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短路的问题,而在继电器的使用过程中,短路可能会造成负载电流过大或电路烧结等问题,从而使产品丧失功能,造成使用的故障。
同时,在现有方案中,保险丝或者其他过载保护装置设置在继电器中,当保险丝熔断时,断开的保险丝之间会产生拉弧现象;由于电弧的存在,会造成保险丝或过载保护装置不能够及时的被断开,使得继电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容易烧结、丧失功能、减少寿命的问题。更进一步,在保险丝断开后,如果电流过大;即使保险丝之间的电弧被控制,但是两个静触点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拉弧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继电器,降低或避免了由于负载电流过高或电路短路可能引起的安全隐患并解决保险丝拉弧或者静触点之间的拉弧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相互绝缘的第一静触点和第二静触点;动触桥,所述动触桥包括驱动部、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第一绝缘腔,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静触点对应,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静触点对应,所述第一绝缘腔设置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驱动部之间,所述第一绝缘腔电隔离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驱动部,所述第一绝缘腔内设置有第一保险丝,所述第一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一保险丝和所述驱动部电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驱动部电连接,所述动触桥在导通位置和断开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动触桥位于所述导通位置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静触点接触且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静触点接触用于使所述第一静触点与所述第二静触点电导通,所述动触桥位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静触点分离且所述第二接触部和第二静触点分离以使所述第一静触点与所述第二静触点相互断开电导通;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动触桥相连以驱动所述动触桥在所述导通位置和所述断开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保险丝实现了过载保护以及短路保护的作用,以提高具有该继电器的电路系统的安全性,避免由于过流或短路引起的火灾等。在第一绝缘腔 内设置第一保险丝,第一保险丝熔断时,能够很好的控制其拉弧现象。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继电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有利地,所述第一绝缘腔为中空的陶瓷腔,且所述第一绝缘腔的一端由所述驱动部封闭且另一端由所述第一接触部封闭。
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腔的第一端端面上形成有第一缺口,所述驱动部的一端的端面上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一缺口对应,所述第一绝缘腔的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驱动部上设置有第一凸台的端面的形状互补并相互扣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腔的第二端端面上形成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端面上设有向外凸出并与所述第二缺口对应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一绝缘腔的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设有第一凸台的端面的形状互补并相互扣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驱动部直接相连并电导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驱动部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腔,所述第二绝缘腔电隔离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驱动部;所述第二绝缘腔内设置有第二保险丝,所述第二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二保险丝和所述驱动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绝缘腔为中空的陶瓷腔,且所述第二绝缘腔的一端由所述驱动部封闭且另一端由所述第二接触部封闭。
