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云发热材料制作方式及应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932389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纳米云发热材料制作方式及应用,尤其是由纳米云发热材料制作成可任意弯曲变形的发热薄膜。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发热材料为线状或者块状发热体,电热转换率低、换热效率低、寿命低、抗衰减性差、有磁场和静电发生的现状,使用限制比较多,需要再220伏电压下使用,以及安全性和使用环境适应性的技术问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一种发热材料,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成本低、换热效率高、电热转换效率高、使用寿命长、无磁场和静电产生、发热面积大且均匀的发热材料。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纳米云发热材料制作方式及应用,包括:一碳纤维无纺布,所述碳纤维无纺布内设有SnO2;一导电铜膜贴于所述碳纤维无纺布上以使得所述碳纤维无纺布形成导电布。进一步,所述碳纤维无纺布是将碳纤维与无纺布原浆均匀混合在一起,通过常规的无纺布生产工艺生产形成的。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SnO2是通过将所述碳纤维无纺布浸泡在SnO2溶剂里,然后将所述碳纤维无纺布送入一烤箱烘烤使得所述SnO2固定于所述碳纤维无纺布里。所述SnO2是通过喷涂方式均匀的附着并渗透进所述碳纤维无纺布里。所述导电铜膜设有两个分别贴于所述碳纤维无纺布的两侧。进一步包括两根导线,所述导线一端与所述导电铜膜相连,所述导线另一端伸出所述碳纤维无纺布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纳米云发热材料制作方式及应用,包括以下步骤:(1)将碳纤维与无纺布原浆均匀混合在一起,通过常规的无纺布生产工艺生产成为一碳纤维无纺布;(2)将碳纤维无纺布浸泡在SnO2溶剂里;(3)将吸收饱满的所述碳纤维无纺布送入烤箱烘烤,使得所述SnO2固定于所述碳纤维无纺布内,从而使得所述碳纤维无纺布成为一导电布。进一步,还包括以下步骤(4)将以导电铜膜贴于所述碳纤维无纺布上,使得所述导电铜膜形成电极以适应不同电压,从而使得所述碳纤维无纺布产生各种不同温度而形成发热薄膜。所述碳纤维的长度小于0.3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将纤碳纤维与原浆均匀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碳纤维无纺布,即所述碳纤维无纺布形成一个无序的平面导电布,再将SnO2以浸泡或者喷涂方式均匀的附着并渗透进所述碳纤维无纺布里,使得所述碳纤维无纺布成为一个可以柔软可任意弯折的平面电阻。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纳米云发热材料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碳纤维无纺布1导电铜膜2导线3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纳米云发热材料制作方式及应用,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是将碳纤维与一无纺布原浆均匀混合在一起,通过常规的无纺布生产工艺生产成为一碳纤维无纺布1,本实施例中,所述碳纤维的长度小于0.3mm。所述碳纤维无纺布1中的碳纤维含量可以根据不同的功率需求来调节。第二步是将碳纤维无纺布1浸泡在SnO2溶剂里,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SnO2可以通过喷涂方式均匀的附着并渗透进所述碳纤维无纺布1里;第三步是在第二步数个小时之后,将吸收饱满的所述碳纤维无纺布1送入烤箱烘烤,使得所述SnO2固定于所述碳纤维无纺布1内,从而使得所述碳纤维无纺布1成为一无序的平面导电布。第四步是将以两个导电铜膜2分别贴于所述碳纤维无纺布1相对两侧上,使得所述导电铜膜2形成电极以适应不同电压,从而使得所述碳纤维无纺布1产生各种不同温度二形成发热薄膜。如图1所示,通过上述方法形成纳米云发热材料,所述纳米云发热材料包括:所述碳纤维无纺布1,所述碳纤维无纺布1内设有SnO2;所述导电铜膜2贴于所述碳纤维无纺布1上以使得所述碳纤维无纺布1形成导电布。进一步包括两根导线3,所述导线3一端与所述导电铜膜2相连,所述导线3另一端伸出所述碳纤维无纺布1外,使得所述导电铜膜2形成电极以适应不同电压,从而使得所述碳纤维无纺布1产生各种不同温度而形成发热薄膜。本发明的纳米云发热材料制作方式的生产工艺非常简单,无需专门开发特制的生产设备,在现有的无纺布生产设备上即可实现。纳米云发热材料制作方式的生产工艺非常环保,不会额外产生废烟、废水、以及其他污染。纳米云发热材料制作的生产成本低,可以帮助下游企业简化产品结构、降低成本。由于所述碳纤维无纺布1形成的是平面电阻,所以不会产生磁场和静电。所述碳纤维无纺布1的发热面积大且均匀,热线率高,换热速度快,且单位面积承压小,可以大大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所述碳纤维无纺布1做成发热薄膜可以任意弯曲,适应不同产品的结构和各种使用环境。本发明纳米云发热材料制作出来的发热薄膜,可应用在衣服、毯、墙纸、救护袋、蒸汽机、加油枪、假人、取暖器等等。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