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式电阻安装器。
背景技术:
电阻是对电流产生阻碍作用的电子元件,在一些电力设备上经常用到电阻。现有电阻的安装方式一般都是通过串联在导线上,其连接方式较不稳固,经常会出现连接头松动而无法正常工作的现象,同时,由于现有电阻的接线端经常暴露在外界,容易导致供电的不稳定性,同时也增大了维护人员在检修维护时间不小心触碰而导致触电的机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式电阻安装器,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新式电阻安装器,包括导线、串联座以及用来与所述串联座配合连接的电阻部件,所述串联座串联于所述导线中端处,所述串联座后端面成上下方向均匀设置有两组吸盘,所述串联座内中端处设有第一滑移槽,所述第一滑移槽底端下边设有第二滑移槽,所述第一滑移槽上边的所述串联座内顶壁设有通电室,所述第一滑移槽两侧的所述串联座内侧壁设有第一滑移槽,所述第一滑移槽内滑移配合连接有按压板,所述按压板顶端设有与所述通电室对应设置的通电杆,所述第一滑移槽内的所述按压板顶端设有第一压簧,所述第一滑移槽与所述第二滑移槽之间设有卡持槽,所述第二滑移槽两侧的所述串联座内对应设有锁紧孔,所述锁紧孔挨近所述第二滑移槽一侧设有第二滑移槽,所述锁紧孔离开所述第二滑移槽一侧设有竖向贯穿所述锁紧孔的锁销槽,所述锁紧孔内设有挤压直杆,所述电阻部件由插架和插接部构成,所述插架两侧设有用来与所述锁销槽配合连接的锁销,所述锁销上设有插接孔,所述插接部顶端设有卡持部,所述卡持部顶端设有插接圆柱,所述插接部底端设有拧接板,所述拧接板底端设有电阻,所述拧接板与所述插架之间设置有封闭装置,所述封闭装置包括封闭槽以及与所述封闭槽卡合的封闭条。
其中,所述封闭槽设置在所述插架的底端面上,所述封闭条设置在所述拧接板的顶端面上且位于所述插接部的外圈处,所述封闭条与所述封闭槽相对设置,所述封闭条呈环状,所述封闭条与所述封闭槽卡合能起到封闭作用。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挤压直杆对应侧设有伸进所述第二滑移槽内的斜角部,所述挤压直杆离开所述斜角部一端设有导角头,所述第二滑移槽内的所述挤压直杆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滑移槽滑移配合的突块,所述突块外侧的所述挤压直杆上缠绕设有第二压簧。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插接部上设有内螺形纹孔,所述插接部外侧面设有外螺形纹,所述插架与所述插接部通过所述内螺形纹孔与所述插接部外侧面上的外螺形纹螺形纹配合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电阻与所述通电杆通电连接,所述按压板为绝缘块。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锁紧孔与所述锁销槽互通设置。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锁销槽与所述锁销的高度同等,所述挤压直杆与所述插接孔的高度同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突块外侧的挤压直杆上缠绕设置第二压簧,从而方便解锁完成后自动复位,方便重复安装使用,通过插接部上设内螺形纹孔,插接部外侧面设外螺形纹,插架与插接部通过内螺形纹孔与插接部外侧面上的外螺形纹螺形纹配合连接,从而减小卡持部对斜角部抵压连接时产生较大的缓冲力,同时逐渐旋转移动顶压斜角部提高本装置运行稳定性。
2.通过电阻与通电杆通电连接,按压板为绝缘块,第一滑移槽内的按压板顶端设第一压簧,方便检修维护时自动断电,从而防止检修人员在检修时意外触碰造成触电事故发生,提高安全性。
3.通过锁紧孔与锁销槽互通设置,从而实现挤压直杆与插接孔配合连接,锁销槽与锁销的高度同等,挤压直杆与插接孔的高度同等,从而提高安装时的紧密接合性。
4.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安装后稳定性高,更换简便,防止意外触电提高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式电阻安装器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式电阻安装器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式电阻安装器安装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串联座的后视图;
