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9565946阅读:749来源:国知局
太阳能电池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太阳能电池,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
【背景技术】
[0002]对于传统的太阳能电池结构而言,上电极配置于硅基板的上表面,下电极配置于硅基板的下表面。然而硅基板的上表面用以接收太阳光的照射,因此位于上表面的上电极则会遮蔽部分的入射光线,因而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因此目前的技术则发展出将上电极移至硅基板的下表面,使得上下电极(或称P型电极与η型电极)一同配置于硅基板的下表面,具有此种结构的太阳能电池称之为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Back ContactSolar Cell)。
[0003]在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的数种类型结构中,一般以交指式背电极太阳能电池较为常见。图1A为传统交指式背电极太阳能电池100的上视图。请参阅图1A。传统太阳能电池100包含N型扩散区111、P型扩散区121、N型汇流电极112、P型汇流电极122、多条N型指状电极113、与多条P型指状电极123。上述N型扩散区111为疏状排列,P型扩散区121则环绕于N型扩散区111周围。此外,上述P型汇流电极122与多条P型指状电极123皆配置于P型扩散区121上且三者相互电性连接。上述N型汇流电极112与多条N型指状电极113皆配置于N型扩散区111上且三者相互电性连接。
[0004]图1B为图1A的沿a-a’切线的剖面图。请参阅图1B。传统太阳能电池100还包括基板110,其中基板110包括受光面S1与相对受光面S1的背光面S2。而所谓的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是指将N型指状电极113与P型指状电极123配置于背光面S2的结构。此夕卜,由图1B中可看出,当太阳光照射受光面S1后会产生电子(图1B中的实心圆点)与电洞(图1B中的空心圆圈),其中电子会往N型扩散区111移动,电洞会往P型扩散区121移动。对于N型基板的太阳能电池而言,电洞属于少数载子,因此增加P型扩散区121的面积或是宽度将有助于提升少数载子收集机率。另一方面由于在N型扩散区111间对于垂直方向的少数载子具有电性遮蔽效应,因此减少N型扩散区111的面积或是宽度也有助于提升少数载子收集机率。但若增加P型扩散区121的宽度,则会使得在P型扩散区121上方的基板110中所产生的电子要迁移至N型扩散区111的距离变长。当电子的迁移距离变长,则会相对增加电子的侧向传输阻抗,进而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填充因数(Fill Factor,简称FF)而导致光电转换效率反而降低。简言之,目前的背接触背接合的太阳能电池设计方向,一般以减少侧向传输距离并同时保持P型扩散区121对N型扩散区111的比例最大化为主要设计方向,但同时,碍于制程极限,N型扩散区111所能缩减的宽度尺寸有限。
[0005]有鉴于此,提供一种改良的太阳能电池结构,并取得N型扩散区与P型扩散区的宽度比例或面积比例的最佳化设计,以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为发展本案的主要精神。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提出一种太阳能电池,可以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0007]为达上述优点或其他优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太阳能电池,包括基板、连续的射极扩散区、多个不连续的基极扩散区、第一指状电极与第二指状电极。上述基板具有受光面与相对受光面的背光面。上述射极扩散区配置于背光面,用以收集太阳能电池中的少数电荷载子。上述基极扩散区配置于背光面,用以收集太阳能电池中的多数电荷载子。且射极扩散区环绕于多个基极扩散区的周围。上述每一基极扩散区为具有长轴与短轴的多边形,其中短轴小于长轴。第一指状电极配置于射极扩散区上方且电性连接射极扩散区。第二指状电极配置于基极扩散区上方且电性连接基极扩散区。
[0008]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通过将基极扩散区设计为多个不连续的多边形,例如长方形,以增加射极扩散区相对于基极扩散区的面积比例,并同时可减少电子侧向传输距离,进而相对提升光电转换效率。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相邻两排的多个基极扩散区的中心点彼此错开的太阳能电池结构,此错开结构可进一步减少电子的侧向传输距离,提升影响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的填充因数FF。
【附图说明】
[0009]图1A为传统交指式背电极太阳能电池的上视图。
[0010]图1B为图1A的沿a-a’切线的剖面图。
[0011]图2A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结构的上视图。
