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井下探测设备用的天线。
背景技术:
井下探测设备,用于探测下水道内气体组成,湿度,温度等,井下探测设备一般都置于下水道内,每次采集数据的话,都需要人员到井下对设备进行对接,相当麻烦,而且工作效率低下,同时信号传输不够稳定,造成信号丢失,加大工作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下探测设备用的天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天线信号传输不够稳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井下探测设备用的天线,包括相互分离开的固定端和环形天线,
所述固定端包括用于固定连接的固定片和壳体,所述固定片与壳体之间通过穿线管道连接为一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气体检测元件和用于控制的控制器,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信号发射端,信号发射端与控制器信号连接;
所述环形天线的环形结构本体的下端设置有环形结构信号接收端,环形结构本体中设置有电路元件和蓄电池;
所述固定端信号发射端与环形天线的环形结构信号接收端之间通过无线信号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环形天线的环形结构顶面上设置有太阳能电板,所述太阳能电板的输出端连接到蓄电池。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环形天线的环形结构上沿着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的固定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环形天线的环形结构的下端设置有若干个环形结构信号接收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与固定片之间设置有密封缓冲垫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缓冲垫圈为环形结构,套在穿线管道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若干个气体收集口,所述气体收集口对应连接到气体检测元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气体探测对井下的气体进行从探测,通过蓝牙进行信号传递,工作人员通过环形天线能够快速的连接井下的气体探测设备,提供工作效率,同时环形天线顶部的太阳能电板吸收光能为环形天线和气体探测设备提供电源,绿色环保,信号传递快,能够精确的对井下的气体成分以及温湿度进行测量,将反馈的数据传递给工作人员,能够大大缩短工作量,提供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井下探测设备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片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天线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天线侧视图;
图中:1-信号发射端;2-气体收集口;3-气体检测元件;4-壳体;5-穿线管道;6-固定片;7-固定螺栓;8-密封缓冲垫圈;9-盖帽;10-接线端子排;11-接线端子;12-控制器;13-螺栓孔;14-穿线孔;15-固定栓;16-电路元件;17-环形天线;18-太阳能电板;19-环形结构信号接收端;20-蓄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井下探测设备用的天线,包括壳体4和环形天线17,壳体4的内部安装有气体检测元件3,气体检测元件3由接线端子排10、接线端子11和控制器12构成,且接线端子排10上均匀分布有接线端子11,接线端子11与控制器12进行电性连接,壳体4通过螺纹固定安装有盖帽9,壳体4的底部设有信号发射端1,信号发射端1与控制器12进行电性连接,壳体4的顶部固定有穿线管道5,壳体4通过穿线管道5与固定片6中间位置的穿线孔14进行固定连接,固定片6上均匀设有四个螺栓孔13,固定片6通过其上的螺栓孔13和固定螺栓7螺纹固定在墙壁上,环形天线17通过四个固定栓15固定在井盖上,环形天线17的内部安装有电路元件16和蓄电池20,蓄电池20和电路元件16进行电性连接,电路元件16与环形结构信号接收端,19进行电性连接,环形结构信号接收端,19均匀分布在环形天线17的底部,环形天线17的顶部敷设有太阳能电板18,太阳能电板18与蓄电池20进行电性连接。
穿线管道5之间安装有密封缓冲垫圈8,环形天线17的环形结构信号接收端,19与信号发射端1进行信号连接,接线端子排10上均匀分布有五个接线端子11,且每个接线端子11分布为电源24V端子、电源GND端子、信号端子、开关量输出端子、常开端子,环形天线17内部的蓄电池20与气体检测元件3内部的控制器12进行电性连接,壳体4的四周均匀设有气体收集口2。
具体使用方式:本实用新型,井下气体探测设备通过固定片6与固定螺栓7固定在井盖的底部,气体检测元件3上的控制器12对从气体收集口2进入的气体进行检测,同时将检测的信息通过信号发射端1蓝牙发射给环形天线17上的环形结构信号接收端,19,工作人员通过连接环形天线17对检测信息进行接收,同时环形天线17顶部的太阳能电板18进行光能吸收转换成电能储存在蓄电池20的内部,蓄电池20分别对环形天线17和气体探测设备进行供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