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线束以及复合电缆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561645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复合线束以及复合电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线束以及复合电缆,特别是,涉及连接车辆的车轮侧和车体侧的复合线束以及复合电缆。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汽车等车辆采用电动式的制动装置。

作为电动式的制动装置,已知有电子机械制动(Electro-Mechanical Brake,EMB)、电动停车制动(Electric Parking Brake,EPB)。

电子机械制动有时也简称为电动制动或电制动,其构成如下:根据驾驶人员对制动踏板的操作量(踩踏力或位移量),控制在车辆的各车轮上具备的专用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通过由该电动机驱动的活塞将制动块向车轮的制动盘推压,从而产生与驾驶人员的意图对应的制动力。

电动停车制动的构成如下:在车辆停止后,通过驾驶人员操作停车制动动作开关,从而驱动在车辆的各车轮上具备的专用电动机,通过由该电动机驱动的活塞来实现将制动块向车轮的制动盘推压的状态,产生制动力。

此外,在近年的车辆中,在车轮上多搭载有用于检测行驶中车轮的旋转速度的ABS(Anti-lock Brake 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传感器、检测轮胎胎压的气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传感器类。

为此,采用了使用复合电缆将车轮侧与车体侧进行连接的方法,该复合电缆中,在共用的护套中收容有在车轮上搭载的传感器用信号线、用于控制电子机械制动的信号线以及向电子机械制动用、电动停车制动用的电动机供给电力的电源线。对于在该复合电缆的端部一体设置有连接器、传感器部等的构件,称之为复合线束。

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复合电缆,其具有多根电源线、由内部护套将多条信号线一并包覆而成的多芯电线(被覆信号线)以及将多根电源线和多芯电线的外周包覆的外部护套。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复合电缆中,以多根电源线与多芯电线相接触的方式设置。此外,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复合电缆中,作为内部护套和外部护套,使用对飞石所引起的切削的耐受性强、且易于弯曲的聚氨酯系树脂(热塑性聚氨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3742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复合电缆中,由于多芯电线的内部护套所采用的聚氨酯系树脂与电源线的粘接性(密合性)高,因此,因该高粘接性而妨碍多芯电线与电源线的相对移动,会有复合电缆的弯曲耐久性下降的危险,需要进一步改良。

此外,复合线束存在如下课题,即,在多芯电线的端部,将连接器、传感器部等通过尼龙等树脂模塑件而进行一体化,但内部护套所采用的聚氨酯系树脂对尼龙等树脂模塑件的粘接性(密合性)低。为了抑制水分顺着复合电缆而侵入至连接器、传感器部的内部,希望提高内部护套与树脂模塑件的粘接性。

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线束以及复合电缆,该复合线束使用复合电缆,所述复合电缆具有由聚氨酯系树脂形成的内部护套包覆多根电线而成的多芯电线,能够提高复合电缆的弯曲耐久性,并能够提高内部护套与树脂模塑件的粘接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标,提供如下的复合线束以及复合电缆。

(1)一种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具有复合电缆和树脂模塑件;

所述复合电缆具有:

多根第1电线,

由聚氨酯系树脂形成的内部护套一并包覆直径小于所述多根第1电线的多根第2电线而成的多芯电线,其中,所述内部护套与所述第1电线接触,以及

包覆在所述多根第1电线和所述多芯电线的外周的外皮;

所述树脂模塑件设置如下:在所述复合电缆的端部覆盖所述多芯电线的端部,并覆盖所述内部护套的外周;

其中,至少所述内部护套的外周面中与所述多根第1电线接触的部分以及被所述树脂模塑件覆盖的部分是凹凸加工部。

(2)如(1)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护套的外周面整体是凹凸加工部。

(3)如(1)或(2)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护套的外周面的所述凹凸加工部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1μm以上。

(4)如(1)或(2)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电缆具有带部件,所述带部件以螺旋状缠绕在所述多根第1电线和所述多芯电线相互捻合而成的集合体的周围,

在所述带部件的周围包覆由聚氨酯系树脂形成的所述外皮。

(5)如(4)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部件和所述外皮具有向内突出部,

所述向内突出部形成如下:与通过配置在最外层的在周方向上相邻的2根所述第1电线的外周的共同切线、或通过所述第1电线和所述多芯电线的外周的共同切线相比向内侧突出,进入到相邻的2根所述第1电线之间或所述第1电线与所述多芯电线之间的下凹部分,