有利地,所述第二绝缘腔的第一端端面上形成有第三缺口,所述驱动部的另一端的端面上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三凸台,所述第三凸台与所述第三缺口对应,所述第二绝缘腔的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驱动部上设置有第三凸台的端面的形状互补并相互扣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绝缘腔的第二端端面上形成有第四缺口,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端面上设有向外凸出并与所述第四缺口对应的第四凸台,所述第二绝缘腔的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上设有第四凸台的端面的形状互补并相互扣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关于所述驱动部对称布置,所述第一绝缘腔和所述第二绝缘腔关于所述驱动部对称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上表面均高于所述驱动部的上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动触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腔内填充有石英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腔上设有注砂孔,且所述第一绝缘腔上设有用于封闭所述注砂孔的封闭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包括:陶瓷壳体,所述陶瓷壳体的底部敞开;托板,所述托板设在所述陶瓷壳体下面以封闭所述陶瓷壳体底部;连接台,所述连接台分别与所述陶瓷壳体和所述托板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内填充有氢气或氦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机壳底部,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连杆,所述连杆的上端与所述动触桥相连,且所述连杆的下端向下穿出所述机壳,其中,所述连杆上端的外周套设有间隔开所述连杆和所述动触桥的绝缘护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剖视图,其中,所述动触桥位于所述断开位置。
图2是图1中圈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图1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剖视图,其中,所述动触桥位于所述导通位置。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局部零件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动触桥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局部零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剖视图,其中,所述动触桥位于所述断开位置。
附图标记:
继电器100,
机壳1,第一静触点11,第二静触点12,壳体101,托板102,连接台103,空腔104
动触桥2,第一接触部21,第二接触部22,绝缘腔23,第一绝缘腔231,第二绝缘腔232,挡墙233,驱动部24,第一缺口201,第一凸台202,第二缺口203,第二凸台204,第三缺口205,第三凸台206,第四缺口207,第四凸台208,
保险丝3,第一保险丝31,第二保险丝32,
驱动装置4,套筒41,限位柱42,铁芯43,连杆44,复位弹簧45,绝缘护套46,缓冲弹簧47,卡簧48,垫圈49,上绝缘罩461,下绝缘罩46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相关技术的继电器中,由于没有过载保护装置,在继电器吸合时,一旦负载电流过大或电路发生短路容易导致烧结,使产品丧失功能,发生危险。另外,上述技术中没有灭弧 装置,拉弧时间长,产品使用寿命短。为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继电器,安全性和稳定性较高。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100。
结合图1至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100,包括:机壳1、动触桥2以及驱动装置4。
