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接端子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522508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压接端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压接端子。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包括与电线的芯线电气连接的电线连接部的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与电线通过被端子压接装置压接,从而它们相互间被电气连接。此处,在这种压接端子中,要求防止水浸入到电线连接部与电线的芯线之间。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和2的技术中,设置有将筒片与电线之间的间隙封堵的止水部。该止水部是通过在筒片的内表面粘贴由丁基橡胶等材料构成的止水片材材,并用筒片将放置在该止水片材材上的电线紧固,从而形成的。另外,在下述的专利文献3和4的技术中,代替该止水片材材,而形成聚乙烯、丁基橡胶等绝缘树脂的层(绝缘覆层部),该绝缘树脂的层在筒片紧固后成为止水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8295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8295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16059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2-69449号公报

可是,作为对于用2个筒片夹入的电线进行紧固的构造,已知如下形态的构造: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和2所记载的那样,将一个筒片(内侧的筒片)一边卷绕到电线一边压接,且将另一个筒片(外侧的筒片)一边与电线一起卷绕到一个筒片一边压接。在这样的紧固的构造中,在紧固工序中,一个筒片的末端及外表面与另一个筒片的内表面一边互相滑动一边被紧固。因此,在以往的压接端子中,在紧固工序中,另一个筒片的止水片材、绝缘树脂层的一部分有可能被刮掉,电线连接部的止水性在该部分有可能下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线连接部处的止水性高的压接端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压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子包括端子金属件以及止水部件:所述端子金属件具有:端子连接部,其与对方侧端子电气连接;电线连接部,其利用压接加工与载置在内壁面侧的电线的端部电气连接;及连结部,其将所述端子连接部和所述电线连接部连结,所述电线连接部被划分为:底部,其在所述压接加工时载置所述电线的端部;内侧的第1筒片部,其从所述底部的一端延伸并卷绕到所述电线的端部;及外侧的第2筒片部,其从所述底部的另一端比所述第1筒片部更长地延伸并卷绕到所述电线的端部和所述第1筒片部,且所述电线连接部被划分为:芯线压接部,其压接到所述电线的末端的芯线;覆皮压接部,其压接到所述电线的覆皮;及连结压接部,其将所述芯线压接部和所述覆皮压接部连结并且压接到所述电线的端部,所述止水部件在实施所述压接加工前被粘贴在所述电线连接部的所述内壁面,在完成所述压接加工后形成:第1止水区域,其抑制水从所述第1筒片部的外壁面与所述第2筒片部的所述内壁面之间浸入到所述电线连接部与所述芯线之间;第2止水区域,其抑制水从比所述芯线的末端位置靠所述端子连接部侧浸入到所述电线连接部与所述芯线之间;及第3止水区域,其抑制水从所述覆皮压接部的所述内壁面与所述覆皮之间浸入到所述电线连接部与所述芯线之间,所述第2筒片部的所述内壁面在与完成所述压接加工后的所述第1筒片部的所述外壁面重叠的区域,具有填充有所粘贴的所述止水部件的一部分的第1槽部,所述第1止水区域至少由所述第1槽部的内部的所述止水部件形成,所述第1槽部形成为在所述压接加工时所述第1筒片部不会卡挂的形状。

此处,优选的是所述第1槽部形成为波峰和波谷在沿着所述电线的端部的轴线方向的延伸方向交替相连的波状。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1槽部形成为在沿着所述电线的端部的轴线方向的延伸方向使中间部分向所述底部侧凹陷的弧状。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1槽部形成为随着从所述芯线压接部侧趋向所述覆皮压接部侧而向所述底部侧缓缓倾斜的直线状。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1槽部具有:直线状的第1倾斜部,其配置在所述芯线压接部侧,随着从所述芯线压接部侧趋向所述覆皮压接部侧而向所述底部侧缓缓倾斜;直线状的第2倾斜部,其配置在所述覆皮压接部侧,随着从所述芯线压接部侧趋向所述覆皮压接部侧而向所述底部侧缓缓倾斜;以及连结部,其将所述第1倾斜部的所述覆皮压接部侧的端部和所述第2倾斜部的所述芯线压接部侧的端部连结。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芯线压接部的所述内壁面在比所述芯线的末端位置靠所述端子连接部侧,具有填充有所粘贴的所述止水部件的一部分的第2槽部,所述覆皮压接部的所述内壁面具有填充有所粘贴的所述止水部件的一部分的第3槽部,所述第1槽部与所述第2槽部及所述第3槽部连通。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压接端子即使在压接加工时第2筒片部的内壁面的止水部件被第1筒片部刮掉,该止水部件的一部分也会留在第1槽部的内部,能够利用该第1槽部的内部的止水部件来形成第1止水区域。并且,该压接端子由于以在压接加工时第1筒片部不会卡挂的方式形成有第1槽部,能够没有停滞地完成压接加工,因此不会阻碍第1止水区域的形成。因此,该压接端子由于能够提高止水性,因此,能够抑制水浸入到电线连接部与末端的芯线之间。因此,该压接端子能够提高自身的耐久性,并且能够提高电线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的立体图,表示与电线连接之前的状态。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的侧视图,表示电线连接部被成形为u形的状态。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压接完成后的压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压接完成后的压接端子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的端子金属件的立体图,表示粘贴止水部件前的状态。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的端子金属件的俯视图,表示粘贴止水部件前的状态。

