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热演化等等对有机质成熟度及丰度、岩性特征及储层储渗空间改造、岩石力学性质等方面的影响,重点分析优质储层的演化和保持条件与规律。
[0042]B关键指标:
[0043]BI泥页岩异质沉积物质类型:精细及定量分析泥页岩的矿物组成、孔隙类型、结构构造。不同的矿物组成决定了页岩的孔隙类型及结构。
[0044]B2储层沉积结构及组合模式:石英为刚性矿物,利于粒间孔隙的保存;长石为不稳定矿物,易沿解理形成溶蚀孔缝;碳酸盐矿物易溶解形成粒间或粒内溶孔,又易重结晶形成晶间孔隙;黏土矿物常呈卷曲片状,晶间孔隙大量发育。
[0045]B3泥页岩岩相划分及序列:不同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条件下,低等植物、高等植物、水生生物等有机质来源的类型和强度各不相同,加之某些原因导致的生物勃发事件等,导致不同环境中形成的泥页岩中有机质丰度有高低、有机质类型有差异,且表现出有一定的规律性。
[0046]B4页岩油气储集空间类型及有效性:有机质本身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高于岩石基质,并能提供孔隙空间和渗流通道。随着热演化程度的提高,有机质逐渐生烃、排烃,有机质孔隙逐渐增大,因此,着重分析有机孔的特点、充填、连通性及孔隙有效性。
[0047]B5页岩储层演化特征及保持机制:不同矿物组成还控制页岩的脆性,影响后期储层改造的效果。石英、方解石等脆性矿物含量越高,越容易产生天然裂缝,后期人工压裂时,也易形成复杂的诱导裂缝及造成裂缝网络的延伸和连通;而黏土矿物压裂时易塑性变形,易出现遇水膨胀现象,堵塞渗流通道,不利于后期储层改造。
[0048]B6页岩油气储层埋藏历史与盆地背景:开展页岩发育期同沉积构造、沉积环境等基础研究,是分析页岩油气储层形成机制的基础研究内容。
[0049]B7页岩油气优质储层评价:页岩储层改造条件需考虑储层埋深及岩石可压裂性,而岩石的可压裂性取决于其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岩石矿物组成及岩石本身力学性质。
[0050]C研究方法及实验步骤:
[0051]Cl盆地构造,目标泥页岩对比平衡剖面;
[0052]C2地震相、地震地层,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地震沉积分析;
[0053]C3测井数据小波、分形,沉积结构精细解析,多元地层微细结构及结构面划分;
[0054]C4储层物质定量分析、综合分类;
[0055]C5实验测试关键技术,页岩结构参数、成熟度、异质岩石含量、储集空间定量、参数筛选及标定;
[0056]C6数据处理、编图、理论分析。
[0057]m.建立页岩油气优质储层形成与评价方法、关键指标和模型。
[0058]IV.实现目标:
[0059](I)提出识别储层细粒结构的描述性方案与储层成因模式;
[0060](2)储集结构类型形成的理论模型及解析机制;
[0061](3)页岩油气优质储层评价的指标模型:研究页岩油页岩储集空间类型与有效性,建立页岩油气优质储层的评价模型。
[0062]如图2所示,本发明给出了一种页岩油气优质储层评价参数确定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63]a收集、整理页岩油气储层评价区的基础地质条件信息;
[0064]b进行储层评价单元的划分,包括评价单元平面划分和评价单元纵向划分;
[0065]c依据钻井资料和含TOC量确定储层有效厚度、依据野外地质剖面确定储层厚度、或依据地震剖面确定主储层厚度等方法来确定含油气泥页岩段的厚度;
[0066]d确定含油气泥页岩段的分布面积及边界条件参数(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已有的方法);
[0067]e利用刚性矿物概率分布趋势、数值模拟确定泥页岩的密度、物理参数和岩石力学参数(包括储层密度、孔隙度、渗透率、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
[0068]f确定页岩油气储层指标框架,包括实测矿物类型、刚性矿物含量、刚性矿物空间分布以及黏土矿物类型及其比例;
