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电装置及翘板式开关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252537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电装置及翘板式开关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电装置及翘板式开关。



背景技术:

翘板式开关是一种通过按压翘板上的两个旋转臂以实现开关开启或关断的电器开关,用以接通或断开电器的引入电源。

目前,为了给翘板式开关提供控制电能,通常需要将电源线接入开关的控制电路中,但是这种有线控制开关具有线路铺设成本高、且开关安装位置受限的技术问题。由此,为了解决有线控制开关的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无线控制开关,无线控制开关无需外接电源线,可自由放置,但仍需安装电池以提供控制电能,因此成本较高,且废旧电池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为了避免无线控制开关的上述问题,需要一种发电装置来替代无线控制开关中的电池,以给开关提供控制电能。

示例的,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可用于翘板式开关的发电装置,参见图1,发电装置包括上软磁体01、下软磁体02以及位于上软磁体01和下软磁体02之间的永磁体03,上软磁体01、下软磁体02和永磁体03共同构成了两个可相互切换的磁场回路,每个磁场回路中均绕设有一个电磁线圈(图中未示出),在从一个磁场回路切换至另一个磁场回路的过程中,磁场回路的切换引起了电磁线圈中的磁通量产生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以给开关提供控制电能。

但是,随着用电设备的增多,人们对开关的体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开关的体积较小,而小体积开关内的空间有限,能够容纳的发电装置的体积较小,发电量较低,难以满足小体积开关对控制电能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电装置及翘板式开关,增大了发电装置的发电能力,从而能够满足小体积开关对控制电能的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电装置,包括上导磁杆、下导磁杆以及位于所述上导磁杆和所述下导磁杆之间的第一永磁铁,所述第一永磁铁的n极端和s极端中的一端与所述下导磁杆的中部接触,另一端与所述上导磁杆的中部接触,所述上导磁杆的两端以所述第一永磁铁为转轴分别向靠近或远离所述下导磁杆的方向摆动,且在摆动的过程中可分别与所述下导磁杆的两端接触,以形成两个可相互切换的磁场回路,每个所述磁场回路中均设有电磁线圈,还包括第二永磁铁,所述上导磁杆和/或所述下导磁杆位于所述第二永磁铁的磁场范围内,且在所述第二永磁铁的磁性力作用下,所述上导磁杆和/或所述下导磁杆内的磁场方向与在所述第一永磁铁的磁性力作用下所述上导磁杆和/或所述下导磁杆内的磁场方向相同。

当下导磁杆位于第二永磁铁的磁场范围内时,为了在第二永磁铁的磁性力作用下,使下导磁杆内的磁场方向与第一永磁铁的磁性力作用下下导磁杆内的磁场方向相同,可选的,所述第二永磁铁位于所述下导磁杆远离所述第一永磁铁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永磁铁靠近所述下导磁杆的一端的极性与所述第一永磁铁上与所述下导磁杆接触的一端的极性相反。

其中,为了增大第二永磁铁与下导磁杆之间的磁性作用力,优选的,所述第二永磁铁与所述下导磁杆接触。

由于第一永磁铁和第二永磁铁之间的距离越近,两者之间的磁性引力越大,用于驱使下导磁杆内的磁荷定向的力越大,下导磁杆内的磁通量越大,因此,为了增大下导磁杆内的磁通量,优选的,所述第二永磁铁与所述第一永磁铁分别接触于所述下导磁杆沿其长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对两侧。

当上导磁杆位于第二永磁铁的磁场范围内时,为了在第二永磁铁的磁性力作用下,使上导磁杆内的磁场方向与第一永磁铁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导磁杆内的磁场方向相同,可选的,所述第二永磁铁位于所述上导磁杆远离所述第一永磁铁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永磁铁靠近所述上导磁杆的一端的极性与所述第一永磁铁上与所述上导磁杆接触的一端的极性相反。

