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散热膜和移动终端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158629阅读:6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散热膜和移动终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通讯技术,尤指一种复合散热膜和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发展,CPU的核心数越来越多,更好地满足了使用者对于大型3D游戏和高清视频的追求,在满足这些追求的同时,也造成了手机、平板等智能电子产品的发热量越来越大,热量散出后作用于智能电子产品的外壳上会影响客户使用智能电子产品的体验;特别是全金属机身普及之后,产生的热量更容易扩散到全金属机身上,更增大了消费者对智能电子产品表面温度的敏感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散热膜,在应用于移动终端时,可使移动终端内部传导至复合散热膜上的热量沿水平方向快速散出、并阻止移动终端内部传导至复合散热膜上的热量沿竖直方向发散、避免热量传递至移动终端的壳体上,从而实现提升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体验的目的。

为了达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散热膜,包括:导热石墨层;和用于阻止热量传递的隔热层,设置在所述导热石墨层的一层面上。

可选地,所述隔热层为玻璃纤维或石棉。

可选地,所述的复合散热膜包括至少两层所述隔热层,且所述至少两层所述隔热层依次叠放布置。

可选地,所述的复合散热膜包括至少两层所述导热石墨层,且所述至少两层所述导热石墨层依次叠放布置。

可选地,所述的复合散热膜,其特征在于,分别包括至少两层所述导热石墨层和至少两层所述隔热层,且所述导热石墨层和所述隔热层依次交替叠放布置;其中,所述至少两层所述导热石墨层的厚度与所述至少两层所述隔热层的厚度沿同一方向分别逐渐减小。

可选地,所述导热石墨层的厚度范围为0.17mm~0.4mm。

可选地,所述隔热层的厚度范围为0.07mm~0.3mm。

可选地,所述复合散热膜还包括:导热粘结层,粘结在所述导热石墨层的另一层面上。

可选地,所述复合散热膜还包括:离型层,粘结在所述导热粘结层上。

可选地,所述离型层为离型纸。

可选地,所述导热粘结层为双面胶层。

可选地,所述导热粘结层的厚度范围为0.01mm~0.03mm。

可选地,所述导热石墨层为石墨片。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复合散热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复合散热膜,隔热层设置在导热石墨层的一层面上,阻止导热石墨层上的热量自隔热层侧向外传递,这样,复合散热膜在应用于移动终端时,导热石墨层的另一层面与移动终端的发热器件接触,可使发热器件传导至复合散热膜上的热量沿水平方向快速散出、并阻止发热器件传导至复合散热膜上的热量沿竖直方向发散、避免热量传递至移动终端的壳体上,从而实现提升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体验的目的。

进一步地,导热石墨层可以是人工合成的石墨片,也可以是天然的石墨片,还可以是相复合在一起的人工合成的石墨片和天然的石墨片,均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进一步地,隔热层具有较大的热阻,尤其是竖直方向热阻大、导热率特别小(厚度方向(或z轴方向)极低的导热系数),基本阻止导热石墨层上面的热量沿竖直方向的较快传递,避免在应用于移动终端时热量传递到移动终端的壳体上。

进一步地,双面胶层能在高温下保持较好的导热率和粘性,并在使用复合散热膜时,通过撕除离型纸而粘结在发热器件上,离型纸用于保持双面胶层的粘性。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复合散热膜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复合散热膜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复合散热膜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复合散热膜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导热石墨层,20隔热层,30导热粘结层,40离型层。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与"部件"可以混合地使用。

移动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发明中描述的终端可以包括诸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导航装置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下面,假设终端是移动终端。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元件之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终端。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散热膜和移动终端。

本发明提供的复合散热膜,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导热石墨层10;和用于阻止热量传递的隔热层20,设置在所述导热石墨层10的一层面上。

本发明提供的复合散热膜,隔热层20设置在导热石墨层10的一层面上,阻止导热石墨层10上的热量自隔热层20侧向外传递,这样,复合散热膜在应用于移动终端时,导热石墨层10的另一层面与移动终端的发热器件接触,可使发热器件传导至复合散热膜上的热量沿水平方向快速散出、并阻止发热器件传导至复合散热膜上的热量沿竖直方向发散、避免热量传递至移动终端的壳体上,从而实现提升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体验的目的。

其中,导热石墨层10可以是人工合成的石墨片,也可以是天然的石墨片,还可以是相复合在一起的人工合成的石墨片和天然的石墨片,均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而且,导热石墨层10可以是一层、两层、三层等,隔热层20也可以是一层、两层、三层等,均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复合散热膜可以包括至少两层隔热层20,且至少两层隔热层20依次叠放布置,例如,在导热石墨层10的一面上叠放一个隔热层20,在隔热层20上再叠放另一个隔热层20;通过这样多层的隔热层20设置,可进一步防止热量沿竖直方向传递到壳体,而迫使热量沿导热石墨层10传递。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复合散热膜也可以包括至少两层导热石墨层10,且至少两个导热石墨层10依次叠放布置;例如,在一个导热石墨层10的一面叠放另一导热石墨层10,在另一导热石墨层10的相对的另一面叠放隔热层20;这样通过至少两层的导热石墨层10的设置,可促进热量通过导热石墨层10向两侧传递。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复合散热膜也可以包括至少两层导热石墨层10和至少两层隔热层20,且导热石墨层10和隔热层20依次交替叠放布置,即,若复合散热膜包括两层导热石墨层10和两层隔热层20,则是在第一个导热石墨层10的一面上叠放第一个隔热层20,在第一个隔热层20的相对的另一面上叠放第二个导热石墨层10,在第二个导热石墨层10相对的另一面上叠放第二个隔热层20。本发明实施方式中,通过依次交替叠放布置的至少两层导热石墨层10和至少两层隔热层20,可有效防止热量沿竖直方向传递至移动终端壳体表面,并促进热量沿导热石墨层10两侧传递。

