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主体及入耳式耳机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380425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耳机主体及入耳式耳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主体及入耳式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包括两个耳机主体以及一端分别与两个耳机主体连接的耳机线,任一耳机主体相当于一个转换单元,即其接收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声音电信号,利用贴近耳朵的耳机主体内的扬声器将电信号转化成可以听到的声波。电子设备迅猛发展,其附属品——耳机也同样在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耳机从体积大、音质差发展到如今的多样化、体积小、音质高等,虽然近些年无线耳机的发展速度巨快,免去耳机线带来的使用不灵活缺陷,但是相对于传统有线耳机,无线耳机也有诸多缺陷,例如噪音大,传输不稳定等,有限耳机以及无线耳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在有线耳机结构中,耳机主体与耳机线一端连接,且从耳机主体引出的耳机线部分与耳机主机大约呈直角,即耳机线的连接端相对于耳机体固定,不能翻转一定角度。使用者在使用耳机时,电子设备移到使用者的左侧或者右侧时,耳机线会牵扯耳机主体,造成使用者产生耳腔难受感;当耳机主体从耳腔摘下并悬挂于胸前时,耳机主体自然下垂,从耳机主体引出的耳机线将与耳机主体垂向相反的方向偏离延伸,而在处于振动环境中时,易造成耳机线在耳机主体引出口处的部分产生磨损,易断线,造成耳机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机主体及入耳式耳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调节耳机线与耳机主体之间的角度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耳机主体,用于与耳机线配合连接。耳机主体包括耳机壳、与所述耳机线电性连接的扬声器,以及与所述耳机壳转动连接的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包括翻转球头,以及与所述翻转球头连接的操控杆,所述翻转球头开设有用于供所述耳机线穿过的第一引线孔,所述操控杆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引线孔连通并用于供所述耳机线穿过的第二引线孔,所述耳机壳开设有容置腔、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传音口、与所述翻转球头配合的翻转球碗,以及用于连通所述容置腔和所述翻转球碗并供所述耳机线穿过的过线孔,所述扬声器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耳机壳于所述翻转球碗处具有碗孔,且所述操控杆穿过所述碗孔。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壳包括第一耳壳、第二耳壳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耳壳和所述第二耳壳的连接结构件,所述连接结构件与所述第一耳壳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结构件与所述第二耳壳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结构件中与所述第一耳壳相正对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耳壳共同形成所述翻转球碗,所述连接结构件中与所述第二耳壳相正对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耳壳共同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连接结构件从其一端向另一端开设形成所述过线孔。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耳壳内的压紧件,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耳壳和所述第二耳壳的固定件;

所述压紧件具有与所述翻转球头相正对的第一压紧端以及与所述第一压紧端相背对的第二压紧端,所述第一压紧端端面与所述第一耳壳的碗孔孔壁共同形成翻转球碗,所述翻转球头限位于所述翻转球碗;

所述固定件具有与所述第二压紧端对接在一起的第一固定端以及与所述第一固定端相背对的第二固定端;

所述过线孔包括从所述第一压紧端向所述第二压紧端开设的穿孔,以及从所述第一固定端向所述第二固定端开设并与所述穿孔连通的通腔,所述扬声器固设于所述通腔。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件于所述第一压紧端端面开设与所述翻转球头外形相匹配的球型槽,所述球型槽的槽壁与所述碗孔的孔壁形成所述翻转球碗。