其中,为了增大第二永磁铁与上导磁杆之间的磁性作用力,优选的,所述第二永磁铁与所述上导磁杆接触。

由于第一永磁铁和第二永磁铁之间的距离越近,两者之间的磁性引力越大,用于驱使上导磁杆内的磁荷定向的力越大,上导磁杆内的磁通量越大,因此,为了增大上导磁杆内的磁通量,优选的,所述第二永磁铁与所述第一永磁铁分别接触于所述上导磁杆沿其长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对两侧。

为了减小发电装置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以利于发电装置在空间有限的翘板式开关内进行安装,优选的,所述上导磁杆和所述下导磁杆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为了避免在将电磁线圈绕设于上导磁杆上后而增大用于驱动上导磁杆上下摆动的力,优选的,两个所述电磁线圈均绕设于所述下导磁杆上。

为了减小两个电磁线圈之间的布线复杂度及布线成本,优选的,两个所述电磁线圈之间相互串联。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翘板式开关,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如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电装置,且所述发电装置中的上导磁杆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顶部,所述发电装置中的下导磁杆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底部;

按压翘板,所述按压翘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方,且通过转轴与所述壳体旋转铰接,所述转轴的中轴线与所述上导磁杆的旋转轴线共线,所述按压翘板上的两个旋转臂的下表面分别设有一个抵接部,所述壳体上表面、与每个所述抵接部对应的位置均设有开口,两个所述抵接部可穿过对应的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壳体内,并分别与所述上导磁杆上的两个摆臂抵接。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电装置及翘板式开关,上导磁杆、下导磁杆和第一永磁铁构成了两个可互相切换的磁场回路,由于上导磁杆和/或下导磁杆位于第二永磁铁的磁场范围内,且在第二永磁铁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导磁杆和/或下导磁杆内的磁场方向与在第一永磁铁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导磁杆和/或下导磁杆内的磁场方向相同。由此,增大了用于驱动上导磁杆和/或下导磁杆内磁荷定向的力,从而增大了上导磁杆和/或下导磁杆内的磁通量。同时,在较大磁性的上导磁杆和/或下导磁杆的作用下,与上导磁杆或下导磁杆接触的下导磁杆或上导磁杆内的磁性增强,由上导磁杆、下导磁杆和第一永磁铁组成的两个可相互切换的磁场回路中的磁通量增大,漏磁减少,从而提高了在两个磁场回路之间切换时电磁线圈中的磁通量的变化量,增大了发电装置的发电能力,进而能够在实现发电装置体积小型化的同时,满足较大发电量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发电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发电装置内磁场流向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发电装置的一种对比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发电装置内磁场流向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发电装置的另一种对比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发电装置内磁场流向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翘板式开关的立体图;

图9为图8所示翘板式开关的爆炸图;

图10为图8所示翘板式开关的剖视图;

图11(a)为图8所示翘板式开关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b)为图8所示翘板式开关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上软磁体;02-下软磁体;03-永磁体;200-发电装置;201-上导磁杆;202-下导磁杆;203-第一永磁铁;204-第二永磁铁;205-电磁线圈;100-壳体;101-底座;102-支座;200-发电装置;300-按压翘板;301-抵接部;400-转轴;500-开口;600-卡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发电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发电装置200包括上导磁杆201、下导磁杆202、第一永磁铁203和第二永磁铁204。所述第一永磁铁203位于所述上导磁杆201和所述下导磁杆202之间,所述第一永磁铁203的n极端和s极端中的一端与所述下导磁杆202的中部接触,另一端与所述上导磁杆201的中部接触,所述上导磁杆201的两端以所述第一永磁铁203为转轴分别向靠近或远离所述下导磁杆202的方向摆动,且在摆动的过程中可分别与所述下导磁杆202的两端接触,以形成两个可相互切换的磁场回路,每个所述磁场回路中均设有电磁线圈(图中未示出)。

