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换插头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663016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换插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插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换插头。



背景技术:

目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电子产品的插头设计不完全相同,各国的设计标准也不同,不同国家买的电器不能方便的插到电源上,导致手机或其它无法充电的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麻烦,特别是外出旅游,此问题则显得尤为突出,携带电源转换插头显得尤为必要。

但是,目前常用的转换插头的AC端的在用保险管(第一保险管)均设计在电路板上,这样就会造成转换插头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在用保险管(第一保险管)损坏,使用者通常并不能自行把损坏的在用保险管(第一保险管)从电路板上拆下,以便及时更换保险管。

另外,目前常用的转换插头也并不配备备用保险管(第二保险管),这样就会造成使用者即使有能力把损坏的在用保险管(第一保险管)从电路板上拆下,也会因为没有备用保险管(第二保险管)替换,而影响使用者的及时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转换插头的在用保险管(第一保险管)损坏时不易更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转换插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转换插头,包括壳体、电路板、制动元件、插接组件,所述插接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插接单元;所述电路板、插接组件和制动元件均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设有可拆卸且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一保险管;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插接单元一一对应的插孔;

所述插接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插接单元和第二插接单元,所述制动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插接单元和第二插接单元之间;所述第一插接单元包括第一插头支持件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插头支持件一端上的第一导电触针,所述第一插头支持件上设有第一弹性件以及第一推动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插头支持件以及所述第一推动件之间,所述壳体相对应所述第一推动件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滑槽;

所述第二插接单元包括第二插头支持件以及设于所述第二插头支持件一端上的第二导电触针,所述第二插头支持件上设有第二弹性件以及第二推动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插头支持件以及所述第二推动件之间,所述壳体相对应所述第二推动件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滑槽;

当按压所述第一推动件以使所述第一推动件推动所述制动元件滑动并抵接所述第二推动件时,所述第一推动件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槽内,并带动所述第一导电触针滑动至所述插孔外部;

当按压所述第二推动件以使所述第二推动件推动所述制动元件滑动并抵接所述第一推动件时,所述第二推动件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滑槽内,并带动所述第二导电触针滑动至所述插孔外部。

上述转换插头中,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还设有可拆卸的第二保险管。

上述转换插头中,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制动元件的上方;

所述制动元件上设有第四滑槽,所述固定架的下部设有与所述第四滑槽相配合用于稳定所述制动元件的滑块。

上述转换插头中,所述插接组件还包括第三插接单元,所述第一插接单元、第二插接单元以及第三插接单元呈三角形排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上述转换插头中,所述第三插接单元包括第三插头支持件以及设于所述第三插头支持件一端上的第三导电触针,所述第三插头支持件上设置有第三弹性件、第三推动件以及限位凸起,所述第三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三插头支持件以及所述第三推动件之间,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第三插头支持件远离所述第三推动件的一侧,所述制动元件上相对应所述限位凸起设置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第四滑槽位于所述制动元件的不同侧,所述壳体相对应所述第三推动件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推动件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三滑槽内,以使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限位凹槽内;

所述制动元件上还开设有沿所述制动元件的高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制动元件底部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与所述限位凹槽连通设置;

当按压所述第三推动件以使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限位凹槽内并滑动至所述导向槽内时,所述限位凸起可滑动连接于所述导向槽内,以带动所述第三导电触针滑动至所述插孔外部。

上述转换插头中,所述第一导电触针、第二导电触针以及第三导电触针分别为相同型号或者不同型号的导电触针。

上述转换插头中,所述壳体表面开设有至少两组用于与外接插头插接的插接孔。

上述转换插头中,所述转换插头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插座保护结构,所述插座保护结构包括插座保护门、支撑架以及第四弹性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导向滑槽,所述插座保护门可滑动连接于所述导向滑槽,所述第四弹性件的一端设于插座保护门上,另一端设于所述导向滑槽的内壁上;

当外接插头插入所述插接孔内时,所述插座保护门沿所述导向滑槽朝向所述壳体内壁的一侧滑动;

当所述外接插头与所述插接孔分离时,所述插座保护门在所述第四弹性件弹力的作用下复位。

上述转换插头中,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充电接口以及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充电接口一侧的充电指示灯。

