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对讲机附属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骨导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对讲机附属配件一般采用普通耳机,其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线路板的限制,电路的集成度小;2、由于麦克风由多种材料装配而成,造成温度膨胀系数不一,设计时需要我们考虑焊接时温度过高引起的材料变形;3、防水性差,受周围湿度影响大;4、对在杂噪环境中使用降噪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防水性好、且听说均采用骨传导技术的耳骨导耳机。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耳骨导耳机,所述耳骨导耳机包括密封式耳骨导主体、耳机卷线以及内置于所述密封式耳骨导主体中的耳骨导喇叭与压电陶瓷片振子,所述耳骨导喇叭与所述压电陶瓷片振子分别与所述耳机卷线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耳骨导耳机的改进,所述压电陶瓷片振子包括金属壳体以及内置于所述金属壳体中的压电陶瓷片、加重块及信号放大器,所述加重块压设所述压电陶瓷片,所述压电陶瓷片经所述信号放大器分别与所述耳机卷线的两引线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耳骨导耳机的改进,所述压电陶瓷片为长条形片状结构。
作为上述耳骨导耳机的改进,所述密封式耳骨导主体包括入耳式主体前壳及主体后盖,所述入耳式主体前壳与所述主体后盖紧固连接,且所述主体后盖设有耳机卷线过孔及耳机卷线压环。
作为上述耳骨导耳机的改进,所述入耳式主体前壳远离所述主体后盖的一端呈流线型翘起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骨导耳机,其包括密封式耳骨导主体、耳机卷线以及内置于密封式耳骨导主体中的耳骨导喇叭与压电陶瓷片振子,通过采用全密闭的结构设置,使之防水性好,满足各种环境需要,且通过耳骨导喇叭与压电陶瓷片振子的结构设置,使之音频输入及音频输出均采用骨传导技术操作,没有经过空气介质传播,可以很好的起到降噪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耳骨导耳机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耳骨导耳机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耳骨导耳机的压电陶瓷片振子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耳骨导耳机的音频输入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图1所示耳骨导耳机的音频输出电路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耳骨导耳机1,耳骨导耳机1包括密封式耳骨导主体11、耳机卷线12以及内置于密封式耳骨导主体11中的耳骨导喇叭13与压电陶瓷片振子14,耳骨导喇叭13与压电陶瓷片振子14分别与耳机卷线12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压电陶瓷片振子14包括金属壳体141以及内置于金属壳体141中的压电陶瓷片142、加重块143及信号放大器144,加重块143压设压电陶瓷片142,压电陶瓷片142经信号放大器144分别与耳机卷线12的两引线121电性连接。具体地,压电陶瓷片142为长条形片状结构,通过加重块143及条状的压电陶瓷片142的结构设置,以及通过金属壳体141将其封装为成一个器件,可避免出现由于压电陶瓷片太脆导致的跌落损坏问题。密封式耳骨导主体11包括入耳式主体前壳111及主体后盖112,入耳式主体前壳111与主体后盖112紧固连接,且主体后盖112设有耳机卷线过孔113及耳机卷线压环114,入耳式主体前壳远离所述主体后盖的一端呈流线型翘起状,通过采用入耳式的佩带方式,以及高效的电声转换设计,使之最大化保护使用者听力,且通过流线型翘起状的结构设计,使压电陶瓷片振子14跟耳朵内壁完美接触。
使用时,如图4至图5所示,使用者佩戴本耳骨导耳机1后,直接说话,耳朵内的振动被其压电陶瓷片振子14拾取到后经过放大电路(即信号放大器144)处理再传输给主机,达到音频输入的目的,当主机进行音频输出时,电信号通过电路处理传送到骨传导喇叭13,通过骨传导喇叭13使电信号转为振动,以通过骨头传至听神经,达到音频输出的目的。
本实施例提供的耳骨导耳机,其包括密封式耳骨导主体、耳机卷线以及内置于密封式耳骨导主体中的耳骨导喇叭与压电陶瓷片振子,通过采用全密闭的结构设置,使之防水性好,满足各种环境需要,且通过耳骨导喇叭与压电陶瓷片振子的结构设置,使之音频输入及音频输出均采用骨传导技术操作,没有经过空气介质传播,可以很好的起到降噪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