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储能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以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对于极耳从顶部伸出的二次电池,极耳与连接片连接后需要将极耳折弯,以减少极耳在二次电池内部占用的空间,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由于极耳由多层铝箔或铜箔层叠而成,且极耳与连接片的连接位置距离极耳的根部较远,因此,当极耳弯折后,极耳上邻近其根部区域的部分相对松散,且当顶盖片与外壳焊接后,顶盖片施加于极耳的压力会使得邻近极耳根部的松散部分被压入电芯本体内部,此松散部分与正极片或负极片连通后容易造成二次电池内部短路。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以及二次电池,可以降低极耳被压入电芯本体内部的风险,降低二次电池内部发生短路的风险。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芯,包括极耳以及电芯本体,所述极耳与所述电芯本体连接并从所述电芯本体向外伸出,所述极耳为片状层叠结构,所述片状层叠结构在所述电芯本体的厚度方向上具有多层,
所述极耳包括依次连接的极耳根部段、过渡段以及转接片连接段,所述极耳根部段与所述电芯本体连接,所述过渡段的至少一部分层沿自身厚度方向固定以形成收拢结构。
优选的,所述过渡段的所有层均沿自身厚度方向固定以形成收拢结构,且所述收拢结构与所述电芯本体之间留有间隔。
优选的,所述过渡段具有折弯处,所述折弯处位于所述过渡段远离所述收拢结构的一侧,且所述收拢结构位于所述过渡段靠近所述极耳根部段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过渡段通过焊接或粘接的形式固定以形成所述收拢结构。
优选的,所述过渡段上的焊接区域或粘接区域为长条形区域,所述长条形区域的长度方向为所述极耳与所述电芯本体连接处的延伸方向。
优选的,还包括固定件,所述过渡段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以形成所述收拢结构。
优选的,所述固定件为绝缘件。
优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夹持件以及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固定连接以形成夹持腔,所述至少一部分层被夹持于所述夹持腔内。
优选的,所述过渡段的一部分层为第一子过渡段,其余层为第二子过渡段,所述第一子过渡段以及所述第二子过渡段向远离彼此的一侧弯折,
所述第一子过渡段以及所述第二子过渡段中的至少一者中的至少一部分层固定以形成收拢结构。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顶盖、外壳、连接片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芯,
所述顶盖与所述外壳盖合后形成容纳腔,所述电芯收容在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极耳经由所述连接片与所述顶盖的极柱电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芯,极耳为片状层叠结构,极耳包括依次连接的极耳根部段、过渡段以及转接片连接段,过渡段的至少一部分层沿自身厚度方向固定以形成收拢结构,如此设置后,松散的极耳被收拢,使得极耳在二次电池内部占用的空间减小,当极耳在顶盖片的压力下向靠近电芯本体的一侧变形时,极耳收拢后节省的空间可以作为极耳变形的预留空间,由此使得极耳被顶盖片压入电芯本体内部的风险降低,二次电池内部发生短路的风险也随之降低。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二次电池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电芯;
11-极耳;
11a-极耳根部段;
11b-过渡段;
11c-转接片连接段;
12-电芯本体;
2-顶盖;
3-转接片。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3所示,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芯1,电芯1包括极耳11以及电芯本体12,极耳11与电芯本体12连接并从电芯本体12向外伸出,极耳11用于与顶盖上的极柱电连接以能够将电能从电芯本体12中输出。
对于卷绕式结构或叠置式结构的电芯,极耳11通常为片状层叠结构,片状层叠结构在电芯本体12的厚度方向上具有多层,为了减小极耳11在二次电池内部占用的空间,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通常对极耳11进行弯折。
极耳11包括依次连接的极耳根部段11a、过渡段11b以及转接片连接段11c,极耳根部段11a与电芯本体12连接,转接片连接段11c用于经由转接片与顶盖的极柱电连接。本申请中,将过渡段11b的至少一部分层沿自身厚度方向固定以形成收拢结构,该收拢结构能够将松散的极耳11收拢,使得极耳11在二次电池内部占用的空间减小,当极耳11在顶盖片的压力下向靠近电芯本体12的一侧变形时,极耳11收拢后节省出的空间可以作为极耳11变形的预留空间,由此使得极耳11被顶盖片压入电芯本体12内部的风险降低,二次电池内部发生短路的风险也随之降低。