图7是示出沿图2的x-x线剖切的电线连接部的截面部分的图。

图8是示出沿图4的y1-y1线剖切的电线连接部的截面部分的图。

图9是示出沿图4的y2-y2线剖切的电线连接部的截面部分的图。

图10是示出沿图4的y3-y3线剖切的电线连接部的截面部分的图。

图11是说明粘贴止水部件前的电线连接部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的俯视图,表示粘贴止水部件后的状态。

图13是说明被成形为u形之前的电线连接部和止水部件的图。

图14是说明端子连锁体的图。

图15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的图。

图16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第1和第2模具的立体图。

图17是说明实施方式的第1和第2模具的主视图。

图18是示出沿图4的y1-y1线剖切的部位的压接过程的图。

图19是示出沿图4的y2-y2线剖切的部位的压接过程的图。

图20是示出沿图4的y3-y3线剖切的部位的压接过程的图。

图21是说明旋转制止体所决定的端子连接部的保持状态的图。

图22是说明第2模具(卷缩器)所形成的电线连接部的旋转制止构造的图。

图23是说明止水部件中的滑动范围和残留范围的图。

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收容槽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5是示出收容槽的变形例的图。

图26是示出收容槽的变形例的图。

图27是示出收容槽的变形例的图。

图28是示出收容槽的变形例的图。

图29是示出收容槽的变形例的图。

图30是说明卡合构造的图,示出沿图4的y2-y2线剖切的电线连接部的截面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压接端子

10:端子金属件

11:端子连接部

12:电线连接部

12a:芯线压接部

12b:覆皮压接部

12c:连结压接部

13:连结部

14:底部

15:第1筒片部

15a:末端

16:第2筒片部

16a:末端

18:收容槽

18a:第1槽部

18a1:第1倾斜部

18a2:连结部

18a3:第2倾斜部

18b:第2槽部

18c:第3槽部

20:止水部件

21:第1止水区域

22:第2止水区域

23:第3止水区域

24:第1止水部

25:第2止水部

26:第3止水部

50:电线

51:芯线

52:覆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基于图1至图30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的实施方式之一。

图1至图4的附图标记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1与电线50电气连接,在与该电线50成为一体的状态下与对方侧端子(未图示)电气连接。此处,电线50为了在其端部使芯线51露出预定长度,而将该长度量的覆皮52剥离并去除。芯线51可以是多条线材的集合体,也可以是同轴缆线那样的单线。对于压接端子1,为了使其与电线50电气连接,通过压接在该电线50的端部,从而与露出的末端的芯线(以下仅称作“末端的芯线”)51之间电气连接。

具体而言,压接端子1包括端子金属件10、以及止水部件20。

端子金属件10是压接端子1的主体部分,由导电性的金属板材(例如铜板)成形为能与对方侧端子、电线50连接的预定形状。该端子金属件10如图5和图6所示,具有:与对方侧端子电气连接的端子连接部11;以及与电线50电气连接的电线连接部12。端子连接部11和电线连接部12被介在于它们之间的连结部13连结。

端子金属件10可以是阳端子,也可以是阴端子。端子连接部11在端子金属件10是阳端子的情况下被成形为阳型,在端子金属件10是阴端子的情况下被成形为阴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阴端子作为例子举出。

此处,在该压接端子1中,将与对方侧端子之间的连接方向(插入方向)定义为第1方向l,作为长边方向。另外,将该压接端子1的后述的并列配置方向定义为第2方向w,作为压接端子1的宽度方向。另外,在该压接端子1中,将分别与其第1方向l及第2方向w正交的方向定义为第3方向h,作为高度方向。

对于电线连接部12,首先,成形为1片板状(图5和图6),实施后述的预定加工,之后成形为作为与电线50连接之前的状态的u形(图1和图7)。然后,对于该电线连接部12,在载置有电线50的端部的状态下卷绕到该电线50,从而压接在该电线50的端部,与末端的芯线51接触。

该电线连接部12能够划分为底部14的区域和第1筒片部15的区域和第2筒片部16的区域。底部14是u形的电线连接部12的成为底壁的部位,在压接加工时载置电线50的端部。第1和第2筒片部15、16是u形的电线连接部12的成为侧壁的部位,在底部14的第2方向w的两端分别延伸。在u形的电线连接部12中,第1和第2筒片部15、16从底部14的两端以包围电线50的端部的方式延伸。

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被形成为一者与另一者相比从底部14侧的根部到末端15a、16a的端面的距离更长。因此,第1和第2筒片部15、16各自的末端15a、16a在u形的电线连接部12中,一者与另一者相比在第3方向h突出。在这个例子中,第2筒片部16与第1筒片部15相比从底部14延伸得长(图1和图7)。因此,在该电线连接部12中,在压接加工完成后(以下记作“压接完成后”),形成第1筒片部15与第2筒片部16互相重合的区域(以下记作“重叠区域”)(图8-图10)。重叠区域具体而言是指压接完成后第1筒片部15的外壁面与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互相对置的区域。即,在该电线连接部12中,第1筒片部15是在内侧卷绕在电线50的端部的筒片部,第2筒片部16是在外侧卷绕在电线50的端部的筒片部。所以,在压接加工时,将第1筒片部15卷绕在电线50的端部的外周面,以将该状态的电线50的端部和第1筒片部15从外周面侧覆盖的方式卷绕第2筒片部16。在电线连接部12中,这样将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紧固在电线50的端部。

