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充电保护锁存电路及双重保护电路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2264925阅读:843来源:国知局
电池充电保护锁存电路及双重保护电路的利记博彩app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管理系统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池充电保护锁存电路及双重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够对电池进行充放电保护,保护电池不会过充电和过放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是电池控制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给电池充电时,当电压达到设定的最高值,BMS充电回路就会自动断电关闭,不再继续充电,形成对电池的过充电保护作用;在对电池组放电时,当电压低至电池的欠压点,BMS也会关闭,使电池不再放电,形成对电池的过放电保护作用。现有BMS的充电回路中串联有充电控制开关,当充电器给电池充电时,若电池电压达到设定的最高值,充电控制开关就会控制充电器与电池断开,使其不再继续给电池充电,从而形成对电池的过充电保护作用。现有BMS对电池的过充电保护只有一层,即采用充电控制开关,当电池电压达到设定最高值时,控制充电回路断开,使充电器不再给电池继续充电,从而保护了电池不过充。但是,当充电控制开关失效时,充电器就会一直不停的给电池充电,造成电池过充电,从而引起电池的温度升高,严重情况下会发生漏液,甚至燃烧、爆炸。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充电保护锁存电路及双重保护电路。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电池充电保护锁存电路,包括:

用于检测电池的充电状态并输出检测信号的检测电路;

与充电正极端连接,用于释放电池过充电能的释放电路;

与所述检测电路、所述释放电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检测信号控制导通或断开所述释放电路的锁存控制电路。

优选地,所述检测电路包括电压检测电路或温度检测电路。

优选地,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可控精密稳压源、第一分压电路、第一二极管、第二分压电路、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其中:

所述第一分压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第二分压电阻、第三分压电阻以及第四分压电阻,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第一端与电池正极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分压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的参考端连接,所述第三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的正极连接参考地;

所述第二分压电路包括第五分压电阻、第六分压电阻;所述第五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五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其负极与所述第六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引出所述检测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六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的负极连接。

优选地,所述温度检测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七分压电阻、第八分压电阻、热敏电阻以及与所述热敏电阻并联的第三电容;

所述第七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恒压供电电源连接,所述第八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七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引出所述检测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八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参考地。

优选地,所述锁存控制电路包括PNP型三极管、NPN型三极管、第一偏置电阻、第二偏置电阻、第三分压电路、第一限流电阻以及第四电容;

所述第一偏置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以及电池正极连接,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偏置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偏置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偏置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引出所述锁存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第三分压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九分压电阻、第十分压电阻以及第十一分压电阻;所述第九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十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九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限流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参考地;所述第一限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

优选地,所述释放电路包括第四分压电路、P沟道MOS管组、第五分压电路以及接地耗散电路;

所述P沟道MOS管组包括P沟道MOS管以及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P沟道MOS管的漏极连接,其负极与所述P沟道MOS管的源极连 接;

所述第四分压电路包括第十二分压电阻、第十三分压电阻以及第十四分压电阻;所述第十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锁存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三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P沟道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四分压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三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P沟道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四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恒压供电电源连接;

所述第五分压电路包括第十五分压电阻、第十六分压电阻以及第十七分压电阻;所述第十五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P沟道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六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五分压电阻的第二端、第十七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接地耗散电路包括N沟道MOS管组、第一耗散电阻以及第二耗散电阻;

所述N沟道MOS管组包括N沟道MOS管以及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N沟道MOS管的源极连接,其负极与所述N沟道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N沟道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十七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N沟道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十六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参考地,所述第二耗散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N沟道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耗散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耗散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耗散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正极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释放电路包括第四分压电路、P沟道MOS管组、第五分压电路以及光耗散电路;

所述P沟道MOS管组包括P沟道MOS管以及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 的正极与所述P沟道MOS管的漏极连接,其负极与所述P沟道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四分压电路包括第十二分压电阻、第十三分压电阻以及第十四分压电阻;所述第十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锁存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三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P沟道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十四分压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三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P沟道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四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恒压供电电源连接;