具体而言,机壳1上设有相互绝缘的第一静触点11和第二静触点12。动触桥2在导通位置和断开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机壳1内。
动触桥2包括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其中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分别与第一静触点11和第二静触点12对应,或者说,第一接触部21与第一静触点11对应,且第二接触部22与第二静触点12对应,两个接触部相互间隔开并相互绝缘,
动触桥2还包括绝缘腔23,绝缘腔23内设有保险丝3,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通过保险丝3电连接。换句话说说,在没有连接保险丝3时,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之间是相互绝缘的,设置了保险丝3后,通过保险丝3将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电导通。
动触桥2在导通位置和断开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机壳1内。其中,如图3所示,动触桥2位于导通位置时,第一接触部21与第一静触点11对接,且第二接触部22与第二静触点12对接,由于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电连接(通过保险丝3),此时第一静触点11和第二静触点12电导通,也可以说通过保险丝3将两个静触点电导通;如图1所示,动触桥2位于断开位置时,第一接触部21和第一静触点11分离,第二接触部22与第二静触点12分离,由于两个静触点之间本身是相互绝缘的,而且没有通过动触桥将这两个静触点连接到一起,因此,第一静触点11和第二静触点12相互断开电导通。
在继电器100的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电流过载或短路等问题时,第一保险丝31断开,从而使两个静触点之间的电连接断开,使继电器100处于断开状态,从而断开电路。
另外,驱动装置4与动触桥2相连,驱动装置4驱动动触桥4在所述导通位置和所述断开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100,由于设置了保险丝3,通过保险丝3实现了过载保护以及短路保护的作用,以提高具有该继电器100的电路系统的安全性,避免由于过流或短路引起的火灾等。在绝缘腔内的保险丝,熔断时,能够很好的控制其拉弧现象。
另外,绝缘腔23上设置了挡墙,挡墙从绝缘腔23上向上延伸,且挡墙间隔开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之间,在绝缘腔上设置有挡墙,不仅能够隔离保险丝熔断时的电弧,而且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静触点之间的拉弧现象。
本实用新型使用保险丝3进行过载保护,有效的避免了负载电流过高或电路短路造成的危险。
本申请中将保险丝3集成在绝缘腔23内,方便保险丝3的更换以及继电器100的维护,便于继电器100以及具有该继电器100的电路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结合图3至图6,动触桥2包括驱动部24,绝缘腔间隔在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中的至少一个与驱动部24之间,也就是说,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中的至少一个与驱动部24间隔开并由内置有保险丝3的绝缘腔23连接在一起。其中保险丝3与驱动部24电连接,通过保险丝3和驱动部24实现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之间的电导通。
因此,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绝缘腔23,将驱动部24与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中的至少一个隔离,然后再通过保险丝实现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之间的电导通。
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动触桥2包括驱动部24、第一接触部21、第二接触部22和第一绝缘腔231,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一静触点11对应,所述第二接触部22与所述第二静触点12对应,所述第一绝缘腔231设置在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驱动部24之间,所述第一绝缘腔231电隔离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驱动部24,所述第一绝缘腔231内设置有第一保险丝31,所述第一接触部21通过所述第一保险丝31和所述驱动部24