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能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资源的日益减少,能源已经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储能(动力电池)以一种先进的科技进入人们的生活,对人类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动力电池工作电流大,产热量大,同时电池包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就会导致电池的温度上升。而通过电池材料的工作温度都不得高于60℃,但现在室外温度已可能接近40℃,同时电池本身产热量大,将导致电池的工作环境温度上升,而如果出现热失控,为了避免变成“烧烤”,给电池散热就尤为重要了。
电池包散热有主动和被动两种,两者之间在效率上有很大的差别。被动系统所要求的成本比较低,采取的措施也较简单,如现有储能电池的散热都采用空气自然散热冷却的方式者来达到降温的效果,这种散热方式,电池包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无法及时散热,容易导致电池包的温度上升,影响电池包的使用性能,也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主动系统结构相对复杂一些,且需要更大的附加功率,但它的热管理更加有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电池包散热结构。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池包散热结构,包括电芯胶壳、胶壳盖和若干组电芯,所述电芯胶壳与胶壳盖卡扣连接形成的盒体,盒体内部是电芯的安装空间,在相邻的两排或相邻的两列电芯之间设有导热管,在电芯胶壳、电芯及导热管之间形成的组合体内填充有导热矽胶,电芯组通过导热矽胶与导热管紧密贴合,导热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散热鳞片,导热管及散热鳞片形成电池包外部及内部散热结构。
进一步,所述盒体前后侧分别或左右侧分别设有第一散热鳞片和第二散热鳞片;导热管的一端与第一散热鳞片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散热鳞片连接。
进一步,在盒体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若干块汇流片,汇流片通过极耳垫片与电芯的正负极形成串联或并联电路。
进一步,各汇流片分别通过螺杆和螺母安装于盒体上下表面。
进一步,所述电芯胶壳及胶壳盖上,均匀设有若干组圆孔,电芯胶壳及胶壳盖上对应的单个圆孔之间为一个电芯收容槽,所述电芯收容槽内设有若干组电芯。
本实用新型通过灌导热矽胶到电芯胶壳、电芯、导热管组合体内,第一散热鳞片、第二散热鳞片分别通过螺丝锁固在电芯胶壳及胶壳盖上,使导热管与第一散热鳞片、第二散热鳞片紧密贴合,使电芯组的热量通过导热矽胶及导热管传导到散热鳞片增加散热面积,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该结构使电芯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散热功能,并且利用导热矽胶导热好、材料本身具有弹性的特点,使散热鳞片散热均匀,达到散热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盒体100,青稞纸101,螺丝102, 销钉103,汇流片104,极耳垫片105,电芯胶壳106,导热矽胶107,电芯108,导热管109,螺丝110、112,第一散热鳞片111,第二散热鳞片113,胶壳盖114,螺母115,螺杆1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参见图1。
一种电池包散热结构,包括电芯胶壳106、胶壳盖114和若干组电芯108,所述电芯胶壳106及胶壳盖114上,均匀设有若干组圆孔,电芯胶壳106及胶壳盖114上对应的单个圆孔之间为一个电芯收容槽,所述电芯收容槽内设有若干组电芯108。
所述电芯胶壳106与胶壳盖114卡扣连接形成的盒体,在盒体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若干块汇流片104,汇流片采用是镍片,汇流片104的外表面贴有青稞纸101,各汇流片104分别通过螺杆116和螺母115安装于盒体上下表面,汇流片104通过极耳垫片105与电芯108的正负极形成串联或并联电路。
盒体内部是电芯108的安装空间,在相邻的两排或相邻的两列电芯108之间设有导热管109,导热管109首尾连接成一体的蛇形结构,导热管109包括铝管、铜管、热管;在电芯胶壳106、电芯108及导热管109之间形成的组合体内填充有导热矽胶107,电芯组通过导热矽胶107与导热管109紧密贴合,导热管109两端分别与散热鳞片连接,导热管109及散热鳞片分别形成电池包外部及内部散热结构。所述盒体前后侧分别或左右侧分别设有第一散热鳞片111和第二散热鳞片113;导热管109的一端与第一散热鳞片1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散热鳞片113连接。通过灌导热矽胶到电芯胶壳、电芯、导热管组合体内,第一散热鳞片、第二散热鳞片分别通过螺丝锁固在电芯胶壳及胶壳盖上,使导热管与第一散热鳞片、第二散热鳞片紧密贴合,使电芯组的热量通过导热矽胶及导热管传导到散热鳞片增加散热面积,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该结构使电芯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散热功能,并且利用导热矽胶导热好、材料本身具有弹性的特点,使散热鳞片散热均匀,达到散热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