并且,所述向内突出部沿着电缆的长度方向形成为螺旋状。

(6)如(1)或(2)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线包括电源线,所述电源线向搭载于车辆的车轮的电动停车制动用电动机供给驱动电流。

(7)如(6)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电线包括搭载于车辆的车轮的传感器用信号线。

(8)如(1)或(2)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护套是由挤出成型形成的内部护套,在电缆的整个长度方向上具有所述凹凸加工部。

(9)如(3)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护套的外周面的所述凹凸加工部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4μm以上15μm以下。

(10)一种复合电缆,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根第1电线,

由聚氨酯系树脂形成的内部护套一并包覆直径小于所述多根第1电线的多根第2电线而成的多芯电线,其中,所述内部护套与所述第1电线接触,以及

包覆在所述多根第1电线和所述多芯电线的外周的外皮;

其中,至少所述内部护套的外周面中与所述多根第1电线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多芯电线的末端部分是凹凸加工部。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线束以及复合电缆,该复合线束使用复合电缆,所述复合电缆具有由聚氨酯系树脂形成的内部护套包覆多根电线而成的多芯电线,能够提高复合电缆的弯曲耐久性,并能够提高内部护套与树脂模塑件的粘接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的车辆的构成的模块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复合线束的概略构成图,图2B是它的A-A线截面图。

图3是用截面来显示外皮和带部件的复合电缆的断裂面图。

符号说明

1…复合电缆,3…带部件,4…外皮,5…第1电线,6…第2电线,7…内部护套,8…多芯电线,9…集合体,10…向内突出部,20…复合线束,23…树脂模塑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对适用复合线束的车辆的说明)

图1是显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的车辆的构成的模块图。

如图1所示,在车辆100具有电动停车制动(以下称为EPB)101作为电动式的制动装置。

EPB101具有EPB用电动机101a和EPB控制部101b。

EPB用电动机101a搭载在车辆100的车轮102上。EPB控制部101b搭载于车辆100的ECU(电子控制单元)103。需说明的是,EPB控制部101b也可以搭载于ECU103以外的控制单元,还可以搭载于专用的硬件单元。

虽未图示,但在EPB用电动机101a上设置安装有制动块的活塞,构成为:通过EPB用电动机101a的旋转驱动来移动该活塞,将制动块向车轮102的车轮的制动盘推压,从而产生制动力。1对第1电线5连接于EPB用电动机101a,作为用于向EPB用电动机101a供给驱动电流的电源线。

EPB控制部101b的构成如下:在车辆100停止时,当停车制动动作开关101c从关闭状态操作为开启状态时,通过经预定时间(例如1秒)向EPB用电动机101a输出驱动电流来实现将制动块向车轮102的制动盘推压的状态,对车轮102产生制动力。此外,EPB控制部101b的构成如下:在停车制动动作开关101c从开启状态操作为关闭状态时,或者对加速器踏板进行踩踏操作时,向EPB用电动机101a输出驱动电流,使制动块从车轮的制动盘离开,解除对车轮102的制动力。即,构成为,EPB101的动作状态从开启停车制动动作开关101c维持至关闭停车制动动作开关101c或踩踏加速器踏板为止。需说明的是,停车制动动作开关101c也可以是杆式或踏板式的开关。

此外,车辆100中搭载有ABS装置104。ABS装置104具有ABS传感器104a和ABS控制部104b。

ABS传感器104a搭载于车轮102上,检测行驶中的车轮102的旋转速度。ABS控制部104b搭载于ECU103,为了在紧急停止时使车轮102不被抱死,基于ABS传感器104a输出来控制制动装置,控制车轮102的制动力。1对第2电线6作为信号线连接于ABS传感器104a。

第1电线5与第2电线6被外皮4(参见图2A和图2B)一并包覆,即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复合电缆1,在复合电缆1上设置连接器等末端部件,即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复合线束20。从车轮102侧延伸出的复合电缆1在车体105中设置的中继箱106内与电线组107连接,经由电线组107连接于ECU103、电池(未图示)。

图1中,为了图的简化只显示了一个车轮102,但EPB用电动机101a以及ABS传感器104a可以搭载于车辆100的各车轮102,例如,也可以仅搭载于车辆100的前轮或仅搭载于后轮。