电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22与所述驱动部24电连接;所述动触桥2在导通位置和断开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所述机壳1内,所述动触桥2位于所述导通位置时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一静触点11接触且所述第二接触部22与所述第二静触点12接触用于使所述第一静触点11与所述第二静触点12电导通,所述动触桥2位于所述断开位置时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第一静触点11分离且所述第二接触部22和第二静触点12分离以使所述第一静触点11与所述第二静触点12相互断开电导通。
更进一步,所述第二接触部22与所述驱动部24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腔232,所述第二绝缘腔232电隔离所述第二接触部22和所述驱动部24;所述第二绝缘腔232内设置有第二保险丝32,所述第二接触部22通过所述第二保险丝232和所述驱动部24电连接。
此时,同样在第二接触部22与驱动部24之间设置绝缘腔23(具体为第二绝缘腔232),以在第二接触部22和驱动部24之间设置保险丝3(具体为第二保险丝32),进一步提高继电器的安全性。
优选地,在绝缘腔23(具体的为第一绝缘腔231或第二绝缘腔232)内填充有石英砂,通过石英砂灭弧,提高继电器的安全性能。
为了方便向绝缘腔23内注入石英砂,本实用新型在绝缘腔23(具体为第一绝缘腔231或第二绝缘腔232)上设置了注砂孔,通过注砂孔,可以向绝缘腔23内注入石英砂,另外,可以通过封闭件来封闭注砂孔,以避免石英砂泄露。
优选地,挡墙233为一个或多个,且挡墙233为多个时,多个挡墙233可以设置成沿从第一接触部21到第二接触部22的方向上间隔布置。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的方式描述驱动部24、绝缘腔23、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之间的连接关系。
结合图4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继电器100包括:机壳1、动触桥2以及驱动装置4。
机壳1上设有相互绝缘的第一静触点11和第二静触点12。
动触桥2包括驱动部24、第一接触部21、第二接触部22和绝缘腔23,第一接触部21与第一静触点11对应,且第二接触部22与第二静触点12对应。绝缘腔23内置有保险丝3。
其中,绝缘腔23包括第一绝缘腔231,保险丝包括第一保险丝31,第一绝缘腔231设置在第一接触部21和驱动部24之间,第一绝缘腔231分别与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驱动部24相连,通过第一绝缘腔231隔开第一接触部21和驱动部24,第一绝缘腔231电隔离第一接触部21和驱动部24,第一绝缘腔231内设置第一保险丝31,第一接触部21通过第一保险丝31和驱动部24电连接,第二接触部22与驱动部24电连接。
动触桥2在导通位置和断开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机壳1内。其中,如图3所示,动触桥2位于导通位置时,第一接触部21与第一静触点11对接,且第二接触部22与第二静触点12对接,由于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电连接(通过保险丝3),此时第一静触点11和第二静触点12电导通,也可以说通过保险丝3将两个静触点电导通;如图1所示,动触桥2位于断开位置时,第一接触部21和第一静触点11分离,第二接触部22与第二静触点12分离,由于两个静触点之间本身是相互绝缘的,而且没有通过动触桥将这两个静触点连接到一起,因此,第一静触点11和第二静触点12相互断开电导通。驱动装置4与动触桥2相连,驱动装置4驱动动触桥4在所述导通位置和所述断开位置之间移动。
第一保险丝31分别与第一接触部21和驱动部24相连,第一保险丝31电导通第一接触部21和驱动部24,从而实现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之间的电导通。
优选地,第一绝缘腔231分别与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驱动部24相连,通过第一绝缘腔231隔开第一接触部21和驱动部24,从而实现通过第一绝缘腔231电隔离第一接触部21和驱动部24,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100,由于设置了第一保险丝31,通过第一保险丝31实现了过载保护以及短路保护的作用,以提高具有该继电器100的电路系统的安全性,避免由于过流或短路引起的火灾等。在第一绝缘腔内的第一保险丝熔断时,能够很好的控制其拉弧现象。
为了使得两个接触部之间相互绝缘,可以在第一绝缘腔231表面涂覆绝缘层;也可以在第一接触部21与第一绝缘腔231之间设置绝缘件。
优选的,可以将第一绝缘腔231设置成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可以将第一绝缘腔231 设置成中空的陶瓷腔体。
