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976020阅读:5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于电池,电池在提供动力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热量不及时散发,会导致电池温度上升,电池温度过高会导致电池性能下降,且影响其寿命,所以须对电池采取必要的冷却措施。
[0003]现有的技术是采用电池冷却系统对电池进行降温,电池冷却系统的冷量一般由整车空调系统提供。空调系统提供的冷量用制冷剂输出,通过板式换热器可以将制冷剂的冷量转移到冷却液中,再将冷却液通过水冷板对电池进行冷却。
[0004]水冷板热交换器是由一个带有凹槽的平板和另一个平板焊接而成,作为汽车上电池的冷却装置。在此水冷板中,冷却液流经水冷板的凹槽通过平板的热传导将电池中的热量带走。但现有的水冷板热交换器普遍存在流道单一、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从而不利于发挥电池的最佳性能,而且现有的水冷板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也较低。
[0005]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温度分布均匀的换热装置是当下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板片、第二板片、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叠装且密封固定,所述第一板片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板片的端面相互配合,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之间形成有一通道,所述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分别与所述通道的两端连通,所述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与第二通道的一端汇集在一起后与所述第一接管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二通道的另一端也汇集在一起后与所述第二接管连通;
[0008]所述第一板片和/或第二板片形成有形成第一端区、第二端区、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区和第二端区连通,所述第二凹槽的两端也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区和第二端区连通,所述第一凹槽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区和第二端区之间的至少三个平直段和至少两个折返段,所述第二凹槽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区和第二端区之间的至少三个平直段和至少两个折返段。
[0009]所述第一端区和第二端区呈对向设置,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呈大致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区和第二端区之间设置有U型的阻隔壁,所述U型阻隔壁的开口端朝向所述第二端区,所述U型阻隔壁的封闭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区,以所述第一端区在所述阻隔壁上的投影为界,所述阻隔壁分别形成为所述第一凹槽一部分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凹槽一部分的侧壁。
[0010]在所述第一端区和第二端区之间设置有U型的阻隔壁,所述U型阻隔壁的开口端朝向所述第二端区,所述U型阻隔壁的封闭端朝向所述第一端区,以所述第一端区在所述阻隔壁上的投影为界,所述阻隔壁分别形成为所述第一凹槽一部分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凹槽一部分的侧壁;所述第一凹槽的最靠近第二端区的平直段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最靠近第二端区的平直段重叠。
[0011]所述第一端区和第二端区呈对向设置,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呈大致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凹槽的最靠近第二端区的平直段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最靠近第二端区的平直段重叠。
[0012]在最靠近所述第二端区的平直段与所述第二端区之间还设置有一折弯段,所述折弯段分别与所述最靠近所述第二端区的平直段和所述第二端区形成一倾斜角。
[0013]在最靠近第二端区的平直段中设置至少一个凸条,所述凸条不与所述第二端区接触,最靠近第二端区的平直段与所述第二端区直接连接。
[0014]在所述第一通道从第一接管到第二接管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通道靠近所述第二接管处的流通面积小于远离所述第二接管处的流通面积;在所述第二通道从第一接管到第二接管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通道靠近所述第二接管处的流通面积小于远离所述第二接管处的流通面积。
[0015]在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中设置有多个凸台,并且所述第一凹槽中的凸台的分布密度从所述第一端区到第二端区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凹槽中的凸台的分布密度从所述第一端区到第二端区逐渐增大。
[0016]所述折返段中设置有多个凸台;
[0017]所述各平直段的宽度从所述第一端区向第二端区逐渐减小,靠近所述第一端区的平直段的最小宽度大于远离所述第一端区的平直段的最大宽度,并且至少有两个平直段的宽度变化幅度不同。
