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变频器散热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2259535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变频器散热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频器配件,尤其是一种改进的变频器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变频器是应用变频技术与微电子技术,通过改变电机工作电源频率方式来控制交流电动机的电力控制设备。电流流过变频器内的电子器件时会出现发热的现象。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203911730 U公开了一种变频器散热器,可以适应不同型号的风扇。但是这种散热器的散热结构还是传统的翅片散热,由于变频器安装位置的限制,无法大量增加翅片,所以散热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变频器散热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改进的变频器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壳体,所述散热壳体的外侧设置有导热内侧板,导热内侧板的外侧设置有导热外侧板,散热壳体和导热内侧板之间设置有风扇,风扇驱动气流从散热壳体的底部向散热壳体的顶部流动,散热壳体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散热翅片,第一散热翅片与散热壳体和导热内侧板之间气流流动方向的夹角为120°,第一散热翅片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散热壳体的外侧相互平行,第一通孔与散热壳体之间的距离为1.5~3mm,导热内侧板的内侧设置有金属丝网层,导热内侧板的外侧和导热外侧板的内侧交错设置有第二散热翅片,第二散热翅片交错设置,导热外侧板与导热内侧板的底部设置有密封底板,导热外侧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位于风扇和密封底板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迎风面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与第一通孔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两侧设置有弧形凹槽。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壳体和导热内侧板的顶部设置有延长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散热壳体的外侧设置导热外侧板和导热内侧板,形成两层散热结构,利用第二通孔将导热外侧板与导热内侧板之间的气流流道和导热内侧板与散热壳体之间的气流流道进行导通,在风扇的驱动下,气流从外侧进入导热外侧板和导热内侧板之间的间隙,从上向下流动,然后通过第二通孔流入导热内侧板和散热壳体之间的间隙内,从下向上流动,最终流出散热装置。通过这一往返的流动散热流道,可以使气流与散热装置进行充分的接触,提高气流的吸热量。第二散热翅片可以在气流流动过程中使气流在不同的第二散热翅片之间进行左右交替流动,从而提高气流与导热外侧板和导热内侧板接触的均匀性。第一散热翅片可以使流动的气流在第一散热翅片与散热壳体之间产生逆向流动的趋势,第一通孔用来对在第一散热翅片与散热壳体之间循环流动的气流进行导流,从而保证在气体流道内的基本流速不会过低。金属丝网层可以提高气流与导热内侧板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实现导热内侧板的高效传热。第一散热翅片上的第一凹槽可以减少第一通孔内的紊流状态,从而提高第一通孔的通过性。第二散热翅片的上的弧形凹槽可以减小流过其表面的气流阻力。通过设置延长板,可以减少在散热壳体的顶部出现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的混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翅片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散热翅片的结构图。

图中:1、散热壳体;2、导热内侧板;3、导热外侧板;4、风扇;5、第一散热翅片;6、第一通孔;7、金属丝网层;8、第二散热翅片;9、密封底板;10、第二通孔;11、第一凹槽;12、弧形凹槽;13、延长板;14、齿形部;15、盲孔;16、第三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在此不再详述。

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散热壳体1,所述散热壳体1的外侧设置有导热内侧板2,导热内侧板2的外侧设置有导热外侧板3,散热壳体1和导热内侧板2之间设置有风扇4,风扇4驱动气流从散热壳体1的底部向散热壳体1的顶部流动,散热壳体1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散热翅片5,第一散热翅片5与散热壳体1和导热内侧板2之间气流流动方向的夹角为120°,第一散热翅片5上设置有第一通孔6,第一通孔6与散热壳体1的外侧相互平行,第一通孔6与散热壳体1之间的距离为1.5~3mm,导热内侧板2的内侧设置有金属丝网层7,导热内侧板2的外侧和导热外侧板3的内侧交错设置有第二散热翅片8,第二散热翅片8交错设置,导热外侧板3与导热内侧板2的底部设置有密封底板9,导热外侧板3上设置有第二通孔10,第二通孔10位于风扇4和密封底板9之间。通过在散热壳体1的外侧设置导热外侧板3和导热内侧板2,形成两层散热结构,利用第二通孔10将导热外侧板3与导热内侧板2之间的气流流道和导热内侧板2与散热壳体1之间的气流流道进行导通,在风扇4的驱动下,气流从外侧进入导热外侧板3和导热内侧板2之间的间隙,从上向下流动,然后通过第二通孔10流入导热内侧板2和散热壳体1之间的间隙内,从下向上流动,最终流出散热装置。通过这一往返的流动散热流道,可以使气流与散热装置进行充分的接触,提高气流的吸热量。第二散热翅片8可以在气流流动过程中使气流在不同的第二散热翅片8之间进行左右交替流动,从而提高气流与导热外侧板3和导热内侧板2接触的均匀性。第一散热翅片5可以使流动的气流在第一散热翅片5与散热壳体1之间产生逆向流动的趋势,第一通孔6用来对在第一散热翅片5与散热壳体1之间循环流动的气流进行导流,从而保证在气体流道内的基本流速不会过低。金属丝网层7可以提高气流与导热内侧板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实现导热内侧板2的高效传热。第一散热翅片5的迎风面设置有第一凹槽11,第一凹槽11与第一通孔6相连通,第一凹槽11可以减少第一通孔6内的紊流状态,从而提高第一通孔6的通过性。第二散热翅片8的两侧设置有弧形凹槽12,弧形凹槽12可以减小流过其表面的气流阻力。散热壳体1和导热内侧板2的顶部设置有延长板13,可以减少在散热壳体1的顶部出现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的混合。

此外,在第一散热翅片5的背风面设置有齿形部14,齿形部14可以提高第一散热翅片5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果。第二散热翅片8的顶部设置有盲孔15,在迎风面的弧形凹槽12与盲孔15之间设置有第三通孔16。气流在流经迎风面的弧形凹槽12时,通过第三通孔16与盲孔15的流动通道,可以从第二散热翅片8的顶部流出,从而丰富了气流的流动路径,提高了流动过程的吸热均匀性。

其中,本实用新型是在背景技术中引用的专利文献的基础上改进而来,风扇的具体安装方式在背景技术中引用的专利文献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公开,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