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该底板112并连通该容置空间B,该盖体113结合于该开口 A且罩盖该容置空间B,该盖体113具有多数个第三透孔113A,所述第三透孔113A贯穿该盖体113并连通该容置空间B,因此当流体由石砾X间的缝隙流动至该环墙部111、该底板112或该盖体113时,可快速地由前述第一透孔111B、前述第二透孔112A或前述第三透孔113A溢流出该透水箱体110,借由石砾间的缝隙及前述第一透孔111B、前述第二透孔112A及前述第三透孔113A,而使得该透水结构100具有优良的透水性。
[0057]请参阅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墙11IA包含位于相对面设置的第一侧墙IllC及第二侧墙111D,该第一侧墙IllC及该第二侧墙IllD之间具有间距D,该间距D由该底板112朝向该开口 A方向逐渐扩大,因此使得该容置空间B的形状为梯形的容置空间,在装填石砾X时,可依据施工条件及环境装填不同粒径的石砾于梯形的该容置空间B,例如在靠近该底板112的位置可装填粒径较小的石砾,靠近该盖体113的位置可装填粒径较大的石砾,以增加流体在该透水箱体110的流动速度,以提升透水性。
[0058]请参阅图2、图3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侧墙IllC具有第一板部11IE及第二板部111F,该第一板部IllE连接该第二板部111F,该第一侧墙IllC以该第一板部IllE连接该底板112,且该第一板部IllE与该第二板部IllF之间具有夹角Y,该夹角Y不小于90度,当该盖体113结合于该开口 A且罩盖该容置空间B时,该盖体113被限制于该第一板部IllE与该第二板部IllF的衔接处111G,且该盖体113抵触该第一板部111E,此外请参阅图4,该第二侧墙IllD的组成构件(如第一板部、第二板部、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之间的夹角)也可与该第一侧墙IllC相同。
[0059]请参阅图2、图3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该盖体113具有第一扣接柱113B,该盖体113以该第一扣接柱113B扣接于该第一板部111E,较佳地,该第一板部IllE具有第一扣接孔111H,该第一扣接柱113B扣接于该第一扣接孔111H,以避免该该盖体113脱离该透水箱体110,相同地,该盖体113以该第一扣接柱113B也可以同时扣接于该第二侧墙111D。
[0060]请参阅图1、图2、图3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侧接板120结合于该第一侧墙111C,该第二侧接板130结合于该第二侧墙111D,该第一侧接板120具有第一扣接部121,该第二侧接板130具有第二扣接部131,请参阅图1及图6,可依施工环境需求,将该透水结构100的该第一扣接部121横向扣接位于左侧的另一个透水结构100’的第二扣接部131’,以及将该透水结构100的该第二扣接部131横向扣接位于右侧另一个透水结构100’的第一扣接部121’,以构成组合式的透水墙或透水道路。
[0061 ] 请参阅图2、图3、图7及图8,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侧墙11IC具有内表面11 ICl及第二扣接柱111C2,该第二扣接柱111C2结合于该内表面111C1,且该第二扣接柱111C2贯穿该盖体113并凸出于该盖体113,请参阅图1、图2及图8,该第一板部IllE具有第二扣接孔1111,请参阅图1、图2、图7、图8及图9,可依施工环境需求,将另一个透水结构100’堆叠于该透水结构100上方,并将该透水结构100的该第二扣接柱111C2穿入于该透水结构100’的容置空间B’中,并以该第二扣接柱111C2纵向扣接于该透水结构100’的第二扣接孔11II’,较佳地,该透水结构100’的第二扣接柱111C2’也穿入于该透水结构100的该容置空间B中,并以该第二扣接柱111C2’纵向扣接于该透水结构100的该第二扣接孔1111,以使该透水结构100与该透水结构100’稳固地扣接成一体。
[0062]请参阅图1、图2、图3、图5及图10,在本实施例中,该底板112具有第三扣接柱112B及第三扣接孔112C,该第一侧接板120具有第四扣接孔122及第四扣接柱123,该第四扣接柱123凸出于该透水箱体110,该第三扣接柱112B凸出于该透水箱体110,请参阅图10、图11及图12,可依施工环境需求,将另一个透水结构100’堆叠于该透水结构100上方,该透水结构100是以该底板112的该第三扣接柱112B扣接于该透水结构100’的第四扣接孔122’,该底板112的该第三扣接孔112C,可供该透水结构100’的该第四扣接柱123’扣接,因此可依施工环境需求,将多数个透水结构100横向扣接及纵向扣接成透水墙或透水道路,或者多数个透水结构100也可被应用于防波堤,以避免海水或河水冲击堤岸。
[0063]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透水箱体,具有环墙部、底板及盖体,该环墙部结合于该底板以构成开口及容置空间,该开口连通该容置空间,该环墙部具有多数个环墙及多数个第一透孔,所述第一透孔贯穿该些环墙并连通该容置空间,该底板具有多数个第二透孔,所述第二透孔贯穿该底板并连通该容置空间,该盖体结合于该开口且罩盖该容置空间,该盖体具有多数个第三透孔,所述第三透孔贯穿该盖体并连通该容置空间;以及 第一侧接板,结合于该透水箱体且凸出于该透水箱体,该第一侧接板具有第一扣接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环墙包含位于相对面设置的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该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之间具有间距,该间距由该底板朝向该开口方向逐渐扩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侧墙具有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该第一板部连接该第二板部,该第一侧墙以该第一板部连接该底板,且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之间具有夹角,该夹角不小于90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盖体被限制于该第一板部与该第二板部的衔接处且该盖体抵触该第一板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盖体具有第一扣接柱,该盖体以该第一扣接柱扣接于该第一板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环墙包含位于相对面设置的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该透水结构另包含第二侧接板,该第二侧接板具有第二扣接部,该第二侧接板结合于该第二侧墙,且该第二侧接板凸出于该透水箱体,该第一侧接板结合于该第一侧墙。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扣接部用以横向扣接另一个透水结构的第二扣接部,该第二扣接部用以横向扣接另一个透水结构的第一扣接部。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侧墙具有内表面及第二扣接柱,该第二扣接柱结合于该内表面,且该第二扣接柱贯穿该盖体并凸出于该盖体,该第一板部具有第二扣接孔,该第二扣接柱用以纵向扣接另一个透水结构的第二扣接孔,该第二扣接孔用以供另一个透水结构的第二扣接柱纵向扣接。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侧接板具有第四扣接孔,该底板具有第三扣接柱,该第三扣接柱凸出于该透水箱体。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底板具有第三扣接孔,该第一侧接板具有第四扣接柱,该第四扣接柱凸出于该透水箱体。
【专利摘要】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透水结构,可使用于建筑的透水工程(如透水墙或透水道路),该透水结构包含透水箱体及第一侧接板,该透水箱体具有环墙部、底板及盖体,多数个透孔是设置于该环墙部、该底板及该盖体,该环墙部与该底板构成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可放置石砾,该第一侧接板结合于该透水箱体且凸出于该透水箱体,该第一侧接板具有第一扣接部,该透水箱体以该第一侧接板的该第一扣接部横向扣接另一透水结构,以组成透水墙或透水道路。借由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在该容置空间装填石砾后,不但可增加耐压及耐撞强度,而且该透水结构能够避免砂石、杂草或其它物品阻塞而造成无法透水的现象,与现有习知的透水砖相比具有更佳的透水性。
【IPC分类】E02D29/02, E04C1/39, E01C11/24
【公开号】CN105649257
【申请号】
【发明人】李一君
【申请人】善科企业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