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性连接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性连接两个电子元件的导电端子。
背景技术:
:一般的电子产品都是通过导电端子来实现两个电子元件之间的电性连接,通常两个电子元件中:一个为电路板,其上焊接所述导电端子,另一个电子元件上具有导接部,所述导接部抵压接触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从而实现两个电子元件之间的电性连接。在利用导电端子来实现电性连接的领域中,目前已经出现了各种结构的导电端子。现有技术中较为普遍的导电端子的结构为: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呈平板状,用于焊接固定至一个电子元件(电路板)上,还包括从所述基板的两侧分别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侧壁及从所述基板的后端向上再向前弯折延伸形成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包括自所述基板后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竖直段及自所述竖直段的顶端向前弯折形成的弹性段,所述弹性段位于所述基板的上方,所述弹性段弯折形成有位于两所述侧壁之间并向上超出两所述侧壁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用于与另一电子元件上的导接部接触,从而实现两个电子元件之间的电性连接。现有这种结构的导电端子,当另一电子元件上的导接部抵压接触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时,所述弹性臂的弹性段会受力向下位移,于此同时,所述弹性臂的竖直段整体向前倾斜,由于所述弹性臂的竖直段整体向前倾斜,因此会导致所述弹性段的弹性抵持力变小,使得位于所述弹性段上的所述接触部向上抵顶接触所述导接部的接触力不够,从而导致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导接部的接触不稳定,进而影响两个电子元件之间的电性连接。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型的导电端子来克服上述缺陷。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导电端子,在电子元件的导接部抵压接触其接触部时,能有效防止其竖直段整体向前倾斜,使得其弹性段上的接触部具有足够的接触力向上顶抵接触所述电子元件的导接部,从而使两者之间接触稳定。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自所述基板后端弯折延伸形成的弹性臂,以及自所述基板两侧分别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侧壁;所述弹性臂包括自所述基板后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竖直段及自所述竖直段的顶端向前弯折延伸形成的弹性段,所述弹性段位于所述基板上方,所述弹性段弯折形成有位于两所述侧壁之间并向上超出两所述侧壁的接触部;两所述侧壁的后端分别向后延伸形成有抵持臂,所述抵持臂用于抵撑所述竖直段的前表面。进一步地,所述基板包括位于前端的平板段和位于后端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具有拱起部,两所述侧壁分别自所述平板段的两侧向上弯折延伸形成。进一步地,所述平板段与所述连接段连接处的两侧分别具有凹口。进一步地,所述抵持臂的前端与所述侧壁连接,所述抵持臂的后端弯折形成有平面部,所述抵持臂通过所述平面部抵撑所述竖直段的前表面。进一步地,所述抵持臂呈L型。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段的两侧分别设有翼部,两所述侧壁分别具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翼部的宽度,所述翼部凸伸入所述开口被所述开口的顶边预压并且能够在所述开口内上下位移。进一步地,所述开口的前边缘自下而上向后倾斜。进一步地,所述抵持臂用于抵撑所述竖直段的前表面偏上方的位置。进一步地,所述接触部是由所述弹性段的前端部分向后向上弯折,到达最高点时再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弹性段的末端位于两所述侧壁形成的保护空间内。具体地,当所述接触部受压向下运动时,所述弹性臂的弹性段向下位移,所述抵持臂对所述竖直段的前表面施加一向后的支撑力,防止所述竖直段整体向前倾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通过在两所述侧壁的后端分别向后延伸形成有抵持臂,所述抵持臂用于抵撑所述竖直段的前表面,当电子元件的导接部抵压接触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时,所述弹性臂的弹性段向下位移,所述抵持臂对所述竖直段的前表面施加一向后的支撑力,防止所述竖直段整体向前倾斜,使得所述弹性段上的接触部具有足够的接触力向上顶抵接触所述电子元件的导接部,从而使两者之间接触稳定,结构简单,制造简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受压前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