(对复合线束20和复合电缆1的说明)

图2A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复合线束的概略构成图,图2B是它的A-A线截面图。此外,图3是用截面来显示外皮和带部件的复合电缆1的断裂面图。

如图2A、图2B和图3所示,复合线束20具有复合电缆1和在该复合电缆1的末端部设置的连接器等末端部件。

复合电缆1具有多根第1电线5、由内部护套7一并包覆直径小于多根第1电线5的多根第2电线6而成的多芯电线8以及包覆在多根第1电线5和多芯电线8的外周的外皮(外部护套)4。

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线5包括电源线,所述电源线向搭载于车辆100的车轮102的EPB101用电动机101a供给驱动电流。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第2电线6包括信号线,所述信号线为搭载于车辆100的车轮102的ABS传感器104a用信号线。

在此,对复合电缆1具有2根第1电线5和1根多芯电线8的合计3根电线2的情形进行说明,但电线2的数量不限于此。

作为用于第1导体51的裸线,可以使用直径0.05mm以上0.30mm以下的裸线。使用直径小于0.05mm的裸线时,不能得到充分的机械强度,有耐弯曲性下降的危险,使用直径大于0.30mm的裸线时,有复合电缆1的可挠性下降的危险。

对于第1电线5的第1导体51的外径以及第1绝缘体52的厚度,根据所要求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适当设定即可。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第1电线5是向EPB101用的电动机101a供给驱动电流的电源线,将第1导体51的外径设定为1.5mm以上3.0mm以下,并将第1电线5的外径设定为2.0mm以上4.0mm以下。

第2电线6是在将铜等导电性好的裸线捻合而成的第2导体61的周围包覆由交联聚乙烯等绝缘性树脂形成的第2绝缘体62而构成的绝缘电线。作为用于第2导体61的裸线,与第1导体51同样地,可以使用直径0.05mm以上0.30mm以下的裸线。

多根第2电线6在相捻合的状态下一并被内部护套7包覆。多芯电线8是将多根第2电线6用内部护套7一并包覆而成的。需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对使用由内部护套7一并包覆一对(2根)第2电线6的双芯的多芯电线8的情形进行说明,但多芯电线8的芯数不限于此。此外,复合电缆1也可以具有多根多芯电线8。

第2电线6的外径小于第1电线5的外径。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由内部护套7包覆2根第2电线6而成的多芯电线8与1对第1电线5捻合,因此从使复合电缆1的外径接近于圆形状的观点出发,作为第2电线6,优选使用第1电线5的外径的一半左右的外径。具体而言,作为第2电线6外径,可以使用1.0mm以上1.8mm以下的外径,第2导体61的外径可以为0.4mm以上1.0mm以下。

复合电缆1中形成有2根第1电线5和1根多芯电线8捻合而成的集合体9。2根第1电线5和1根多芯电线8以相互接触的状态捻合,多芯电线8的内部护套7与第1电线5(第1绝缘体52)接触。需说明的是,例如,在具有多根电线2的情形下,还可以是如下的多层捻合的结构,即在多根电线2捻合而成的内层部的周围以螺旋状缠绕多根电线2而形成外层部的结构。

需说明的是,EPB101中,基本上是在车辆停止时向电动机101a供给驱动电流。与此相对,ABS传感器104a是在车辆行驶时使用的构件,在向第1电线5供给驱动电流时,不会使用ABS传感器104a。在此,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设置在多芯电线8周围的屏蔽导体。通过省略屏蔽导体,能够与设置屏蔽导的情形相比缩小复合电缆1的外径,此外,还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而抑制成本。

此外,在这里说明的是,第1电线5向EPB用电动机101a供给驱动电流的情形,但第1电线5例如还可以用来向在车轮102上设置的电子机械制动(以下称为EMB)的电动机供给驱动电流。这种情形下,由于在车辆100的行驶中电流也会流过第1电线5,因此,为了抑制因噪音导致的ABS装置104的误动作,优选在多芯电线8的周围设置屏蔽导体。