其中,所述上导磁杆201位于所述第二永磁铁204的磁场范围内,且在所述第二永磁铁204的磁性力作用下,所述上导磁杆201内的磁场方向与在所述第一永磁铁203的磁性力作用下所述上导磁杆201内的磁场方向相同;

或者,所述下导磁杆202位于所述第二永磁铁204的磁场范围内,且在所述第二永磁铁204的磁性力作用下,所述下导磁杆202内的磁场方向与在所述第一永磁铁203的磁性力作用下所述下导磁杆202内的磁场方向相同;

或者,所述上导磁杆201和所述下导磁杆202均位于所述第二永磁铁204的磁场范围内,且在所述第二永磁铁204的磁性力作用下,所述上导磁杆201和所述下导磁杆202内的磁场方向分别与在所述第一永磁铁203的磁性力作用下所述上导磁杆201和所述下导磁杆202内的磁场方向相同。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电装置200,上导磁杆201、下导磁杆202和第一永磁铁203构成了两个可互相切换的磁场回路。由于上导磁杆201和/或下导磁杆202位于第二永磁铁204的磁场范围内,且在第二永磁铁204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导磁杆201和/或下导磁杆202内的磁场方向与在第一永磁铁203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导磁杆201和/或下导磁杆202内的磁场方向相同。由此,增大了用于驱动上导磁杆201和/或下导磁杆202内磁荷定向的力,增大了上导磁杆201和/或下导磁杆202内的磁通量。同时,在较大磁性的上导磁杆201和/或下导磁杆202的作用下,与上导磁杆201或下导磁杆202接触的下导磁杆202或上导磁杆201内的磁性增强,由上导磁杆201、下导磁杆202和第一永磁铁203组成的两个可相互切换的磁场回路中的磁通量增大,漏磁减少,从而提高了在两个磁场回路之间切换时电磁线圈中的磁通量的变化量,增大了发电装置200的发电能力,进而能够在实现发电装置200体积小型化的同时,满足较大发电量的需求。

在上述实施例中,上导磁杆201和下导磁杆202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正方形、圆形、空心圆、长方形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上导磁杆201和/或下导磁杆202可以一部分位于第二永磁铁204的磁场范围内,也可以整体位于第二永磁铁204的磁场范围内,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上导磁杆201和下导磁杆202可以由铁、钴、镍及其合金等能够被磁化的材料制作,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但是,由于铁及其合金是生活中的常用材料,且成本较低,因此,优选上导磁杆201和下导磁杆202由铁或铁的合金制作。

当上导磁杆201和/或下导磁杆202位于第二永磁铁204的磁场范围内时,为了在第二永磁铁204的磁性力作用下,使上导磁杆201和/或下导磁杆202内的磁场方向与在第一永磁铁203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导磁杆201和/或下导磁杆202内的磁场方向相同,第二永磁铁204的设置位置可以有以下三种实施例:

实施例一:参见图2所示,第二永磁铁204位于下导磁杆202远离第一永磁铁203的一侧,且第二永磁铁204靠近下导磁杆202的一端的极性与第一永磁铁203与下导磁杆202接触的一端的极性相反。由此,在第二永磁铁204的磁性力作用下,下导磁杆202内的磁荷移动方向与在第一永磁铁203的磁性力作用下下导磁杆202内的磁荷移动方向相同,从而在第二永磁铁204的磁性力作用下,下导磁杆202内的磁场方向与在第一永磁铁203的磁性力作用下下导磁杆202内的磁场方向相同。同时,由于第二永磁铁204位于下导磁杆202远离第一永磁铁203的一侧,因此,下导磁杆202可屏蔽第二永磁铁204产生的磁场,以防止第二永磁铁204产生磁场对上导磁杆201产生作用以使上导磁杆201内的磁荷移动方向与在第一永磁铁203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导磁杆201内的磁荷移动方向相反。

