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组装继电器外壳的机械手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054322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组装继电器外壳的机械手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组装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用于组装继电器外壳的机械手。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常用的电子控制器件,继电器实际上是利用较小的电流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避免使用者直接操控大电流而发生触电危险,继电器在电路中可以起到自动调节、安全保护或转换电路等作用,因而广泛应用在各种自动控制电路中。

在继电器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将继电器的外壳组装到继电器的主体上,现有继电器的外壳均设有用于容设主体的收容槽,由于现有外壳收容槽两侧的侧壁常常会朝彼此靠近的方向凸起,使得收容槽的实际尺寸变小,进而导致外壳不能正常地套设在主体上,使用极其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组装继电器外壳的机械手,有效避免继电器外壳的两个侧壁朝彼此靠近的方向凸起而不能正常套设在继电器主体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组装继电器外壳的机械手,包括支架、装设于支架的第一驱动件、铰接于支架的第一转板及第二转板,第一转板与第二转板彼此间隔设置,还包括第一连板及第二连板,第一连板的一端铰接于第一转板的一端,第二连板的一端铰接于第二转板的一端,第一连板、第二连板的另一端均铰接于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第一转板、第二转板的另一端均装设有吸取件。

优选地,所述支架包括立板及装设于立板的平板,平板装设有容料板,容料板设有容料槽,第一转板的吸取件、第二转板的吸取件分别位于容料板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容料板还设有与容料槽连通的让位槽,容料槽的两侧均设有让位槽,当需要进行吸取时,吸取件经让位槽突伸入容料槽内。

优选地,所述容料板还设有与容料槽连通的通孔,通孔内容设有压板,容料板、平板或立板装设有第二驱动件,压板与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平板设有穿孔,第一转板、第二转板均位于穿孔内,容料板位于第一转板、第二转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件装设于容料板,第二驱动件位于第一转板、第二转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装设有过渡板,第一连板的另一端、第二连板的另一端铰接于过渡板的同一位置。

优选地,所述支架还滑动连接有第一板体,支架还装设有第三驱动件,第三驱动件的输出端与第一板体连接,第一驱动件装设于第一板体。

优选地,所述用于组装继电器外壳的机械手还包括第二板体、装设于第二板体的第四驱动件,支架滑动连接于第二板体,第四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支架连接。

优选地,所述用于组装继电器外壳的机械手还包括立架、装设于立架的第五驱动件,第二板体滑动连接于立架,第五驱动件的输出端与第二板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实际使用时,利用第一转板的吸取件、第二转板的吸取件分别吸住继电器外壳的两个侧壁,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拉动第一连板、第二连板向上移动,由于第一转板、第二转板均铰接在支架上,第一连板、第二连板向上移动时即可将第一转板的一端、第二转板的一端朝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进而将第一转板的另一端、第二转板的另一端朝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转板的吸取件、第二转板的吸取件朝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如此,即可将继电器外壳的两个侧壁朝彼此远离的方向拉开,防止外壳的两个侧壁朝彼此靠近的方向凸起而不能正常套设在继电器的本体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隐藏第二板体、第四驱动件、立架及第五驱动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隐藏第二板体、第四驱动件、立架及第五驱动件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容料板、压板及第二驱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0—支架 101—立板 102—平板

11—第一转板 12—第二转板 13—第一连板

14—第二连板 15—穿孔 16—过渡板

17—第一板体 18—第二板体 19—立架

21—第一驱动件 22—第二驱动件 23—第三驱动件

24—第四驱动件 25—第五驱动件 3—吸取件

4—容料板 40—容料槽 41—让位槽

42—通孔 43—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组装继电器外壳的机械手,包括支架10、装设在支架10上的第一驱动件21、分别铰接在支架10上的第一转板11及第二转板12,第一转板11、第二转板12形状相同,第一转板11与第二转板12彼此间隔设置,还包括第一连板13及第二连板14,第一连板13、第二连板14的形状大致相同,第一连板13的一端铰接在第一转板11的一端,第二连板14的一端铰接在第二转板12的一端,第一连板13、第二连板14的另一端均铰接在第一驱动件21的输出端,第一转板11的另一端、第二转板12的另一端均装设有吸取件3。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21为驱动气缸,吸取件3为真空吸盘。

实际使用时,利用第一转板11的吸取件3、第二转板12的吸取件3分别吸住继电器外壳的两个侧壁,第一驱动件21的活塞杆向上缩回进而拉动第一连板13、第二连板14向上移动,由于第一转板11、第二转板12均铰接在支架10上形成跷跷板机构,即第一转板11的中部及第二转板12的中部铰接在支架10上,第一连板13、第二连板14向上移动时即可将第一转板11的一端、第二转板12的一端朝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进而将第一转板11的另一端、第二转板12的另一端朝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转板11的吸取件3、第二转板12的吸取件3朝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如此,即可将继电器外壳的两个侧壁朝彼此远离的方向拉开,防止外壳的两个侧壁朝彼此靠近的方向凸起而不能正常套设在继电器的主体上。

所述第一转板11、第二转板12均包括本体部及与本体部连接的转接部,本体部大致为矩形板件,转接部大致为横截面呈L型的长条,主体部的中部位置铰接在支架10上,第一连板13的一端或第二连板14的一端铰接在主体部的上端,转接部安装在主体部的下端,吸取件3安装在转接部上,第一连板13(或第二连板14)、本体部之间的铰接位置与吸取件3分别位于本体部、支架10之间的铰接位置的上下两侧,使得整个第一转板11、第二转板12形成跷跷板机构,即当第一转板11的一端、第二转板12的一端朝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时,第一转板11的另一端、第二转板12的另一端朝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

