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单电池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753049阅读:来源:国知局
及第二气体扩散层3c构成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
[0023]支承框2是在膜电极接合体5 (或者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6)的外周对其进行支承的框。作为支承框2的材料,能够举出具有电绝缘性以及气密性的板,例如聚丙烯、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之类的树脂的板。支承框2具备支承框主体21、和从支承框主体21的内缘侧朝内侧延伸且比支承框主体21薄的突出部22。支承框2的突出部22能够看做支承框2的内周缘侧的部分、即内周缘部。支承框2的突出部22 (内周缘部)与膜电极接合体5的外周缘部E借助粘接剂层10接合。当突出部22与外周缘部E接合后,在突出部22的内侧的端部与第二气体扩散层3c的外侧的端部之间形成间隙G。
[0024]粘接剂层10将突出部22和膜电极接合体5的外周缘部E接合。并且,粘接层10覆盖第二气体扩散层3c与支承框2之间的间隙G的外周缘部E。粘接剂层10具有借助紫外线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性和借助加热固化的热固化性,是同时具有双方的特性的粘接剂。作为紫外线的波长,举例示出为约200?400nm,作为加热温度,举例示出为约80?140°C。作为粘接剂层10,举例表示聚异丁烯(PIB)系的粘接剂。在其它实施例中,粘接剂层10是混合具有紫外线固化性但不具有热固化性的粘接剂和具有热固化性但不具有紫外线固化性的粘接剂而成的混合粘接剂。
[0025]燃料电池单电池I还具备隔离件4、即阳极隔离件4a以及阴极隔离件4c。阳极隔离件4a的周缘部与支承框主体21接触,周缘部内侧的中央部与第一气体扩散层3a接触。在阳极隔离件4a的中央部设有相互平行地延伸的燃料气体供给路用的多个槽,利用这些槽和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6形成多个燃料气体供给路32。从多个燃料气体供给路32供给的燃料气体经由第一气体扩散层3a而被朝膜电极接合体5供给。阴极隔离件4c的周缘部与支承框主体21接触,周缘部内侧的中央部与第二气体扩散层3c接触。在阴极隔离件4c的中央部设有相互平行地延伸的氧化剂气体供给路用的多个槽,利用这些槽和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6形成多个氧化剂气体供给路31。从多个氧化剂气体供给路31供给的氧化剂气体经由第二气体扩散层3c而被朝膜电极接合体5供给。在相邻的两个燃料电池单电池I中,一个燃料电池单电池I的阴极隔离件4c与另一个燃料电池单电池I的阳极隔离件4a抵接。结果,形成有由两个氧化剂气体供给路31和两个燃料气体供给路32夹持的冷却介质供给路30。阴极隔离件4c以及阳极隔离件4a由不使氧化剂气体(举例表示:空气)、燃料气体(举例表示:氢气)、冷却介质(举例表示:水)透过且具有导电性的材料例如不锈钢之类的金属、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形成。
[0026]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粘接剂层10形成在膜电极接合体5的电极催化剂层5c侧的外周缘部E上。粘接剂层10在外周缘部E的外侧的区域上具有外侧部分11,在外周缘部E的内侧的区域上具有内侧部分13,并且在外周缘部E的中央的区域上具有中央部分12。外侧部分11被夹持在支承框2的突出部22与膜电极接合体5之间,从突出部22的端部22g直至第一气体扩散层3a的外缘3ag都存在,将突出部22和膜电极接合体5粘结。并且,内侧部分13的一部分夹设在第二气体扩散层3c的外周缘部3ce与膜电极接合体5之间,将第二气体扩散层3c的外周缘部3ce和膜电极接合体5粘结。内侧部分13的其它部分被吸收至第二气体扩散层3c的外周缘部3ce的内部。中央部分12填埋突出部22的端部22g与第二气体扩散层3c的端部3cg之间的间隙G。未被气体扩散层3覆盖的间隙G的外周缘部E被粘接剂层10覆盖,由此在外周缘部E不存在朝外部露出的部分。此外,在未图示的其它实施例中,使支承框2和第二气体扩散层3c接近,而实质上不设置粘接剂层10的中央部分12。
