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连接凹件
[0087]334:第一^^合部
[0088]335:对应连接构件
[0089]336:对应连接凹件
[0090]337:对应连接凸件
[0091]338:第二卡合部
[0092]400:遮蔽总成
[0093]401:金属壳体
[0094]402:外缘开口
[0095]403:缺口
[0096]501:金属外导片
[0097]502:金属内导片
[0098]503:金属内导片
[0099]504:导电环
[0100]505:环身
[0101]506:第一接触端
[0102]507:第二接触端
[0103]508:弯曲部
[0104]509:孔
[0105]510:开孔
[0106]511:开槽
[0107]512:抵制臂
[0108]513:折部
[0109]514:抵制接面
[0110]515:凸出部
[0111]516:凹孔
[0112]517:定位片
[0113]518:导电片
[0114]519:淘孔
[0115]801:弹性臂
[0116]802:弹性臂
[0117]803:压触部
[0118]804:卡制部
[0119]900:线缆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120]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121]为了实现一增效的电连接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如下面叙述。首先图1示例了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应用状态,电连接器100与一线缆组件900的实配示意图。电连接器100进一步描绘于图2中,依使用方向而定义有前端面101、后端面102和中身部103。靠近对接面的前端面101、位于前端面另一端的后端面102和居于前两者之中的中身部 103。
[0122]进行详细的说明前,先了解到本实用新型的各部零件构成。见图3与图4,电连接器100由传导电子信号的端子组200和固持端子组200的非导体胶芯300所组成,端子组200为上下排设置,胶芯300于对接方向的中空部分的周围为里侧318。并进一步包含一组遮蔽总成400,遮蔽总成400广泛的含盖一金属壳体401、一金属外导片501和一对金属内导片502、金属内导片503。金属壳体401容设该胶芯于其中,金属壳体401于对接方向具有一外缘开口 402,靠近该外缘开口处设有至少一抵制臂512,往该里侧318设有抵制接面514。
[0123]电连接器100于构成时,胶芯300固持端子组200,包含组装式或将非导体料射出包覆端子组200而构成固持,两种方式均以端子与胶芯有相当的干涉而形成固持。依序将一对弹性臂801、弹性臂802、金属外导片501固持于胶芯300内部,安装金属内导片502、金属内导片503于胶芯300上下,和一后座301于胶芯300尾部,最后,负载各元件的胶芯300由一外缘开口 402组入金属壳体401。
[0124]图7和图14说明更具体的端子与胶芯关系。端子组200为上下两排配置,各端子包含接触部201、连接部202和端身203。端身203是端子的基础部分,其向两端延伸分别构成接触部201和连接部202。接触部201与相对连接器(图未示)的端子接触而传导电子信号,并设有一斜面204,供导入相对连接器的舌部(图未示)。端身203上设有止退部205,止退部205与胶芯300内部干涉增加固持力。于端身203与接触部201之间设的弹性部206,由端身203斜伸至中间基准面,使上下排端子的接触部201较靠近(相对于上下排端子端身203而言)。连接部202用以连接电路板或线缆而设;可预见现有工艺有夹板式或焊接式。图7中第一端子槽303供端子容纳其中,于组装式端子,第一端子槽303于垂直方向具有一拓深304,使有斜度的弹性部206和成形有斜面204的接触部201,得以插入。第一端子槽303与第一端子槽303之间,也可设置第二端子槽305,其供上下排端子共用。立体图可参阅图5。