此处,电线50的端部从电线连接部12的u形的开口侧(在各末端15a、16a的端面间形成的开口)插入到u形的内侧的空间。因此,电线连接部12为了使电线50的端部易于插入,第1筒片部15与第2筒片部16的间隔随着从底部14侧趋向开口侧(末端15a、16a侧)而变宽。

并且,该电线连接部12能够划分为芯线压接部12a的区域和覆皮压接部12b的区域和连结压接部12c的区域(图2、图4-图6)。芯线压接部12a是压接到末端的芯线51的部位,与连结部13相连。覆皮压接部12b是压接到与末端的芯线51的露出部分的根部相连的覆皮52的部位。连结压接部12c是使芯线压接部12a与覆皮压接部12b连结,并且压接到电线50的端部的部位。

在电线连接部12,在其内壁面(覆盖电线50的一侧的壁面)设置有芯线保持区域(以下记作“细齿区域”)17(图11),用于对压接的末端的芯线51进行保持。该细齿区域17至少配置在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中的、对末端的芯线51卷绕的部分。这个例子的细齿区域17被形成为将末端的芯线51整体地覆盖。因此,细齿区域17的第1方向l被形成在比被载置在内壁面的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位置靠端子连接部11侧、与载置覆皮52的部分之间。另外,细齿区域17的第2方向w被形成在第1筒片部15的末端15a侧、与第2筒片部16中的在压接完成后至少与末端的芯线51接触的部分之间。在这个例子中,在比与该末端的芯线51接触的部分靠末端16a侧也设置有细齿区域17。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细齿区域17是将多个凹部、多个凸部或者多个凹部和凸部的组合呈矩形排列而成的,利用凹部、凸部来增加电线连接部12与末端的芯线51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它们之间的紧贴强度。在这个例子中,利用多个凹部17a来形成矩形的细齿区域17。

此处,电线连接部12和末端的芯线51需要在它们相互间电气连接。因此,由于水向它们之间的浸入有可能使耐久性下降,因此是不期望的。例如,在电线连接部12和芯线51由离子化倾向的大小不同的异种金属材料(铜和铝等)成形的情况下,由于水的浸入,特别是有可能会使铝侧腐蚀。因此,在该压接端子1中设置有止水部件20,用于抑制水浸入到电线连接部12与末端的芯线51之间(图12和图13)。该止水部件20被形成为以改性丙烯酸系粘着剂等粘接剂为主的片状。例如,作为止水部件20,使用使粘着剂渗入到片状的无纺布中而在片材的两面具有粘接效果的部件。

止水部件20在压接完成后形成第1至第3止水区域21、22、23(图8-图10)。为了使这些第1至第3止水区域21、22、23的配置具现化,止水部件20在形成为预定形状之后,粘贴在图6所示的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

第1止水区域21是指,使止水部件20介在于至少压接完成后的第1筒片部15的外壁面与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之间(即重叠区域)的区域(图8-图10),是抑制水从它们之间浸入到电线连接部12与末端的芯线51之间的区域。因此,该第1止水区域21在比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位置靠端子连接部11侧、与比末端的芯线51的根部靠覆皮52侧之间延伸。该第1止水区域21由止水部件20的第1止水部24形成(图13)。

第1止水部24在第2筒片部16的末端16a侧与底部14侧之间,跨比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位置靠端子连接部11侧、与比末端的芯线51的根部靠覆皮52侧之间地配置。该第1止水部24的底部14侧延伸到将细齿区域17的第2筒片部16侧遮盖的位置。因此,这个例子的第1止水区域21不仅形成在重叠区域,而且在不会阻碍第2筒片部16与末端的芯线51电气连接的范围内,形成在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与末端的芯线51之间(图9)。

第2止水区域22是指,至少在压接完成后的电线连接部12的内侧中的比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位置靠端子连接部11侧填充有止水部件20的区域(图8),是抑制水从该端子连接部11侧浸入到电线连接部12与末端的芯线51之间的区域。该第2止水区域22主要由止水部件20的第2止水部25形成(图13)。

第2止水部25在第1筒片部15的末端15a侧与第1止水部24之间,跨比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位置靠端子连接部11侧、与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部分侧之间地配置。这个例子的第2止水部25被配置为盖在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部分上。因此,这个例子的第2止水区域22对该芯线51的末端部分也用止水部件20(第2止水部25)覆盖。另外,这个例子的第2止水部25与第1止水部24相连。因此,这个例子的第2止水区域22由第2止水部25、以及第1止水部24中的与第2止水部25的相连部分(比重叠区域靠底部14侧)形成。