请参阅图1、图2、图4和图6,所述支架10包括立板101及装设在立板101下端的平板102,平板102上装设有容料板4,容料板4设有容料槽40,容料槽40自容料板4的底面凹设而成,第一转板11的吸取件3、第二转板12的吸取件3分别位于容料板4的左右两侧。实际使用时,继电器的外壳容设在容料槽40内,利用容料槽40对外壳限位,防止外壳来回窜动,方便第一转板11的吸取件3、第二转板12的吸取件3吸住外壳的两个侧壁。

所述容料板4还设有与容料槽40连通的让位槽41,容料槽40的左右两侧均设有让位槽41,让位槽41自容料板4的左侧面及右侧面凹设而成,当需要进行吸取时,第一转板11的吸取件3、第二转板12的吸取件3分别经容料槽40左右两侧的让位槽41突伸入容料槽40内。当继电器的外壳容设在容料槽40内之后,第一驱动件21的活塞杆向下伸出进而移动第一连板13及第二连板14,第一连板13、第二连板14分别驱动第一转板11的一端、第二转板12的一端朝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第一转板11的另一端、第二转板12的另一端朝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如此,即可使得第一转板11的吸取件3、第二转板12的吸取件3经让位槽41进入容料槽40内,进而吸住外壳的两个侧壁,然后第一驱动件21的活塞杆再向上缩回,驱动第一转板11的吸取件3、第二转板12的吸取件3朝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进而将外壳的两个侧壁朝彼此远离的方向拉开。

所述容料板4还设有与容料槽40连通的通孔42,通孔42沿上下方向贯穿容料板4,通孔42内容设有压板43,容料板4、平板102或立板101装设有第二驱动件22,压板43与第二驱动件22的输出端连接,第二驱动件22驱动压板43在通孔42内上下移动,优选地,第二驱动件22为驱动气缸。当第一转板11的吸取件3、第二转板12的吸取件3将外壳的两个侧壁朝彼此远离的方向拉开后,第二驱动件22的活塞杆伸出进而连带压板43向下移动并突伸入容料槽40内,压板43移动时推动容料槽40内的继电器外壳移动,进而将继电器的外壳套设在主体上,进而完成继电器的组装,然后第二驱动件22的活塞杆连带压板43缩回,为下一次组装外壳做好准备。

请参阅图1至图5,所述平板102设有穿孔15,穿孔15沿上下方向贯穿平板102,第一转板11、第二转板12均位于穿孔15内,穿孔15显露容料板4,容料板4位于第一转板11、第二转板12之间,利用容料板4将第一转板11、第二转板12隔离开,防止第一转板11、第二转板12在转动过程中相互碰撞,容料板4、第一转板11、第二转板12彼此间隔设置,优选地,第一转板11、第二转板12相对于容料板4呈对称设置,确保第一转板11与第二转板12同步转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件22装设在容料板4的顶端,第二驱动件22位于第一转板11、第二转板12之间,当第一转板11的上端与第二转板12的上端朝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时,两者分别抵接在第二驱动件22的外壳的左右两侧,利用第二驱动件22辅助隔离第一转板11与第二转板12,防止第一转板11与第二转板12发生碰撞;优选地,第二驱动件22突伸出第一转板11的顶端及第二转板12的顶端。

所述第一驱动件21的输出端装设有过渡板16,过渡板16大致为矩形板件,第一连板13的另一端、第二连板14的另一端铰接在过渡板16的同一位置,本实施例中,过渡板16设有第一枢孔,第一连板13、第二连板14均设置有第二枢孔,当第一连板13、第二连板14及过渡板16安装到预定位置之后,利用枢轴贯穿第一枢孔与第二枢孔,进而将第一连板13、第二连板14及过渡板16铰接在一起。通过将第一连板13、第二连板14铰接在过渡板16的同一位置,进一步辅助保证第一转板11、第二转板12同步转动。

所述支架10还滑动连接有第一板体17,第一板体17大致为矩形板件,本实施例中,支架10的立板101上安装有滑轨,第一板体17滑动连接在滑轨上,支架10的立板101上还装设有第三驱动件23,第三驱动件23为驱动气缸,第三驱动件23的活塞杆与第一板体17连接,第三驱动件23用于驱动第一板体17沿滑轨上下移动,第一驱动件21装设在第一板体17上。通过增设第三驱动件23,实现对第一驱动件21的备份功能,当第一驱动件21损坏之后,可以利用第三驱动件23驱动第一转板11、第二转板12转动。

请参阅图1至图4,所述用于组装继电器外壳的机械手还包括第二板体18、装设在第二板体18上的第四驱动件24,第二板体18大致为矩形板件,第四驱动件24为驱动气缸,第二板体18上还装设有滑轨,支架10的立板101滑动连接在滑轨上,第四驱动件24的活塞杆与支架10的立板101连接,第四驱动件24用于驱动支架10上下移动进而实现容料板4、吸取件3的上下移动,便于容料板4与吸取件3拾取继电器的外壳。

所述用于组装继电器外壳的机械手还包括立架19、装设在立架19上的第五驱动件25,立架19大致呈U型,第五驱动件25为驱动气缸,立架19上还装设有轨道,第二板体18滑动连接在轨道上,第五驱动件25的活塞杆与第二板体18连接,第五驱动件25用于驱动第二板体18左右移动。利用第五驱动件25驱动第二板体18沿立架19左右滑动,进而调整容料板4与吸取件3在水平面内的位置,便于吸取件3吸取继电器的外壳。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