所述第五分压电路包括第十五分压电阻、第十六分压电阻以及第十七分压电阻;所述第十五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P沟道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六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五分压电阻的第二端、第十七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光耗散电路包括第二NPN型三极管以及灯组件,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十七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十六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参考地,所述灯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灯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正极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连接在所述锁存控制电路与所述释放电路之间的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锁存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相连,其正极与所述释放电路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充电双重保护电路,包括MOS保护电路以及上述的充电保护锁存电路;

所述MOS保护电路,连接在充电正极端和电池正极之间,用于在电池过充时断开充电回路。

优选地,所述MOS保护电路包括第二N沟道MOS管组、第五二极管以及第五电容;

所述第二N沟道MOS管组包括第二N沟道MOS管以及第六二极管;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N沟道MOS管的源极连接,其负极与所述N沟道MOS管的漏极连接,其栅极连接有驱动电路;

所述第二N沟道MOS管的漏极与充电正极端以及第五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N沟道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电池正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充电保护锁存电路通过检测电池的充电状态,在电池过充时将过充的电能进行释放来保护电池不过充。本实用新型的双重保护电路在现有BMS的基础上,提供电池充电保护互锁电路,能够在现有BMS充电保护失效的情况下,将充电器的过充能量进行释放,阻断了充电器继续对电池充电,防止电池电压持续升高带来的过充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充电保护锁存电路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重保护电路的原理图;

图3为图2双重保护电路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4为图2双重保护电路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5为图2双重保护电路第三实施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3充电保护锁存电路的原理图中,该锁存电路包括用于检测电池3的充电状态并输出检测信号的检测电路4;与充电正极端连接,用于释放电池3过充电能的释放电路6;与检测电路4、释放电路6连接,用于根据检测信号控制导通或断开释放电路6的锁存控制电路5。

由于在电池3在过充状态下,会发生电池3正极输入端的电压升高以及电池3温度升高的现象。所以检测电路4可通过检测电池3正极端的电压以及电池3的温度对电池3的充电状态进行检测,即检测电路4可包括电压检测电路4或温度检测电路4。当检测电路4没有检测到较高的输入电压或电池3温度时,可判断电池3正常充电中,无需进行保护。当检测到高电压或高温度时,可判断电池3已经过充,输出相应检测信号给锁存控制电路5。

锁存控制电路5接收到检测电路4输出的过充检测信号时,锁存控制电路5启动工作,导通释放电路6,并保持导通释放电路6的状态,即锁存状态。释放电路6将充电器1的输入的电能进行释放。由于锁存控制电路5与电池3正极端连接,而其保持锁存状态需要消耗电能,电池3对其供电。电池3电压不断降低,当电压降低至一定程度时,检测电路4不再输入过充检测信号,锁存控制电路5停止工作,解除锁存状态。充电器1继续为电池3充电,检测电路4继续检测电池3充电状态。

释放电路6主要起将充电器1的电能释放的作用,阻碍其为电池3充电。其释放方式可以为接地释放也可以为电能转化释放,例如,将电能转化为光能进行释放。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3充电双重保护电路的原理图中,该电 路包括MOS保护电路2以及上述的充电保护锁存电路;MOS保护电路2,连接在充电正极端和电池3正极之间,用于在电池3过充时断开充电回路。

MOS保护电路2起充电控制开关的作用,当电池3充电时MOS保护电路2正常导通,充电器1为电池3充电。当电池3电压达到设定最高值时,MOS保护电路2断开充电回路,使充电器1不再给电池3继续充电,保护电池3不过充,充电保护锁存电路不工作。当MOS保护电路2失效时,MOS保护电路2在电路中仅仅起导线作用,此时该电路的原理图如图1所示。检测电路4检测电池3充电状态,锁存控制电路5根据检测信息控制释放电路6导通或断开。

如图3所示的双重保护电路第一实施例的电路中,检测电路4检测电池3正极端的电压,释放电路6采用接地释放的方式。具体地,各部件的具体连接关系如下:

MOS保护电路,连接在充电正极端和电池3正极之间。具体的,MOS保护电路2包括第二N沟道MOS管Q202组、第五二极管D201以及第五电容C204;第二N沟道MOS管Q202组包括第二N沟道MOS管Q202以及第六二极管D203;第六二极管D203的正极与N沟道MOS管Q602的源极连接,其负极与N沟道MOS管Q602的漏极连接,其栅极连接有驱动电路;第二N沟道MOS管Q202的漏极与充电正极端以及第五电容C204的第一端连接,第二N沟道MOS管Q202的源极与第五电容C204的第二端、以及第五二极管D201的正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201的负极与电池3正极连接。

电压检测电路4的输入端连接在电池3正极与MOS保护电路2的输出端之间。具体的,电压检测电路4包括可控精密稳压源TL431、第一分压电路、第一二极管D401、第二分压电路、第一电容C401以及第二电容C402;其中:

第一分压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R401、第二分压电阻R402、 第三分压电阻R403以及第四分压电阻R404,第一分压电阻R401第一端与电池3正极连接,第一分压电阻R401第二端与第二分压电阻R402第一端连接,第二分压电阻R402的第二端与第三分压电阻R403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401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402的第一端以及可控精密稳压源TL431的参考端连接,第三分压电阻R403的第二端与第四分压电阻R404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401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402的第二端、第四分压电阻R404的第二端以及可控精密稳压源TL431的正极连接参考地;第二分压电路包括第五分压电阻R405、第六分压电阻R406;第五分压电阻R405的第一端与第一分压电阻R40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401的正极与第五分压电阻R405的第二端连接,其负极与第六分压电阻R406的第一端连接引出检测电路4的输出端;第六分压电阻R406的第二端与可控精密稳压源TL431的负极连接。

锁存控制电路5包括PNP型三极管Q501、NPN型三极管Q502、第一偏置电阻R501、第二偏置电阻R502、第三分压电路、第一限流电阻R506以及第四电容C501;

第一偏置电阻R501的第一端与PNP型三极管Q501的发射极以及电池3正极连接,PNP型三极管Q501的基极与第一偏置电阻R501的第二端、第二偏置电阻R502的第一端以及检测电路4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偏置电阻R502的第二端与NPN型三极管Q502的集电极连接引出锁存控制电路5的输出端;

第三分压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九分压电阻R503、第十分压电阻R504以及第十一分压电阻R505;第九分压电阻R503的第一端与PNP型三极管Q501的集电极连接,第十分压电阻R504的第一端与第九分压电阻R503的第二端连接,第十分压电阻R504的第二端与第十一分压电阻R505的第一端、第一限流电阻R506的第一端以及第四电容C501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一分压电阻R505 的第二端与第四电容C501的第二端、NPN型三极管Q502的发射极连接参考地;第一限流电阻R506的第二端与NPN型三极管Q502的基极连接。

锁存控制电路5与释放电路6之间连接有第四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锁存控制电路5的输出端相连,其正极与释放电路6相连。

接地释放电路6包括第四分压电路、P沟道MOS管Q601组、第五分压电路以及接地耗散电路;P沟道MOS管Q601组包括P沟道MOS管Q601以及第二二极管D601;第二二极管D601的正极与P沟道MOS管Q601的漏极连接,其负极与P沟道MOS管Q601的源极连接;第四分压电路包括第十二分压电阻R601、第十三分压电阻R602以及第十四分压电阻R603;第十二分压电阻R601的第一端与锁存控制电路5的输出端连接,第十二分压电阻R601的第二端、第十三分压电阻R602的第一端与P沟道MOS管Q601的栅极连接,第十四分压电阻R603的第一端、第十三分压电阻R602的第二端与P沟道MOS管Q601的源极连接,第十四分压电阻R603的第二端与第二恒压供电电源连接;其中,第二恒压供电电源为3.3V。第五分压电路包括第十五分压电阻R604、第十六分压电阻R605以及第十七分压电阻R606;第十五分压电阻R604的第一端与P沟道MOS管Q601的漏极连接,第十六分压电阻R605的第一端与第十五分压电阻R604的第二端、第十七分压电阻R606的第一端连接;接地耗散电路包括N沟道MOS管Q602组、第一耗散电阻R608以及第二耗散电阻R607;N沟道MOS管Q602组包括N沟道MOS管Q602以及第三二极管D602;第三二极管D602的正极与N沟道MOS管Q602的源极连接,其负极与N沟道MOS管Q602的漏极连接;N沟道MOS管Q602的栅极与第十七分压电阻R606的第二端连接,N沟道MOS管Q602的源极与第十六分压电阻R605的第二端连接参考地,第二耗散电阻R607的第二端与N沟道MOS管Q602的漏极连接,第二耗散电阻R607的第 一端与第一耗散电阻R608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耗散电阻R608的第一端与充电正极端连接。