上述转换插头中,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以及下盖,所述下盖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电路板、插接组件以及所述制动元件均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保险管位于所述外壳的外侧壁上,所述下盖上开设有所述插孔。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转换插头,由于第一保险管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的外侧壁上,所以,当第一保险管损坏后,使用者可以自行拆下损坏的第一保险管,以便及时更换保险管;

进一步地,由于该转换插头壳体的外侧壁上还设有可拆卸的第二保险管,所以,当第一保险管损坏后,使用者只需把损坏的第一保险管和第二保险管从壳体的外侧壁上取出,并把第二保险管安装到第一保险管的安装位置处,即可完成保险管的更换,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换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换插头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2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架、制动元件、第三插接单元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插接单元滑动至插孔外的内部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插接单元、第二插接单元、第三插接单元与制动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插接单元滑动至插孔外的内部剖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插接单元滑动至插孔外的内部剖面图一;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插接单元滑动至插孔外的内部剖面图二;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动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插接单元与制动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插接单元的分解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插接单元与制动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插接单元的分解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插接单元与制动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插接单元的分解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为便于描述,这里可以使用诸如“在…之下”、“在…下面”、“下”、“在…之上”、“上”等空间相对性术语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些)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可以理解,当一个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连接到”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到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居间元件或层。

可以理解,这里所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在这里使用时,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表述,否则单数形式“一”和“该”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进一步地,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或“包含”表明所述特征、整体、步骤、元件和/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增加。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图13、图15以及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转换插头100,该转换插头100包括壳体、电路板40、制动元件30、插接组件,插接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插接单元;电路板40、插接组件和制动元件30均位于壳体内;壳体的外侧壁上设有可拆卸且与电路板40电连接的第一保险管17;该壳体的底部设有与插接单元一一对应的插孔11;转换插头的插接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插接单元21和第二插接单元22,制动元件30位于第一插接单元21和第二插接单元22之间;该第一插接单元21包括第一插头支持件211以及设于该第一插头支持件211一端上的第一导电触针212,该第一插头支持件211上设有第一弹性件213以及第一推动件214,该第一弹性件213连接于第一插头支持件211以及该第一推动件214之间,该壳体相对应第一推动件214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滑槽12;该第二插接单元22包括第二插头支持件221以及设于该第二插头支持件221一端上的第二导电触针222,该第二插头支持件221上设有第二弹性件223以及第二推动件224,该第二弹性件223连接于该第二插头支持件221以及该第二推动件224之间,该壳体相对应该第二推动件224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滑槽13;

当按压该第一推动件214以使该第一推动件214推动该制动元件30滑动并抵接该第二插头支持件221时,该第一推动件214可滑动连接于该第一滑槽12内,并带动该第一导电触针212滑动至该插孔11外部;

当按压该第二推动件224以使该第二推动件224推动该制动元件30滑动并抵接该第一插头支持件211时,该第二推动件224可滑动连接于该第二滑槽13内,以带动该第二导电触针222滑动至该插孔11外部;

由于第一保险管17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的外侧壁上,所以,当第一保险管17损坏后,使用者可以自行拆下损坏的第一保险管17;

此外,通过将制动元件30设于该至少两个插接单元之间,从而当推动其中一个插接单元滑动至壳体的插孔11外部与外接插座插接时,利用制动元件30对另一个插接单元的制止作用,能够防止另一个插接单元滑动至壳体的插座外部,从而防止出现漏电或者触电情况。

本实施例中,该壳体为方形壳体,其包括外壳14以及下盖15,该下盖15与外壳14固定连接,该电路板40、插接组件以及制动元件30均位于外壳14内,第一保险管17位于外壳14的外侧壁上,该下盖15上开设有该插孔11;该外壳14为具有开口的方形壳状结构,其包括上表面141,该上表面141上开设有至少两组用以与外接插头插接的插接孔142,该至少两组插接孔142可为相同规格或者不同规格的插接孔142,以适应不同规格的外接插头,从而使得该转换插头100同时具备插头和插座的功能,提高该转换插头100的适用性。