其中,第二永磁铁204可以与下导磁杆202直接接触,也可以与下导磁杆202间隔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但是,为了增大第二永磁铁204与下导磁杆202之间的磁性作用力,优选的,第二永磁铁204与下导磁杆202直接接触,直接接触时的距离较近,第二永磁铁204与下导磁杆202之间的磁性作用力较大。

另外,第二永磁铁204可以与下导磁杆202远离第一永磁铁203的一侧表面的两端接触,也可以与下导磁杆202远离第一永磁铁203的一侧表面的中部接触,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由于第二永磁铁204与第一永磁铁203之间的距离越近,两者之间的磁性引力越大,用于驱使下导磁杆202内的磁荷定向的力越大,下导磁杆202内的磁通量就越大,因此,为了增大下导磁杆202内的磁通量,优选的,第二永磁铁204与第一永磁铁203分别接触于下导磁杆202沿其长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对两侧。此时,第一永磁铁203和第二永磁铁204的距离较近,两者之间的磁性引力较大,用于驱使下导磁杆202内的磁荷定向的磁性力较大,下导磁杆202内的磁通量较大。在较大磁性的下导磁杆202的作用下,与下导磁杆202接触的上导磁杆201内的磁性增强,上导磁杆201、下导磁杆202和第一永磁铁203所组成的两个可相互切换的磁场回路中的磁通量增大,漏磁减少,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在两个磁场回路之间切换时电磁线圈中的磁通量的变化量,增大了发电装置200的发电能力。

实施例二:第二永磁铁位于上导磁杆远离第一永磁铁的一侧,且第二永磁铁靠近上导磁杆的一端的极性与第一永磁铁上与上导磁杆接触的一端的极性相反。由此,在第二永磁铁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导磁杆内的磁荷移动方向与在第一永磁铁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导磁杆内的磁荷移动方向相同,从而在第二永磁铁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导磁杆内的磁场方向与在第一永磁铁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导磁杆内的磁场方向相同。同时,由于第二永磁铁位于上导磁杆远离第一永磁铁的一侧,因此,上导磁杆可屏蔽第二永磁铁产生的磁场,以防止第二永磁铁产生磁场对下导磁杆产生作用以使下导磁杆内的磁荷移动方向与在第一永磁铁的磁性力作用下下导磁杆内的磁荷移动方向相反。

其中,第二永磁铁可以与上导磁杆直接接触,也可以与上导磁杆间隔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但是,为了增大第二永磁铁与上导磁杆之间的磁性作用力,优选的,第二永磁铁与上导磁杆直接接触,直接接触时的距离较近,第二永磁铁与上导磁杆之间的磁性作用力较大。

另外,第二永磁铁可以与上导磁杆远离第一永磁铁的一侧表面的两端接触,也可以与上导磁杆远离第一永磁铁的一侧表面的中部接触,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由于第二永磁铁与第一永磁铁之间的距离越近,两者之间的磁性引力越大,用于驱使上导磁杆内的磁荷定向的磁性力越大,上导磁杆内的磁通量越大,因此,为了增大上导磁杆内的磁通量,优选的,第二永磁铁与第一永磁铁分别接触于下导磁杆沿其长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对两侧。此时,第一永磁铁和第二永磁铁的距离较近,两者之间的磁性引力较大,用于驱使上导磁杆内的磁荷定向的磁性力较大,上导磁杆内的磁通量较大。在较大磁性的上导磁杆的作用下,与下导磁杆接触的上导磁杆内的磁性增强,上导磁杆、下导磁杆和第一永磁铁所组成的两个可相互切换的磁场回路中的磁通量增大,漏磁减少,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在两个磁场回路之间切换时电磁线圈中的磁通量的变化量,增大了发电装置的发电能力。

