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USB Type C电连接器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如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端子模组包块绝缘块及固定于绝缘块上的若干导电端子,绝缘块前端部分插装于绝缘本体内,再将金属壳体套装于绝缘本体上。如此设计,使得USB Type C插头结构复杂,且端子模组的绝缘块与绝缘本体之间的固定力度不可靠,两者之间容易松动脱落,导致成品出现端子接触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连接可靠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两个端子模组以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金属壳体,所述端子模组分别包括绝缘块及设置于所述绝缘块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自所述基部向后延伸的承接所述绝缘块的承接臂,所述两个绝缘块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凸出部,所述承接臂内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凸出部卡接的凹入部。
进一步的,所述两个端子模组的若干导电端子的一端分别伸出所述绝缘块的前端形成两排第一接触部,另一端伸出所述绝缘块的后端形成两排第一焊接部,所述两排第一接触部分别一一上下对齐,所述两排第一焊接部分别一一上下对齐。
进一步的,所述凸出部位于靠近所述第一焊接部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两个端子模组之间的中间接地片,所述接地片包括片状的主体片及自所述主体片两侧向后延伸而成的两个第二焊接部,所述主体片夹持于所述两个端子模组的绝缘块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一个第二焊接部与所述两排第一焊接部中的一排第一焊接部平齐,其中另一个第二焊接部与所述两排第一焊接部中的另一排第一焊接部平齐。
进一步的,所述承接臂包括用于承接其中一个绝缘块的第一承接臂及用于承接其中另一个绝缘块的第二承接臂,所述第一、第二承接臂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绝缘块配合的承接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承接臂的两侧端分别形成安装槽,所述两个绝缘块配合后两侧分别形成与所述安装槽配合的安装块,所述安装块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安装块的中部与所述绝缘本体的基部平齐。
进一步的,所述承接臂的外端设置有与所述金属壳体抵接的第一限位部,所述两个绝缘块的后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块平齐且与所述金属壳体抵接的第二限位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承接臂的两侧端沿所述安装槽的底部分别向外开设有收容所述接地片的通槽。
进一步的,所述两个绝缘块间设置有若干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所述接地片设置有与所述若干定位凸起配合的若干定位孔。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在端子模组的两侧分别设置凸出部,并在绝缘本体的承接臂设置与凸出部对应的凹入部,在安装时,凸出部收容于凹入部中,对端子模组及绝缘本体进行定位,使得端子模组与绝缘本体之间固定可靠,两者之间不容易松动脱落,从而电连接器更加的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另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金属壳体分离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金属壳体分离状态另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金属壳体、绝缘本体分离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金属壳体、绝缘本体分离状态另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另一方向的分解图;
图9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中标注为: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基部11,对接部12,环形凹槽121,承接臂13,第一承接臂13a,第二承接臂13b,凹入部131,安装槽132,通槽133,第一限位部14,限位挡环15,端子模组2,绝缘块21,定位凸起211,定位凹槽212,导电端子22,第一接触部221,第一焊接部222,安装块23,凸出部24,第二限位部25,金属壳体3,环行凸部31,接地片4,接地片本体41,第二焊接部42,第二接触部43,定位孔4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具体的,是一种用于信号传输的USB Type C插头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1、组装于绝缘本体1内的两个端子模组2、包覆于绝缘本体1上的金属壳体3以及设置于两个端子模组2之间的中间接地片4。具体请参阅附图1至图9。
如图1至图8所示,绝缘本体1包括基部11、自基部11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2及自基部11向后延伸用于承接端子模组2的承接臂13。承接臂13包括用于承接其中一个绝缘块21的第一承接臂13a及用于承接其中另一个绝缘块21的第二承接臂13b,第一、第二承接臂13a、13b分别设置有用于承接端子模组2的承接槽134。第一、第二承接臂13a、13b的两侧端分别形成安装槽132,沿安装槽132的底部还分别向外开设有用于收容接地片4的通槽133。第一、第二承接臂13a、13b的端部还分别向外延伸出凸部形成第一限位部14,在绝缘本体1安装入金属壳体3内时,可以起限位的作用。第一、第二承接臂13a、13b在靠近第一限位部14处分别设置有凹入部131。对接部12的前端部设置有环形凹槽121。
如图1至图8所示,端子模组2分别包括绝缘块21及设置于绝缘块2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2,若干导电端子22的一端分别伸出绝缘块21的前端形成两排第一接触部221,另一端伸出绝缘块21的后端形成两排第一焊接部222,两排第一接触部221分别一一上下对齐,两排第一焊接部222也分别一一上下对齐。第一接触部221收容于绝缘本体1的对接部12中用于与外部对接,第一焊接部222用于焊接至电路板上。
如图3至图8所示,两个绝缘块21设置有若干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211和定位凹槽212,两个绝缘块21通过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211和定位凹槽212配合定位,且当两个绝缘块21安装配合后,其两侧分别形成与安装槽132配合并收容于安装槽132中的安装块23。在将端子模组2安装入绝缘本体1内时,安装槽132同时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只需将安装块23置于安装槽132的一端并将其完全推至安装槽132中即可。两个绝缘块21的后端还分别向外延伸一段距离形成第二限位部25,第二限位部25和第一限位部14配合形成限位挡环15,在端子模组2安装入金属壳体3内时,限位挡环15与金属壳体3抵接,可以起限位的作用,防止金属壳体3向后移动。
再结合图9所示,安装块23沿靠近第一焊接部222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与凹入部131对应的凸出部24,凸出部24与凹入部131配合,可以对端子模组2及绝缘本体1进行定位,使得端子模组2与绝缘本体1之间固定可靠,两者之间不容易松动脱落,从而电连接器100更加的稳定可靠。安装块23的中部区域高于安装块23且与绝缘本体1的基部11平齐。
根据图7、图8所示,接地片4包括片状的主体片41、自主体片41两侧向后延伸而成的两个第二焊接部42及自主体片41两侧向后延伸而成的两个第二接触部43。主体片41夹持于两个端子模组2的绝缘块21之间。接地片4设置有与若干定位凸起211配合的若干定位孔44,在将接地片4安装至两个端子模组2的绝缘块21之间时,定位凸起211穿过定位孔44并被收容于定位凹槽212中,对接地片4定位。两个第二焊接部42中一个与两排第一焊接部222中的一排平齐,另一个与两排第一焊接部222中的另一排平齐。两个第二接触部43分别收容于绝缘本体1两侧的通槽133中。
根据图3至图8所示,金属壳体3大致呈中空扁平柱状,其包覆于绝缘本体1及端子模组2的外围。金属壳体3的一端与限位挡环15抵接,另一端延期端面向内延伸一段距离形成与对接部12的环形凹槽121配合的环行凸部31,环形凸部3环形凹槽121内。金属壳体3的外表面与限位挡环15的表面平齐,从而保证了电连接器的表面平整,使用方便且美观。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优点。在端子模组2的两侧分别设置凸出部24,并在绝缘本体1的承接臂23设置与凸出部24对应的凹入部131,在安装时,凸出部24卡接于凹入部中131,对端子模组2及绝缘本体2进行定位,使得端子模组2与绝缘本体1之间固定可靠,两者之间不容易松动脱落,从而电连接器100结构更加的稳定可靠。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