进一步地,参照图4和图6,第一绝缘腔231设置成两端敞开的中空腔体,将第一接触部21和驱动部24分别连接在第一绝缘腔231的两端,通过第一接触部21封闭第一绝缘腔231的一端,且驱动部24封闭第一绝缘腔231的另一端,另外,第一保险丝31可以安装在第一绝缘腔231内部,由于第一绝缘腔231的两端敞开,因此,可以方便保险丝连接第一接触部21和驱动部24。
另外,如图4,第一接触部21和驱动部24分别封闭第一绝缘腔231的两端,在第一绝缘腔231内限定出一个封闭的腔。第一绝缘腔231内容纳第一保险丝31,从而对第一保险丝31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第一保险丝31熔断时,避免了熔断的第一保险丝31散落产生安全隐患,从而提高了继电器100的安全性能。
结合图4至图6,第一绝缘腔231的第一端(参照图6中第一绝缘腔231的右端)的端面上形成第一缺口201,驱动部24的一端(参照图6中驱动部24的左端)端面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凸台202,第一凸台202与第一缺口201对应,第一绝缘腔231的第一端端面与驱动部24一端的端面形状互补并相互扣合,其中第一凸台202与第一缺口201配合。在将第一绝缘腔231与驱动部24相连时,可以通过第一缺口201和第一凸台202的配合实现第一绝缘腔231相对于驱动部24的定位,以方便将第一绝缘腔231安装在驱动部24上,提高第一绝缘腔231以及第一接触部21的安装效率和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表面互补是指:两个表面贴合到一起时,一个表面上设置了凸起,则另外一个表面上对应地设置了缺口。具体而言,第一绝缘腔231的第一端端面与驱动部24一端的端面形状互补,是指:第一绝缘腔231上设置了第一缺口201,驱动部24上与第一缺口201对应的地方设置了第一凸台202,第一缺口201和第一凸台202的形状相同,在装配时,第一凸台202配合在第一缺口201内,从而使得第一绝缘腔231的第一段端面与驱动部24的一端端面贴合到一起,实现第一缺口201和第一凸台202的扣合。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绝缘腔231的第一端面具有第一缺口201,则第一绝缘腔231的第一端面上必然形成有一个凸起的结构(相对于第一缺口201而言),而第一绝缘腔231的第一端端面与驱动部24一端的端面形状互补还包括,驱动部24上与第一绝缘腔231对应的端面上也形成有与这个凸起结构对应的缺口结构(相对于第一凸台202而言)。下文中关于两个端面的形状互补并扣合的解释可以参照上述描述。
结合图4和图6,第一绝缘腔231的第二端(参照图6中第一绝缘腔231的左端)的端面上形成第二缺口203,第一接触部21的一端端面(参照图6中第一接触部21的右端面)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凸台204,第二凸台204与第二缺口203对应,第一绝缘腔231的第二端(参照图6中第一绝缘腔231的左端面)端面与第一接触部21一端的端面形状互补并相互扣合,其中第二凸台204与第二缺口203配合。在将第一绝缘腔231与第一接触部21相连时,可以通过第二凸台204和第二缺口203的配合实现第一绝缘腔231相对于第一 接触部21的定位,以方便将第一接触部21安装在第一绝缘腔231上,提高第一绝缘腔231以及第一接触部21的安装效率和稳定性。
优选的,第一接触部21与第一绝缘腔231焊接,第一绝缘腔231与驱动部24焊接,使得第一接触部21与驱动部24之间连接稳定,连接的强度高,从而提高继电器的稳定性。
另外,可以在第一绝缘腔231上设置金属层,在将第一绝缘腔231分别连接第一接触部21和驱动部24时,第一接触部21可以与第一绝缘腔231稳定的焊接,且第一绝缘腔231可以与驱动部24稳定地焊接。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继电器100的灭弧效果,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绝缘腔231内填充有石英砂(未示出)。通过石英砂灭弧,避免了由于产生电弧导致的安全隐患,减少了保险丝3熔断时拉弧不开对产品安全造成的影响。
有利地,第一绝缘腔231上还设有注砂孔以及封闭件(图中未示出),通过封闭件可以封闭或打开注砂孔,且第一绝缘腔231内填充有石英砂。
在本实用新型的而一些实施例中,继电器100还包括沿周向设置的磁铁(未示出)。通过磁铁可以起到灭弧的作用。
结合图7,第一绝缘腔231上设有向上延伸的挡墙233,第一绝缘腔231上的挡墙233间隔在第一接触部21和驱动部24之间,可以增加动触点与驱动部24的爬电距离,防止继电器动作过程中铜屑导通动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保险丝熔断后继电器依然导通。
优选地,参照图7,在动触桥2位于导通位置时,挡墙233位于第一静触点11和第二静触点12之间。
另外,本实用新型可以仅将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中的一个与驱动部24之间通过保险丝导通,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中的另一个则直接与驱动部24连接在一起实现电导通。