实施例三:第二永磁铁位于上导磁杆和下导磁杆之间,且第二永磁铁靠近下导磁杆的一端的极性与第一永磁铁上与下导磁杆接触的一端的极性相同,第二永磁铁靠近上导磁杆的一端的极性与第一永磁铁上与上导磁杆接触的一端的极性相同。由此,在第二永磁铁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导磁杆和下导磁杆内的磁荷移动方向与在第一永磁铁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导磁杆和下导磁杆内的磁荷移动方向相同,从而在第二永磁铁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导磁杆和下导磁杆内的磁场方向与在第一永磁铁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导磁杆和下导磁杆内的磁场方向相同。

其中,第二永磁铁可以一个,也可以为两个,当第二永磁铁为一个时,第二永磁铁位于第一永磁铁的一侧,以增大两个可相互切换的磁场回路中的一个磁场回路的磁通量。当第二永磁铁为两个时,两个第二永磁铁分别设置于第一永磁铁的两侧,以同时增大两个可相互切换的磁场回路的磁通量。

另外,第二永磁铁可以与上导磁杆和下导磁杆中的一个接触,也可以与上导磁杆和下导磁杆之间均间隔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相比于上述实施例三,在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第二永磁铁设置于下导磁杆远离第一永磁体的一侧,或设置于上导磁杆远离第一永磁铁的一侧,也即是,第二永磁铁设置于下导磁杆远离上导磁杆的一侧,或设置于上导磁杆远离下导磁杆的一侧,此时,可避免在上导磁杆上下摆动过程中使第二永磁铁与上导磁杆或下导磁杆产生干涉。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上导磁杆201和下导磁杆20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可以相互交叉,也可以相互平行,还可以相互重合。当采用上述第一种方案或上述第二种方案时,上导磁杆201和下导磁杆20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占区域面积较大,不利于在宽度较小的开关内进行安装。为了避免上述问题,优选的,参见图2,上导磁杆201和下导磁杆202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此时,上导磁杆201和下导磁杆202在水平面内的投影重合,有利于在宽度较小的开关内进行安装。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两个电磁线圈可以均绕设于上导磁杆201上,也可以均绕设于下导磁杆202上,还可以一个绕设于上导磁杆201上,另一个绕设于下导磁杆202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两个电磁线圈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磁场回路中即可。但是,若将电磁线圈绕设于上导磁杆201上,则会增加上导磁杆201上的负载,从而增大用于驱动上导磁杆201上下摆动的力。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优选两个电磁线圈均绕设于下导磁杆202上,以避免增大用于驱动上导磁杆201上下摆动的力,减小按压难度。同时,在第二永磁铁204与下导磁杆202直接接触时,由于下导磁杆202与上导磁杆201之间存在磁场损失,因此下导磁杆202内的磁场强度大于上导磁杆201内的磁场强度,此时,若将电磁线圈绕设于下导磁杆202上,则进一步增大了电磁线圈内的磁通量,增大了在两个磁场回路之间相互切换时电磁线圈内的磁通量变化量,进一步提高了发电装置200的发电能力。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了给开关控制电路供电,两个电磁线圈可以相互并联,也可以相互串联,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但是为了减小布线复杂度,降低布线成本,优选两个电磁线圈相互串联,相比于将两个线圈并联连接,将两个电磁线圈串联连接时所需的连接导线较短,布线复杂度较小,布线成本较低。