该双重保护电路第一实施例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当MOS保护电路2失效,即第二N沟道MOS管Q202失效时,充电器1就会无限制的给电池3充电,由此造成第二N沟道MOS管Q202所在线路的电压升高,当该电压值升高到一定值时,检测电路4会检测到这一高电压通过第一分压电阻R401、第二分压电阻R402、第三分压电阻R403以及第四分压电阻R404分压,使精密稳压源TL431的参考端与正极之间的电压值达到它的导通阈值电压,从而使精密稳压源TL431导通,所以精密稳压源TL431所在线路导通,又经过第五分压电阻R405、第六分压电阻R406的分压,使第一二极管D401负极处的电位拉低,从而PNP型三极管Q501的基极电压也被拉低,PNP型三极管Q501的发射极与电池3的正极相连,由此会产生一定的电压差,使得PNP型三极管Q501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的电压差大于PNP型三极管Q501的导通阈值电压,使PNP型三极管Q501进入导通状态,进而使第九分压电阻R503、第十分压电阻R504以及第十一分压电阻R505所在电路导通,通过电阻分压,使NPN型三极管Q502的基极电压处于一定电位,又因为NPN型三极管Q502的发射极接地,所以NPN型三极管Q50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大于NPN型三极管Q502的放大阈值电压,使NPN型三极管Q502进入放大状态,进而将NPN型三极管Q502的集电极电压拉低至一定值,从而使释放电路6开始工作。经过第四二极管的导通压降以及第十二分压电阻R601、第十三分压电阻R602以及第十四分压电阻R603分压,使P沟道MOS管Q601的栅源极电压差达到其导通阈值电压而导通,又经过第十五分压电阻R604、第十六分压电阻R605以及第十七分压电阻R606的分压,使N沟道MOS管Q602的栅源极电压差达到其导通阈值电压而导通,从而将充 电器1的充电正极端DC+接地,从而使充电器1能量释放,而不是继续给电池3充电,保护了电池3不过充。

又因为NPN型三极管Q502的集电极与PNP型三极管Q501的基极连接,所以PNP型三极管Q501的基极电压也被NPN型三极管Q502的集电极低电位拉低,从而使PNP型三极管Q501依然保持在导通状态,所以NPN型三极管Q502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位差依然大于NPN型三极管Q502的放大阈值电压,使NPN型三极管Q502继续保持在放大状态,由此构成了PNP型三极管Q501与NPN型三极管Q502之间的相互锁存,从而实现了只要检测电路4检测到充电电路的过高电压,就会使锁存控制电路5打开,两个三极管进入锁存状态,从而使释放电路6保持工作状态,将充电器1能量释放,不再继续给电池3充电,由此保护了电池3不会过充。

由于三极管锁存控制电路5耗电,电池3的电压会慢慢降低,当其电压降低至所设定的最低值时,又经过第九分压电阻R503、第十分压电阻R504以及第十一分压电阻R505的分压,会使NPN型三极管Q502的基极电压低于0.6V,即NPN型三极管Q502基极与发射极的电压差小于其导通阈值电压,从而NPN型三极管Q502进入截止状态,使锁存控制电路5释放,充电器1就会继续给电池3充电;当电池3的电压又升高至设定值时,上述保护电路又会如上述方式执行,从而将电池3的电压值钳位在一个安全范围内,实现了在原有电池3保护板失效的情况下,对电池3过充的保护。

其中,充电器1应采取CC恒流模式,输出电压范围为3—10.5V,并且,此时电池3的控制电路会进入打嗝模式,即在启动后工作几百毫秒然后停止工作几秒,然后再启动工作几百毫秒,不断循环。