第3止水区域23是指,使止水部件20介在于至少压接完成后的电线连接部12(具体而言是覆皮压接部12b)的内壁面与覆皮52之间的区域(图10),是抑制水从它们之间浸入到电线连接部12与末端的芯线51之间的区域。该第3止水区域23主要由止水部件20的第3止水部26形成(图13)。

第3止水部26配置在第1筒片部15的末端15a侧与第1止水部24之间、且是电线连接部12中的卷绕到覆皮52的部分。这个例子的第3止水部26与第1止水部24相连。因此,这个例子的第3止水区域23包括:第3止水部26;以及第1止水部24中的与第3止水部26的相连部分(比重叠区域靠底部14侧)。

对于该止水部件20,通过将这样的形状的部件配置在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从而在压接完成后形成为相连状态的第1至第3止水区域21、22、23。该第1至第3止水区域21、22、23在电线连接部12中使电线50的端部与外部的连通隔断。因此,该止水部件20能够抑制水浸入到电线连接部12与末端的芯线51之间。

对于以上所示的端子金属件10,经过对于1片金属板材进行的加压工序,加工为具有图6所示的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的形态,在之后的止水部件粘贴工序中,在该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粘贴止水部件20。之后,对于该端子金属件10,在弯曲工序中形成端子连接部11,且形成u形的电线连接部12。

经过了上述工序的压接端子1被形成为并列有多个的连锁体(以下记作“端子连锁体”)30(图14)。端子连锁体30是指,在分别面向同一个方向的状态下并列并以等间隔配置且相连为连锁状的多个压接端子1的集合体。在端子连锁体30中,所有的压接端子1的一端部由连结片31相连。连结片31例如被成形为矩形的板状,相对于所有的压接端子1的电线连接部12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对于每个压接端子1,该电线连接部12的底部14与连结片31经由例如矩形的板状的相连部32而相连。在连结片31上,沿着端子连锁体30的进给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用于将端子连锁体30传送到端子压接装置100的压接位置的贯通孔(以下称作“端子传送的孔”)31a。这样形成的端子连锁体30在被卷绕为卷筒状的状态下配置于端子压接装置100(未图示)。而且,压接端子1在被压接到电线50后,被从端子连锁体30切下。

说明端子压接装置100。

端子压接装置100如图15所示,包括:将压接端子1供给到预定的压接位置的端子供给装置101;在该压接位置将压接端子1压接地电线50的压接装置102;以及用于使端子供给装置101和压接装置102动作的驱动装置103。端子供给装置101和压接装置102是该技术领域中被称为贴敷器的装置。

端子供给装置101将卷绕成卷筒状的端子连锁体30的外周侧的先发的压接端子1拉出,依次供给到压接位置。该端子供给装置101在结束了该先发的压接端子1向电线50的压接和从端子连锁体30的切断之后,将新成为先发的压接端子1供给到压接位置。在该端子供给装置101中,每次进行压接加工和切断加工就依次重复该动作。

该端子供给装置101具有在该技术领域中公知的构成,包括:端子馈送部件101a,其被插入到连结片31的端子输送孔31a;以及动力传递机构101b,其利用驱动装置103的动力来驱动端子馈送部件101a。动力传递机构101b被构成为与压接装置102的压接动作(后述的压头114a等的上下运动)联动的连杆机构。该例示的端子供给装置101通过与压接装置102的压接动作联动地将端子馈送部件101a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驱动,从而将压接端子1供给到压接位置。

压接装置102进行被供给的压接端子1向电线50的压接、以及该压接端子1从端子连锁体30的切下。因此,该压接装置102包括压接机110以及端子切断机120。

压接机110是通过将被供给到压接位置的压接端子1紧固在电线50的端部,从而使该压接端子1压接到电线50的装置。该例示的压接机110通过将压接端子1中的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分别紧固到电线50中的末端的芯线51和覆皮52,从而使该压接端子1压接到电线50。该压接机110包括:框架111;相互构成对的第1模具112和第2模具113;以及动力传递机构114。

框架111包括:基座111a;砧支承体111b;以及动力传递机构114的支承体(以下称作“传递部支承体”)111c。基座111a例如被固定在载置端子压接装置100的载置台(未图示)之上。砧支承体111b和传递部支承体111c被固定在基座111a之上。传递部支承体111c相对于砧支承体111b配置在后方(图15的纸面右方)且上方(图15的纸面上方)。具体而言,该传递部支承体111c具有:在砧支承体111b的后方从基座111a向上方立设的立设部111c1;以及被保持在该立设部111c1的上部的压头支承部111c2。压头支承部111c2是支承后述的压头114a的支承部,在砧支承体111b的上方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

第1模具112和第2模具113是如下成形模具: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通过将配置在它们之间的压接端子1和电线50的端部夹入,从而将压接端子1压接在电线50的端部(图16)。第1模具112形成有2个下模,作为其下模,具有第1砧112a和第2砧112b。第2模具113形成有2个上模,作为其上模,具有第1卷缩器113a和第2卷缩器113b。第1砧112a和第1卷缩器113a在上下方向互相对置地配置,通过使它们相互间的间隔缩窄,从而使u形的芯线压接部12a压接到末端的芯线51。另外,第2砧112b和第2卷缩器113b在上下方向互相对置地配置,通过使它们相互间的间隔缩窄,从而使u形的覆皮压接部12b压接到覆皮52。