进一步地,该外壳14还包括连接于该上表面141的四个侧面,该四个侧面中的两个侧面相对应该第一插接单元21和第二插接单元22分别开设有该第一滑槽12和该第二滑槽13,以便于人手按压该第一推动件214和第二推动件224分别沿该第一滑槽12和第二滑槽13滑动。

该下盖15相对应该至少两个插接单元开设有上述的插孔11,并且该插孔11的形状以及大小均与该至少两个插接单元对应。

外壳14的外侧壁上还设有可拆卸的第二保险管18,第二保险管18为备用保险管;当第一保险管17损坏后,使用者只需把损坏的第一保险管17和第二保险管18从外壳14的外侧壁上取出,并把第二保险管18安装到第一保险管17的安装位置处,即可完成保险管的更换,方便快捷。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5至图18,转换插头100还包括固定架19,固定架19设置于壳体内且位于制动元件30的上方;

制动元件30上设有第四滑槽33,固定架19的下部设有与第四滑槽33相配合的滑块191;第四滑槽33与滑块191相互配合,不仅可以保证第四滑槽33与滑块191相对静止时,固定架19稳定限位制动元件30在壳体内的位置,而且还可以保证当按压第一推动件214使制动元件30沿朝向第二插接单元22的一侧移动直至与该第二插接单元22抵接的过程中,或者当按压第二推动件224使制动元件30沿朝向第一插接单元21的方向移动至与该第一插接单元21抵接的过程中,也即第四滑槽33相对滑块191移动时,制动元件30不会出现倾斜等不稳定状况。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5至图18,该第一插接单元21以及第二插接单元22分别设于该制动元件30的两侧。本实施例中,当按压该第一插接单元21的第一推动件214时,由于在该第一推动件214与该第二插头支持件221之间设置有该第一弹性件213,因此,当按压该第一推动件214时,该第一弹性件213受挤压力压缩于该第一推动件214与该第一插头支持件211之间,从而使得该第一插头支持件211挤压该制动元件30,从而推动该制动元件30沿朝向第二插接单元22的一侧移动直至与该第二插接单元22抵接,此时,继续可通过将该第一推动件214沿该外壳14侧面的第一滑槽12滑动,从而可实现带动该第一插头支持件211上的第一导电触针212滑动,直至该第一导电触针212位于该插孔11外部,从而可通过将该第一导电触针212与外接插座插接,实现连接功能。在这过程中,由于该制动元件30抵接于该第二插接单元22,因此,当按压该第二插接单元22上的第二推动件224时,由于该制动元件30的抵接作用,因此,无法实现将该制动元件30进行推动,故而无法实现该第二推动件224沿该外侧侧面的第二滑槽13移动,从而使得该第二插接单元22的第二导电触针222不会露出该插孔11外部,故而能够防止该第二导电触针222与该第一导电触针212同时插接于外接插座而导致的漏电情况,确保了该转换插头100的使用可靠性和使用安全性。

而当该第一插接单元21完成插接功能后,只需再次按压该第一插接单元21的第一推动件214,使得该第一推动件214回复至原位,从而带动该第一导电触针212与插孔11分离并回复至外壳14内部。此时,由于该第一弹性件213的回复力作用,从而带动该第一插头支持件211也回复至原位,则该制动元件30在该第一插头支持件211的带动下沿远离该第二插接单元22的位置移动直至回复至原位,则此时,用户可再次选择按压该第一插接单元21或者该第二插接单元22,以实现与外接插座连接。

同理,当用户选择按压该第二插接单元22的第二推动件224时,该制动元件30会受到按压力的作用沿朝向该第一插接单元21的方向移动至与该第一插接单元21抵接,此时,该第二推动件224可沿外壳14侧面的第二滑槽13滑动,以带动第二导电触针222滑动至插孔11外部,进而能够与外接插座连接。而由于该制动元件30的抵接作用,该第一插接单元21牢牢地位于该外壳14内,从而避免了第一导电触针212与第二导电触针222同时连接至外接插座而导致的漏电事故。

如图18所示,滑块191的端面192为凸凹不平的面,当按压第一推动件214使制动元件30沿朝向第二插接单元22的一侧移动直至与该第二插接单元22抵接的过程中,凸凹不平的端面192能够减少制动元件30相对固定架19进行横向移动时的摩擦力(当用户按压第二推动件224使制动元件30沿朝向该第一插接单元21的方向移动至与该第一插接单元21抵接的过程中,原理相同)。

