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申请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电子设备变得越来越小型化,也需求同轴连接器越来越小型化。这些同轴连接器用作一插座(以下称为一第一同轴连接器)以及用作一插头(以下称为一第二同轴连接器)。可安装于一电路基板上的第一同轴连接器包括一筒状的第一外部导体以及设置在第一外部导体的内侧的一第一内部导体。
[0003]第二同轴连接器可安装于一同轴线缆的端部或安装于一电路基板上。第二同轴连接器具有:一夹接(crimped)部,固定于同轴线缆;一第二内部导体,电连接于同轴线缆;以及一筒状的第二外部导体,围绕第二内部导体的外侧。
[0004]在第一同轴连接器中,第一外部导体接合于第二同轴连接器的第二外部导体的内周面,以使第一内部导体和第二内部导体对接并与第二同轴连接器建立电连接。
[0005]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第二同轴连接器,其具有带有一狭缝的一 C字形状的第二内部导体。当第二外部导体接合一第一外部导体时,压力连续地作用于第一内部导体的外周面和第二内部导体的内周面。
[0006][专利文献I]特开2013-98122号公报
[0007]随着第二同轴连接器变得越来越小型化,也需求第二内部导体越来越小型化。然而,这降低了第二内部导体的弹性,而且更难以保持与一第一同轴连接器的第一内部导体的接触。这导致第一同轴连接器和第二同轴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降低。
【发明内容】
[0008]鉴于这种情况,本申请的一目的在于防止一第一同轴连接器和一第二同轴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的任何降低。
[0009]以下是在本申请中公开的本申请的概述。
[0010]本申请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一外部导体,用于与另一方的同轴连接器的一外部导体接合;一绝缘部,设置在所述外部导体的内侧;以及一内部导体,设置在所述绝缘部的内侧且与所述另一方的同轴连接器的一内部导体的外周面建立接触。所述绝缘部包括:一第一固定部,已被固定;一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方侧且以所述第一固定部作为支点弹性地移动;以及一第二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另一方侧且以所述第一固定部作为支点弹性地移动。所述内部导体包括:一第二固定部,已被固定;一第一保持部,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方侧;以及一第二保持部,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另一方侦U。所述第一弹性部朝向所述另一方的同轴连接器的内部导体的外周面对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外周面施压;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朝向所述另一方的同轴连接器的内部导体的外周面对所述第二保持部的外周面施压。
[0011]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一端部和所述第二弹性部的一端部被一第一狭缝分开;所述第一保持部的一端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的一端部被一第二狭缝分开;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一保持部固定;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固定。
[0012]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绝缘部具有将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二弹性部连接的一圆弧的平面视图形状,且具有将所述第一弹性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连接的一 C字形状的平面视图形状;以及所述内部导体具有将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第二保持部连接的一圆弧形状的平面视图形状,且具有将所述第一保持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以及所述第二保持部连接的一 C字形状的平面视图形状。
[0013]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狭缝和所述第二狭缝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位于同一方向。
[0014]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狭缝的开口大于所述第二狭缝的开口。
[0015]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同轴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接合所述外部导体的内周面的一部分。
