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燃气表上的部件,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燃气表的防水按钮。
背景技术:
由于现在燃气表的功能越来越多,比如:显示燃气流量、故障指示、远程控制、数据远传和IC卡的控制,要实现这些功能都需要在燃气表中安装相应的电路板来实现,因此在燃气表的表体都安装有一个或多个电路板,并且在燃气表的表盖上需要设置按钮,通过操作按钮控制燃气表上显示屏的显示内容,但是现在一般采用的是在表盖上开孔,在孔内安装一个机械式的按钮,这样当燃气表在户外使用的过程中表盖上的水容易通过按钮与孔之间缝隙进入到燃气表体内,会造成表体内部的腐蚀,并且更严重的会造成安装在表内的多个电路板发生短路和损坏的情况,造成严重的损失,影响燃气表的正常使用,缩短燃气表的使用寿命;现在为了解决按钮防水的问题,在按钮处设有各种防水结构,但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结构复杂,装配工艺性差,防水效果不好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智能燃气表的防水按钮,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燃气表上按钮处的防水效果不理想、防水按钮结构复杂及装配工艺性差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燃气表的防水按钮,包括智能仪表壳体,所述智能仪表壳体内部安装有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触控按键,所述智能仪表壳体的外侧壁上与触控按键相对应处开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处设有安装机构,还包括防水按钮本体,所述防水按钮本体由防水壳体、连 接机构和按键本体组成,所述防水壳体为圆筒体结构,所述按键本体由按键端和触头端组成,所述触头端位于防水壳体的内部,按键端位于防水壳体外部;所述防水壳体靠近触头端的一端的内侧壁通过连接机构与按键本体的侧壁进行连接,所述连接机构与防水壳体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安装腔室,所述安装机构与安装腔室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机构为固定在智能仪表壳体内侧壁上的圆筒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触头端与按键端均为实心的圆柱体结构,所述按键端圆形端面的直径大于触头端圆形端面的直径,所述触头端的一个圆形端面与按键端的一个圆形端面位于同一圆心连接呈一体结构,所述触头端和按键端的连接处形成环形的连接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机构为软性橡胶材料制成的空心锥形圆台结构,所述连接机构直径较大的一端与防水壳体的内侧壁连接,直径较小的一端与连接端面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处还设有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①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智能仪表壳体上设置的安装机构与防水按钮本体上形成的安装腔室相配合,再加上连接机构为软性橡胶材料制成,使得防水按钮本体的柔软性和安装机构的非柔软性的凹凸设计形成自密封结构,防水按钮的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万一水从安装孔的缝隙处进入到智能仪表壳体内,水会进入到安装腔室中,防止水造成安装在智能仪表壳体内的多个电路板短路和发生损坏,防水效果更好,使得燃气表的使用寿命更长。
②本实用新型在安装孔设有密封圈,由于部分燃气表用于室外,使得密封圈与自密封结构双重防水,使得智能仪表壳体的防水效果更好,燃气表的使用 环境要求更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1、2、3,本实用新型包括智能仪表壳体1,智能仪表壳体1内部安装有控制电路板2,控制电路板2上设有触控按键3,智能仪表壳体1的外侧壁上与触控按键3相对应处开有安装孔4,安装孔4处设有安装机构5,还包括防水按钮本体,安装机构5用于将防水按钮本体固定在安装孔4处,这样使得防水按钮本体能够与触控按键3对齐;防水按钮本体由防水壳体6、连接机构7和按键本体组成,防水壳体6为圆筒体结构,按键本体由按键端8和触头端9组成,触头端9位于防水壳体6的内部,按键端8位于防水壳体6外部;防水壳体6靠近触头端9的一端的内侧壁通过连接机构7与按键本体的侧壁进行连接,连接机构7与防水壳体6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安装腔室10,安装机构5与安装腔室10配合将防水按钮本体进行装配。
参照附图2,安装机构5为固定在智能仪表壳体1内侧壁上的圆筒体结构,安装机构5为凸结构与安装腔室10的凹结构配合形成自密封结构,防水效果更好。
参照附图1,触头端9与按键端8均为实心的圆柱体结构,当按下按键本体时,可以保证触头端9与触控按键3良好的接触,按键端8圆形端面的直径大于触头端9圆形端面的直径,触头端9的一个圆形端面与按键端8的一个圆形 端面位于同一圆心连接呈一体结构,触头端9和按键端8的连接处形成环形的连接端面。
连接机构7为软性橡胶材料制成的空心锥形圆台结构,连接机构7直径较大的一端与防水壳体6的内侧壁连接,直径较小的一端与连接端面连接。
安装孔4处还设有密封圈11,使得密封圈11和自密封结构实现燃气表的双重防水,使得防水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