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飞机多色温亮度可调LED照明智能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全球环境在不断恶化,各国都在发展清洁能源,而LED灯以其耗能少、适用性强、灯光清晰度高、舒适度好、响应时间短、对环境无污染、多色温等优点,作为一种新光源在城市道路照明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随着LED灯技术的不断发展,LED照明技术逐渐应用到了现代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LED灯的色温、亮度的需求也出现出多样化,也就是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喜好或者适用不同的色温和亮度,如何实现色温亮度的准确调节并显示出当前的调节状态称为了LED照明领域的技术难点。
因此,需要提出飞机多色温亮度可调LED照明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对LED灯照明的色温以及亮度实现准确调节,以满足不同场合、不同人群的应用需求,而且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飞机多色温亮度可调LED照明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对LED灯照明的色温以及亮度实现准确调节,以满足不同场合、不同人群的应用需求,而且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飞机多色温亮度可调LED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恒电流源、两组不同色温的LED灯组、LED灯组控制电路、电源电路以及显示模块;
所述恒电流源为可调恒电流源;所述恒电流源的输入端与市电连接,恒电流源的正输出端分别与电源电路和两组的LED灯组的正极连接,LED灯组的负极通过LED灯组控制电路与恒电流源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LED灯控制电路的控制反馈端与恒电流源的命令端连接,所述LED灯组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出端与显示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端显示模块连接。
进一步,所述LED灯组控制电路包括控制电路IC2、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三极管Q6、三极管Q7、三极管Q8以及三极管Q9;
所述控制电路IC1包括8个引脚;其中,控制电路IC2的1引脚为控制信号输入端,控制电路IC2的2引脚通过电阻R23与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控制电路IC2的3引脚通过电阻R22与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控制电路IC2的4引脚通过电阻R24与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所述控制电路IC2的6引脚与恒电流源的正输出端连接,控制电路IC2的7引脚通过电阻R25与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控制电路IC2的5引脚输出触发控制信号到显示模块,控制电路IC2的8引脚与电源模块连接;
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恒流电源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二LED灯组LED2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恒电流源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第一LED灯组LED1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8和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与恒电流源的第一控制端连接,三极管Q8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26与恒电流源的第二控制端连接,三极管Q9通过电阻R27与恒电流源的第二控制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8、电容C9、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MOS管Q5、变压器T1以及控制芯片IC1;
所述电容C1的一端与恒电流源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恒电流源的负极连接,电容C1与恒电流源的公共连接点与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电容C3与恒电流源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电阻R1的一端与电容C1和二极管D3的负极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另一团通过电容C2和电容C4并联后与恒电流源负极连接,电阻R1与电容C2的公共连接点与控制芯片IC1的1引脚连接,控制芯片IC1的3引脚通过电阻R4与MOS管的Q5的栅极连接,MOS管Q5的源极通过电阻R6接恒电流源的负极,控制芯片IC1的4引脚与MOS管Q5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于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5的负极与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电阻R8的一端与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另一端通过电容C6连接于二极管D5的负极,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L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二极管D5的正极和二极管D6的正极,二极管D6的正极与MOS管Q5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6的正极还通过电阻R7与控制芯片IC1的5引脚连接,控制芯片IC1的5引脚通过电容C5连接于恒电流源的负极,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L2的一端与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恒电流源的负极,二极管D4的正极通过电阻R3连接于电阻R7和控制芯片IC1的5引脚的公共连接点,二极管D4的负极通过电阻R2连接于控制芯片IC1的1引脚,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L3的一端连接于二极管D7的正极,二极管D7的负极作为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二极管D7的负极通过电容C9和电阻R10并联后与次级线圈L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9的一端连接于二极管D7的正极,另一端通过电容C8连接于二极管D7的负极,控制电路IC2的8引脚连接于变压器的次级线圈L3和电容C9之间的公共连接点。
进一步,所述显示模块包括具有选通开关SW1、数码显示管、控制芯片IC3、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以及三极管Q4;
所述选通开关SW1为SW-DI IP8开关,具有8路输出,所述选通开关SW1的引脚16与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选通开关SW1的8路输出分别与数码显示管的8各输入端连接,选通开关SW1的13引脚与控制电路IC2的5引脚连接;控制芯片IC3的1引脚连接于恒电流源的负极,控制芯片IC3的7引脚连接于恒电流源的正极,控制芯片IC3的5引脚通过电阻R18连接于三极管Q4的基极,控制芯片IC3的2引脚通过电阻R19连接于三极管Q3的基极,控制芯片IC3的3引脚通过电阻R20连接于三极管Q2的基极,控制芯片IC3的8引脚通过电阻R21连接于三极管Q1的基极,控制芯片IC3的6引脚与控制电路IC2的5引脚连接;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以及三极管Q4的集电极均接电源VCC,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以及三极管Q4的发射极分别与数码显示管的控制输入端K1、K2、K3以及K4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飞机多色温亮度可调LED照明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对LED灯照明的色温以及亮度实现准确调节,以满足不同场合、不同人群的应用需求,而且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飞机多色温亮度可调LED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恒电流源、两组不同色温的LED灯组、LED灯组控制电路、电源电路以及显示模块;