进一步地,所述翻转球头的外侧壁凸设有两支撑凸点,两所述支撑凸点的凸设方向皆与所述第一引线孔轴线垂直,且皆位于所述翻转球头中任一轴线上,且分别支撑于所述碗孔的孔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耳壳于所述碗孔孔壁开设有与两所述支撑凸点相对应的两滑槽,两所述滑槽从所述第一耳壳中与所述第二耳壳相正对的端口向所述碗孔延伸开设。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结构件还包括两支撑脚,两所述支撑脚的一端皆固定于所述第一压紧端端面,且任一所述支撑脚的侧部分别置于一所述滑槽,所述滑槽中与所述支撑脚顶面相对的槽壁与所述支撑脚的顶面之间留有支撑间隙,任一所述支撑凸点分插设于一所述支撑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于所述通腔的腔壁周向凸伸形成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临近所述第一固定端设置,所述扬声器固定于所述固定环中背离所述第一固定端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环的内环面向内凸伸用于限位所述扬声器的至少一个限位块,所述扬声器抵顶于各所述限位块的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件于其外侧壁向内开设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穿孔相连通;所述固定件与其外侧壁向内开设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通腔相连通;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且共同形成用于操作所述耳机线与所述扬声器电性连接的操作口。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口从所述第一压紧端贯通至所述第二固定端;

所述第一耳壳具有用于供所述压紧件以及所述固定件插设的第一插孔,且所述第一插孔与所述碗孔连通,所述第一耳壳于所述第一插孔孔壁凸伸形成与所述操作口相正对的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插设于所述操作口;

所述第二耳壳具有与所述传音口连通并用于插设所述固定件的第二插孔,所述第二耳壳于所述第二插孔孔壁凸伸形成与所述操作口相正对的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卡块插设于所述操作口。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于所述第一固定端端面具有与所述压紧件外侧相对的环型限位面,所述第一耳壳于所述第一插孔孔壁设有与所述环型限位面相正对的环型台阶面,所述环型限位面抵止于所述环型台阶面。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壳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耳壳与所述固定件的第一卡固结构,所述第一卡固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耳壳内壁的第一环型卡槽以及设于所述固定件的外侧壁并用于与所述第一环型卡槽卡接配合的第一卡环。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壳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耳壳与所述固定件的第二卡固结构,所述第二卡固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耳壳内壁的第二环型卡槽以及设于所述固定件的外侧壁并用于与所述第二环型卡槽卡接配合的第二卡环。

进一步地,各所述耳机主体还包括具有弹性的环型垫片,所述耳机壳于所述容置腔腔壁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扬声器的环型支撑台,所述环型垫片挤压于所述环型支撑台与所述扬声器之间。

进一步地,各所述耳机主体还包括具有磁性的磁环,所述耳机壳与所述容置腔腔壁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磁环的环型固定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两个如上述的耳机主体,以及与各所述耳机主体电性连接的耳机线。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转动件的翻转球头插设于耳机壳的翻转球碗,翻转球头于翻转球碗可自由翻转,带动操控杆一起翻转,耳机线的连接端部依次穿过第二引线孔、第一引线孔以及过线孔,最终与固设于容置腔的扬声器电性连接,为扬声器传递音频电信号,而转动件将带动耳机线连接端部一起翻转,使耳机线与操控杆始终处于一条直线上。当两耳机主体分别佩戴至左耳腔和右耳腔时,转动件带动耳机线的连接端部随着转动件的自重以及耳机线的施加给转动件向下的拉力而向耳机壳侧部转动,使耳机线自然下垂,不会使左右耳腔产生不适感;当与耳机线配合使用的电子设备移到使用者的左侧或者右侧时,与电子设备位于同一侧的耳机主体的转动件,将会随着耳机线的偏转而产生翻转,使耳机线处于自然状态,不会因为其左右偏转而牵扯耳机主体,避免使用者产生耳腔难受感;当两耳机主体摘下时,两耳机主体自然悬垂于使用者的胸前或背后,而由于耳机主体自重作用,耳机主体中的转动件将带动耳机线的连接端向耳机壳的上端翻转,使耳机线处于自然向下伸直状态,且耳机线与操控杆之间处于一条直线,很大程度上减低了耳机线于第二引线孔引出孔口处的部分磨损程度,提高耳机线的使用寿命,即提高耳机主体以及耳机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入耳式耳机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沿中线A-A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入耳式耳机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动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耳壳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耳壳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结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结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9是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耳壳的立体图。

