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声装置,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入耳式耳机。
背景技术:
入耳式耳机通常由喇叭、前壳、后壳及耳机线(耳机线一端连接喇叭,另一端为插头)、耳塞构成,入耳式耳机由于其隔音效果好、佩戴牢固、音质佳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更多人喜欢。但是这种入耳式耳机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听诊器效应明显;佩戴后对耳道易造成挤压感,长时间佩戴后容易造成不舒适感;异物感,佩戴后容易给人带来异物感;气密性过高造成的耳道温度、湿度的升高而感到不适;容易沾染脏东西,不卫生。
目前耳塞包括硅胶类耳塞和泡棉类耳塞。硅胶类耳塞的优点在于:普通硅胶耳套使用的硬度一般为30°-50°之间,硅胶硬度越软,佩戴越舒适,重低音效果也更好,但是由于更为密封,其“听诊器”效应会更加明显,相反,硅胶硬度越硬,佩戴舒适性就会差一点,但是“听诊器”效果就会好一些。而海绵胶套在佩戴时只需要将耳套压缩后即可放入耳道,佩戴后耳套会慢慢的自动回弹,从而紧贴耳道带来出色的密闭性,可以做到非常好的隔音效果,但同时也存在难清洁问题,需要定期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入耳式耳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具有内腔的出音管,在所述出音管的外侧套有海绵材质的耳塞,在所述耳塞的外表面、内表面设置有纳米薄膜。
可选的是,所述纳米薄膜通过溅射的方式设置在耳塞的表面。
可选的是,所述纳米薄膜的厚度为1μm。
可选的是,所述耳塞通过凸起结构卡在出音管的外侧。
可选的是,所述耳塞的开口为圆形或者椭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入耳式耳机,使用纳米薄膜覆盖在耳塞的整个表面,利用纳米薄膜的自身特性(微观结构致密),可以形成“荷叶效应”,使灰尘等在耳塞的表面没有附着力,从而达到自清洁的目的,解决了海绵耳塞易脏、难清洁的问题。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入耳式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入耳式耳机,其包括具有内腔的出音管1,该出音管1可以采用塑料材质,优选的是,所述出音管为圆筒状。在所述出音管1的外侧套有耳塞2,所述耳塞2采用海绵材质,所述耳塞2可以通过粘结的方式或者采用过盈的方式套在出音管1的外侧。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耳塞2通过凸起结构卡在出音管1的外侧,从而可实现耳塞2与出音管1的稳固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入耳式耳机,在所述耳塞2的外表面、内表面设置有纳米薄膜3,该纳米薄膜3可以是有机分子薄膜,其可以采用溅射的方式设置在耳塞2的表面。纳米薄膜3可以是一个分子层的单分子膜,也可以是多分子层叠加的多层分子膜。多层分子膜可以是同一材料组成的,也可以是多种材料调制的分子膜,纳米薄膜3的材质、形成方法等均属于纳米材料领域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具体说明。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纳米薄膜3的厚度为1μm。
本实用新型的入耳式耳机,使用纳米薄膜覆盖在耳塞的整个表面,利用纳米薄膜的自身特性(微观结构致密),可以形成“荷叶效应”,使灰尘等在耳塞的表面没有附着力,从而达到自清洁的目的,解决了海绵耳塞易脏、难清洁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耳塞2的开口为圆形,采用圆形的开口使得所述耳塞具有良好的密闭性,而且加工简单、成本低廉、稳定性好的特点。所述耳塞2的开口也可以采用椭圆形开口,这有利于增加耳道与外界的通透性,减小过于密闭造成的气压感,并且在舒适性方面能减轻耳套对耳道的压力。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