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593730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呆结构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使得人类的生活改变很多,电子产品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各种电子产品分别朝着小型、轻便化方向发展。在此方面,电连接器尤其值得一提,电连接器在电流传输或者信号传输方面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在电子领域,将电缆连接到电路板的常规做法是将电缆接到电连接器上,然后将电连接器固定到电路板上,一般该电连接器会设有导引腔,以限定电缆插入。因此电缆插塞和电连接器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插塞和导引腔彼此不对齐,则使得组装工序变得极为复杂。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先前的电连接器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操作且具有防误插功能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以及遮盖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外壳,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对接腔及位于对接腔前端的对接面,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暴露于所述对接腔内,所述外壳设有屏蔽于所述绝缘本体顶部的顶壁及自所述顶壁左右两侧向下弯折延伸的两侧壁,所述顶壁设有自上而下撕破形成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互抵接的第一抵接部,所述顶壁包括位于后端的后边缘,所述第一抵接部靠近但不连接所述后边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抵接部为弹片式,且所述第一抵接部向下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向下的正投影的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位于所述对接腔上方的顶面,所述顶壁位于所述顶面的上方且与所述顶面之间保持一个第一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壁还设有与所述后边缘相对的前边缘以及自上而下撕破形成的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所述前边缘的后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边缘位于所述对接面的前方,且所述第二抵接部向下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向下的正投影的外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抵接部呈片状向下延伸,且所述第二抵接部所在平面与所述顶壁所在平面相垂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还设有位于所述顶壁与两侧壁之间的导引腔,所述第二抵接部呈V形向下凸伸入所述导引腔内,所述第二抵接部沿所述外壳的前后方向撕破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还设有位于所述顶壁与两侧壁之间的导引腔,所述第二抵接部呈V形向下凸伸入所述导引腔内,所述第二抵接部沿所述外壳的左右方向撕破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向下延伸的固定脚和自所述侧壁的后边沿向前凹陷形成的卡扣部,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固定于所述卡扣部内的突出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脚呈焊脚状设置,且所述固定脚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对接面的前方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在外壳上设置向下撕破形成的第一抵接部来避免外界对接连接器的误插,同时,将所述第一抵接部与外壳后边缘间隔设置,使得外壳保持了边缘的整体性,提升了外壳的强度,延长了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安装在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以及部分遮蔽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方的外壳3。

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一个具有对接腔10的本体11、位于所述本体11最前端的对接面12、位于所述本体11最后端与所述对接面12相对的背面13、位于所述本体11顶部的顶面14、位于所述本体11底部的安装壁15以及位于所述本体11两侧的两侧面16。所述对接腔10自所述对接面12向后凹陷形成。所述绝缘本体1还设有自所述背面13向前凹陷形成的收容腔17以自所述收容腔17向前继续凹陷的若干端子收容槽18,所述端子收容槽18与所述对接腔10连通。

所述安装壁15在与所述两个侧面16相互连接的左右两侧还分别设有一个向下延伸的圆柱状安装柱151以及位于所述安装壁15后边沿的若干定位槽152,所述定位槽152位于所述端子收容槽18的下方。所述圆柱状安装柱151用以将所述电连接器100固定于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绝缘本体1还设有自所述侧面16向外突出的突出件161及凸块162,所述凸块162位于所述突出件161上方后端。所述突出件161自前向后延伸形成,且向前不超出所述对接面12。所述突出件161下部自下向上还凹陷设有一个狭槽以形成与所述侧面16间隔开的卡板部163。

所述导电端子2设有向前延伸收容在所述端子收容槽18内的端子延伸部22、自所述端子延伸部22前端向前再向上突伸进入所述对接腔10内的端子接触部21、自所述端子延伸部22后端向下折弯延伸的固定部23以及自所述固定部23底端向后弯折延伸以表面贴焊在电路板(未图示)上的焊接部24。所述固定部23暴露在所述收容腔17内且底端限位在所述定位槽152内。

所述外壳3开口向下形成一容纳空间用以部分收容所述绝缘本体1,而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前部的空间则为用以导引对接连接器进入的导引腔30。所述外壳3设有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顶面14上方的顶壁31、自顶壁31左右两侧弯折向下延伸的两侧壁32。所述顶壁31与所述顶面14之间保持一个第一高度,使得所述顶壁31与所述顶面14相间隔。所述顶壁31为一平板体,包括位于前侧的前边缘311、与所述前边缘311相对的位于后侧的后边缘312。所述前边缘311竖直方向所在平面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对接面12所在平面的前方。所述后边缘312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顶面14上方且仅遮蔽所述绝缘本体1的顶面14的前方,而将所述顶面14的后方及所述收容腔17暴露在外。

所述顶壁31后部设有自上而下撕破形成以与外界对接连接器相互抵接的第一抵接部313,所述第一抵接部313为弹片式,靠近但不连接所述后边缘312,从顶部俯视所述电连接器100,所述第一抵接部向下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向下的正投影的内部。如此设置,保持了所述顶壁边缘的整体性。所述顶壁31前部还设有自上而下撕破形成的第二抵接部314。所述第二抵接部314位于所述前边缘311的后方,且从顶部俯视所述电连接器100,所述第二抵接部314向下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向下的正投影的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抵接部314呈片状向下延伸,且所述第二抵接部314所在平面与所述顶壁31所在平面相垂直。

所述外壳3的每个侧壁32后侧设有自后向前凹陷形成以卡持所述突出件161的卡扣部321、自所述侧壁32后侧底部向内再向上弯折形成以卡持在所述卡板部163上的锁扣部322以及位于所述卡扣部321上方后端的内外贯穿所述侧壁32的一个通孔323。所述通孔323用以与所述凸块162配合从而将所述绝缘本体1固定在所述外壳3内。所述侧壁32前部下方还设有向下延伸的固定脚324,所述固定脚324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对接面12的前方两侧用以将电连接器100固定于电路板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所述外壳3的顶壁31后部设定撕破形成的第一抵接部313,同时将第一抵接部313与所述后边缘312间隔不连接设置,从而保持了外壳3后边缘312的完整性,使得外壳3的整体强度得以保持。当外界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内时候,对接更稳定。

本实新型还设有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未图示)还外壳(未图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大部分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100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赘述。唯一的区别在于:所述外壳的第二抵接部(未图示)呈V形向下撕破且凸伸入所述导引腔(未图示)内,所述第二抵接部(未图示)沿所述外壳(未图示)的前后方向延伸。

本实新型还设有第三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未图示)的外壳(未图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大部分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100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赘述。唯一的区别在于:所述外壳(未图示)的第二抵接部(未图示)呈V形向下撕破且凸伸入所述导引腔(未图示)内,所述第二抵接部(未图示)沿所述外壳(未图示)的左右方向撕破形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3均设置用以防止对接连接器误插的第一抵接部313及第二抵接部314,并且所述第一抵接部313与所述后边缘312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抵接部314与所述前边缘311间隔设置,从而保持了所述外壳3的整体性,提升了外壳3的强度,延长了电连接器100的使用寿命。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