上述附图所涉及的标号明细如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以下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主体1,用于与耳机线2配合连接,耳机主体1包括耳机壳100、与耳机线2电性连接的扬声器200,以及与耳机壳100转动连接的转动件300,转动件300包括翻转球头310,以及与翻转球头310连接的操控杆320,翻转球头310开设有用于供耳机线2穿过的第一引线孔311,操控杆320开设有与第一引线孔311连通并用于供耳机线2穿过的第二引线孔321,耳机壳100开设有容置腔104、与容置腔104连通的传音口101、与翻转球头310配合的翻转球碗103,以及用于连通容置腔104和翻转球碗103并供耳机线2穿过的过线孔105,扬声器200置于容置腔104中,耳机壳100于翻转球碗103处具有碗孔1031,且操控杆320穿过碗孔1031。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件300的翻转球头310插设于耳机壳100的翻转球碗103,翻转球头310于翻转球碗103可自由翻转,带动操控杆320一起翻转,耳机线2的连接端部依次穿过第二引线孔321、第一引线孔311以及过线孔105,最终与固设于容置腔104的扬声器200电性连接,为扬声器200传递音频电信号,而转动件300将带动耳机线2连接端部一起翻转,使耳机线2与操控杆320始终处于一条直线上。当两耳机主体1分别佩戴至左耳腔和右耳腔时,转动件300带动耳机线2的连接端部随着转动件300的自重以及耳机线2的施加给转动件300向下的拉力而向耳机壳100侧部转动,使耳机线2自然下垂,不会使左右耳腔产生不适感;当与耳机线2配合使用的电子设备移到使用者的左侧或者右侧时,与电子设备位于同一侧的耳机主体1的转动件300,将会随着耳机线2的偏转而产生翻转,使耳机线2处于自然状态,不会因为其左右偏转而牵扯耳机主体1,避免使用者产生耳腔难受感;当两耳机主体1摘下时,两耳机主体1自然悬垂于使用者的胸前或背后,而由于耳机主体1自重作用,耳机主体1中的转动件300将带动耳机线2的连接端向耳机壳100的上端翻转,使耳机线2处于自然向下伸直状态,且耳机线2与操控杆320之间处于一条直线,很大程度上减低了耳机线2于第二引线孔321引出孔口处的部分磨损程度,提高耳机线2的使用寿命,即提高耳机主体1以及耳机线2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耳机壳100具有首端和尾端,两耳机壳100的首端分别佩戴至使用者的左耳腔和右耳腔,传音口101开设于耳机壳100的首端,而碗孔1031开设于耳机壳100的尾端部。

具体地,翻转球碗103具有用于供操控杆320穿出的碗口102,且碗口102为碗孔1031的孔口,其中,耳机壳100于其尾端部的外侧向其尾端开设形成上述的碗口102。

具体地,转动件300沿碗口102翻转角度为H,0°≤H≤90°。

具体地,耳机壳100于碗口102处具有用于在转动件300翻转至耳机壳100侧部时止挡转动件300的操控杆320的侧止挡边1021、用于在转动件300翻转至耳机壳100尾端时止挡转动件300的操控杆320的尾止挡边1022,以及位于侧止挡边1021与尾止挡边1022之间的两限位边1023,操控杆320位于两限位板1023之间,并沿其延伸方向摆动,侧止挡边1021、一限位边1023、尾止挡边1022以及另一限位边1023首尾依次连接形成一封闭的碗口102。具体地,当耳机主体1插入耳腔时,翻转球头310于翻转球碗103内转动,带动操控杆320翻转至侧止挡边1021,使耳机线2自然垂下;当取下耳机主体1并将其悬挂于胸腔时,由于耳机主体1的自重,促使操控杆320翻转至尾止挡边1022,使耳机线2与操控杆320之间呈一条直线,有效降低耳机线2的磨损,提高入耳式耳机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件300于第一引线孔311的孔壁处具有环型卡线面312,这样,耳机线2的连接端部可折成限位结,而该限位结卡止于环型卡线面312处,确保耳机线2的连接端与扬声器200始终保持安全的电性连接状态;或者,通过卡止件固定于耳机线2的连接端部,并卡止于环型卡线面312处,也可以确保耳机线2的连接端部不受外力牵扯或拖拽的影响。