所述恒电流源为可调恒电流源;所述恒电流源的输入端与市电连接,恒电流源的正输出端分别与电源电路和两组的LED灯组的正极连接,LED灯组的负极通过LED灯组控制电路与恒电流源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LED灯控制电路的控制反馈端与恒电流源的命令端连接,所述LED灯组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出端与显示模块的控制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端显示模块连接;其中,恒电流源采用现有的可调恒电流源,即根据亮度的不同,可以输出不同的稳定的电流,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对LED灯照明的色温以及亮度实现准确调节,以满足不同场合、不同人群的应用需求,而且使用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LED灯组控制电路包括控制电路IC2、电阻R22、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三极管Q6、三极管Q7、三极管Q8以及三极管Q9;
所述控制电路IC1包括8个引脚;其中,控制电路IC2的1引脚为控制信号输入端,控制电路IC2的2引脚通过电阻R23与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控制电路IC2的3引脚通过电阻R22与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控制电路IC2的4引脚通过电阻R24与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所述控制电路IC2的6引脚与恒电流源的正输出端连接,控制电路IC2的7引脚通过电阻R25与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控制电路IC2的5引脚输出触发控制信号到显示模块,控制电路IC2的8引脚与电源模块连接;
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恒流电源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二LED灯组LED2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恒电流源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第一LED灯组LED1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8和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与恒电流源的第一控制端连接,三极管Q8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26与恒电流源的第二控制端连接,三极管Q9通过电阻R27与恒电流源的第二控制端连接,其中,在本市实施例中,第一LED灯组LED1采用白光LED灯依次串联组成,第二LED灯组LED2采用黄光LED灯依次串联组成,控制电路IC2的控制信号可以通过现有的触控电路输入,也可以采用现有的遥控设备输入,当只需要其中一种色温,则三极管Q6或者三极管Q7导通,则分别发出白光或者黄光;当需要调整不同的亮度等级,如只需要白光且需要调整亮度等级,则三极管Q8和三极管Q6同时导通,则能够控制白光LED灯组发光且具有两个不同的发光等级,当需要两个LED灯组同时发光,且需要调节色温,则三极管Q6和三极管Q7同时导通,三极管Q8和三极管Q9择一导通或者同时导通,为了实现更多的亮度及色温调整等级,则电阻R26和电阻R27采用可调电阻,如果采用电位器,则具有更多的亮度等级,如果采用连续可调电阻,则能够实现亮度的连续可调;可调恒电流源是指其输出值可调,并在设定的输出值上稳定不便,其中恒流源的第一控制端输出调节检测信号,此时三极管Q8以及三极管Q9均截止,那么恒电流源的第二控制端无信号输入,则恒电流源保持输出不便,当三极管Q8或者三极管Q9择一导通或者同时导通时,第二控制端具有信号输入,恒电流源根据输入的信号调节输出并稳定在当前的输出值,直到下一个调节指令,即第二控制端输入的反馈信号发生变化。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8、电容C9、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MOS管Q5、变压器T1以及控制芯片IC1;
所述电容C1的一端与恒电流源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恒电流源的负极连接,电容C1与恒电流源的公共连接点与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电容C3与恒电流源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电阻R1的一端与电容C1和二极管D3的负极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另一团通过电容C2和电容C4并联后与恒电流源负极连接,电阻R1与电容C2的公共连接点与控制芯片IC1的1引脚连接,控制芯片IC1的3引脚通过电阻R4与MOS管的Q5的栅极连接,MOS管Q5的源极通过电阻R6接恒电流源的负极,控制芯片IC1的4引脚与MOS管Q5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于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5的负极与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电阻R8的一端与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另一端通过电容C6连接于二极管D5的负极,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L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二极管D5的正极和二极管D6的正极,二极管D6的正极与MOS管Q5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6的正极还通过电阻R7与控制芯片IC1的5引脚连接,控制芯片IC1的5引脚通过电容C5连接于恒电流源的负极,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L2的一端与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恒电流源的负极,二极管D4的正极通过电阻R3连接于电阻R7和控制芯片IC1的5引脚的公共连接点,二极管D4的负极通过电阻R2连接于控制芯片IC1的1引脚,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L3的一端连接于二极管D7的正极,二极管D7的负极作为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二极管D7的负极通过电容C9和电阻R10并联后与次级线圈L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9的一端连接于二极管D7的正极,另一端通过电容C8连接于二极管D7的负极,控制电路IC2的8引脚连接于变压器的次级线圈L3和电容C9之间的公共连接点,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为显示模块提供稳定的电源,工作稳定,可靠,其中,控制芯片IC1采用现有的芯片,如W105芯片。
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包括具有选通开关SW1、数码显示管、控制芯片IC3、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以及三极管Q4;
所述选通开关SW1为SW-DI IP8开关,具有8路输出,所述选通开关SW1的引脚16与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选通开关SW1的8路输出分别与数码显示管的8各输入端连接,选通开关SW1的13引脚与控制电路IC2的5引脚连接;控制芯片IC3的1引脚连接于恒电流源的负极,控制芯片IC3的7引脚连接于恒电流源的正极,控制芯片IC3的5引脚通过电阻R18连接于三极管Q4的基极,控制芯片IC3的2引脚通过电阻R19连接于三极管Q3的基极,控制芯片IC3的3引脚通过电阻R20连接于三极管Q2的基极,控制芯片IC3的8引脚通过电阻R21连接于三极管Q1的基极,控制芯片IC3的6引脚与控制电路IC2的5引脚连接;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以及三极管Q4的集电极均接电源VCC,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以及三极管Q4的发射极分别与数码显示管的控制输入端K1、K2、K3以及K4连接,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保证显示模块进行可靠的显示,以便使用者知晓当期的色温、亮度状态,利于准确控制,其中,控制芯片IC3采用现有的芯片,当控制电路IC2接收到控制信号需要改变色温和/或亮度时,控制电路IC2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促使三极管Q6、三极管Q7、三极管Q8以及三极管Q9导通或者截止,从而实现色温和/或亮度的改变,同时,控制电路IC2的5引脚输出触发控制信号到选通开关SW1的13引脚以及控制芯片IC3的6引脚,从而控制选通开关SW1工作,以及控制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以及三极管Q4的导通或者截止,进而使得数码管对当前的色温、亮度进行显示。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