本实施例中,为了适应不同插座的规格,该第一导电触针212与该第二导电触针222的型号可相同或不同。优选地,该第一导电触针212为两个,与该第一插头支持件211连接形成二脚插头结构。该第二导电触针222为三个,与该第二插头支持件221连接形成三脚插头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弹性件213和第二弹性件223均为弹簧。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该制动元件30受力滑动抵接该第一插接单元21或该第二插接单元22,可在该制动元件30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朝向该第一插接单元21或该第二插接单元22凸起的凸台,从而当该制动元件30受力滑动时,该凸台可抵接于该第一插接单元21或第二插接单元22,从而使得该制动元件30无需滑动太长距离,同时也无需用户大力进行按压使得该制动元件30滑动较长的距离,省时省力。

为了进一步地改进,该插接组件还包括第三插接单元23,该第一插接单元21、第二插接单元22以及第三插接单元23呈三角形排列设置在壳体内。通过设置三个插接单元,从而能够满足不同规格或型号的插座的插接要求,用户只需携带一个本实施例中的转换插头100,即可与不同规格型号的插座连接,而无需携带不同规格的插头,提高用户的使用便携性。

该第三插接单元23包括第三插头支持件231以及设于该第三插头支持件231一端上的第三导电触针232,该第三插头支持件231上设置有第三弹性件233、第三推动件234以及限位凸起235,该第三弹性件233连接于该第三插头支持件231以及第三推动件234之间,该制动元件30上相对应该限位凸起235设置有限位凹槽31,限位凹槽31与第四滑槽33位于制动元件30的不同侧,该外壳14的侧壁相对应该第三推动件234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三滑槽16,该第三推动件234可滑动连接于该第三滑槽16内,以使该限位凸起235位于该限位凹槽31内。优选地,该限位凸起235设于该第三插头支持件231邻近该第三推动件234的一端,并且该限位凸起235可为方形凸起。

进一步地,该制动元件30上开设有沿该制动元件30的高度方向延伸并贯穿其底部的导向槽32,该导向槽32与限位凹槽31连通设置。当按压该第三推动件234以使该限位凸起235位于该限位凹槽31内并滑动至该导向槽32内时,该限位凸起235可滑动连接于该导向槽32内,以带动该第三导电触针232滑动至插孔11外部。具体地,当需要将该第三插接单元23的第三导电触针232滑动至插孔11外部与外接插座插接时,可通过按压该第三推动件234,使得该第三推动件234挤压该第三弹性件233,从而使得该第三插头支持件231上的限位凸起235受挤压力作用沿靠近该制动元件30的方向运动并位于该限位凹槽31内。由于该限位凹槽31与该导向槽32连通设置,因此,当第三推动件234滑动连接于该外壳14侧面上的第三滑槽16时,该限位凸起235沿从该限位凹槽31滑动至该导向槽32内,并在该第三推动件234的带动下沿该导向槽32内滑动,从而使得该第三导电触针232滑动至该插孔11外部,实现与外接插座插接。

此时,该第一插接单元21以及第二插接单元22由于受到该制动元件30的制动作用,因此,当按压该第一推动件214和第二推动件224时,该第一导电触针212以及该第二导电触针222仍位于该外壳14内部。