进一步地,翻转球头310于第一引线孔311的孔口处开设有用于在操控杆320翻转至耳机壳100周侧时翻转球头310的孔口处与翻转球碗103的碗孔1031孔壁之间留有足够的走线空间的缺口313,且缺口313朝向翻转球碗103内。这样,一方面,便于翻转球头310的引入耳机线2的孔口与碗孔103孔壁之间留有足够的走线空间,避免耳机线2卡止于翻转球头310与碗孔103孔壁之间,造成转动件300转动不畅,或者牵扯耳机线2,降低耳机线2的使用寿命,或者造成耳机线2与扬声器200电性连接不牢固;另一方面,避免耳机线2于翻转球头310与扬声器200之间的部分倾斜角度过大,当翻转球头310转动时,使耳机线2产生较大的摆角,易造成耳机线2于与扬声器200的电性连接处产生疲劳断裂,影响音频电信号的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件300于其第一引线孔311孔壁处开设容纳槽314,容纳槽314远离耳机壳100尾端设置,且从第一引线孔311的出线孔口向环型卡线面312方向延伸开设,容纳槽314于第一引线孔311孔口处的出线槽口为所述的缺口313。

进一步地,耳机壳100包括第一耳壳120、第二耳壳110以及用于连接第一耳壳120和第二耳壳110的连接结构件130,连接结构件130与第一耳壳120可拆卸连接,连接结构件130与第二耳壳110可拆卸连接,连接结构件130中与第一耳壳120相正对的端部与第一耳壳120共同形成翻转球碗103,连接结构件130中与第二耳壳110相正对的端部与第二耳壳110共同形成容置腔104,连接结构件130从其一端向另一端开设形成过线孔105。在本实施例中,将耳机壳100设置成分体式,便于扬声器200以及转动件300的组装/拆卸以及对其维护,而且可实现耳机壳100的快速组装/拆卸。

具体地,碗口102开设于第一耳壳120,传音口101开设于第二耳壳110。

进一步地,连接结构件130包括设置于第一耳壳120内的压紧件131,以及用于连接第一耳壳120和第二耳壳110的固定件132;

压紧件131具有与翻转球头310相正对的第一压紧端1311以及与第一压紧端1311相背对的第二压紧端1312,第一压紧端1311端面与第一耳壳120的碗孔1031孔壁共同形成翻转球碗103,翻转球头310限位于翻转球碗103;

固定件132具有与第二压紧端1312对接在一起的第一固定端1321以及与第一固定端1321相背对的第二固定端1322;

过线孔105包括从第一压紧端1311向第二压紧端1312开设的穿孔1313,以及从第一固定端1321向第二固定端1322开设并与穿孔1313连通的通腔1323,扬声器200固设于通腔1323。

在本实施例中,翻转球头310限位于压紧件131的第一压紧端411端面与碗口102之间,实现转动件300平稳的转动,避免转动件300在耳机壳100内发生窜动,损坏耳机线2与扬声器200之间的电性连接关系,缩减入耳式耳机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压紧件131与固定件132成型于一体。

进一步地,压紧件131于第一压紧端1311端面开设与翻转球头310外形相匹配的球型槽1314,球型槽1314的槽壁与碗孔1031的孔壁形成翻转球碗103。这样,翻转球头310容置于翻转球碗103内,提高翻转球头310转动的平稳性、流畅性。