进而,在此说明的是,第2电线6为ABS传感器104a用的信号线的情形,但第2电线6也可以是用于在车轮102上设置的其他传感器(例如温度传感器、检测轮胎气压的空压传感器等)的信号线,也可以是用于控制车辆100的减振装置(制振装置)的阻尼(ダンパ)线,进而也可以是EMB控制用的信号线(CAN电缆等)。即使在第1电线5用于向EPB用电动机101a供给驱动电流时,在车辆100的停车中使用第2电线6的情况下,为了抑制因噪音导致的误动作,优选在多芯电线8周围设置屏蔽导体。

由3根电线2(2根第1电线5和1根多芯电线8)捻合而成的集合体9的外径为例如5mm~9mm的程度。对于集合体9中电线2的捻绕间距,考虑到集合体9的外径,可以设定为电线2不承受不必要的负荷的程度。这里,集合体9中的电线2的捻绕间距为约50mm,但电线2的捻绕间距不限于此。需说明的是,电线2的捻绕间距是在集合体9的周方向上成为相同位置的任意电线2(第1电线5或多芯电线8)沿着集合体9的长度方向的间隔。

本实施方式中,多芯电线8的内部护套7和外皮4由聚氨酯系树脂(热塑性聚氨酯)形成。聚氨酯系树脂具有对飞石等所引起的切削的耐受性强且易于弯曲的特性。适合作为连接车辆100的车轮102与车体105并反复弯曲的复合电缆1的内部护套7和外皮4。需说明的是,作为内部护套7和外皮4,还可以使用经过交联处理的热塑性聚氨酯。

复合线束20中,在1对第1电线5的一个端部,安装有用于与EPB用电动机101a连接的车轮侧电源连接器21a,在1对第1电线5的另一端部,安装有用于与中继箱106内的电线组107连接的车体侧电源连接器21b。

在多芯电线8(1对第2电线6)的一个端部,安装有ABS传感器104a,在多芯电线8(1对第2电线6)的另一端部,安装有用于与中继箱106内的电线组107连接的车体侧ABS用连接器22。ABS传感器104a构成如下:通过以覆盖未图示的传感器部(传感器头部)和多芯电线8的一个端部的方式设置树脂注塑部23a,从而使得传感器部与多芯电线8一体化。此外,车体侧ABS用连接器22构成如下:通过以覆盖未图示的末端部和多芯电线8的另一端部的方式设置树脂模塑件23b,从而使得末端部与多芯电线8一体化。

这样,在复合线束20中,在复合电缆1的端部具有以覆盖多芯电线8的端部的方式设置的树脂模塑件23(23a、23b)。树脂模塑件23以在多芯电线8的端部处覆盖内部护套7的外周的方式设置。树脂模塑件23例如由尼龙形成。

这里,用于内部护套7的聚氨酯系树脂,在表面粗糙度较小的状态下,具有易于粘着在周围的部件的特性。因此,内部护套7粘着在第1电线5的外周面,使得第1电线5多芯电线8无法相对移动,从而在弯曲复合电缆1时第1电线5、多芯电线8有可能会承受过大负荷。

此外,用于内部护套7的聚氨酯系树脂还具有在设置树脂模塑件23时与树脂模塑件23难以密合的特性。如果内部护套7与树脂模塑件23不密合,则水分会侵入到树脂模塑件23内,有可能产生ABS传感器104a、车体侧ABS用连接器22发生故障等不良。

这里,本实施方式中的复合线束20以如下方式构成:至少对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中与多根第1电线5的接触部分和被树脂模塑件覆盖的部分(即多芯电线8的末端部分)实施细微的凹凸加工(模压(emboss)加工)。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加工的容易性,在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整体实施细微的凹凸加工。本说明书中,将经过凹凸加工的部分称为凹凸加工部。

由此,通过抑制内部护套7的表面粘着而使得第1电线5与多芯电线8易于相对移动,能够提高弯曲耐久性。此外,因形成树脂模塑件23时的热而使细微的突起熔融,由此提高了内部护套7与树脂模塑件23的粘接性(密合性),能够抑制水分向树脂模塑件23内的侵入。

经过凹凸加工的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1μm以上30μm以下。这是因为,如果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小于1μm,则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就成为带有光泽的状态,会有发生表面粘着的危险。此外,如果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小于1μm,则会有内部护套7与树脂模塑件23不能充分粘接(密合)的危险。这里,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是基于JIS B0601(2013)的参数计算式所得到的。

从更加抑制表面粘着的观点出发,更优选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4μm以上。此外,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如果过大,则会有内部护套7的机械强度降低的危险,而且,由于外观明显会变差,因此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更优选为15μm以下。即,可以说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更优选为4μm以上15μm以下。

