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太阳能储能电站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2454338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太阳能储能电站的利记博彩app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设备,具体是指一种便携式太阳能储能电站。



背景技术:

在野外作业活动时,往往需要携带移动式供电设备,以提供照明电源以及为其他作业设备供电。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光伏发电就是一种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技术。当今的太阳能光伏系统大多通过太阳能电池板的串并联组成光伏阵列,然而当电池板处于遮蔽状态或各太阳能电池板不匹配等非理想情况出现的时候,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会有非常大的衰减。因此在光伏控制系统中需要添加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器,就可以实现光伏最大功率输出。MPPT控制器大多是采用DSP的算法,PWM产生电路以及DC/DC电路实现,这些算法包括扰动观察法,电导增量法等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没有一套很好的硬件电路的设计与配合来提高太阳能电池板对蓄电池的充电效率,也是很难实现太阳能电池板最大功率输出。

此外,目前的便携储能电源产品使用铅酸电池,这种采用铅酸电池的移动式供电设备庞大、沉重,不适合单人携带游走使用,因此在很多场合下使用受限。若将设备体积做小则电池容量小,不能满足居家旅行的出行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控制简单、可靠且转换效率高,同时有足够电池电量的便携式太阳能储能电站。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便携式太阳能储能电站,包括蓄电池、逆变输出电路、MOS管Q1、MOS管Q2、电感器L1、电容器C1及BUCK驱动电路,所述逆变输出电路与蓄电池连接,所述电感器L1一端连接MOS管Q2的漏极D并接MOS管Q1的源极S,电感器L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器C1的一端并接蓄电池正极,电容器C1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2的源极S并接蓄电池负极,所述MOS管Q1的栅 极G、MOS管Q2的栅极G均分别连接BUCK驱动电路。

具体的,所述便携式太阳能储能电站还至少包括一个用于输出5V电压的5V USB输出模块,所述蓄电池与所述5V USB输出模块连接。

具体的,所述便携式太阳能储能电站还至少包括一个用于输出12V电压的12V输出模块,所述蓄电池与所述12V输出模块连接。

优选的,所述便携式太阳能储能电站还至少包括一个用于供汽车启动提供电源的汽车启动电源输出电路,所述蓄电池与所述汽车启动电源输出电路连接。

具体的,所述逆变输出电路包括MOS管Q3、MOS管Q4、MOS管Q5、MOS管Q6、MOS管Q7、MOS管Q8、驱动变压器T、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电感器L2、电感器L3、电容器C2、电容器C3、电容器C4,所述电容器C1一端连接蓄电池的正极并接变压器T的4脚,电容器C1另一端连接蓄电池的蓄电池负极并接MOS管Q3的源极S,变压器T的3脚与MOS管Q3的漏极D连接,MOS管Q4的源极S与MOS管Q3的源极S相连,变压器T的1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1、二极管D2的一端,变压器T的1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3、二极管D4的一端,二极管D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另一端并接MOS管Q5的漏极D,二极管D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另一端并接MOS管Q7的源极S,MOS管Q5的源极S连接MOS管Q7的漏极D形成第一并接点并且该第一并接点经电感器L3连接电容器C4的一端,MOS管Q6的漏极D连接MOS管Q5的漏极D并接电容器C3的一端,MOS管Q8的源极S连接Q7的源极S并接电容器C3的另一端且同时接地,MOS管Q6的源极S连接MOS管Q8的漏极D形成第二并接点且该第二并接点经电感器L2连接电容器C4的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BUCK降压模式,MOS管Q1、Q2互补驱动,控制简单、可靠,且转换效率高,充电时,具有MPPT功能,不仅可以使用太阳能充电,还可以使用适配器、车载等DC直流源充电,可以边充电边放电;当充满电时控制器会自动关闭充电输入,确保电池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太阳能储能电站不仅电站轻小便于携带,同时电池电量有保证;采用自然散热方式,各路输出效率高,确保对电池能量的最大利用化;充电方式不仅可以使用太阳能充电和适配器充电,用户还可以边开车边使用车载充电,并可以给没电的汽车使用汽车启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太阳能储能电站的原理框图。

图2为逆变输出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太阳能储能电站,包括蓄电池、逆变输出电路、MOS管Q1、MOS管Q2、电感器L1、电容器C1及BUCK驱动电路,所述逆变输出电路与蓄电池连接,所述电感器L1一端连接MOS管Q2的漏极D并接MOS管Q1的源极S,电感器L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器C1的一端并接蓄电池正极,电容器C1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2的源极S并接蓄电池负极,所述MOS管Q1的栅极G、MOS管Q2的栅极G均分别连接BUCK驱动电路。采用BUCK降压模式,MOS管Q1、Q2互补驱动,控制简单、可靠,且转换效率高,充电时,具有MPPT功能,不仅可以使用太阳能充电,还有使用适配器、车载等DC直流源充电,可以边充电边放电;当充满电时控制器会自动关闭充电输入,确保电池使用寿命。

所述便携式太阳能储能电站还至少包括一个用于输出5V电压的5V USB输出模块,所述蓄电池与所述5V USB输出模块连接。通过5V USB输出模块输出5V电压,满足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的充电要求。

所述便携式太阳能储能电站还至少包括一个用于输出12V电压的12V输出模块,所述蓄电池与所述12V输出模块连接。通过12V输出模块输出12V电压,满足LED、车载冰箱等设备的充电要求。

所述便携式太阳能储能电站还至少包括一个用于供汽车启动提供电源的汽车启动电源输出电路,所述蓄电池与所述汽车启动电源输出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蓄电电池采用高倍率输出锂电池,通过汽车启动电源输出电路,从而达到汽车启动时所要求的瞬时大电流。

本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启动电源输出电路可以采用,Boost升压拓扑方式实现。

如图2,所述逆变输出电路包括MOS管Q3、MOS管Q4、MOS管Q5、MOS管Q6、MOS管Q7、MOS管Q8、驱动变压器T、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电感器L2、电感器L3、电容器C2、电容器C3、电容器C4,所述电容器C1一端连接蓄电池的正极并接变压器T的4脚,电容器C1另一端连接蓄电池的蓄电池负极并接MOS管Q3的源极S,变压器T的3脚与MOS管Q3的漏极D连接,MOS管Q4的源极S与MOS管Q3的源极S相连,变压器T的1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1、二极管D2的一端,变压器T的1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3、二极管D4的一端,二极管D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另一端并接MOS管Q5的漏极D,二极管D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另一端并接MOS管Q7的源极S,MOS管Q5的源极S连接MOS管Q7的漏极D形成第一并接点并且该第一并接点经电感器L3连接电容器C4的一端,MOS管Q6的漏极D连接MOS管Q5的漏极D并接电容器C3的一端,MOS管Q8的源极S连接Q7的源极S并接电容器C3的另一端且同时接地,MOS管Q6的源极S连接MOS管Q8的漏极D形成第二并接点且该第二并接点经电感器L2连接电容器C4的另一端。逆变输出电路的电池输入升压采用推挽升压模式,DC-AC采用H4桥,通过单极性倍频调制输出正弦波,具有输出滤波器小,电压总谐波小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对现有便携电子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通讯电台等供电或充电,还能对各类感性负载的电动工具供电,特别适合在野外无市电条件下使用。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