受压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基板1平板段11连接段12拱起部121凹口13竖直段21弹性段22接触部221翼部222末端223侧壁3抵持臂31平面部311开口32前边缘321【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是由一金属板材一体冲压弯折形成,所述导电包括基板1、自所述基板1后端弯折延伸形成的弹性臂,以及自所述基板1两侧分别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侧壁3;所述基板1用于焊接固定至电路板等电子元件上,所述弹性臂包括自所述基板1后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竖直段21及自所述竖直段21的顶端向前弯折延伸形成的弹性段22,所述弹性段22位于所述基板1上方,所述弹性段22弯折形成有位于两所述侧壁3之间并向上超出两所述侧壁3的接触部221;两所述侧壁3的后端分别向后延伸形成有抵持臂31,所述抵持臂31用于抵撑所述竖直段21的前表面,当另一电子元件的导接部抵压接触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21时(即所述接触部221受压向下运动时),所述弹性臂的弹性段22向下位移,所述抵持臂31对所述竖直段21的前表面施加一向后的支撑力,防止所述竖直段21整体向前倾斜,使得所述弹性段22上的接触部221具有足够的接触力向上顶抵接触所述电子元件的导接部,从而使两者之间接触稳定。请参阅图2、图3及图4,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基板1包括位于前端的平板段11和位于后端的连接段12,所述连接段12连接所述平板段11和所述竖直段21,所述连接段12具有拱起部121,所述平板段11与所述连接段12连接处的两侧分别具有凹口13,通过设置所述拱起部121和所述凹口13,在将所述基板1焊接固定至电路板等电子元件上时,能够有效增强焊锡与所述基板1之间的结合力,使得所述基板1更稳固地焊接至电路板等电子元件;两所述侧壁3是分别自所述平板段11的两侧向上弯折延伸形成,每一所述侧壁3的后端与所述竖直段21之间隔开有一定距离,所述抵持臂31呈L型,位于所述侧壁3与所述竖直段21之间隔开的距离内,所述抵持臂31的前端与所述侧壁3连接,所述抵持臂31的后端弯折形成有平面部311,所述平面部311与所述竖直段21之间具有一点点间隙,在另一电子元件的导接部抵压接触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21之前,所述平面部311并未接触到所述竖直段21的前表面;在另一电子元件的导接部抵压接触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21时,所述抵持臂31通过所述平面部311抵撑所述竖直段21的前表面,对所述竖直段21施加一向后的支撑力,从而防止所述竖直段21整体向前倾斜;所述抵持臂31具体为抵撑所述竖直段21的前表面偏上方的位置。请参阅图1及图3,所述弹性段22的两侧还分别设有翼部222,两所述侧壁3还分别具有开口32,所述开口32的宽度大于所述翼部222的宽度,所述翼部222凸伸入所述开口32并被所述开口32的顶边预压,请参阅图4,当另一电子元件的导接部抵压接触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21向下运动时,所述弹性段22向下位移,所述翼部222在所述开口32内向下移动,当另一电子元件的导接部与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21分开时,所述弹性段22恢复原位,所述翼部222也向上移动至所述开口32的顶边并被其预压;所述开口32的前边缘321自下而上向后倾斜,如此设计,可保证所述翼部222在所述开口32内移动顺畅,防止所述开口32的前边缘321阻挡到所述翼部222;具体地,所述接触部221是由所述弹性段22的前端部分向后向上弯折,到达最高点时再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弹性段22的末端223位于两所述侧壁3形成的保护空间内,被两所述侧壁3保护,如此设计,可防止异物勾持到所述弹性段的末端223而造成所述导电端子被损坏。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通过在两所述侧壁3的后端分别向后延伸形成有抵持臂31,所述抵持臂31用于抵撑所述竖直段21的前表面,当电子元件的导接部抵压接触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21时,所述弹性臂的弹性段22向下位移,所述抵持臂31对所述竖直段21的前表面施加一向后的支撑力,防止所述竖直段21整体向前倾斜,使得所述弹性段22上的接触部221具有足够的接触力向上顶抵接触所述电子元件的导接部,从而使两者之间接触稳定,结构简单,制造简便。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举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当可做些许的变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专利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当前第1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