当然,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将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均与驱动部24之间通过保险丝导通。
具体而言,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继电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可以将第二接触部设置成与第一接触部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参照图4,绝缘腔23还包括第二绝缘腔232,保险丝3还包括第二保险丝32。第二绝缘腔232设在第二接触部22与驱动部24之间,第二绝缘腔232电隔离第二接触部22和驱动部24,第二绝缘腔232内设有第二保险丝32,且第二保险丝32分别与第二接触部22和驱动部24相连,第二保险丝32电导通第二接触部22和驱动部24,从而实现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之间的电导通。
为了使得两个接触部之间相互绝缘,可以在第二绝缘腔232表面涂覆绝缘层;也可以在第二接触部22与第二绝缘腔232之间设置绝缘件。
优选的,可以将第二绝缘腔232设置成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可以将第二绝缘腔232 设置成中空的陶瓷腔体。
进一步地,参照图4和图6,第二绝缘腔232设置成两端敞开的中空腔体,将第二接触部22和驱动部24分别连接在第二绝缘腔232的两端,通过第二接触部22封闭第二绝缘腔232的一端,且驱动部24封闭第二绝缘腔232的另一端,另外,第二保险丝32可以安装在第二绝缘腔232内部,由于第二绝缘腔232的两端敞开,因此,可以方便保险丝连接第二接触部22和驱动部24。
另外,第二接触部22和驱动部24分别封闭第二绝缘腔232的两端,在第二绝缘腔232内限定出一个封闭的腔。第二绝缘腔232内容纳第二保险丝32,从而对第二保险丝3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第二保险丝32熔断时,避免了熔断的第二保险丝32散落产生安全隐患,从而提高了继电器100的安全性能。
结合图4至图6,第二绝缘腔232的第一端(参照图6中第二绝缘腔232的左端)的端面上形成第三缺口205,驱动部24的另一端(参照图6中驱动部24的右端)端面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三凸台206,第三凸台206与第三缺口205对应,第二绝缘腔232的第一端端面与驱动部24一端的端面形状互补并相互扣合,其中第三缺口205与第三凸台206配合。在将第二绝缘腔232与驱动部24相连时,可以通过第三缺口205和第三凸台206的配合实现第二绝缘腔232相对于驱动部24的定位,以方便将第二绝缘腔232安装在驱动部24上,提高第二绝缘腔232以及第二接触部22的安装效率和稳定性。
结合图4和图6,第二绝缘腔232的第二端(参照图6中第一绝缘腔231的右端)的端面上形成第四缺口207,第二接触部22的一端端面(参照图6中第二接触部22的左端面)设有向外凸出的第四凸台208,第四凸台208与第四缺口207对应,第二绝缘腔232的第二端端面与第二接触部22一端的端面形状互补并相互扣合,其中第四凸台208与第四缺口207配合。在将第二绝缘腔232与第二接触部22相连时,可以通过第四凸台208和第四缺口207的配合实现第二静触点12相对于第二绝缘腔232的定位,以方便将第二接触部22安装在第二绝缘腔232上,提高第二绝缘腔232以及第二接触部22的安装效率和稳定性。
优选的,第二接触部22与第二绝缘腔232焊接,第二绝缘腔232与驱动部24焊接,使得第二接触部22与驱动部24之间连接稳定,连接的强度高,从而提高继电器的稳定性。
另外,可以在第二绝缘腔232上设置金属层,在将第二绝缘腔232分别连接第二接触部22和驱动部24时,第二接触部22可以与第二绝缘腔232稳定的焊接,且第二绝缘腔232可以与驱动部24稳定地焊接。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继电器100的灭弧效果,本实用新型在第二绝缘腔232内填充有石英砂(未示出)。通过石英砂灭弧,避免了由于产生电弧导致的安全隐患,减少了保险丝3熔断时拉弧不开对产品安全造成的影响。
有利地,第二绝缘腔232上还设有注砂孔以及封闭件(图中未示出),通过封闭件可以 封闭或打开注砂孔,且第一绝缘腔231内填充有石英砂。
在本实用新型的而一些实施例中,继电器100还包括沿周向设置的磁铁(未示出)。通过磁铁可以起到灭弧的作用。
如图7,第二绝缘腔232上设有向上延伸的挡墙233,第二绝缘腔232上的挡墙233间隔在第二接触部22和驱动部24之间,可以增加动触点与驱动部24的爬电距离,防止继电器动作过程中铜屑导通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保险丝熔断后继电器依然导通。
优选地,参照图7,在动触桥2位于导通位置时,挡墙233位于第一静触点11和第二静触点12之间。
另外,第一接触部21可以和第二接触部22布置成关于驱动部24对称,第一绝缘腔231和第二绝缘腔232关于驱动部24对称布置。优选地第一绝缘腔231与第二绝缘腔232具有相同的形状。