其中,本发明实施方式中,至少两层所述导热石墨层10的厚度与至少两层隔热层20的厚度沿同一厚度方向分别逐渐减小;即,在远离发热件的方向上,导热石墨层10的厚度逐渐减小,隔热层20的厚度也逐渐减小。由于距离发热件越远处热量越少,故设置距离发热件较远处的导热石墨层10和隔热层20厚度较小,既保证了对热量的隔离和传递,又可有效降低复合散热膜的整体厚度。

其中,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隔热层20可以是纤薄的片状结构,此结构尤其适合超薄电子产品中的隔热需求;还可以是孔隙空气袋结构,通过封锁内部空气的流通来达到较好地隔热效果。隔热层20在厚度方向(即:z轴方向)具有极低的导热系数,而且其抗化学腐蚀性强,具有很好地化学稳定性;通过结合不同的添加剂可以获得新的特性。

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隔热层20为玻璃纤维或石棉。可选地,所述复合散热膜还包括:导热粘结层30,粘结在所述导热石墨层10的另一层面上,在应用于移动终端时,导热粘结层30的另一层面粘结在移动终端的发热器件上,以此来将导热石墨层10和发热器件粘结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复合散热膜还包括:离型层40,粘结在所述导热粘结层30上,离型层40用于保持双面胶层的粘性,避免其外露而粘附污物。

具体地,所述离型层40为离型纸,所述导热粘结层30为双面胶层。

双面胶层能在高温下保持较好的导热率和粘性,并在使用复合散热膜时,通过撕除离型纸而粘结在发热器件上,离型纸用于保持双面胶层的粘性。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粘结层30的厚度范围为0.01mm~0.03mm,如:0.01mm、0.02mm、0.03mm等,在满足粘性和热传导性的同时,确保复合散热膜的厚度较薄。

当然,所述导热粘结层30的厚度也可以是大于0.03mm,还可以是小于0.01mm,只是会出现粘性不足或者热传导性差和复合散热膜厚度大等的问题,也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具体地,所述导热石墨层10为人工合成的石墨片和天然的石墨片。

进一步,所述导热石墨层10的厚度范围为0.17mm~0.4mm,如0.17mm、0.24mm、0.4mm等,均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当然,导热石墨层10的厚度也可以是大于0.4mm,还可以是小于0.17mm,致使会出现水平方向导热性降低竖直方向导热性升高或者是复合散热膜的厚度增大等的问题,也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可选地,所述隔热层20的厚度范围为0.07mm~0.3mm,如0.07mm、0.15mm、0.3mm等,确保隔热的同时保证复合散热膜的厚度较薄。

本复合散热膜基本不会影响导热石墨层10表面的导热性能,却能影响竖直方向的导热,能在较高热点的位置处使用,从而防止移动终端表面出现较高的热点,确保用户使用体验。

可以根据电子产品的结构空间,改变导热石墨层10的厚度或者层数,用多层导热石墨层10复合,从而提高水平方向的导热性能;或者改变隔热层20的厚度,增加多层隔热层20来增加竖直方向的热阻,从而使隔热效果更佳。

本发明提供的移动终端,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复合散热膜。

本发明提供的移动终端,具备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复合散热膜的全部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所述移动终端为手机、平板等。

本发明提供的移动终端,隔热层20设置在导热石墨层10的一层面上,导热石墨层10的另一层面与移动终端的发热器件接触,隔热层阻止导热石墨层10上的热量自隔热层20侧向外传递,可使发热器件传导至复合散热膜上的热量沿水平方向快速散出、并阻止发热器件传导至复合散热膜上的热量沿竖直方向发散、避免热量传递至移动终端的壳体上,从而实现提升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体验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复合散热膜,隔热层设置在导热石墨层的一层面上,阻止导热石墨层上的热量自隔热层侧向外传递,这样,复合散热膜在应用于移动终端时,导热石墨层的另一层面与移动终端的发热器件接触,可使发热器件传导至复合散热膜上的热量沿水平方向快速散出、并阻止发热器件传导至复合散热膜上的热量沿竖直方向发散、避免热量传递至移动终端的壳体上,从而实现提升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体验的目的。

进一步地,导热石墨层可以是人工合成的石墨片,也可以是天然的石墨片,还可以是相复合在一起的人工合成的石墨片和天然的石墨片,均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进一步地,隔热层具有较大的热阻,尤其是竖直方向热阻大、导热率特别小,基本阻止导热石墨层上面的热量沿竖直方向的较快传递,避免在应用于移动终端时热量传递到移动终端的壳体上。

进一步地,双面胶层能在高温下保持较好的导热率和粘性,并在使用复合散热膜时,通过撕除离型纸而粘结在发热器件上,离型纸用于保持双面胶层的粘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