[0018]所述第一接管设置有阻尼板,所述第一接管的管壁开设有槽孔,所述阻尼板通过槽孔与第一接管固定安装,并且所述阻尼板与所述第一接管的内壁和所述槽孔之间密封固定,所述阻尼板上设置有阻尼孔,所述阻尼孔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接管的内径。
[0019]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换热装置,由于两个通道相互独立,流体从第一接管到第二接管的流动过程中,流体的温差变化较小,能够避免因为流道过长而导致换热不均的问题,从而使电池组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从而保证电池的使用性能和电池寿命。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2是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图2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一板片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图2所示换热装置的第一接管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板片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又一实施例的第一板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7]图1是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换热装置可以用于冷却电池组,换热装置与电池冷却组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电池组产生的热量可以传递给换热装置中的冷媒,从而实现电池组的冷却。
[0028]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板片1、第二板片2、第一接管3和第二接管4,第一板片I和第二板片2叠装且彼此密封固定,第一板片I和第二板片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第一板片I和第二板片2之间形成有供冷媒流通的通道,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管3和第二接管4连通。
[0029]第一板片I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板片2的端面相互配合密封固定,其中第一板片I和第二板片2中的至少一个板片的端面上形成有凹槽,例如第一板片I上设置有凹槽,第二板片2为平板;也可以是第一板片I和第二板片2上都设置有凹槽,第一板片I上的凹槽与第二板片2上的凹槽相对称设置。第一板片I和第二板片2叠装在一起使所述凹槽形成为所述供冷媒流通的通道。
[0030]为了便于阐述,以第一板片为例并将第一板片上的凹槽示为供冷媒流通的通道进行说明,但不是限制为供冷媒流通的通道形成在第一板片上,应当理解为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相互叠装形成所述通道。
[0031]图2是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述换热装置的第一板片I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一板片I形成有第一端区11、第二端区12、第一凹槽13和第二凹槽14,第一凹槽13包括位于第一端区11和第二端区12之间的至少三个平直段15和至少两个折返段16,第二凹槽12包括位于第一端区11和第二端区12之间的至少三个平直段15和至少两个折返段16。第一凹槽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端区11和第二端区12连通,第二凹槽14的两端也分别与第一端区11和第二端区12连通。
[0032]这样,通道可以分为相互相对独立的两个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的一端与第二通道的一端汇集在一起后与第一接管连通,第一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二通道的另一端也汇集在一起后与第二接管连通。两个相互独立的通道可以位于换热装置的不同区域,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位于换热装置的上下两部分且两者相互紧邻。这样不仅能够使通道的布置更加紧凑,提高板片的有效换热面积,而且由于两个通道相互独立,流体从第一接管3到第二接管4的流动变化过程中,温差变化较小,能够避免因为流道过长而导致换热不均的问题,能够提高电池组的性能。
[0033]而且,折返段的功能在于使冷媒的流动方向发生转向,通过设置折返段也可以使通道的布置更加紧凑,提高板片的有效换热面积,也能够提高流体的扰流性,从而提高换热性能。这里应当说明,折返段是指能够使流体流向转变为反向流动或者趋向于反向流动的区域。
[0034]进一步的,第一端区11和第二端区12呈对向设置,第一凹槽13和第二凹槽14呈大致对称设置。在第一端区11和第二端区12之间设置有U型的阻隔壁17,并且U型阻隔壁17的开口端朝向第二端区12,U型阻隔壁17的封闭端朝向第一端区11,以第一端区11为界,U型阻隔壁17的上下两部分分别形成为第一凹槽13 —部分的侧壁和第二凹槽14 一部分的侧壁。通过设置U型阻隔壁17可以使通道一分为二且U型阻隔壁17的开口端的两个端部可以使流体反向流动。
[0035]进一步的,第一凹槽13的最靠近第二端区12的平直段18与第二凹槽14的最靠近第二端区12的平直段18重叠。这种设置方式能够使第一通道内的流体和第二通道内的流体充分混合,且不至于使流体在第二端区混合导致系统的紊乱,从而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性能。
[0036]在最靠近第二端区12的平直段18与第二端区12之间还设置有一折弯段19,所述折弯段19分别与所述最靠近所述第二端区的平直段18和所述第二端区12形成一倾斜角。这种设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