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控电机变速控制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084620阅读:1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控电机变速控制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控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光控电机变速控制器。



背景技术:

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在电路中用字母M(旧标准用D)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发电机在电路中用字母G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现有技术中,电机的控制都是通过导线控制的,然而,对于需要远距离控制的电机来说,导线距离较长的话导致控制反应不灵敏的情况,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光控电机变速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发射器和接收控制器,所述发射器由第一电源、第一电阻至第五电阻、第一可控硅、第二可控硅、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电位器和发光二极管组成,所述接收控制器由第二电源、第六电阻至第十三电阻、第一三极管至第三三极管、第三电容、第四电容、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和电机组成,所述发光二极管和所述光敏三极管之间通过光导纤维连接,第一电阻为100Ω、第二电阻为400Ω、第三电阻为500Ω、第四电阻为2kΩ、第五电阻为27kΩ、第六电阻至第八电阻均为200Ω、第九电阻为479Ω、第十电阻为5.5kΩ、第十一电阻至第十三电阻均为10kΩ、第一电容为300uf、第二电容为470uf、第三电容为100uf、第四电容为1000uf、第一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均为PNP型三极管、第一可控硅和第二可控硅型号均为MCR100-6/0.8A/400V、电位器为10kΩ、第一电源为12V、第二电源为24V、电机为24V36W电机。

具体的,所述第一电源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电位器的滑动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可控硅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可控硅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可控硅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可控硅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可控硅的负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源的负极和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可控硅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电机的第一端、所述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机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二极管的正极、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光控电机变速控制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光导纤维进行信号传输,传输距离远,光的信号传输速度快,控制反应灵敏,使用方便,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发射器和接收控制器,所述发射器由第一电源、第一电阻R1至第五电阻R5、第一可控硅SCR1、第二可控硅SCR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电位器RP和发光二极管LED组成,所述接收控制器由第二电源、第六电阻R6至第十三电阻R13、第一三极管T1至第三三极管T3、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二极管D、光敏三极管VTG和电机M组成,所述发光二极管LED和所述光敏三极管VTG之间通过光导纤维GD连接,第一电阻R1为100Ω、第二电阻R2为400Ω、第三电阻R3为500Ω、第四电阻R4为2kΩ、第五电阻R5为27kΩ、第六电阻R6至第八电阻R8均为200Ω、第九电阻R9为479Ω、第十电阻R10为5.5kΩ、第十一电阻R11至第十三电阻R13均为10kΩ、第一电容C1为300uf、第二电容C2为470uf、第三电容C3为100uf、第四电容C4为1000uf、第一三极管T1为NPN型三极管、第二三极管T2和第三三极管T3均为PNP型三极管、第一可控硅SCR1和第二可控硅SCR2型号均为MCR100-6/0.8A/400V、电位器RP为10kΩ、第一电源为12V、第二电源为24V、电机M为24V36W电机。

具体的,所述第一电源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电位器RP的滑动端和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位器RP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位器RP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可控硅SCR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可控硅SCR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可控硅SCR2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可控硅SCR1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可控硅SCR1的负极、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源的负极和所述发光二极管LED的负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的正极与所述第二可控硅SCR2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电机M的第一端、所述二极管D的负极、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和所述光敏三极管VTG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机M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的正极、第三三极管VT3的集电极和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T3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所述光敏三极管VTG的集电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电路为电机M提供绝缘的速度控制通道。控制逻辑是一个独立的模块,在12V时需要消耗300mW的电能,可以由电池供电。接收控制器提供速度为160Hz的红外线脉冲和由速度调节的电位器RP的位置决定的占空比。可编程单结多谐振荡器在占空比在1%到99%的范围时为发光二极管LED提供大约10mA的脉冲。通过光敏三极管VTG感应到的信号使电机M的转速随光敏三极管VTG感应到的脉冲强度而变化,从而达到光控的目的。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