[0125]图5至图8说明具体的弹性臂801、弹性臂802与胶芯关系。弹性臂为左右两列配置,各弹性臂包含压触部803和卡制部804。弹性臂801穿入胶芯300左右两侧的槽道306,穿过一未开放的部分直到弹臂槽307,压触部803位于开放的弹臂槽307之中,弹臂槽307掏空处靠内缘开口 302的位置为一第一墙面308,卡制部804卡制于槽道306与胶芯300 —第二墙面322上。
[0126]图12与图15不意遮蔽总成400的金属外导片501和一对金属内导片502、金属内导片503。金属外导片501设于电连接器100内部位置,但与相对连接器(图未示)对接时,金属外导片501于相对连接器较前端处发挥遮蔽效果,金属内导片502、金属内导片503则于相对连接器较后端处(舌部内侧)发挥遮蔽效果。金属外导片501主体的两侧设有弹性的导电环504 (为形成较佳结构而设,应不限于以环形构成),其包含环身505、第一接触端506和第二接触端507。自环身505处两端延伸出第一接触端506和第二接触端507,导电环504的延伸部分可设成弯曲部508。金属外导片501主体上设有供模具定位用的孔509,和留有与胶芯300做干涉的开孔510。
[0127]抵制臂512可自金属壳体401形成,例如由外缘开口 402向里侧318反折,需求较精简的开发成本。若开发成本许可,抵制臂512也可另由独立金属片形成。金属内导片502、金属内导片503设有至少一开槽511,每一开槽511均自边缘处形成抵制臂512,包含有折部513、抵制接面514和凸出部515。抵制接面514与相对连接器较后端处(舌部内侧)做上下夹持抵制。折部513提供自开槽511让出金属料以成形的部分,相连于抵制接面514,设有淘孔519使成形更加容易。抵制接面514尾端设有凸出部515,该凸出部515与金属内导片502、金属内导片503上的凹孔516相对应,当抵制臂512抵制受压时,凹孔516可容纳凸出部515。金属内导片502、金属内导片503上分别设有的定位片517与胶芯300作定位。
[0128]图5与图6说明具体的金属外导片501和一对金属内导片502、金属内导片503与胶芯关系。并参考图7与图8,金属外导片501安装入胶芯300的外导片槽309,外导片槽309设于上下排第一端子槽303之间。金属内导片502、金属内导片503安装于胶芯300的内导片槽310,内导片槽310于胶芯300上下表面设置,各容纳一金属内导片。内导片槽310设有靠近内缘开口 302的柱状的第二支撑部312及另一端(远离内缘开口 302)的面状的第一支撑部311,可以见到内导片槽310设有一段差部313。内导片槽310两侧设有与定位片517定位的定位槽314。
[0129]胶芯300本体上设有凸块315,供与金属壳体401上的缺口 403卡合(图3)。靠近内缘开口 302处设有一与开口同形的缘部316,为一突出环,以于安装时挡止金属壳体401 (见图11)。而第一端子槽303靠近内缘开口 302处设有斜槽317,供端子接触部201的斜面204靠上。自图5可看到镂空的内导片槽310的柱状的第一支撑部311之中,可以穿透看至胶芯300里侧318。
[0130]于胶芯300尾部的后座301设有供第二接触端507伸出的让位319。后座301上设有凸处320,凸处320与胶芯300的凹下321做卡合定位(见图5)。
[0131]图9与图11自另一角度说明具体的金属外导片501和一对金属内导片502、金属内导片503与胶芯关系。金属外导片501和一对金属内导片502、金属内导片503为前后设置,金属外导片501位于一对金属内导片502、金属内导片503之间,于图10(参考图2),金属外导片501较接近后端面102,一对金属内导片502、金属内导片503较接近前端面101,端子组200将金属外导片501夹于中间,而胶芯300固持上述元件后,可以看出外导片槽309位于端子组200中间的相对位置。金属外导片501和一对金属内导片502、金属内导片503于电连接器100使用时,构成导通状态,将产生遮蔽电磁干扰的效果,特别是于端子组200 (上下接触部201,上下端身203)。
[0132]金属外导片501的导电环504的第一接触端506与弹性臂801、弹性臂802尾部接触,第二接触端507与金属壳体401接触,弹性臂801、弹性臂802的压触部803外端并与金属壳体401接触(选择性地)。金属内导片502、金属内导片503上设有的导电片518与金属壳体401接触。于电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