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器电阻或二极管与端子的连接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990094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继电器电阻或二极管与端子的连接结构的利记博彩app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继电器电阻或二极管与端子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继电器是一种在控制端以很小的电流来驱动一个可以承受很大的电流的开关的通断,以控制车载负载的通断的器件,达到保护汽车内控制端的作用。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车载继电器越来越多,汽车的年产量也越来越多,需要继电器的批量化生产及批量化生产的快速、方便、稳定。

为了消耗继电器工作时线圈电感储存的能量,可以在负载电路中并联电阻,或者在与线圈组件中的线圈相联的端子上并联电阻;由于负载端不同的应用,有可能并联接二极管。通常为了保持其连接稳定性,其安装方式需要先将电阻搭在端子上,然后人工将锡点焊接在端子与电阻的连接处,最后清理锡渣。

所述电阻或二极管连接采用熔锡焊接的安装方式,其存在诸多缺点:安装过程较为复杂,工序较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需要投入专用设备,专门人员,质量及稳定性也不容易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继电器电阻或二极管与端子的连接结构,以实现电阻或二极管与端子快速稳定连接,降低生产成本。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为:

一种继电器电阻或二极管与端子的连接结构,包括端子和电阻或二极管;在端子上设置凹槽,凹槽底部设置为圆弧形,凹槽的开口为缩颈口,电阻或二极管的两端端部设置引出线,引出线置于并限位于该凹槽中。

进一步,端子与继电器的负载电路连接,电阻或二极管与负载电路并联连接。

进一步,端子与继电器的线圈组件连接,电阻或二极管与线圈组件并联连接。

进一步,在凹槽开口的两侧侧壁形成外扩的倒角。

进一步,端子的材质为纯铜。

进一步,凹槽的宽度大于电阻或二极管的两端引出线的直径。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在端子上设置凹槽,凹槽底部设置为圆弧形,凹槽的开口为缩颈口,电阻或二极管的两端端部设置引出线,引出线置于并限位于该凹槽中,使得在不采用熔锡焊接工艺的条件下,实现电阻或二极管与端子快速稳定连接,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于继电器的结构分解图。

标号说明

底座1 端子2

凹槽21 倒角22

电阻或二极管3 引出线31

线圈组件4 工装5

尖角51 压柱52

外壳6 动簧组件7

铁芯8 轭铁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继电器电阻或二极管与端子的连接结构,包括底座1、端子2和电阻或二极管3。

端子2安装在底座1上,在端子2上设置凹槽21,凹槽21底部设置为圆弧形,凹槽21的开口为缩颈口,电阻或二极管3的两端端部设置引出线31,引出线31置于并限位于该凹槽21中。凹槽21的宽度大于电阻或二极管3的两端引出线31的直径。

本实施例中,端子2与继电器的负载电路(图中未示出)连接,电阻或二极管3与负载电路并联连接。

当然,端子2也可以与继电器的线圈组件4连接,线圈组件4安装在底座1上,电阻或二极管3与线圈组件4并联连接。

在凹槽21开口的两侧侧壁形成外扩的倒角22,以便于电阻或二极管3 与端子2 的准确顺利安装,增加电阻或二极管3 安装位置的导向性,提高安装效率。

端子2的材质为纯铜,使其具有一定的导电性能、强度和塑性变形能力。

本实用新型在端子2上设置凹槽21,凹槽21底部设置为圆弧形,凹槽21的开口为缩颈口,电阻或二极管3的两端端部设置引出线31,引出线31置于并限位于该凹槽21中,使得在不采用熔锡焊接工艺的条件下,实现电阻或二极管3与端子2快速稳定连接,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在装配时,使用压头工装5,压头工装5上设有两个尖角51和压柱52,两尖角51分别位于压住52两侧,压柱52挤压电阻或二极管引出线31压入端子2的凹槽21底部,两尖角51挤压端子端子2的凹槽21口部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将电阻或二极管3引出线31包裹住,完成装配,如图3所示。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于继电器时,该继电器主要部件包括线圈组件4、外壳6、动簧组件7、铁芯8及轭铁9。线圈组件4及端子2安装在底座1上,电阻或二极管3的两端引出线31弹性夹持在凹槽21中与负载电路并联,轭铁9 安装在底座1上,铁芯7 插入线圈组件4中,动簧组件6 安装在底座1上,外壳6套在底座1上,便完成继电器成品装配。该继电器通过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阻或二极管安装结构,可以在不采用熔锡焊接的条件下,使电阻或二极管固定在继电器端子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案设计的限制,凡依本案的设计关键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