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真空注液机及其锂离子电池注液头结构。
背景技术:
圆柱形偏心注液孔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制备过程中需经过注液工序,此工序的目的是使电解液充分的与电芯接触。由于圆柱形铝壳锂离子动力电池注液口较小,为达到更好的注液效果,需要在注液时进行加压。
而原有注液头仅为圆筒形的中空通道结构,中间孔洞较大,注液孔直接与整个电池上盖板接通,导致注液后电解液残留在整个盖板表面,造成电解液的浪费现象很严重;另外,电解液也会残留在盖板中心区域处的铆钉上及铆钉边缘,当此残留的电解液与空气中水分接触后,会反应生成氢氟酸,对上盖板铆钉表面的镀镍层造成一定的腐蚀,使得电芯在后续的制成及使用过程中铆钉表面会出现生锈的现象,造成外观不良甚至无法使用等严重的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现有锂离子电池注液头在注液时电解液容易被浪费,且电解液容易残留和腐蚀电池上盖板上的铆钉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注液头结构,该注液头包括注液头本体和密封设置在所述注液头本体的出液口内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上开设有隔离槽和通向所述注液头本体内的注液腔的注液通道;当所述密封件与电池上盖板抵触时,所述注液通道连通所述注液腔与电池上盖板上的注液孔,所述隔离槽罩设在电池上盖板上的铆钉外。
优选的,注液头本体的注液口内周向开设有环形槽,密封件外周向延伸设有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嵌设在所述环形槽内。
优选的,所述注液通道为在所述密封件上周向开设的环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注液通道的内壁与外壁之间连接有多个第一固定梁。
优选的,所述注液头本体的外壁上开设有用于与注液机卡接的卡槽。
优选的,所述隔离槽通过通气孔与外界连通。
优选的,所述通气孔包括设置在所述注液头本体内的第一通气道和设置在所述密封件上、通向所述隔离槽的第二通气道,当所述密封件密封设置在所述注液头本体的出液口内时,所述第一通气道与所述第二通气道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气道与所述第二通气道之前为锥面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气道与注液腔的内壁之间连接有多个第二固定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真空注液机,该注液机包括如上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注液头结构。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真空注液机及其锂离子电池注液头结构,通过在该注液头本体的出液口处增设一个密封件,利用该密封件上的注液通道将电池上盖板上的注液孔与注液头本体内的注液腔连通,同时利用该密封件上的隔离槽将电池上盖板上的铆钉相对于注液通道隔开,在电解液由注液腔注入到电池的过程中,电解液并不会泄漏到注液通道之外,因此在注液完毕后不会大量残留在电池上盖板上,避免造成浪费;同时也不会进入到隔离槽中而与铆钉接触而造成对铆钉的腐蚀,最终提高了注液质量,使注液操作更加高效、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锂离子电池注液头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锂离子电池注液头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套筒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衬套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衬套的仰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件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件的仰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锂离子电池注液头结构与电池上盖板配合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注液头本体;2、套筒;3、衬套;4、密封件;5、卡槽;6、环形槽;8、第一通气道;9、锥形扩口;11、锥形体;12、第二通气道;13、定位凸台;14、注液通道;15、弧形通道;16、电池上盖板;17、注液孔;18、注液腔;19、第二固定梁;20、第一固定梁;21、铆钉;22、隔离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结合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注液头结构,包括注液头本体1和密封件4;注液头本体1可由分体式的套筒2和衬套3组成,套筒2为中空的筒状结构,套筒2的底端的直径较其顶端的直径大;衬套3可采用聚四氟材质制成,大体也是圆筒状结构,外径与套筒2的底端的内径相适应,通过过盈配合插接在套筒2的底端,由此,套筒2和衬套3所限定出的内部空间便形成了注液头本体1的注液腔18,衬套3的底端的开口便成为了该注液腔18的出液口;密封件4可以由氟橡胶材质制成,其形状和尺寸大体与衬套3的内壁的形状和尺寸相适应;如图3所示,套筒2的内壁上周向开设有环形槽6,密封件4外周向延伸设有定位凸台13,该定位凸台13嵌设在环形槽6内,以使密封件4与衬套3的内壁形成密封接触,且部分密封件4由套筒2的底端露出,用于与电池上盖板16压紧抵触配合。