换言之,第二绝缘腔232与驱动部24和第二接触部22的连接结构相同。另外,第二绝缘腔232的其它结构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腔231的结构获得,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容易理解的。
进一步地,参照图4,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的上表面均高于驱动部24的上表面,在驱动部24位于导通位置时,由于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的上表面高于驱动部24的上表面,因此可以便于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与对应的静触点对接,从而使得接触部与静触点稳定地对接,提高继电器的稳定性。
另外,在设置有第一绝缘腔231时,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的上表面高于第一绝缘腔231的上表面;在设置有第二绝缘腔232时,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的上表面高于第二绝缘腔232的上表面;在设置有第一绝缘腔231和第二绝缘腔232时,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的上表面高于第一绝缘腔231和第二绝缘腔232的上表面。
另外,为了方便静触点与第一接触部的对接,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了动触点(未示出)。
优选地,在绝缘腔23内填充有石英砂,通过石英砂灭弧,提高继电器的安全性能。
为了方便向绝缘腔23内注入石英砂,本实用新型在绝缘腔23上设置了注砂孔,通过注砂孔,可以向绝缘腔23内注入石英砂,另外,可以通过封闭件来封闭注砂孔,以避免石英砂泄露。
除了通过石英砂实现灭弧以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设置挡墙,在动触桥2位于导通位置时,挡墙位于第一静触点11和第二静触点12之间。
优选地,挡墙为一个或多个,且挡墙为多个时,多个挡墙可以设置成沿从第一接触部21到第二接触部22的方向上间隔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绝缘腔23的上表面与驱动部24的上表面齐平,绝缘腔23的下表面与驱动部24的下表面齐平。
如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包括:壳体101,托板102,连接台103。其中,壳体101的底部敞开,托板102设在壳体101下面以封闭壳体101底部,连接台103分别与壳体101和托板102相连。通过壳体101和托板102的配合,可在壳体101内形成一个密封的空腔104,以避免灰层等进入到机壳1内,同时可以提高用电安全。而且将机壳1分解为壳体101、托板102和连接台103,可以方便动触桥2、驱动装置4等元件的安装。
优选地,由于陶瓷具有较好地强度、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而且还是电的不良导体。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壳体101为陶瓷壳体。提高了机壳1的绝缘性能,以减少安全隐患。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机壳1可以为其他的绝缘材质,本实用新型对机壳1的具体材质不作限定,实际应用中可以适应选择。
进一步地,机壳1内填充有氢气或氦气。通过氢气和氦气,可以形成灭弧气体层,在继电器100开关过程中,通过氢气和氦气快速地灭弧,降低安全隐患。
在充满氢气或氮气的密闭空间里,当保险丝3正常工作产生电弧时,在磁铁的磁场作用下,将电弧拉长,此时通过灭弧栅将电弧分割为段,同时在气体(氢气或氮气)的冷却作用下,能实现快速灭弧,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继电器100的使用安全性。
如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4连接在机壳1底部,驱动装置4包括连杆44,连杆44的上端与动触桥2相连,且连杆44的下端向下穿出机壳1。
为了实现连杆44与动触桥2之间的电隔离,本实用新型在连杆44上端的外周套设有绝缘护套,绝缘护套间隔开连杆44和动触桥2。
进一步地,驱动装置4还包括:套筒41、限位柱42、铁芯43和复位弹簧45。
具体而言,套筒41上端与机壳1相连,限位柱42设在套筒41内的上部并与机壳1相连,铁芯43设在套筒41内的下部并沿上下可移动,连杆44的一端与铁芯43相连且另一端与动触桥2相连,复位弹簧45套在连杆44外侧且两端分别抵压铁芯43和限位柱42。由此,易于通过推动机构实现对继电器100通断的控制,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继电器100的使用性能。
其中,在图1的示例中,复位弹簧45的下端抵压铁芯43,且复位弹簧45的上端抵压限位柱42。由此,在复位弹簧45的作用下,使得推动机构的动作更加平稳且易于实现对继电器100通断的控制。