通过使用挤出机进行挤出成型来形成内部护套7。可以通过该挤出成型时的条件,即挤出成型时的设定温度和线速度(树脂的流动速度)来控制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的表面粗糙度。例如,可以通过进一步降低挤出成型时的设定温度来提高树脂的粘度,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大内部护套7的表面粗糙度。此外,可以通过将线速度进一步设快来进一步增大作用于树脂的剪切应力,从而进一步增大内部护套7的表面粗糙度。挤出成型时的设定温度和线速度可以根据挤出机的尺寸等适宜设定,优选在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成为1μm以上(更优选为4μm以上15μm以下)的条件下进行挤出成型。

此外,在集合体9的周围直接设置外皮4时,可认为由于用作外皮4的聚氨酯系树脂的表面粘着的影响,导致外皮4与集合体9(第1电线5与多芯电线8)难以相对移动,弯曲耐久性下降。虽然也可以考虑在外皮4和集合体9之间(电线2的周围)涂布滑石粉等润滑剂,但这种情况下,会产生润滑剂在末端处理等作业时向周围飞散,降低作业性这样的问题。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如下:具有以螺旋状缠绕在多根第1电线5与多芯电线8相互捻合而成的集合体9周围的带部件3,在带部件3的周围包覆由聚氨酯系树脂形成的外皮4。带部件3介于集合体9和外皮4之间,起到弯曲时减少电线2(第1电线5与多芯电线8)和外皮4之间的摩擦的作用,同时还起到在末端处理时使得剥离电线2容易从外皮4的作用。由此,通过设置带部件3,从而即使不使用滑石粉等润滑剂,也能够降低电线2和外皮4之间的摩擦,减少弯曲时施加于电线2的应力,提高耐弯曲性,同时能够提高末端处理时的作业性。

作为带部件3,优选使用对于第1电线5的第1绝缘体52以及内部护套7易于滑动的部件(摩擦系数小的部件),例如,可以使用由无纺布、纸或树脂(树脂膜等)构成的部件。更具体地,作为带部件3,可以使用带部件3与第1绝缘体52及内部护套7之间的摩擦系数(静摩擦系数)小于未设置带部件3时的外皮4与第1绝缘体52及内部护套7之间的摩擦系数(静摩擦系数)的部件。

需说明的是,作为带部件3可以使用具有2层以上的层叠构造的部件。这种情况下,使用带部件3的与集合体9接触的面由无纺布、纸、树脂层中任一种构成的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构成:使用在纸的一面上形成树脂层的部件作为带部件3,使摩擦系数较小的树脂层作为集合体9侧来进行缠绕。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由厚度0.07mm的聚酯系无纺布形成的带部件3。用作带部件3的无纺布的厚度优选为0.03mm以上0.10mm以下。这是因为,如果无纺布的厚度小于0.03mm,则在包覆外皮4时,外皮4的一部份会透过带部件3而到达电线2侧,有降低末端处理时的作业性的危险,如果无纺布的厚度超过0.10mm,则带部件3的刚性变高,有降低复合电缆1的可挠性的危险。

将带部件3以使其宽度方向(与带部件3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螺旋状地缠绕到集合体9上。带部件3重叠的宽度例如为带部件3的宽度的1/4以上1/2以下。

带部件3的宽度只要是在缠绕带部件3时不使带部件3起皱的程度的宽度即可,集合体9整体的外径越小则越优选使用宽度窄的带部件3。具体地,集合体9的外径为5mm~9mm时,带部件3的宽度设为20mm~50mm的程度即可。