同理,当该第三插接单元23完成与外接插座的插接功能后,可通过再次按压该第三推动件234使得其沿第三滑槽16方向滑动,以使该限位凸起235与该限位凹槽31分离,同时使得该第三导电触针232与该插孔11分离并位于外壳14内部。此时,用户可选择通过按压该第一插接单元21或者第二插接单元22以实现插接功能。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在第一插接单元21或者第二插接单元22与外接插座插接时该第三插接单元23滑动至插孔11外部造成漏电情况,该制动元件30上的限位凹槽31为开口朝向该限位凸起235的U形槽,该限位凹槽31的开口两端呈斜面设置,从而当该制动元件30受第一插接单元21或者第二插接单元22的推动移动位置时,该限位凸起235能够由于该限位凹槽31的开口两端的斜面的阻挡作用,防止该限位凸起235进入该限位凹槽31内。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中,该第一导电触针212、第二导电触针222以及第三导电触针232分别为不同型号的导电触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导电触针212、第二导电触针222以及第三导电触针232还可为相同型号的导电触针。优选地,该第三导电触针232为两个,并且该第三导电触针232为圆形导电触针,该第三导电触针232与该第三插头支持件231连接形成圆形二脚插头。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三弹性件233为弹簧。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保证该转换插头100的使用安全性,该转换插头100还包括设于该外壳14内部的插座保护结构50,该插座保护结构50包括插座保护门51、支撑架52以及第四弹性件53,该支撑架52上设置有导向滑槽521,该插座保护门51可滑动连接于该导向滑槽521,该第四弹性件53的一端设于该插座保护门51上,另一端设于导向滑槽521内壁上。当外接插头插入该插接孔142内时,该插座保护门51沿该导向滑槽521朝向该外壳14内壁的一侧滑动,此时,该外接插头可与该插接孔142连接,实现插接功能。当外接插头与该插接孔142分离时,该插座保护门51在第四弹性件53弹力的作用下复位。该插座保护门51能够保护该插接孔142,防止儿童手指插入该插接孔142或者用户操作不当时插入该插接孔142内造成触电事故。

具体地,该插座保护门51设于该外壳14内相对应该插接孔142的位置处。当有外接插头插入该插接孔142内时,由于外接插头的插接力作用使得该插座保护门51挤压该第四弹性件53并沿朝向该外壳14内壁的一侧滑动,从而露出该插接孔142,以便于该外接插头与插接孔142的正常插接。而当该外接插头与该插接孔142分离时,该第四弹性件53提供弹性力使得该插座保护门51沿远离该外壳14内壁的一侧滑动直至回复原位,此时,该插座保护门51位于该插接孔142下方,对该插接孔142进行保护。此外,利用在该支撑架52上设置该导向滑槽521,能够使得该插座保护门51始终沿该导向滑槽521的延伸方向滑动,从而使得该插座保护门51的滑动方向可控。

进一步地,为了满足该转换插头100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在该外壳14的表面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充电接口60以及位于该至少一个充电接口60一侧的充电指示灯61。优选地,该充电接口60可为一个或两个,该充电接口60可为USB接口,从而便于与便携电子设备连接实现对便携电子设备充电的功能。该充电指示灯61用以指示便携电子设备的充电状态。当便携式电子设备连接于该充电接口60上时,该充电指示灯61能够发出具有特定颜色的光线,例如红色光线,此时,用户可明确得到该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充电状态。而当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完成时,该充电指示灯61能够发出另一种颜色的光线,例如绿色,此时,用户可通过该充电指示灯61得到该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完成,即可将其与充电接口60分离。

采用在外壳14上设置充电接口60和充电指示灯61的设计,使得该转换插头100还能够实现为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的功能或者是数据传输功能,从而使得该转换插头100的功能更全面,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性。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转换插头,由于第一保险管17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的外侧壁上,所以,当第一保险管17损坏后,使用者可以自行拆下损坏的第一保险管17;

进一步地,由于该转换插头壳体的外侧壁上还设有可拆卸的第二保险管18,所以,当第一保险管17损坏后,使用者只需把损坏的第一保险管17和第二保险管18从壳体的外侧壁上取出,并把第二保险管18安装到第一保险管17的安装位置处,即可完成保险管的更换,方便快捷;

更进一步地,通过将制动元件30设于至少两个插接单元之间,从而当按压第一插接单元21的第一推动件214时,利用按压该第一推动件214的推动力能够将该制动元件30沿朝向第二插接单元22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该第一推动件214滑动连接于壳体上第一滑槽12并带动该第一插接单元21的第一导电触针212滑动至插孔11外部与外接插座进行插接时,由于该制动元件30的阻挡作用,使得该第二插接单元22上的第二导电触针222无法实现滑动至插孔11外部,因此,能够防止在插接时或者是误操作时导致的多个导电触针同时与外接插座插接而出现漏电的情况,确保该转换插头100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可靠性。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