具体地,压紧件131于第一压紧端411端面可设与操控杆320外形相匹配并在操控杆320翻转至第一耳壳120侧部时用于支撑操控杆320的支撑槽1315。支撑槽1315与球型槽1314连通,且支撑槽1315的内槽面与碗口102的侧止挡边1021相齐平。当操控杆320翻转至第一耳壳120侧部时,支撑槽1315与侧止挡边1021共同支撑操控杆320。

具体地,当操控杆320翻转至第一耳壳120中背离第二耳壳110的一端时,第一引线孔311与穿孔1313相正对,便于耳机线2顺利走线。

进一步地,翻转球头310的外侧壁凸设有两支撑凸点315,两支撑凸点315的凸设方向皆与第一引线孔311轴线垂直,且皆位于翻转球头310中任一轴线上,且分别支撑于碗孔1031的孔壁。这样,两支撑凸点315可作为翻转球头310转动的支撑点,使翻转球头310以两支撑凸点315之间的连线为轴线而自由转动,避免翻转球头310与翻转球碗103之间由于相对转动而产生相互摩擦,进而避免使二者产生磨损。

具体地,各支撑凸点315皆呈半球状。

进一步地,第一耳壳120于碗孔1031孔壁开设有与两支撑凸点315相对应的两滑槽122,两滑槽122从第一耳壳120中与第二耳壳110相正对的端口向碗孔1031延伸开设。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件300的操控杆320先从第一耳壳120中与第二耳壳110相正对的端口处插入,翻转球头310上的两支撑凸点315分别插设于两滑槽122内,并沿滑槽122滑至碗孔1031,操控杆320从碗口102穿出至外侧,实现转动件300的快速定位安装,提高转动件300安装的效率。

具体地,两滑槽122分别位于碗口102中两限位边1023的两侧开设。

进一步地,连接结构件130还包括两支撑脚133,两支撑脚133的一端皆固定于第一压紧端1311端面,且任一支撑脚133的侧部分别置于一滑槽122,滑槽122中与支撑脚133顶面相对的槽壁与支撑脚133的顶面之间留有支撑间隙1221,任一支撑凸点315分插设于一支撑间隙1221。这样,使各支撑凸点315限位于支撑间隙1221,提高翻转球头310支撑的稳定性,更加有效翻转球头310与翻转球碗103之间由于相对转动而产生相互摩擦而造成二者的磨损。

各支撑脚133的顶端开设有与支撑凸点315外形相适配的球型支撑槽1331,支撑凸点315抵于球型支撑槽1331。这样,便于支撑凸点315相对于球型支撑槽1331转动。

具体地,压紧件131于其外侧壁中与两滑槽122相正对位置分别凸设有安装条1316,各安装条1316插于滑槽122内。这样,便于压紧件131快速插入第一耳壳120内。

具体地,任一安装条1316的端部皆与与其对应的支撑脚133的对接。

进一步地,固定件120于通腔1323的腔壁周向凸伸形成固定环1324,固定环1324临近第一固定端1321设置,扬声器200固定于固定环1324中背离第一固定端1321端面。

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200可以通过胶水固设于固定环1324的端面。

进一步地,固定环1324的内环面向内凸伸用于限位扬声器200的至少一个限位块1325,扬声器200抵顶于各限位块1325的端面。这样,一方面通过限位块1325的设置,便于将扬声器200快速安装于通腔1323;另一方面提高扬声器200固定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块1325设置有四个。

进一步地,压紧件131于其外侧壁向内开设第一开口1317,第一开口1317与穿孔1313相连通;固定件132与其外侧壁向内开设第二开口1328,第二开口1328与通腔1323相连通;第一开口1317与第二开口1328相连通且共同形成用于操作耳机线2与扬声器200电性连接的操作口170。

在本实施例中,入耳式耳机组装步骤包括:

第一,将耳机线2的连接端部依次穿过碗孔1031、操控杆320的第二引线孔321、翻转球头310的第一引线孔311;

第二,将转动件300沿着滑槽122插入第一插孔121;