带部件3的缠绕间距,即在周方向上成为相同位置的带部件3沿着长度方向的间隔(例如带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彼此的间隔),可以根据带部件3的宽度和重叠宽度来进行调整。需说明的是,如果增大带部件3的宽度,增大缠绕间距,就会接近于将带部件3纵包的状态,会丧失复合电缆1的柔软性而难以弯曲。为此,带部件3的缠绕间距优选为50mm以下。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线5是向EPB用电动机101a供给驱动电流的电线,由于驱动电流在第1电线5中流通的时间比较短,因而省略屏蔽导体,但根据第1电线5的用途等,还可以在带部件3和外皮4之间或在外皮4的外周设置屏蔽导体。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复合电缆1中,带部件3和外皮4具有向内突出部10,该向内突出部10形成为:与通过在最外层配置且在周方向上相邻的2根电线2(相邻的2根第1电线5或第1电线5与多芯电线8)的外周面的共同切线相比向内侧突出,并进入相邻的电线2之间;向内突出部10沿着电缆的长度方向形成为螺旋状。图2B中,通过2根第1电线5的外周面的共同切线用符号11来表示。需说明的是,在使用3根以上的电线2的情形下,通过相邻的2根电线2的外周面的共同切线存在于复合电缆1的内周侧和外周侧,但这里所谓的共同切线是指复合电缆1的外周侧的切线。此外,这里所谓的共同切线是指与电缆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切线。

即,本实施方式中,带部件3和外皮4进入到相邻的电线2外侧的下凹部分。复合电缆1中,在电线2和电线2之间的下凹部分,电线2与带部件3接触,同时,带部件3与外皮4接触。

由此,在电线2的周围形成的中空部变小,即使在对复合电缆1施加弯曲、扭曲时,也难以产生压曲。此外,带部件3进入到电线2之间的下凹部分,且处于在径方向上向外侧的移动被外皮4所限制的状态,因此,带部件3难以在电缆的长度方向上移动。即,在电线2与电线2之间的下凹部分,带部件3处于被夹在外皮4和电线2之间的状态,能够抑制带部件3在电缆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

如果向内突出部10向内侧的突出长度短,则有可能不能充分得到抑制压曲的效果以及抑制带部件3的移动的效果,因此,向内突出部10向内侧的突出长度,即通过相邻的电线2的外周面的共同切线与向内突出部10的前端部的距离d,优选为多根电线2中外径最大的电线2(这里是第1电线5)的外径的3%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

例如,第1电线5的外径为3mm时,距离d可以说优选至少为0.1mm以上。虽然根据所使用的电线2的外径而不同,但为了得到因具有向内突出部10而产生的效果,可以说希望距离d至少为0.1mm以上,优选为0.3mm以上。需说明的是,距离d并不要求一直是固定值,可以允许有稍稍变动。

而且,如果向内突出部10的突出长度过大,则有末端处理时(例如在去除外皮4的剥皮作业时)的作业性下降的危险,因此,希望距离d优选为多根电线2中外径最大的电线2(这里是第1电线5)的外径的40%以下,更优选为35%以下。虽然根据所使用的电线2的外径而不同,但从容易地去除外皮4的观点出发,可以说距离d优选为1mm以下。

如果多根电线2的捻绕方向与带部件3缠绕方向不同,则带部件3难以进入到相邻的电线2的下凹部分,因此,优选多根电线2的捻绕方向与带部件3缠绕方向为相同方向。由此,在将带部件3缠绕到集合体9上时通过在施加合适的张力的同时进行缠绕,能够使带部件3容易地进入到相邻的电线2的下凹部分。之后,通过挤出被覆在带部件3的周围设置外皮4,即可形成向内突出部10。

需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电线2的捻绕方向,是指在从前端侧(带部件3的重叠在上的一侧)观察电缆1时,电线2从基端侧向前端侧旋转的方向。此外,带部件3的缠绕方向是指在从前端侧(带部件3的重叠在上的一侧)观察电缆1时,带部件3从基端侧向前端侧旋转的方向。

此外,通过使电线2的捻绕方向和带部件3的缠绕方向为相同方向,从而在进行末端加工时,如果解开带部件3,则电线2的捻合也就自然解开,使得电线2容易解开。由此,可以提高电缆1的开松性,提高进行末端加工时的作业性。

此外,通过使电线2的捻绕方向和带部件3的缠绕方向为相同方向,在对电线施加扭曲时,电线2与带部件3会同步地松开或缩紧,因而能够分散因扭曲而产生的负荷,抑制电缆1的一部分承受过大的负荷,能够提高针对扭曲的耐久性。

如果缩小电线2的捻绕间距,则电缆1变得容易弯曲,可挠性提高,但会失去捻绕的充裕量。针对扭曲的耐久性会下降。相反地,如果增大电线2的捻绕间距,则虽然针对扭曲的耐久性会得以提高,但可挠性会降低。本实施方式中,在施加扭曲时,由于电线2与带部件3能够同步地松开或缩紧而分散负荷,因此即使在缩小电线2的捻绕间距来提高可挠性的情形下,也能够充分确保针对扭曲的耐久性。