进一步,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过渡段11b的所有层均沿自身厚度方向相互固定以形成收拢结构S1,当所有层被收拢后,该收拢结构与电芯本体12之间留有间隔,这样,在二次电池的内部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空间,相应地,就为极耳11的变形预留了更多的空间,当极耳11在顶盖片的压力下向靠近电芯本体12的一侧变形时,极耳11被顶盖片压入电芯本体12内部的风险进一步降低。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过渡段11b的片状层叠结构可以通过焊接或粘接的方式固定以形成该收拢结构S1,两者相比而言,粘接的方式需要涂覆胶水或粘接胶带,因此会增加过渡段11b在电芯本体12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因此,以焊接方式作为优选方式,其中,焊接可以采用超声波焊接或电阻焊接等。
参见图3,当采用焊接或粘接的方式固定过渡段11b的片状层叠结构时,其焊接区域或粘接区域可以是圆形区域、矩形区域、椭圆形区域等。本实施例中,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为例说明,优选焊接区域S2为长条形区域,且长条形区域的长度方向为极耳11与电芯本体12连接处的延伸方向,这样焊接后,当极耳11弯折时,该长条形焊点不会增加极耳11弯折的难度,相比将长条形区域的长度方向设置为极耳11从电芯本体12向外延伸的方向而言,极耳11更加便于弯折。
除了采用焊接的方式在极耳11上形成收拢结构外,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电芯1可以包括固定件,固定件沿电芯1的厚度方向将过渡段11b固定连接,从而形成收拢结构。具体而言,固定件可以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固定连接并形成夹持腔,过渡段11b被夹持于夹持腔内,由此使得过渡段11b被收拢。当然,还可以设置其他结构的固定件,例如,弹性件,弹性件捆绑在过渡段11b上,并利用弹性件自身的弹性回复力将过渡段11b收拢。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固定件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要该固定件能够将过渡段11b收拢即可。
此外,考虑到二次电池内部的对绝缘性的要求,还可进一步设置固定件为绝缘件,绝缘件可以降低其与顶盖、外壳以及电芯本体12等接触时出现短路的风险。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极耳11仅在过渡段11b设置有一道弯折,也就是说,过渡段11b具有一个折弯处S3,在极耳11的折弯过程中,由于片状层叠结构中的各层在弯曲作用下的内应力不同,因此,各层之间会发生不同方向的拉扯、错位等现象,为此,可以设置收拢结构S1位于过渡段11b靠近极耳根部段11a的一侧,而相应地,将弯折处S3设置在过渡段11b远离收拢结构S1的一侧,以降低极耳11的弯折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极耳11还可以设置有多道弯折,极耳11弯折的道数与二次电池内部的空间相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选择。
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利用二次电池内部的空间,还可以将过渡段11b的片状层叠结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层为第一子过渡段,其余部分层为第二子过渡段,第一子过渡段与第二子过渡段向远离彼此的一侧弯折,这样,第一子过渡段和第二子过渡段各自的厚度较小,使得过渡段11b在二次电池的高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相对减少,在此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子过渡段以及第二子过渡段中的至少一者的至少一部分层固定以形成收拢结构,以使得极耳11压入电芯本体12内的风险进一步降低。
当然,还可以将第一子过渡段以及第二子过渡段两者的所有层固定以形成收拢结构,以使得上述效果进一步加强。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如图1所示,包括顶盖2、外壳(图中未示出)、连接片3以及上述任一方案中的电芯1,顶盖2与外壳盖合后形成容纳腔,电芯1收容在容纳腔内,极耳11经由连接片3与顶盖的极柱电连接,如此设置后,当极耳11在顶盖片的压力下向靠近电芯本体12的一侧变形时,极耳11收拢后节省出的空间可以作为极耳11变形的预留空间,由此使得极耳11被顶盖片压入电芯本体12内部的风险降低,二次电池内部发生短路的风险也随之降低。
进一步,电芯1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电芯1可以沿自身厚度方向层叠设置,且相同极性的极耳11沿电芯厚度方向平行排布,相邻两个同极性的极耳11彼此叠置且固定连接,此方案中,两个极耳11可以经由一个转接片3与顶盖2上的极柱电连接,减少了转接片3的数量和在二次电池内部占用的空间,提高了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