驱动装置103通过将其动力传递到动力传递机构114,从而在这样的压接加工时使第1砧112a与第1卷缩器113a之间及第2砧112b与第2卷缩器113b之间缩窄,并在压接加工后使第1砧112a与第1卷缩器113a之间及第2砧112b与第2卷缩器113b之间加宽。在该例示中,通过使第2模具113相对于第1模具112上下运动,从而使第1卷缩器113a和第2卷缩器113b同时相对于第1砧112a和第2砧112b上下运动。但是,第1砧112a和第2砧112b和第1卷缩器113a和第2卷缩器113b也可以是个别地成形的而成的成形体,在此情况下,驱动装置103和动力传递机构114也可以被构成为使第1卷缩器113a和第2卷缩器113b独立地上下运动。在该例示中,在利用第1砧112a和第1卷缩器113a开始了芯线压接部12a的压接后,开始利用第2砧112b和第2卷缩器113b进行的覆皮压接部12b的压接。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机构114将从驱动装置103输出的动力传递至第1卷缩器113a和第2卷缩器113b,如图15所示,包括压头114a、压头螺栓114b、以及柄114c。

压头114a是上下运动自如地被支承于压头支承部111c2的可动部件。在该压头114a上固定有第2模具113。因此,第1卷缩器113a及第2卷缩器113b能够与压头114a成为一体并相对于压头支承部111c2上下运动。例如,该压头114a成形为方体状。在该压头114a上形成有内螺纹部(省略图示)。该内螺纹部形成在从压头114a的内侧去往上端面地形成的上下方向的孔的内周面。

压头螺栓114b具有拧合在压头114a的内螺纹部的外螺纹部(省略图示)。因此,该压头螺栓114b能够与压头114a成为一体并相对于压头支承部111c2上下运动。另外,该压头螺栓114b具有配置在其外螺纹部的上方的螺栓头部114b1。在该螺栓头部114b1形成有内螺纹部(省略图示)。该内螺纹部形成在从螺栓头部114b1的内侧去往上端面地形成的上下方向的孔的内周面。

柄114c是圆柱状的中空部件,在各个端部具有外螺纹部114c1、以及连接部(省略图示)。该柄114c的外螺纹部114c1形成在中空部件的下侧,拧合在压头螺栓114b的螺栓头部114b1的内螺纹部。因此,柄114c能够与压头114a、压头螺栓114b成为一体并相对于压头支承部111c2上下运动。连接部与驱动装置103连接。

驱动装置103具有:驱动源(省略图示);以及将驱动源的驱动力转换为上下方向的动力的动力转换机构(省略图示)。柄114c的连接部与该动力转换机构的输出轴连结。因此,第1卷缩器113a及第2卷缩器113b利用驱动装置103的输出(动力转换机构的输出)与压头114a及压头螺栓114b及柄114c成为一体并相对于压头支承部111c2上下运动。作为驱动源,能够应用电动机等电动驱动器、液压缸等液压驱动器、气缸等空气压驱动器等。

此处,第1卷缩器113a相对于第1砧112a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和第2卷缩器113b相对于第2砧112b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能够通过调整螺栓头部114b1的内螺纹部与柄114c的外螺纹部114c1的旋入量而变化。螺母114d在压头螺栓114b的上方拧合在柄114c的外螺纹部114c1,与螺栓头部114b1的内螺纹部一起构成所谓的锁定螺母的功能。因此,通过在上述的相对位置的调整完成后将该螺母114d向压头螺栓114b侧拧紧,从而能够将第1卷缩器113a和第2卷缩器113b固定在该相对位置。

第1砧112a和第2砧112b在各自的上侧的末端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状面112a1、112b1(图16)。各凹状面112a1、112b1与u形的芯线压接部12a及u形的覆皮压接部12b各自的底部14的形状匹配地被形成为弧状。在该压接机110中,该各凹状面112a1、112b1成为压接位置。对于底部14处于下侧地被供给的压接端子1,将芯线压接部12a的底部14载置在第1砧112a的上端的凹状面112a1,将覆皮压接部12b的底部14载置在第2砧112b的上端的凹状面112b1。第1模具112在分别使凹状面112a1、112b1在上方露出的状态下被砧支承体111b支承。

在第1卷缩器113a和第2卷缩器113b分别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凹状部113a1、113b1(图16和图17)。各凹状部113a1、113b1相对于第1砧112a和第2砧112b的各凹状面112a1、112b1在上下方向对置地配置。各凹状部113a1、113b1具有:互相对置的第1和第2壁面115、116;以及将第1和第2壁面115、116的上端相连的第3壁面117。各凹状部113a1、113b1使第1至第3壁面115、116、117与第1筒片部15及第2筒片部16接触,并一边将第1筒片部15及第2筒片部16卷绕到电线50的端部一边进行紧固。各凹状部113a1、113b1形成为能进行这样的紧固动作。