[0027]接下来,对燃料电池单电池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3?图8是示出燃料电池单电池I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局部剖视图。
[0028]首先,如图3所示,准备在一侧面51上配置有第一气体扩散层3a的膜电极接合体
5。第一气体扩散层3a和膜电极接合体5例如通过热压工序被加热/压缩而预先接合。
[0029]接下来,如图4所示,在膜电极接合体5的另一侧面52的外周缘部E上配置具有紫外线固化性以及热固化性的粘接剂层10。粘接剂层10具有外周缘部E的外侧区域上的外侧部分11、外周缘部E的内侧区域上的内侧部分13、以及外周缘部E的中央区域上的中央部分12。粘接剂层10例如是聚异丁烯系粘接剂。作为粘接剂层10的形成方法,举例表示使用点胶机的方法、使用丝网印刷的方法。
[0030]接着,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粘接剂层10的外侧部分11上配置支承框2的内周缘部(突出部22),并在粘接剂层10的内侧部分13上配置第二气体扩散层3c的外周缘部
3ce0
[0031]具体而言,首先,如图5所示,以包围膜电极接合体5的方式配置支承框2,并在粘接剂层10的外侧部分11上配置支承框2的突出部22。此时,由于突出部22以从上方施加载荷的方式配置,因此外侧部分11的粘接剂被压溃。结果,在膜电极接合体5的外侧方向,该粘接剂到达第一气体扩散层3a的外缘3ag。由此,能够扩大膜电极接合体5与支承框2之间的粘接面积。并且,在膜电极接合体5的内侧方向,该粘接剂覆盖突出部22的端部22g,并且一部分被朝内侧方向挤出。因此,内侧部分13稍微朝该方向延长。由此,直至要配置第二气体扩散层3c的外周缘部3ce的区域都能够可靠地配置粘接剂,从而能够可靠地覆盖膜电极接合体5的外周缘部E。
[0032]接下来,如图6所示,在膜电极接合体5的电极催化剂层5c上载置第二气体扩散层3c,并在粘接剂层10的内侧部分13上配置第二气体扩散层3c的外周缘部3ce。而且,将第二气体扩散层3c暂时固定于膜电极接合体5。此时,粘接剂层10的粘接剂未受到紫外线照射、并且也未被加热,因此并不固化而维持刚刚涂布后的状态。因而,当将第二气体扩散层3c配置在粘接剂层10上后,粘接剂浸入多孔体内,因此第二气体扩散层3c进入粘接剂层10内,最终能够经由薄薄的粘接剂而与膜电极接合体5接触。因而,第二气体扩散层3c不会成为以叠加于粘接剂层10的上部的方式隆起的状态。结果,不会产生如下情况:第二气体扩散层3c上的由阴极隔离件4c划分形成的氧化剂气体供给路31由隆起的部分堵塞、或形成第二气体扩散层3c的纤维在隆起的部分起毛、或对粘接剂层10下的膜电极接合体5施加有过度的面压力。
[0033]此处,在粘接剂层10上配置支承框2以及第二气体扩散层3c的顺序是任意的,哪个在前均可,但优选先配置支承框2。假使先配置第二气体扩散层3c,则在之后将支承框2配置于外侧部分11上之时,外侧部分11的粘接剂被压溃,该粘接剂的一部分被向中央部分12挤出,存在中央部分12的粘接剂从第二气体扩散层3c的端部3cg到达外周缘部3ce的上部的可能性。这样,存在堵塞第二气体扩散层3c上的阴极隔离件4c所划分形成的氧化剂气体供给路31的担忧。
[0034]之后,如图7以及图8所示,使粘接剂层10固化,从而使膜电极接合体5、第二气体扩散层3c以及支承框2 —体化。结果,膜电极接合体5、第一气体扩散层3a、第二气体扩散层3c以及支承框2 —体化。
[0035]具体而言,首先,如图7所示,朝粘接剂层10照射紫外线UV0在作为粘接剂层10的粘接剂而使用了聚异丁烯系粘接剂的情况下,紫外线的照射条件例如是4500mJ/cm2。此时,由于支承框2的突出部22的厚度非常薄,因此紫外线UV能够透过突出部22。由此,粘接剂层10的主要是中央部分12以及外侧部分11固化,突出部22和外周缘部E粘结。然而,由于第二气体扩散层3c不使紫外线透过,因此粘接剂层10的内侧部分13不固化,第二气体扩散层3c和外周缘部E未被粘结。通过该工序,膜电极接合体5和支承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