此外,为了使带部件3更容易进入到相邻的电线2的下凹部分,优选使多根电线2的捻绕间距与带部件3的缠绕间距相等。需说明的是,多根电线2的捻绕间距与带部件3的缠绕间距也可以稍有不同,优选带部件3的缠绕间距为电线2的捻绕间距的±10%以内。

向内突出部10优选在电缆1的整个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但向内突出部10也可以在中途间断。即,电缆1可以在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没有形成向内突出部10。例如,也可以在电缆1的末端部分(距末端预定距离)通过改变带部件3的缠绕间距等从而不形成向内突出部10(或使向内突出部10的突出长度(距离d)变小),提高末端处理时的作业性。

本实施方式中,对在3根电线2之间(下凹部分)分别形成向内突出部10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只要至少在电线2之间(下凹部分)中的一个部位形成向内突出部10即可。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带部件3和外皮4的双方与切线11相比向内侧突出,但不限于此,例如,在使用比较厚的材料作为带部件3时等,也可以为仅带部件3与切线11相比向内侧突出的构成。

在制造复合线束20时,首先,通过挤出成型在1对第2电线6的周围包覆内部护套7,从而形成多芯电线8。在包覆内部护套7时,通过适宜地调整设定温度、线速度等挤出成型时的条件,从而实现在电缆的整个长度方向上对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整体实施了凹凸加工的状态。需说明的是,不必达到对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整体实施了凹凸加工的状态,但至少对于内部护套5的外周面中两根第1电线5相接触的部分以及被树脂模塑件23覆盖的末端部分,需要成为实施了凹凸加工的状态。

然后,将多芯电线8与一对第1电线5捻合而形成集合体9,并在集合体9的周围以螺旋状缠绕带部件3,在带部件3的周围通过挤出成型包覆外皮4,从而制造复合电缆1。在集合体9的周围以螺旋状缠绕带部件3时,可以施加适当的张力以使带部件3进入电线2之间的下凹部分。

然后,在所得到的复合电缆1的两个末端部,除去外皮4使第1电线5和多芯电线8露出,在露出的第1电线5的两个末端上分别设置车轮侧电源连接器21a和车体侧电源连接器21b,并且在多芯电线8的两个末端上分别设置ABS传感器104a和车体侧ABS用连接器22。在设置ABS传感器104a和车体侧ABS用连接器22时,以覆盖经过凹凸加工的末端部分的内部护套7的方式形成树脂模塑件23(23a,23b),确保内部护套7与树脂模塑件23的粘接性(密合性)。通过以上操作,得到复合线束20。

(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复合线束20中,至少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中与多根第1电线5接触的部分以及被树脂模塑件23覆盖的部分经过凹凸加工。

通过这样构成,从而可以抑制由聚氨酯系树脂形成的内部护套7的表面粘着,使得第1电线5和多芯电线8易于相对移动,在弯曲复合电缆1时,抑制对第1电线5、多芯电线8产生过大的负荷,能够提高弯曲耐久性。此外,利用形成树脂模塑件23时的热而使细微的突起熔融,从而能够提高内部护套7与树脂模塑件23的粘接性(密合性),能够抑制水分向树脂模塑件23内的侵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复合线束20中,带部件3和外皮4具有向内突出部10,该向内突出部10形成如下:与通过在最外层配置的在周方向上相邻的2根电线2的外周的共同切线11相比向内侧突出,进入到相邻的电线2的下凹部分之间,且该向内突出部10沿着电缆的长度方向形成为螺旋状。

通过具有进入电线2的下凹部分的向内突出部10,与没有向内突出部10的情形相比,电线2的周围的中空部缩小,即使在对电缆1施加弯曲、扭曲时,也能抑制复合电缆1发生压曲。

此外,由于向内突出部10抑制带部件3的移动,因而能够抑制带部件3在电缆长度方向上移动,能够抑制带部件3在复合电缆1的一部分重叠而降低可挠性等不良。

(实施方式的总结)

以下,对于可以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而把握的技术构思,援用实施方式中的符号等来进行记载。但是,以下记载中的各符号等并非将本申请中的构成要素限定于实施方式中具体显示的部件等。