与第1筒片部15最初接触的第1壁面115具有接受部115a和卷入部115b。

接受部115a是与第1筒片部15最初接触的壁面,随着第2模具113的下降而抵接到第1筒片部15的末端15a。该接受部115a以随着离开第1砧112a和第2砧112b的凹状面112a1、112b1(即随着趋向上方)而缓缓接近第2壁面116的方式倾斜。由此,第1筒片部15随着第2模具113下降,一边在接受部115a上滑动,一边被从末端15a侧起依次向电线50侧推动。

卷入部115b是用于使被接受部115a推动的第1筒片部15向电线50的端部侧卷入的壁面。该卷入部115b具有:从与接受部115a的边界部分向上方延伸的平面状的垂直设置面115b1;以及与该垂直设置面115b1相连,并将沿着该垂直设置面115b1滑动的第1筒片部15从末端15a侧起向电线50的端部侧卷入的弧状面115b2。垂直设置面115b1是沿着第2模具113的移动方向的平面。弧状面115b2是与垂直设置面115b1平滑地相连的面,描绘朝向第2壁面116侧的弧。由于在这个例子中设有第3壁面117,因此,弧状面115b2被形成为将垂直设置面115b1和第3壁面117平滑地连接。利用这样的卷入部115b,随着第2模具113下降,将第1筒片部15在一边在卷入部115b上滑动一边到达弧状面115b2时,从末端15a侧起依次向电线50侧卷入。

与第2筒片部16最初接触的第2壁面116与第1壁面115同样,具有接受部116a和卷入部116b。

接受部116a是与第2筒片部16最初接触的壁面,随着第2模具113的下降而抵接到第2筒片部16的末端16a。该接受部116a以随着离开第1砧112a和第2砧112b的凹状面112a1、112b1(随着朝向上方)而缓缓接近第1壁面115的方式倾斜。由此,第2筒片部16随着第2模具113下降,一边在接受部116a上滑动,一边被从末端16a侧起依次向电线50侧推动。

卷入部116b是用于使被接受部116a推动的第2筒片部16向电线50的端部侧卷入的壁面。该卷入部116b具有:从与接受部116a的边界部分向上方延伸的平面状的垂直设置面116b1;以及与该垂直设置面116b1相连,并将沿着该垂直设置面116b1滑动的第2筒片部16从末端16a侧起向电线50的端部侧卷入的弧状面116b2。垂直设置面116b1是沿着第2模具113的移动方向的平面。弧状面116b2是与垂直设置面116b1平滑地相连的面,描绘朝向第1壁面115侧的弧。由于在这个例子中设有第3壁面117,因此,弧状面116b2被形成为将垂直设置面116b1和第3壁面117平滑地连接。利用这样的卷入部116b,随着第2模具113下降,将第2筒片部16在一边在卷入部116b上滑动一边到达弧状面116b2时,从末端16a侧起依次向电线50侧卷入。

第3壁面117形成为与第2模具113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或者将各卷入部115b、116b的弧状面115b2、116b2平滑地连接的弧状面。

第2筒片部16比第1筒片部15长。因此,第2筒片部16的末端16a随着第2模具113的下降,一在第2壁面116上滑动一边向第3壁面117移动,一边在第3壁面117上滑动一边向第1壁面115移动。对于第2筒片部16,利用该第2模具113侧的滑接面的转变,一边向电线50侧卷入,一边卷绕到第1筒片部15和电线50。此时,第2筒片部16用其内壁面将第1筒片部15向电线50侧推动,辅助第1筒片部15向电线50侧的卷入。因此,对于第1筒片部15,在用弧状面115b2向电线50侧卷入后,利用来自第2筒片部16的力来继续其卷入,卷绕到电线50。

通过这样被压接机110压接加工后的压接端子1被端子切断机120从连结片31切下。端子切断机120用2个端子切断部将被供给到压接位置的压接端子1的相连部32夹入并切断,该切下与压接工序的进行同时进行。端子切断机120与第2砧112b相比配置在前侧(图15的纸面左侧)。

端子切断机120是该技术领域中公知的端子切断机,例如包括端子切断体121和下推部件122和弹性部件123。端子切断体121被配置为能沿着第2砧112b的前表面在上下方向滑动。在该端子切断机120中,在端子切断体121和第2砧112b上分别形成端子切断部。下推部件122被固定于压头114a,与压头114a成为一体地上下运动。该下推部件122被配置在端子切断体121的上方,下降并将端子切断体121下推。弹性部件123对于端子切断体121施加向上方的作用力,由弹簧部件等构成。该弹性部件123在来自下推部件122的按下力被解除了时,使端子切断体121返回到上下方向的初始位置。在该端子切断机120中,下推部件122随着压接加工时的第2模具113的下降而下降,下推端子切断体121,从而用各个端子切断部切断相连部32,将压接端子1从端子连锁体30切下。

