3的第一探针底座的放大图;
[0013]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的第二探针模块的剖视图;
[0014]图6为图5的第二探针底座的放大图。
[0015]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16]I收容箱39122第一限位槽
[0017]11腔室3913第一弹簧
[0018]2真空机构4高压电场机构
[0019]21第一真空管41动力机构
[0020]22抽气阀42连接机构
[0021]23真空栗43压板
[0022]24第二真空管431连接部
[0023]25放气阀432固定部
[0024]3加热机构4321第二探针孔
[0025]31底板44第二探针阵列
[0026]32导电接触片阵列 441第二探针模块
[0027]33底部加热板4411第二探针
[0028]34侧板44111第二探针接触部
[0029]35侧部加热板44112第二探针连接部
[0030]36隔热板44113第二探针限位部
[0031]37第一电源模块4412第二探针底座
[0032]38固定板44121第二通道
[0033]381第一探针孔44122第二限位槽
[0034]39第一探针阵列4413第二弹簧
[0035]391第一探针模块 45第二电源模块
[0036]3911第一探针46活动密封圈
[0037]39111第一探针接触部5支撑柱
[0038]39112第一探针连接部6抛光板
[0039]39113第一探针限位部B电池
[0040]3912第一探针底座 P极柱[0041 ]39121第一通道D排列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
[0043]参照图1至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包括:收容箱I,内部具有中空的腔室11,用于收容多个待干燥的电池B;真空机构2,连通于收容箱I,以对收容箱I的腔室11抽真空;加热机构3,用于对收容于收容箱I的腔室11内的多个电池B加热,各电池B具有正负极柱P;高压电场机构4,接通或断开与各待干燥的电池B的正负极柱P的电连接,且接通时在各电池B的正负极柱P间产生高压,以对各电池B进行高压电场干燥。
[0044]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中,通过加热机构3将多个电池B加热到目标温度,然后高压电场机构4与各待干燥的电池B的正负极柱P的电连接并在与正负极柱P电连接的正负极片(未示出)之间产生电场,产生的电场力将电池B的正负极片内部的水分牵引到正负极片的表面,同时真空机构2对收容箱I的腔室11抽真空,保持一定的压强并将正负极片表面的水分抽离,有效地提高了电池B的干燥效率,降低了工艺成本。在此补充说明的是,术语“高压”的含义为“高压电场干燥”技术领域所规定的标准含义来解释。
[0045]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中,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真空机构2包括:第一真空管21,密封穿设收容箱I,且一端连通于收容箱I的腔室11;抽气阀22,设置于第一真空管21上,以控制第一真空管21的导通;真空栗23,连通于第一真空管21的另一端。开启真空栗23和抽气阀22以对收容箱I的腔室11抽真空。
[0046]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中,参照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真空机构2还包括:第二真空管24,密封穿设收容箱1,且一端连通于收容箱I的腔室11而另一端连通于外部大气;以及放气阀25,设置于第二真空管24上,以控制第二真空管24的导通。电池B的干燥完成后,关闭真空栗23和抽气阀22,打开放气阀25,将收容箱I的腔室11恢复至常压。
[0047]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中,在一实施例中,真空栗23为一级无油干栗、一级螺旋栗、一级栗与罗茨栗组成的二级栗或三级栗、一级栗与分子栗组成的二级栗或三级栗。
[0048]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中,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干燥装置还包括:支撑柱5,固定设置于收容箱I的腔室11内。
[0049]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中,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加热机构3包括:底板31,位于收容箱I的腔室11内,支撑于支撑柱5上并用于支撑电池B;导电接触片阵列32,设置于底板31上;底部加热板33,位于收容箱I的腔室11内,设置于所述多个电池B与底板31之间,并与导电接触片阵列32电连接;多个侧板34,位于收容箱I的腔室11内,固定连接于底板31,沿所述多个电池B的排列方向D设置以将各个电池B隔开,并固定排列方向D的两端的电池B;以及多个侧部加热板35,位于收容箱I的腔室11内,设置于对应的电池B与侧板34之间,且与底部加热板33电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底部加热板33可与多个侧部加热板35的电源接头线(未示出)集成到底板31上,由底板31上进行穿孔(未示出)并通过印刷电路的方式导通到导电接触片阵列32,进而分别与后述的第一电源模块37的正负极电连接,实现对电池B的加热。
[0050]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中,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加热机构3还包括:两个隔热板36,位于收容箱I的腔室11内,分别设置于排列方向D两端的两个侧板34的外侦U。两个隔热板36能够减少所述多个电池B在排列方向D两端的热量散失,从而有利于保持所述多个电池B的温度的一致性。
[0051]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中,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加热机构3还包括:第一电源模块37,位于收容箱I外;固定板38,固定支撑于支撑柱5上,并与第一电源模块37电连接:以及第一探针阵列39,设置在固定板38上,以与对应的导电接触片阵列32电连接。当底板31装载多个待干燥的电池B移入收容箱I的腔室11并固定载支撑柱5时,第一探针阵列39与对应的导电接触片阵列32电连接。
[0052]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中,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源模块37为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
[0053]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中,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探针阵列39包括多个第一探针模块391。
[0054]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中,参照图3,在一实施例中,各第一探针模块391包括第一探针3911、第一探针底座3912以及第一弹簧3913。第一探针3911具有:第一探针接触部39111,用于与导电接触片阵列32电连接;第一探针连接部39112,一端与第一探针接触部39111相连;以及第一探针限位部39113,与第一探针连接部39112的另一端相连。第一探针底座3912固定连接在固定板38上,具有:第一通道39121,供第一探针连接部39112穿过;以及第一限位槽39122,收容第一探针限位部39113。第一弹簧3913套设于第一探针连接部39112且夹持在第一探针接触部39111与第一探针底座3912之间。
[0055]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中,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探针底座3912通过焊接或螺接固定在固定板38上。
[0056]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中,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探针3911由铜、铝或合金制成。
[0057]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干燥装置中,参照图3,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板38设有多个第一探针孔381,各第一探针孔381与对应的第一探针模块391的第一探针底座3912相对并用于提供对应的第一探针限位部39113上下移动的空间。第一探针接触部39111与导电接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