图5为图1中封闭条的俯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新式电阻安装器,包括导线6、串联座7以及用来与所述串联座7配合连接的电阻部件8,所述串联座7串联于所述导线6中端处,所述串联座7后端面成上下方向均匀设置有两组吸盘70,所述吸盘70用来吸附固定所述串联座7,从而使得本装置在运行时更加稳定,所述串联座7内中端处设有第一滑移槽71,所述第一滑移槽71底端下边设有第二滑移槽72,所述第一滑移槽71上边的所述串联座7内顶壁设有通电室77,所述第一滑移槽71两侧的所述串联座7内侧壁设有第一滑移槽76,所述第一滑移槽76内滑移配合连接有按压板711,所述按压板711顶端设有与所述通电室77对应设置的通电杆712,所述第一滑移槽76内的所述按压板711顶端设有第一压簧761,所述第一滑移槽71与所述第二滑移槽72之间设有卡持槽78,所述第二滑移槽72两侧的所述串联座7内对应设有锁紧孔73,所述锁紧孔73挨近所述第二滑移槽72一侧设有第二滑移槽75,所述锁紧孔73离开所述第二滑移槽72一侧设有竖向贯穿所述锁紧孔73的锁销槽74,所述锁紧孔73内设有挤压直杆731,所述电阻部件8由插架81和插接部83构成,所述插架81两侧设有用来与所述锁销槽74配合连接的锁销82,所述锁销82上设有插接孔821,所述插接部83顶端设有卡持部87,所述卡持部87顶端设有插接圆柱86,所述插接部83底端设有拧接板84,所述拧接板84底端设有电阻85,所述拧接板84与所述插架81之间设置有封闭装置,所述封闭装置包括封闭槽803以及与所述封闭槽803卡合的封闭条802。
其中,所述封闭槽803设置在所述插架81的底端面上,所述封闭条802设置在所述拧接板84的顶端面上且位于所述插接部83的外圈处,所述封闭条802与所述封闭槽803相对设置,所述封闭条802呈环状,所述封闭条802与所述封闭槽803卡合能起到封闭作用。
其中,所述挤压直杆731对应侧设有伸进所述第二滑移槽72内的斜角部7312,所述挤压直杆731离开所述斜角部7312一端设有导角头7313,所述第二滑移槽75内的所述挤压直杆731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滑移槽75滑移配合的突块7311,所述突块7311外侧的所述挤压直杆731上缠绕设有第二压簧751,从而方便解锁完成后自动复位,方便重复安装使用。
其中,所述插接部83上设有内螺形纹孔811,所述插接部83外侧面设有外螺形纹,所述插架81与所述插接部83通过所述内螺形纹孔811与所述插接部83外侧面上的外螺形纹螺形纹配合连接,从而减小卡持部87对斜角部7312抵压连接时产生较大的缓冲力,同时逐渐旋转移动提高本装置运行稳定性。
其中,所述电阻85与所述通电杆712通电连接,所述按压板711为绝缘块,从而防止安装人员在安装时意外触碰造成触电事故发生。
其中,所述锁紧孔73与所述锁销槽74互通设置,从而实现挤压直杆731与插接孔821配合连接。
其中,所述锁销槽74与所述锁销82的高度同等,所述挤压直杆731与所述插接孔821的高度同等,从而提高安装时的紧密接合性。
初始状态时,按压板711通过第一压簧761顶压作用力顶压于第一滑移槽76内的底端,同时,通电杆712离开通电室77,挤压直杆731通过第二压簧751顶压突块7311使得挤压直杆731上的斜角部7312保持伸进第二滑移槽72内,同时导角头7313位于锁紧孔73内侧。
需要安装使用时,首先通过锁销82插入锁销槽74内,直至插架81的上端面与串联座7的底端面相抵接,同时,使锁销82与锁销槽74完全配合连接,插接孔821与锁紧孔73完全重合,然后通过插接圆柱86顶端部贯穿内螺形纹孔811并伸进第二滑移槽72内,经过卡持部87定位导向后,使得插接部83外侧面上的外螺形纹与内螺形纹孔811螺形纹配合,通过旋转拧接板84使得插接部83逐渐伸进第二滑移槽72内,同时,插接圆柱86逐渐伸进第一滑移槽71内,当卡持部87与斜角部7312滑移抵接配合时,此时,斜角部7312克服第二压簧751的作用力向锁紧孔73内移动,同时,挤压直杆731上的导角头7313逐渐伸进插接孔821内,继续旋转拧接板84使插接圆柱86顶端面与按压板711底端相抵接,直至斜角部7312内侧的端面与插接部83外侧壁滑移配合抵接,同时,导角头7313贯穿插接孔821并与锁紧孔73的最外侧相抵接,继续旋转拧接板84直至拧接板84顶端与插架81底端相抵接,在拧接板84顶端与插架81底端相抵接时,所述封闭条802也插入到所述封闭槽803中卡合以起到封闭的作用,增加了所述插架81与所述拧接板84之间相抵接后的封闭性,同时,插接圆柱86推动按压板711克服第一压簧761的作用力向上移动使通电杆712与通电室77配合连接,此时安装完毕,需要检修维护时,反向旋转拧接板84即可拆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突块外侧的挤压直杆上缠绕设置第二压簧,从而方便解锁完成后自动复位,方便重复安装使用,通过插接部上设内螺形纹孔,插接部外侧面设外螺形纹,插架与插接部通过内螺形纹孔与插接部外侧面上的外螺形纹螺形纹配合连接,从而减小卡持部对斜角部抵压连接时产生较大的缓冲力,同时逐渐旋转移动顶压斜角部提高本装置运行稳定性。
2.通过电阻与通电杆通电连接,按压板为绝缘块,第一滑移槽内的按压板顶端设第一压簧,方便检修维护时自动断电,从而防止检修人员在检修时意外触碰造成触电事故发生,提高安全性。
3.通过锁紧孔与锁销槽互通设置,从而实现挤压直杆与插接孔配合连接,锁销槽与锁销的高度同等,挤压直杆与插接孔的高度同等,从而提高安装时的紧密接合性。
4.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安装后稳定性高,更换简便,防止意外触电提高使用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