将作为压接对象的电线50配置在端子切断体121与下推部件122之间的预定位置。该预定位置是指,能将该芯线51以如下方式载置在芯线压接部12a的底部14的位置:使得压接加工前的电线50的端部存在于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的底部14的上方,随着压接加工的开始而被下推的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位置不会从芯线压接部12a露出。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位置有时会随着压接加工,与载置的位置相比在轴线方向伸长。优选的是预定位置是考虑到该伸长而决定。在该压接端子1中,由于将压接加工中的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位置载置在这样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该芯线51从第2止水区域22突出。因此,该压接端子1能够确保第2止水区域22所带来的止水性。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是在压接加工中使第1筒片部15与第2筒片部16首次抵接时,各末端15a、16a的端面彼此不会撞击。这是因为,这样的端面彼此的接触会引起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的无用的变形,或者第2筒片部16进入到第1筒片部15与电线50之间,有可能不会进行期望的压接加工。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将u形的电线连接部12的第1筒片部15的末端15a向第2筒片部16侧(图7)弯曲,在下降的第2模具113(第1卷缩器113a和第2卷缩器113b)的与第1筒片部15的滑接面(具体而言,为第1壁面115的卷入部115b的垂直设置面115b1)与末端15a之间设有间隙。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通过这样形成第1筒片部15的末端15a,从而减少压接过程中末端15a、16a的端面彼此接触的可能性,能够使第2筒片部16进入到第1筒片部15与第1壁面115之间(图18-图20)。图18是示出沿图4的y1-y1线剖切的部位(比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位置靠端子连接部11侧)的压接过程的图。图19是示出沿图4的y2-y2线剖切的部位(对于末端的芯线51的压接部位)的压接过程的图。图20是示出沿图4的y3-y3线剖切的部位(对于覆皮52的压接部位)的压接过程的图。在图18-图20中,为便于图示,省略了第1和第2模具112、113。

该压接端子1由于能够利用这样的第1筒片部15的末端15a的形状,抑制伴随末端15a、16a的端面彼此接触而发生的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的无用的变形、电线连接部12的位置偏离等,因此,能够实施期望的压接加工,还能够提高止水部件20所带来的止水性。此处,在该压接端子1中,优选的是设定止水部件20对于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的粘贴区域,使得能够用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的止水部件20来覆盖压接完成后的第1筒片部15的末端15a的外壁面。由此,在该压接端子1中,由于在该末端15a的外壁面与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之间也形成有第1止水区域21,因此,能够提高它们之间的止水性。另外,在比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位置靠端子连接部11侧,由于末端15a的内壁面侧和外壁面侧都被止水部件20覆盖,因此,能够提高该第2止水区域22中的止水性。

具体而言,第1筒片部15将末端15a弯曲,使得滑接面与末端15a之间的间隙至少比第2筒片部16的末端16a的板厚大。另外,在直到第2筒片部16的末端16a都粘贴有止水部件20的情况下,第1筒片部15将末端15a弯曲,使得滑接面与末端15a之间的间隙至少比第2筒片部16的末端16a的板厚与止水部件20的板厚之和大。例如,本实施方式的第1筒片部15在随着第2模具113的下降而到达垂直设置面115b1时,将末端15a向第2筒片部16侧弯曲,使得其末端15a与垂直设置面115b1的间隔至少比第2筒片部16的末端16a的板厚(在直到末端16a都粘贴有止水部件20的情况下,为末端16a的板厚与止水部件20的板厚之和)大。换言之,第1筒片部15将末端15a向第2筒片部16侧弯曲,使得包含其主体部分的外壁面的虚拟平面与末端15a的端面的间隔至少比第2筒片部16的末端16a的板厚(在直到末端16a都粘贴有止水部件20的情况下,为末端16a的板厚与止水部件20的板厚之和)大。由此,该压接端子1抑制压接过程中末端15a、16a的端面彼此接触,能够使第2筒片部16进入到第1筒片部15与第1壁面115之间。

优选的是,决定弯曲的末端15a的形状(主要是末端15a的弯曲角度、弯曲开始位置(换言之是弯曲部分的长度)),使得在压接加工中电线50的端部能够插入到第1筒片部15与第2筒片部16之间,且在插入时末端15a不与电线50的端部抵接。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能够避免压接加工因弯曲后的末端15a而被阻碍这样的事态。另外,该末端15a的弯曲形状可以在芯线压接部12a与覆皮压接部12b不同。例如,优选的是,覆皮压接部12b处的末端15a的弯曲形状形成为末端15a的末端面不与覆皮52抵接。由此,该压接端子1能够抑制产生末端15a所导致的覆皮52的破裂等。

并且,优选的是,在各个末端15a、16a的外壁面侧设有锥面15a1、16a1,其随着从底部14侧趋向末端15a、16a的端面侧而将末端15a、16a的板厚减薄(图18-图20)。该锥面15a1、16a1在电线连接部12的加压工序中形成即可。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由于能够利用这样的锥状的末端15a、16a来增加末端15a与第1壁面115的间隔,且能够将插入到它们之间的末端16a的端面侧减薄,因此,抑制压接过程中的末端15a、16a的端面彼此接触,第2筒片部16易于插入到第1筒片部15与第1壁面115之间。因此,该压接端子1能够实施期望的压接加工,也能够提高止水部件20所带来的止水性。