结合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动触桥2上设有过孔(未示出),连杆44的上端(例如,图1中连杆44的上端)可以穿过过孔,连杆44穿过过孔的端部设有卡簧48和垫圈49,垫圈49能够减小卡簧48的受力且可防止卡簧48脱落,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继电器100的工作稳定性。连杆44的外侧设有缓冲弹簧47,缓冲弹簧47可以用于常推动连杆44使动触桥2压紧卡簧48。由此,可使连杆44的动作更加平缓,还可以改善 继电器100的动作准确性。
其中,缓冲弹簧47的一端与动触桥2相连,且缓冲弹簧47的另一端与连杆44和外壳中的一个相连。
也就是说,结合图1和图2,缓冲弹簧47的一端与动触桥2相连(例如,图1中缓冲弹簧47的上端),缓冲弹簧47的另一端(例如,图1中缓冲弹簧47的下端)与动触桥2相连;也可以是缓冲弹簧47的一端与动触桥2相连(例如,图1中缓冲弹簧47的上端),缓冲弹簧47的另一端(例如,图1中缓冲弹簧47的下端)与机壳1相连;当然还可以是缓冲弹簧47的上端连接机壳1而下端连接动触桥2,此时缓冲弹簧应当常处于拉伸的状态。这样可以提高继电器100的动作平稳性,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过孔的内侧可以设有绝缘护套46,且绝缘护套46可以套设在连杆44的外侧。由此,可以对连杆44进行一定的保护,从而可以保证连杆44动作的准确性以及平稳性,进而提高继电器100的使用性能。
另外,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的绝缘护套包括上绝缘罩461和下绝缘罩462,上绝缘罩461包括第一筒体和位于第一筒体上端的第一凸缘、下绝缘罩462包括第二筒体和位于第二筒体下端的第二凸缘。上绝缘罩的第一筒体插入所述过孔内,且第一凸缘抵在动触桥的上表面,下绝缘罩的第二筒体插入所述过孔内,且第二凸缘抵在动触桥的下表面上,且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嵌套设置在过孔内。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的继电器100,既有电路的过流保护作用,又能够实现断路器的功能。其中短路保护结构由动触点(包括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陶瓷腔(例如第一绝缘腔231和第二绝缘腔232)、保险丝(例如第一保险丝31和第二保险丝32)、动触桥2等零件组成。
陶瓷腔左右表面进行表面金属化处理,将保险丝置于陶瓷腔内,按顺序组装好动触点、陶瓷腔以及动触桥,将其钎焊一体组成图5所示保险丝动触桥,此时在陶瓷腔孔内注入石英砂用止付螺丝(即封闭件)锁紧,动触点高于陶瓷腔表面防止与静触点接触时接触不良。保险丝起到过载保护的作用,石英砂在保险丝熔断时起到灭弧作用,陶瓷腔起到支撑、固定、保护保险丝熔断时飞溅、以及保险丝熔断后上下动触点的绝缘作用。
如图1所示:连杆44上依次装配缓冲弹簧47、下绝缘罩462、动触桥2、上绝缘罩461,最后装配垫圈49,再用卡簧48固定。
如图1所示,装配成组件后装入到推动机构内,连杆44依次装上托板102、限位柱42、复位弹簧45,铁芯43用激光焊接或者螺纹的方式与连杆44固定。此机构释放状态如图1,当继电器推动机构开始工作吸合后如图3,动触桥2和保险丝静触点接触,负载通过保险丝,当负载电流过高或电路发生短路时,继电器外置的灭弧磁铁,腔体内的冷却氢气以及陶瓷腔内的石英砂三重灭弧的作用下,能够迅速灭弧,有效增长产品寿命。两组保险静触点同时作用,更安全的起到保护作用。陶瓷腔表面竖直挡墙可以增加动触点与动触桥的爬 电距离,防止继电器动作过程中铜屑导通动触点与动触桥,保险丝熔断后继电器依然导通。在吸合状态下,上绝缘罩461与下绝缘罩462将连杆44与高压负载端隔离,进而将高低压绝缘,避免低压端元器件的损坏及击穿现象的发生,从而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及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使用保险丝进行过载保护,有效的避免了负载电流过高或电路短路造成的危险。同时继电器外置的灭弧磁铁,腔体内的冷却氢气以及陶瓷环内的石英砂三重灭弧的作用下,能够迅速灭弧,有效增长产品寿命。两组保险丝动触桥同时作用,进而提高了产品的熔断的准确性以及使用的安全性。相比而言,本实用新型将保险丝与继电器相结合,节约了整体使用空间以及成本,将继电器的灭弧机构使用到保险丝上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品质及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使用保险丝进行过载保护,如果有其他形式的保护措施也在本专利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使用到的绝缘环为陶瓷材料的,如果有其它非金属材料同样能固定动触点也在本专利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 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