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2]图20为图19的B-B向视图。
[0023]图21为图19的C-C剖视图。
[0024]图22为图5中加热容器、出水接头等部件放大图。
[0025]图23为图22的B-B向视图。
[0026]图24为图22的C-C剖视图。
[0027]图25为图6中加热容器、出水接头等部件放大图。
[0028]图26为图25的B-B向视图。
[0029]图27为图25的C-C剖视图。
[0030]图13、16,分别给出了加热容器、蒸汽室等部件另一种具体结构图。图14为图13的B-B向视图;图15为图13的C-C剖视图;图17为图16的B-B向视图;图18为图16的C-C剖视图。
[0031]图28本发明散热体为毯、垫、被褥体时,散热管一种排布结构图。
[0032]图1-28中箭头所示为水流运动及单向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如图1-28所示,电热元件5与加热容器6相结合;散热管10设于散热体8内或表面;储水箱I通过回水单向阀2与加热容器6上的回水口 4相通,加热容器6上的出水口19与出水连接管9 一端相通,出水连接管9另一端与散热管10 —端相通,散热管10另一端与进水连接管11 一端相通,进水连接管11另一端与储水箱I相通;加热容器6为管状并倾斜或竖直设置;加热容器6上的回水口 4与加热容器6本体采用绝热连接方式。
[0034]工作时,加热容器6内的水被加热产生水蒸汽并膨胀,同时回水单向阀2关闭,水蒸汽推动加热容器6内的水倾斜向下或竖直向下通过出水口 19进入出水连接管9,经散热管10、进水连接管11向储水箱I内流动,水蒸汽在加热容器6、出水连接管9内(此时,水蒸汽可以进入出水连接管9内,也可不进入出水连接管9内)散热,冷凝,体积变小,产生回吸力(负压),由于出水连接管9、散热管10、进水连接管11的阻力作用,回水单向阀2开启,将储水箱I内的水通过回水单向阀2、回水口 4向加热容器6内吸入,由于加热容器6为管状并倾斜或竖直设置,加热容器6上的回水口 4与加热容器6本体之间采用绝热连接方式,加热容器6本体不能向回水口 4传热,水流经回水口 4进入到加热容器6内的水是没有被预热的凉水,并倾斜向下或竖直向下流入或落入加热容器6内,且与其内的水蒸汽充分混合,使水蒸汽急速液化,产生巨大回吸力(负压),使加热容器6内吸满水,实现完全回水,完成循环传热过程。上述回水过程中,首先回入加热容器6内的水是没有被预热的凉水,加热容器6内的水蒸汽遇凉水快速液化,产生回吸力(负压),吸入加热容器6内的凉水短时不能沸腾产生水蒸汽(正向压力),这时,加热容器6内的水蒸汽遇凉水早已液化,产生巨大吸力,并且使加热容器6内持续不断吸入大量凉水,确保加热容器6内一直保持回吸力,直至吸满水,实现完全回水。在上述回水过程中,由于加热容器6为管状并倾斜或竖直设置,加热容器6上的回水口 4与加热容器6本体之间采用绝热连接方式,先回入加热容器6内的凉水因重力作用,倾斜向下或竖直向下向加热容器6内流入或落入,水在流入或落入加热容器6内的过程中,即使落到加热容器6内的加热壁上,因为重力作用,水也不会在此停留,而继续向下流入或落入,使加热容器6内的水蒸汽发生液化,产生巨大吸力,将水持续不断的吸入加热容器6内,实现彻底完全回水,完成循环传热过程。如此周而复始循环。
[0035]由于加热容器6为管状并倾斜或竖直设置,加热容器6上的回水口 4与加热容器6本体之间采用绝热连接方式,这样,可将加热容器6制作体积较小,盛装少量水,易于快速加热、快速出水、使循环效率更高。