第三,将扬声器200固设于通腔1323;

第四,操控杆320翻转至第一耳壳120一侧,即抵于侧止挡边1021,再将耳机线2的连接端插入通腔1323,第一耳壳120通过第一卡固结构150卡固于固定件132的外侧壁;

第五,穿过操作口170将耳机线2的连接端与扬声器200电性连接在一起;

第六,第二耳壳110扣于固定件132的第二固定端1322部,并通过第二卡固结构160卡固于固定件132的外侧壁。进一步地,操作口170从第一压紧端1311贯通至第二固定端1322。这样,连接结构件130可实现弹性卷缩,便于第二耳壳110与第一耳壳120的卡固安装。

第一耳壳120具有用于供压紧件131以及固定件132插设的第一插孔121,且第一插孔121与碗孔1031连通,第一耳壳120于第一插孔121孔壁凸伸形成与操作口170相正对的第一卡块124,第一卡块124插设于操作口170。这样,避免第一耳壳120相对于连接结构件130转动,通过第一卡块124插设于操作口170,实现第一耳壳120的周向限位,即实现第一耳壳120相对于连接结构件130固定。

第二耳壳110具有与传音口101连通并用于插设固定件132的第二插孔111,第二耳壳110于第二插孔111孔壁凸伸形成与操作口170相正对的第二卡块,第二卡块插设于操作口170。这样,避免第二耳壳110相对于连接结构件130转动,通过第二卡块插设于操作口170,实现第二耳壳110的周向限位,即实现第二耳壳110相对于连接结构件130固定。

进一步地,固定件132于第一固定端1321端面具有与压紧件131外侧相对的环型限位面1329,第一耳壳120于第一插孔121孔壁设有与环型限位面1329相正对的环型台阶面125,环型限位面1329抵止于环型台阶面125。这样,有效避免连接结构件130的快速安装,提高入耳式耳机的快速组装。

具体地,第一卡块124设于环型台阶面125上。

进一步地,耳机壳100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耳壳120与固定件132的第一卡固结构150,第一卡固结构150包括设于第一耳壳120内壁的第一环型卡槽123以及设于固定件132的外侧壁并用于与第一环型卡槽112卡接配合的第一卡环1326。

这样,便于第一耳壳120的快速安装/拆卸。

具体地,第一环型卡槽123位于临近第一插孔121中背离翻转球头310的孔口处设置,第一卡环1326位于临近第一固定端1321设置。进一步地,耳机壳100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二耳壳110与固定件132的第二卡固结构160,第二卡固结构160包括设于第二耳壳110内壁的第二环型卡槽112以及设于固定件132的外侧壁并用于与第二环型卡槽112卡接配合的第二卡环1327。这样,便于第第二耳壳110的快速安装/拆卸。

具体地,第二环型卡槽112位于临近第二插孔111中背离传音口101的孔口处设置,第二卡环1327位于临近第二固定端1322设置。

进一步地,各耳机主体1还包括具有弹性的环型垫片400,耳机壳100于容置腔104腔壁设有用于支撑扬声器200的环型支撑台113,环型垫片400挤压于环型支撑台113与扬声器200之间。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保护扬声器200,避免扬声器200或环型支撑台113产生磨损,或者造成挤压变形。

进一步地,各耳机主体1还包括具有磁性的磁环500,耳机壳100与容置腔104腔壁设有用于固定磁环500的环型固定台114。耳机主体1具有两个,两耳机主体1可通过两磁环500磁吸对接。这样,避免入耳式耳机丢失,而且可以当做项链。

在本实施例中,环型垫片400具有垫片孔401,磁环500具有磁环孔501,垫片孔401、磁环孔501以及传音口101相连通,便于由扬声器200产生的音频顺利地传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两个如上述的耳机主体1,以及与各耳机主体1电性连接的耳机线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耳机主体1与耳机线2电性连接,可有效提高入耳式耳机的使用寿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