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卡簧的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211297阅读:1001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卡簧的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卡簧的装置。



背景技术:

连接器在电子工程中是一种非常常用的部件,主要用于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

目前,大部分连接器都需要装配卡簧,以阻止各零部件轴向方向上相对移动。现有的装配方法多采用手工装配,装配的工具为镊子或螺丝刀。然而,手工装配的方式需要装配人员有较为熟练的操作技巧,而且容易划伤产品;同时,人工装配的效率较低,劳动强度大,长时间工作状态下操作人员容易疲劳,疲劳工作很容易造成工伤,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装配卡簧的装置,旨在提高卡簧装配的效率以及操作人员的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装配卡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向块,所述导向块沿其高度方向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上端的宽度大于下端的宽度,所述通孔上端的周缘开设有若干定位凹槽,且所述若干定位凹槽的槽口位于所述导向块的顶面上;

压头,所述压头包括第一压块、第二压块、轴柄、限位件以及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压块上开设有通孔,且所述第一压块的外缘沿所述第一压块通孔的周向方向分布有若干定位柱;所述轴柄固定在所述第二压块的一端,所述第二压块的另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避空孔,且所述第二压块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压块通孔的孔径;所述轴柄可移动地穿设在所述第一压块的通孔内,且所述第二压块可移动地穿设在所述若干定位柱所围设成的空腔内,所述限位件固定在所述轴柄上,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压块之间,所述轴柄与动力装置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带动所述轴柄以及第二压块沿所述轴柄的轴向方向往复运动,所述轴柄的往复运动带动所述第一压块的若干定位柱卡入或离开所述导向块的若干定位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键位块,所述轴柄的外缘上开设有键位槽,所述第一压块上与所述定位柱相对的一端开设有凹槽,所述键位块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压块的凹槽内,并与所述轴柄的键位槽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包括挡块和螺栓,所述挡块套设在所述轴柄上,且所述挡块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轴柄上与所述挡块相对应的位置也开设有通孔,所述挡块通过所述螺栓螺纹连接在所述轴柄上。

进一步地,所述若干定位凹槽均匀分布在所述导向块的周缘上。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元件为回位弹簧,其绕置于所述轴柄的外周缘上。

进一步地,所述轴柄与所述第二压块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块上的通孔为圆锥形通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装配卡簧的装置,其包括导向块和压头。由于所述导向块沿其高度方向上开设有通孔,且所述通孔上端的宽度大于下端的宽度。当需要在产品上安装卡簧时,先把所述导向块上开口较小的一端套设在产品上,再将卡簧放入导向块的通孔中,然后将所述导向块限位固定在水平面上,这时产品的位置已调整好。所述压头为组合式结构,将所述压头的第一压块上的定位柱与所述导向块上的定位凹槽相对应,此时,通过动力装置带动所述压头的轴柄下压,所述轴柄通过所述弹性元件将力传递给第一压块,使得所述第一压块的定位柱把卡簧向下压,同时,卡簧在所述导向块通孔的作用下径向收缩,直至所述定位柱完全卡入所述定位凹槽,所述第一压块无法再下压。此时,所述第二压块的下端面在所述动力装置的带动下继续下压卡簧,直至把所述卡簧卡入产品的卡簧槽内,完成卡簧的安装。该装置利用机械化操作取代了现有的人工手动安装卡簧的方式,装配方式简单,提高了装配效率,适于大批量生产,同时,避免了人工长时间操作而产生的疲惫感,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配卡簧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轴柄和第二压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第一压头和键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配卡簧的装置100,其包括导向块1和压头2。所述导向块1用于固定待加工产品50以及卡簧60的相对位置,并为所述卡簧60提供导向的功能;所述压头2用于将所述卡簧60压入所述待加工产品50。

具体地,所述导向块1沿其高度方向上开设有圆锥形通孔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仅以所述通孔11为圆锥形通孔为例,但不限定于所述通孔11的形状。所述通孔11上端的周缘开设有若干定位凹槽12,且所述若干定位凹槽12的槽口位于所述导向块1的顶面上,所述若干定位凹槽12均匀分布在所述导向块1的周缘上。

所述压头2包括第一压块21、第二压块22、轴柄23、限位件24以及弹性元件25。继续参照图5,所述第一压块21上开设有通孔211,且所述第一压块21的外缘沿所述第一压块通孔211的周向方向延伸有若干定位柱212。