[0069]g利用储层空间体积法、储层空间评价类比法或储层空间比表面积数理计算法建立页岩油气储层指标模型,包括页岩油气储层三维分级评价指标模型和页岩油气储层评价数理模型;
[0070]其中,页岩油气储层三维分级评价指标模型是指针对储层物性的非均质性,从三维空间的角度,分级别评价储层物性参数在三维空间的变化特征,进而建立起的指标模型;
[0071]页岩油气储层评价数理模型是指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字算式的推导来研究和表示储层参数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而建立起的指标模型;
[0072]h进行页岩油气储层评价时空网络可信度判识:
[0073]将步骤g建立的指标模型与研究区内的勘探实践或实验测试数据进行对比;若吻合度在80 %以上,则判识效果较好,转到步骤i ;若吻合度低于80 %,则判识效果较差;转到步骤g;
[0074]i建立页岩油气优质储层评价参数、数学模型(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已有的方法)。
[0075]现场及岩心库钻井采样:
[0076]尽可能多的采集钻井岩心实体样品。使用标准采样器,采样密度按I个(或块)/
0.5—lm。获取尽量多的采集实验样品,进行实验、测试;利用页岩油气储层各种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重点测井资料处理,建立识别页岩油气储层沉积结构、储集空间发育程度识别系统。
[0077]重点对不同类型的测井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相关关系矩阵;再将距离最小类合并为新类,依次类推,直至将不同储集空间的特性层分开;在此基础上,在取心段的鉴定结论指导下,判别无心段的储集岩性及岩相、微细层系序列。
[0078]此外,本发明还围绕页岩油储层的评价(主要围绕生油潜力、储集能力、储层改造条件及页岩油可动性等方面),提出了页岩油气优质储层评价方法。
[0079]如图3所示,本发明还具体给出了一种页岩油气优质储层评价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80]a页岩油气储层各种资料及参数的采集,包括宏观结构界面和分类特征参数采集,以及显微结构数据采集;
[0081]b通过岩矿分析和鉴定,测井信息提取和细粒沉积测井曲线精细识别,储层结构低级边界面追踪以及储集空间后期改造、演化与保持组合得到储层沉积类型及序列,以及储层沉积结构面及组合;通过测井信息提取和细粒沉积测井曲线精细识别,储层结构低级边界面追踪,岩石组合综合分类、定名以及储集空间分类、评价组合得到储层沉积宏观与微观指标交汇,储层沉积及其内部结构、纹络参数交汇,以及储层沉积指标垂向组合;
[0082]c根据储层沉积类型及序列,储层沉积结构面及组合,以及储层沉积宏观与微观指标交汇得到储层沉积结构空间、模型、格架及相应参数;根据储层沉积结构面及组合,储层沉积宏观与微观指标交汇,储层沉积及其内部结构、纹络参数交汇,以及储层沉积指标垂向组合得到优质储集空间地质演化过程中变异及保持参数;
[0083]d根据储层沉积结构空间、模型、格架及相应参数和优质储集空间地质演化过程中变异及保持参数确定优质储层参数;
[0084]e利用上述优质储层参数进行储层结构刻画,并结合实验测试获取的储集空间参数建立储层沉积微细成因结构模型,优质储层评价指标模型;
[0085]其中,储层沉积微细成因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具体为:首先要对储层进行精细的沉积微环境分析,包括水介质、有机质来源、水体分层、碎肩物质注入、沉积动力学等条件进行分析,其次是对储层进行精细刻画,包括识别与描述其中的微细层理、岩矿组成与含量、有机质类型、丰度、分布等特征,进而建立起沉积微环境与储层微细成因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O
[0086]I)岩石学成熟特征及相关参数
[0087]基于页岩油“自生自储”的成藏特点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