如图4所示的双重保护电路第二实施例的电路中,对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 例进行改进,使检测电路4检测电池3的温度,释放电路6仍采用接地释放的方式。具体地,各部件的具体连接关系如下:

温度检测电路4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七分压电阻R411、第八分压电阻R412、热敏电阻PCT以及与热敏电阻PCT并联的第三电容C411;第七分压电阻R411的第一端与第一恒压供电电源连接,第八分压电阻R412的第一端与第七分压电阻R411的第二端连接引出检测电路4的输出端;第八分压电阻R412的第二端与热敏电阻PCT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411的第一端连接;热敏电阻PCT的第二端与第三电容C411的第二端连接参考地。其中,第一恒压供电电源为5V。

释放电路6与锁存控制电路5的部件组成和连接方式不变,即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检测电路4的输出端与锁存控制电路5PNP型三极管Q501的基极相连。

该双重保护电路第二实施例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当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CT检测到温度过高时,阻值也会随温度增大,从而分压变大,所以第七分压电阻R411的分压变小,从而使PNP型三极管Q501的基极电位拉低,使锁存控制电路5如上述实施方式工作,进入锁存状态开始工作,使NPN型三极管Q502的集电极保持低电位,从而使释放电路6工作。

如图5所示的双重保护电路第三实施例的电路中,对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例进行改进,使释放电路6采用光释放的方式。具体地,各部件的具体连接关系如下:

释放电路6包括第四分压电路、P沟道MOS管Q601组、第五分压电路以及光耗散电路。P沟道MOS管Q601组包括P沟道MOS管Q601以及第二二极管D601;第二二极管D601的正极与P沟道MOS管Q601的漏极连接,其负极与P沟道MOS管Q601的源极连接;第四分压电路包括第十二分压电阻R601、第十三分压电阻R602以及第十四分压电阻R603;第十二分压电阻R601的第一端 与锁存控制电路5的输出端连接,第十二分压电阻R601的第二端、第十三分压电阻R602的第一端与P沟道MOS管Q601的栅极连接,第十四分压电阻R603的第一端、第十三分压电阻R602的第二端与P沟道MOS管Q601的源极连接,第十四分压电阻R603的第二端与第二恒压供电电源连接,第二恒压供电电源为3.3V。第五分压电路包括第十五分压电阻R604、第十六分压电阻R605以及第十七分压电阻R606;第十五分压电阻R604的第一端与P沟道MOS管Q601的漏极连接,第十六分压电阻R605的第一端与第十五分压电阻R604的第二端、第十七分压电阻R606的第一端连接;光耗散电路包括第二NPN型三极管Q603以及灯组件L601,第二NPN型三极管Q603的基极与第十七分压电阻R606的第二端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603的发射极与第十六分压电阻R605的第二端连接参考地,灯组件L601的第二端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603的集电极连接,灯组件L601的第一端与充电正极连接。

该双重保护电路第三实施例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当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CT检测到温度过高时,阻值也会随温度增大,从而分压变大,所以第七分压电阻R411的分压变小,从而使PNP型三极管Q501的基极电位拉低,使锁存控制电路5如上述实施方式工作,进入锁存状态开始工作,使NPN型三极管Q502的集电极保持低电位,从而使释放电路6工作。经过第四二极管的导通压降以及第十二分压电阻R601、第十三分压电阻R602以及第十四分压电阻R603的分压,使P沟道MOS管Q601的栅源极电压差达到其导通阈值电压而导通,又经过第十五分压电阻R604、第十六分压电阻R605以及第十七分压电阻R606分压,使第二NPN型三极管Q603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达到其导通阈值电压,第二NPN型三极管Q603导通,从而使灯组件L601开启,并消耗掉充电器1充电正极端DC+输出的能量,从而使充电器1不再给电池3充电,因而 保护了电池3不过充。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充电保护互锁电路通过检测电池的充电状态,在电池3过充时将过充的电能进行释放来保护电池不过充。本实用新型的双重保护电路现有BMS的基础上,提供电池充电保护互锁电路,能够在现有BMS充电保护失效的情况下,将充电器的过充能量进行释放,阻断了充电器1继续对电池3充电,防止电池电压持续升高带来的过充问题。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