所述轴柄23固定在所述第二压块22的一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轴柄23与所述第二压块22为一体成型结构,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分体式结构。所述第二压块22的另一端的的端面上开设有避空孔221,所述避空孔221用于为所述产品50的顶部提供避让空间。所述第二压块2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压块通孔211的直径,从而使得所述轴柄23可移动地穿设在所述第一压块的通孔211内时,所述第二压块22能够限位所述第一压块21,以免所述第一压块21从所述轴柄23上脱离。同时,所述第二压块22可移动地穿设在所述若干定位柱212所围设成的空腔内,使得所述第一压块21和第二压块22可相对移动。

所述限位件24固定在所述轴柄23上,所述弹性元件25设置在所述限位件24与所述第一压块21之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25为回位弹簧,但不限定所述弹性元件25的类型。所述轴柄23与动力装置(未图示)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带动所述轴柄23以及第二压块22往复运动。所述轴柄23受力后,通过所述弹性元件25将力传递给第一压块21,从而使得所述轴柄23的往复运动带动所述第一压块21的若干定位柱212与所述导向块1的若干定位凹槽12相卡合或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24包括挡块241和螺栓242。所述挡块241套设在所述轴柄23上,且所述挡块241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轴柄23上与所述挡块241相对应的位置也开设有螺纹孔,所述挡块241通过所述螺栓242螺纹连接在所述轴柄23上。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可实现所述限位件24与所述轴柄23之间的可拆卸性,便于部件的更换,当然也可以设计成不可拆卸式的结构,只要能够对所述弹性元件25起到限位作用即可。

同时,为了防止所述第一压块21因轴向旋转而不容易定位,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装置100还包括键位块3。参照图4,所述轴柄23的外缘上开设有键位槽231,所述第一压块21上与所述定位柱212相对的一端开设有凹槽(未标注)。所述键位块3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压块21的凹槽内,并与所述轴柄的键位槽231相匹配。通过所述键位槽231与安装在第一压块21上的键位块3可以限制所述第一压块21的轴向转动,从而保证了所述第一压块21的定位柱212与导向块1的定位槽12的正确定位。

具体工作时,参照图2,首先把所述导向块1上开口较小的一端套设在待加工产品50上,再将卡簧60放入导向块的通孔11中,然后将所述导向块1限位固定在限位平台70上,这时产品的位置已调整好。由于所述压头2为组合式结构,将所述压头2的第一压块21上的定位柱212与所述导向块1上的定位凹槽12相对应。此时,通过动力装置带动所述压头2的轴柄23下压,所述轴柄23通过所述弹性元件25将力传递给第一压块21,使得所述若干定位柱212与所述若干定位凹槽12相卡合。在卡合过程中,所述若干定位柱212会相应地下压所述卡簧60,此时,所述卡簧60也会相应地在所述导向块1的圆锥形通孔11内径向缩小,直至所述若干定位柱212卡合在所述若干定位凹槽12的限位台阶121上。

由于所述第一压块21与所述第二压块22可相对移动,因此,当所述第一压块21下压至所述限位台阶121上时,所述第一压块21固定不动,所述第二压块22的下端面在所述动力装置的带动下继续下压所述卡簧60,直至将所述卡簧60卡入所述待加工产品50的卡簧槽内,以完成卡簧60的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导向块1上所开的通孔为圆锥形通孔11,所述卡簧60在所述圆锥形通孔11内的口径会不断缩小,因此,需要根据待加工产品50的实际尺寸计算出所述第二压块22的直径范围。使得所述第一压块21下压到所述限位台阶121上时,所述第二压块22的直径小于圆锥形通孔的直径。同时,由于所述卡簧60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得所述第二压块22的下端面能够下压到所述卡簧60的上表面,直至将所述卡簧60卡入所述待加工产品50的卡簧槽内。由于所述卡簧60所安装的位置一般位于所述待加工产品50顶部的下方,因此在所述第二压块22下压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压块22的下端面会越过所述待加工产品50的顶部,此时,所述第二压块22的避空孔221为所述待加工产品50的顶部提供避让空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配卡簧的装置100,其利用机械化操作取代了现有的人工手动安装卡簧的方式,装配方式简单,提高了装配效率,适于大批量生产,同时,避免了人工长时间操作而产生的疲惫感,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