[1]一种复合线束20,其具有复合电缆1和树脂模塑件23;所述复合电缆1具有多根第1电线5、多芯电线8以及包覆在所述多根第1电线5和所述多芯电线8的外周的外皮4,所述多芯电线8是由聚氨酯系树脂形成的内部护套7一并包覆直径小于所述多根第1电线5的多根第2电线而成,其中,所述内部护套7与所述第1电线5接触;所述树脂模塑件23设置如下:在所述复合电缆1的端部覆盖所述多芯电线8的端部并覆盖所述内部护套7的外周;至少在所述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中与所述多根第1电线5接触的部分以及被所述树脂模塑件23覆盖的部分经过凹凸加工。

[2]如[1]中记载的复合线束20,在所述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整体经过凹凸加工。

[3]如[1]或[2]中记载的复合线束20,经过所述凹凸加工的所述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1μm以上。

[4]如[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复合线束20,所述复合电缆1具有带部件3,所述带部件3以螺旋状缠绕在所述多根第1电线5和所述多芯电线8相互捻合而成的集合体9的周围,在所述带部件3的周围包覆由聚氨酯系树脂形成的所述外皮4。

[5]如[4]中记载的复合线束20,所述带部件3与所述外皮4具有向内突出部10,所述向内突出部10形成为:与通过配置于最外层且在周方向上相邻的2根所述第1电线5的外周的共同切线或通过所述第1电线5和所述多芯电线8的外周的共同切线相比向内侧突出,并进入所述相邻的2根所述第1电线5之间或所述第1电线5与所述多芯电线8之间的下凹部分;并且所述向内突出部10沿着电缆的长度方向形成为螺旋状。

[6]如[1]至[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复合线束20,所述第1电线5包括电源线,所述电源线向搭载于车辆100的车轮102的电动停车制动101用的电动机101a供给驱动电流。

[7]如[1]至[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复合线束20,所述第2电线6包括信号线,所述信号线为搭载于车辆100的车轮102的传感器用的信号线。

[8]一种复合线束20的制造方法,所述复合线束20具有复合电缆1和树脂模塑件23;所述复合电缆1具有多根第1电线5、多芯电线8以及包覆在所述多根第1电线5和所述多芯电线8的外周的外皮4,所述多芯电线8是由聚氨酯系树脂形成的内部护套7一并包覆直径小于所述多根第1电线5的多根第2电线6而成,其中,所述内部护套7与所述第1电线5接触;所述树脂模塑件23形成如下:在所述复合电缆1的端部覆盖所述多芯电线8的端部并覆盖所述内部护套7的外周;其中,至少对所述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中与所述多根第1电线5接触的部分以及被所述树脂模塑件23覆盖的部分实施凹凸加工,形成所述树脂模塑件23以覆盖实施了该凹凸加工的部分的内部护套7。

[9]一种复合电缆1,其具有多根第1电线5、多芯电线8以及包覆在所述多根第1电线5和所述多芯电线8的外周的外皮4;所述多芯电线8是由聚氨酯系树脂形成的内部护套7一并包覆直径小于所述多根第1电线5的多根第2电线6而成,其中,所述内部护套7与所述第1电线5接触;其中,至少所述内部护套7的外周面中与所述多根第1电线5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多芯电线8的末端部分经过凹凸加工。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上述记载的实施方式不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组合的全部并不是在用于解决本实用新型课题的方案中所必需的。

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适当变形而实施。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1电线5为电源线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第1电线5无需为电源线,也可以是信号线。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外皮4是1层的构成,但也可以是2层以上的构成。通过使外皮4为2层以上的构成,并进行多次挤出包覆,从而能够使复合电缆1的截面形状更接近于圆形以改善外观。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复合线束20用于连接车辆100的车轮102侧和车体105侧的情形,但复合线束20的用途不限于此,还可以用于车辆以外的用途。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捻合的电线2的周围以螺旋状缠绕带部件3,但电线2也可以不捻合,或可以以纵包的方式缠绕带部件3。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带部件3和外皮4具有向内突出部10的情形,但也可以省略向内突出部10。在省略向内突出部10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如下:通过使电线2的捻绕方向与带部件3的缠绕方向不同从而使截面形状更接近于圆形,实现外观改善,同时使得外皮4和带部件3能够利用专用的剥皮装置等更容易地去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