[0036]由于加热容器6为管状并倾斜或竖直设置,加热容器6上的回水口 4与加热容器6本体之间采用绝热连接方式,工作时,水蒸汽推动加热容器6内的水倾斜向下或竖直向下运动,水蒸汽与水面之间形成绝热面,并且水蒸汽与水的接触面积很小,水蒸汽很难向水中导热,水蒸汽的体积不易损失,所以,出水量大,出水温度低,速度快,更易回水,回水量也大,快速大量的循环,使其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
[0037]由于加热容器6为管状并倾斜或竖直设置,加热容器6上的回水口 4与加热容器6本体之间采用绝热连接方式,当回水时,水流进入加热容器6内产生冲击及乱流,将加热容器6内加热时,产生的不能还原为水的气体进行包裹,形成气泡,循环时气泡随同水流流动并排出加热容器6,最终进入储水箱I内,向大气排出,这样,加热容器6内不会积聚过多空气,起到更好的回水循环作用。
[0038]如图1-27所示,电热元件5设于加热容器6壁上偏上位置。这样,工作时,加热容器6内水体偏上位置表面的少量水迅速沸腾,产生水蒸汽,快速推动水循环流动,不易向水体内部传热,使加热时间变短、出水温度低、出水速度快,更易于回水,循环效率更高。
[0039]图1-27所示,加热容器6由铝或铝合金材料制成,电热元件5采用PTC电热元件加热。这样,快速升温、快速传热、使其更好循环传热,工作效率更高。加热容器6可以是圆管状也可以是方管状,一般其是内圆外方,其内径一般6mm-30mm,长度10mm-300mm ;当功率在600W以下时,内径最适宜10mm-16mm最好,长度在30mm-150mm为好。
[0040]图2、4-7、9-11、13-27所示,增设回水接头20,通过该回水接头20、回水单向阀2将储水箱I与加热容器6相连通。将回水接头20插入加热容器6内形成回水口 4,这样,更易安装、制造。回水口 4与加热容器6本体采用绝热连接方式,回水接头20插入加热容器6内形成回水口 4,在回水接头20与加热容器6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形成绝热连接,这样,工作状态下,加热容器6本体不能向回水接头20传热,回水时,通过回水接头20进入加热容器6内的水是没有被预热的凉水,加热容器6内的水蒸汽遇凉水更易散热、产生回吸力,实现完全回水。在循环过程中,加热容器6内的水或水蒸汽可以向回水接头20传热,但因时间短并且间接传热,并不影响上述效果。
[0041]图1、3、5-7、12、22-27所示,增设出水接头18,通过该出水接头18将加热容器6、
蒸汽室7与出水连接管9相连通。这样,更易安装、制造。出水接头18可与蒸汽室7为一体结构,也可为分体结构。
[0042]图7所示,出水接头18与回水接头20为可转向弯头。这样,更易于安装、制造。出水接头18可为金属材料制成(具体可为铝、铝合金、黄铜、不锈钢),这样,更易散热回水,使其更好的循环。
[0043]图4、7、8、10、13-21所示,在加热容器6与出水连接管9之间增设蒸汽室7。这样,可更好容纳水蒸汽,并更易散热、产生回吸力,实现更好回水作用,使循环效率更高。
[0044]图4、7、10、13-21所示,蒸汽室7为管状。这样,水蒸汽易于推动水在管状蒸汽室7内运动,并且可将管状蒸汽室7制作体积较小,盛装少量水,易于快速出水、快速回水。蒸汽室7可以是圆管状也可以是方管状,一般由金属材料制成,具体可为铝、铝合金、黄铜、不锈钢。这样,更易散热、产生回吸力,更易于回水。蒸汽室7由金属弯头管件构成。一般由2分、3分、4分管件构成。这样,更易安装、制造。
[0045]图3、7、9、10所示,增设回水连接管15,通过该回水连接管15、回水单向阀2、回水接头20将储水箱I与加热容器6相连通。这样,更易安装、制造、生产。
[0046]图10所示,在加热容器6与储水箱I之间由出水连接管9、散热管10、进水连接管11相连形成的通路上任意位置增设出水单向阀12。这样,当回水时,出水单向阀12关闭,避免出水回流,从而实现更好的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