为了验证本发明实施例发电装置200的发电能力,示例的,本发明实施例发电装置200的结构如图2所示,发电装置200包括上导磁杆201、下导磁杆202、第一永磁铁203和第二永磁铁204,第一永磁铁203的s极端与上导磁杆201接触,n极端与下导磁杆202接触,第二永磁铁204的s极端与下导磁杆202远离第一永磁铁203的一侧表面接触,且第二永磁铁204与第一永磁铁203分别接触于下导磁杆202沿其长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对两侧。第一种对比发电装置200′的结构如图4所示,第一种对比发电装置200′包括上导磁杆201′、下导磁杆202′和第一永磁铁203′,第一永磁铁203′的s极端与上导磁杆201′接触,n极端与下导磁杆202′接触。第二种对比发电装置200〞的结构如图6所示,第二种对比发电装置200〞包括上导磁杆201〞、下导磁杆202〞和第一永磁铁203〞,第一永磁铁203〞的s极端与上导磁杆201〞接触,n极端向下延伸,下导磁杆202〞包括分别接触于第一永磁铁203〞n极端相对两侧的两个部分。其中,本发明实施例发电装置200、第一种对比发电装置200′与第二种对比发电装置200〞中,上导磁杆和下导磁杆的结构尺寸相同,上导磁杆和下导磁杆之间排布位置相同,第一永磁铁的截面形状及尺寸相同,在此前提下,仿真试验本发明实施例发电装置200、第一种对比发电装置200′与第二种对比发电装置200〞中磁路示意图分别如图3、图5和图7所示,参见图3、图5和图7,本发明实施例发电装置200内流通的磁力线多于第一种对比发电装置200′和第二种对比发电装置200〞内流通的磁力线。并得到本发明实施例发电装置200在切换两个磁场回路时的磁通量变化量为10.12×10-6wb,第一种对比发电装置200′在切换两个磁场回路时的磁通量变化量为9.77×10-6wb,第二种对比发电装置200〞在切换两个磁场回路时的磁通量变化量为9×10-6wb。由上述对比可知,本发明实施例发电装置200在切换两个磁场回路时的磁通量变化量较大,发电能力较强。

参见图8、图9和图10,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翘板式开关,包括壳体100、发电装置200和按压翘板300。

所述壳体100内设有如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电装置200,且所述发电装置200中的上导磁杆201位于所述壳体100内的顶部,所述发电装置200中的下导磁杆202位于所述壳体100内的底部。

所述按压翘板300设置于所述壳体100的上方,且通过转轴400与所述壳体100旋转铰接,所述转轴400的中轴线与所述上导磁杆201的旋转轴线共线。所述按压翘板300上的两个旋转臂的下表面分别设有一个抵接部301,所述壳体100上表面、与每个所述抵接部301对应的位置均设有开口500,两个所述抵接部301可穿过对应的所述开口500伸入所述壳体100内,并分别与所述上导磁杆201上的两个摆臂抵接。

由于在本实施例的翘板式开关中使用的发电装置200与上述发电装置的各实施例中提供的发电装置相同,因此二者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预期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参见图9或图10,壳体100可以包括底座101以及设置于底座101上方的支座102,底座101通过卡接结构600与支座102卡接以将发电装置200固定于底座101内。

图8、图9和图10所示发电装置的发电过程为:

在第一永磁铁203和第二永磁铁204的磁力作用下,上导磁杆201、下导磁杆202、第一永磁铁203和第二永磁铁204形成一个相对静止的位置关系一,参见图11(a)所示,即第一位置。此时,上导磁杆201的一端与下导磁杆202接触,另一端翘起与下导磁杆202分离,这样,在接触的一侧形成了一条不含气隙的磁场回路,分离的一侧形成了含气隙的磁场回路。当按压翘板300在外力f作用下绕转轴400转动时,可带动上导磁杆201绕第一永磁铁203转动,上导磁杆201、下导磁杆202、第一永磁铁203和第二永磁铁204最终形成另一个相对静止的位置关系二,参见图11(b)所示,即第二位置。此时,原本在第一位置时与下导磁杆202接触的上导磁杆201的一端与下导磁杆202分离,而原本在第一位置时与下导磁杆202分离的上导磁杆201的另一端与下导磁杆202接触,最终使得不含气隙的磁场回路变成了含气隙的磁场回路,而含气隙的磁场回路变成不含气隙的磁场回路。由于通过绕在不含气隙磁场回路上的电磁线圈205的磁通量比通过绕在含气隙磁场回路上的电磁线圈205的磁通量大,存在差值,因此在两个位置切换的过程中,磁场回路状态随之切换,通过电磁线圈205的磁通量便发生变化,电磁线圈205产生感应电动势,实现发电。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