[0016]与不具有这种结构的同轴连接器不同,本申请的所述第一弹性部及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弹性力能够作用于另一方的同轴连接器的内部导体上。这强制保持两个同轴连接器之间的接触,且防止电连接的任何降低。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申请的一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同轴连接器以及第二同轴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0018]图2A是沿图1的线I1-1I作出的第一同轴连接器的一剖视图。
[0019]图2B是图2A的IIB区域的一局部放大图。
[0020]图3是图1的第二同轴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0021]图4是图3的第二同轴连接器的一立体图。
[0022]图5是图3的内部导体从Z2方向观察到的一平面视图。
[0023]图6是图3的第二同轴连接器的内部导体和外部导体从Z2方向观察到的一平面视图。
[0024]图7是本申请的一第二实施例中的一第三同轴连接器的一平面视图。
[0025]图8是图7的第三同轴连接器从Xl方向观察到的一侧面图。
[0026]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7]8 外部导体
[0028]10 筒状部1a —方的端部
[0029]1b另一方的端部11 板状部
[0030]12 接合部12a外周面
[0031]12b内周面12c第一外周面交界部
[0032]12d第二内周面交界部12e第二外周面交界部
[0033]12f第三内周面交界部12g第三外周面交界部
[0034]12h第一内周面交界部12i第四外周面交界部
[0035]12j第四内周面交界部13a第一外周面倾斜部
[0036]13b第一内周面倾斜部13c第一外周面交界部
[0037]13d第一内周面交界部14第一部
[0038]14a外周面14b内周面
[0039]16第二部16a外周面
[0040]16b内周面20内部导体
[0041]22外周面30绝缘体
[0042]36交界108外部导体
[0043]110筒状导体111外周
[0044]112接合部118臂部
[0045]118c、118d引导部119延伸部
[0046]120内部导体122a外周面
[0047]122b内周面124第一保持部
[0048]124a端部126第二保持部
[0049]126a端部128第一连接部
[0050]129第二连接部150绝缘部
[0051]152内周面154第一弹性部
[0052]156第二弹性部164a凸部
[0053]174a凹部250绝缘部
[0054]254第一弹性部256第二弹性部
[0055]258外周面C同轴线缆
[0056]Gl第一狭缝G2第二狭缝
[0057]SI第一固定部S2第二固定部
[0058]P第二同轴连接器P2第三同轴连接器
[0059]R第一同轴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60]接下来是参照附图的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同轴连接器(第一同轴连接器、第二同轴连接器)的结构的说明。在下面说明所参照的附图中,为方便起见,一些部分可能已经被放大,以便于说明本申请的特征,图中所示的部件之间的尺寸比例可能与实际的部件的尺寸比例不同。下面说明所提及的材料仅是举例,且可能与实际部件的材料不同。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修改。
[0061]图1是本申请的一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同轴连接器R以及第二同轴连接器P的一立体图。图1的第二同轴连接器P固定于一同轴线缆C。图2A是沿图1的线I1-1I作出的第一同轴连接器R的一剖视图。图2B是图2A的IIB区域的一局部放大图。出于说明的目的,图2A示出与第一同轴连接器R接触的第二同轴连接器P(外部导体108的筒状导体110)。
[0062]在图中,同轴线缆C延伸的方向为Y(Y1、Y2)方向。同轴线缆C的前端朝向Yl方向,而相反端朝向Υ2方向。在平面视图中,与Υ(Υ1、Υ2)方向正交的方向为Χ(Χ1、Χ2)方向。第一同轴连接器R和第二同轴连接器P的对接方向为Z (Zl、Z2)方向。当从第一同轴连接器R观察时,第二同轴连接器P为Zl方向,而相反的方向为Z2方向。
[0063]第一同轴连接器R为用作插座的同轴连接器,且对接第二同轴连接器P (插头)。如图1和图2A所示,第一同轴连接器R具有一外部导体8、一内部导体20以及一板状的绝缘体30。第二同轴连接器P具有连接于外部导体8的一外部导体108。一接合部112设置于外部导体108的筒状导体110的内周。第二同轴连接器P的结构将在后面说明。
[0064]外部导体8连接于第二同轴连接器P的外部导体108且连接于一电路基板(未示出)。如图1和图2A所示,外部导体8具有一筒状部10以及一板状部11。板状部11为沿X(X1、X2)方向延伸的一宽部。筒状部10被弯曲以延伸形成板状部11的Zl方向上的一部分。
[0065]筒状部10连接第二同轴连接器P的外部导体108。筒状部10为一筒状的电极,且在平面视图中与内部导体20同轴且与内部导体20的外周面22间隔开。筒状部10的周边的板状部11由绝缘体30覆盖,从而筒状部10由绝缘体30保持。
[0066]在本实施例中,外部导体8的沿Zl方向延伸的筒状的部分为筒状部10。筒状部10的在Z2方向上的端部(在筒状部10与板状部11之间的弯曲朝向板状部11起始的交界处)称为一方的端部10a,而在Zl方向上的端部则称为另一方的端部10b。在此,板状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