[0012]图2B为图2A的沿a-a’切线的剖面图。
[0013]图3A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结构的上视图。
[0014]图3B为图3A的沿b-b’切线的剖面图。
[0015]【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16]100:太阳能电池
[0017]110:基板
[0018]S1:受光面
[0019]S2:背光面
[0020]111:N型扩散区
[0021]121:P型扩散区
[0022]112:N型汇流电极
[0023]122:P型汇流电极
[0024]113:N型指状电极
[0025]123:P型指状电极
[0026]200:太阳能电池
[0027]210:基板
[0028]222:射极扩散区
[0029]224:基极扩散区
[0030]230:保护层
[0031]232:第一接触电极
[0032]234:第二接触电极
[0033]240:图案化绝缘层
[0034]252,352:第一指状电极
[0035]254:第二指状电极
[0036]256:第三指状电极
[0037]L:长轴
[0038]W:短轴
[0039]S1:第一间距
[0040]S2:第二间距
[0041]P1、P2:中心点
[0042]a_a’、b_b’:切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44]图2A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结构的上视图。图2B为图2A的沿a-a’切线的剖面图。请同时参阅图2A与图2B。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200包括:基板210、连续的射极扩散区222、多个不连续的基极扩散区224、保护层230、至少一第一接触电极232、多个不连续的第二接触电极234、图案化绝缘层240、第一指状电极252、第二指状电极254与第三指状电极256。
[0045]上述太阳能电池200例如是背面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因此,上述基板210例如还包括有受光面S1与相对受光面S1的背光面S2,如图2B所示。上述受光面S1用以接收太阳光的照射,且受光面S1为粗糙表面,以提升受光面S1的光吸收率。此外,上述连续的射极扩散区222与多个不连续的基极扩散区224配置于远离受光面S1的基板210中,亦即配置于背光面S2。并且,连续的射极扩散区222环绕于多个不连续的基极扩散区224的周围。上述每一基极扩散区224为分别具有长轴L与短轴W的多边形,例如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椭圆形。于图2A中以长方形的基极扩散区224作为解说范例,且于图2A中,短轴W为长方形的短边,长轴L为长方形的长边,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其中上述短轴W小于长轴L,且短轴W例如介于200?500微米之间。上述基板210例如为N型硅基板。此外,上述射极扩散区222用以收集太阳能电池中的少数电荷载子。于N型硅基板中,少数电荷载子例如是电洞。上述基极扩散区224用以收集太阳能电池中的多数电荷载子。于N型硅基板中,多数电荷载子例如是电子。
[0046]请同时参阅图2A与图2B。上述保护层230配置于射极扩散区222的远离受光面S1的表面,且保护层230还配置于射极扩散区222与第一指状电极252之间,如图2B所示。上述保护层230例如是介电层。此外,上述第一接触电极232贯穿保护层230而直接接触射极扩散区222,并配置于射极扩散区222与第一指状电极252之间,且第一指状电极252直接接触第一接触电极232。上述第一接触电极232例如是连续的长条状,如图2A所示。因此,上述第一指状电极252配置于射极扩散区222上方且通过第一接触电极232而电性连接于射极扩散区222。
[0047]请同时参阅图2A与图2B。上述保护层230还包括配置于基极扩散区224的远离受光面si的表面,且保护层230还配置于基极扩散区224与第二指状电极254之间,如图2B所示。上述多个不连续的第二接触电极234分别配置于多个不连续的基极扩散区224上。且若基极扩散区224是长方形,则第二接触电极234例如是长方形,且每一第二接触电极234的面积小于每一基极扩散区224的面积。并且,上述第二接触电极234贯穿保护层230而直接接触基极扩散区224。此外上述第二接触电极234还配置于基极扩散区224与第二指状电极254之间,且第二指状电极254直接接触第二接触电极234。
[0048]此外,上述保护层230与第二指状电极254之间还配置有图案化绝缘层240。因此第二接触电极234贯穿图案化绝缘层240与保护层230而直接接触基极扩散区224,如图2B所示。此外,上述图案化绝缘层240还配置于第二指状电极254与电性连接于第二指状电极254的两相邻基极扩散区224之间,如图2A所示。上述第二指状电极254配置于基极扩散区224上方且通过第二接触电极234而电性连接于基极扩散区224。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图案化绝缘层240用以避免第二指状电极254会电性连接于位于保护层230下方的射极扩散区222。因此图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