再结合图6至图8所示,密封件4的外侧面上还开设有隔离槽22和通向注液头本体1内的注液腔18的注液通道14;当密封件4与电池上盖板16抵触时,注液通道14的底端紧贴于电池上盖板16的顶面、并将电池上盖板16上的注液孔17罩设在其中,从而将注液腔18与电池上盖板16上的注液孔17连通,以使注液腔18内的电解液注入到电池中;隔离槽22的槽口也紧贴于电池上盖板16的顶面、并罩设在电池上盖板16上的铆钉21之外,从而将铆钉21圈设在一个与注液通道14相互隔绝的空间内。在电解液由注液腔18注入到电池的过程中,电解液并不会泄漏到注液通道14之外,因此在注液完毕后不会大量残留在电池上盖板16上,避免造成浪费;同时也不会进入到隔离槽22中而与铆钉21接触而造成对铆钉21的腐蚀,最终提高了注液质量,使注液操作更加高效、简单。
其中,注液通道14优选为在密封件4上周向开设的环形结构,即,该注液通道14的截面为环形结构,因此,对于应用较为广泛的偏心式注液孔电池,即便密封件4与电池上盖板16之间发生相对旋转,电池上盖板16上偏心设置的注液孔17都始终与该注液通道14连通,也就是说,在密封件4与电池上盖板16相互压紧的操作中,无需考虑注液孔17是否与注液通道14相对的问题,方便了操作。另外,还可以在电池的上盖板上圆周阵列多个注液孔17,多个注液孔17阵列的圆周与环形的注液通道14相对,这样同样无需考虑注液孔17是否与注液通道14相对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高电解液注入流量,从而提高注液效率。
当然,电池上盖板16上的注液孔17也并不止局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偏心设置方式,也有将注液孔17设置在电池上盖板16中心的形式,对此,本实用新型的注液通道14和隔离槽22的位置设置也可以与注液孔17和铆钉21的位置相对应,只要实现注液通道14能够连通注液腔与电池上盖板上的注液孔,隔离槽罩设在电池上盖板上的铆钉外即可。
进一步的,由于环形的注液通道14会将密封件4分割为内环和外环两部分,因此,在环形的注液通道14的内壁与外壁之间优选还连接有多个第一固定梁20,多个第一固定梁20圆柱均布,从而将密封件4的内环部分和外环部分牢固的连接为一个整体,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固定梁20之间的弧形通道15用于使电解液通过。
另外,隔离槽22优选通过通气孔与外界连通,由于该通气孔的存在,当密封件4与电池上盖板16压紧、隔离槽22的内部空间因压缩变形而缩小时,隔离槽22内部的气体可通过该通气孔排出,因此不会因在隔离槽22内形成高压气体而影响隔离槽22与电池上盖板16之间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的,该通气孔包括设置在注液头本体1内的第一通气道8和设置在密封件4上、通向隔离槽22的第二通气道12,当密封件4密封设置在注液头本体1的出液口内时,第一通气道8与第二通气道12连通。而且,第一通气道8与第二通气道12之间为锥面接触,比如,可以将第一通气道8的底端设置为扩口状的锥形结构,即锥形扩口12,同时将第二通气道12所处的部分密封件4设置为锥形体11,而该第二通气道12则开设于该锥状体的中心,当锥状体与第二通气道12底端的锥形扩口9相接触时,二者之间的锥面接触会自然地发生导向,最终形成紧密接触,且第二通气道12的顶端会移动至与第一通气道8的底端正对的位置,使第一通气道8与第二通气道12形成紧密衔接。
第一通气道8优选通过多个第二固定梁19与注液腔18的内壁连接,多个第二固定梁19圆周均布,用于对第一通气道8形成稳定的支撑,以保证其在与第二通气道12紧密接触时不发生变形。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真空注液机,该锂离子电池真空注液机包括如上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注液头结构,在注液头本体的外壁优选开设有卡槽5,通过该卡槽5与注液机的机头形成快插结构。在注液前,注液机头定量称取电解液,注入到注液腔18体,然后将整体注液支架移至加压釜内进行抽真空,将电芯内部气体抽出,此时电解液会缓慢进入电芯内部,抽真空结束后进行加压,将剩余电解液全部压入电芯内部,并通过加压使得电解液能够更好的浸润电芯内部极片及隔膜。注液完后降低压力,将注液机注液支架连带电池整体移出加压釜,然后将带新型锂离子电池注液头的注液机支架上盖板升起并去下电池,完成注液,为增加注液效率注液机支架可设计成并联结构,具体并联数量可根据加压釜的大小进行调整。通过对原有注液头的结构进行修改,增加的密封件的结构,从而提高了整机的注液质量、减少了电解液的浪费以及解决了原有注液头结构造成的铆钉生锈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