可是,即使无论如何实施末端15a的弯曲加工等,如果压接加工中的电线连接部12相对于第1和第2模具112、113没有保持正确的姿势,那么第2筒片部16末端16a的端面有可能与末端15a的端面接触,或者进入到第1筒片部15与电线50之间。正确的姿势是指,将电线连接部12的底部14配置在最下端并载置在凹状面112a1、112b1,使第1筒片部15与第2筒片部16之间的开口与第1和第2卷缩器113a、113b对置的状态。例如,压接端子1由于电线连接部12的弧状的底部14载置在弧状的凹状面112a1、112b1,并且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的长度不同,因此,根据力从第1卷缩器113a向第1筒片部15的施加方式、力从第2卷缩器113b向第2筒片部16的施加方式,电线连接部12有可能沿着凹状面112a1、112b1的周向而旋转。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通过采用下述所示的多个措施中的至少1个,抑制压接加工中的电线连接部12的旋转。

例如,为了抑制电线连接部12的旋转,将配置在电线连接部12的两端的端子连接部11和连结片31以及相连部32中的至少一者在压接加工中保持即可。

为了保持端子连接部11,将对载置在压接位置的压接端子1的端子连接部11的旋转进行抑制的旋转制止体119设置在端子压接装置100中即可(图21)。这个例子的旋转制止体119将端子连接部11从第2方向w的两个侧面保持,具有供端子连接部11插入的长方体的空间(保持部)119a。该旋转制止体119例如被固定于压头114a,与第2模具113成为一体并上下运动。旋转制止体119与第2模具113一起下降,从而在保持部119a内插入端子连接部11。端子连接部11向保持部119a内的插入时刻设定在第1卷缩器113a、第2卷缩器113b与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抵接之前。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能够从压接加工实际上开始之前抑制端子连接部11的旋转,将压接加工中的电线连接部12保持为正确的姿势。因此,该端子压接装置100由于能够抑制压接过程中的末端15a、16a的端面彼此的接触,使第2筒片部16进入到第1筒片部15与第1壁面115之间,因此,能够抑制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的无用的变形等,进行期望的压接加工。

此处,即使保持了端子连接部11、连结片31,在从第2模具113向第1筒片部15施加力的时刻(换言之,第2模具113与第1筒片部15抵接的时刻)、与从第2模具113向第2筒片部16施加力的时刻(换言之,第2模具113与第2筒片部16抵接的时刻)不同时的情况下,电线连接部12有可能在端子连接部11等的被保持状态下旋转。所以,第2模具113形成为随着下降,第1壁面115及第2壁面116与第1筒片部15及第2筒片部16大致同时抵接(图22)。在从芯线压接部12a起依次向覆皮压接部12b侧进行压接的情况下,由于第1卷缩器113a与第2卷缩器113b相比先与电线连接部12接触,因此,第1卷缩器113a的第1壁面115及第2壁面116形成为与第1筒片部15及第2筒片部16大致同时抵接。另外,在从覆皮压接部12b起依次向芯线压接部12a侧进行压接的情况下,由于第2卷缩器113b与第1卷缩器113a相比先与电线连接部12接触,因此,第2卷缩器113b的第1壁面115及第2壁面116形成为与第1筒片部15及第2筒片部16大致同时抵接。另外,在从连结压接部12c起向芯线压接部12a侧和覆皮压接部12b侧进行压接的情况下,由于第1卷缩器113a和第2卷缩器113b中的任意一者最初与连结压接部12c处的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接触,因此,进行该接触的第1壁面115和第2壁面116形成为与第1筒片部15及第2筒片部16大致同时抵接。

作为该对象的第1卷缩器113a、第2卷缩器113b的第1壁面115和第2壁面116设定接受部115a、116a的形状,使得能够与第1筒片部15及第2筒片部16大致同时抵接。例如,在接受部115a、116a的倾斜角度的绝对值相同的情况下,形成第1壁面115和第2壁面116,使得与接受部115a和卷入部115b的边界相比,接受部116a和卷入部116b的边界配置在上方。由此,该接受部115a、116a随着自身的下降,能够与第1筒片部15及第2筒片部16大致同时抵接,能够对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大致同时施加大致均等的力。所以,即使第2模具113继续原样下降,也会抑制电线连接部12的旋转直到压接加工结束。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能够将压接加工中的电线连接部12保持为正确的姿势。因此,该端子压接装置100由于能够抑制压接过程中的末端15a、16a的端面彼此的接触,使第2筒片部16进入到第1筒片部15与第1壁面115之间,因此,能够更适当进行期望的压接加工。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压接装置100也可以用第1模具112来抑制压接加工中的电线连接部12的旋转。例如,在这个例子的电线连接部12的底部14,在加压工序中形成从外壁面侧向内壁面侧凹陷的凹部19a(图7和图11等)。而且,在第1模具112的顶端,在与该凹部19a对置的位置形成朝向该凹部19a突出的凸部112b(图16)。凸部112b在第1砧112a和第2砧112b的凹状面112a1、112b1中的任意一者或者两者上形成即可。该凹部19a和凸部112b例如以凸部112b嵌入到凹部19a的方式设定相互的形状。由此,对于被供给到压接位置的压接端子1,通过将凸部112b嵌入到凹部19a,从而限制相对于第1模具112的相对移动,能够将压接加工中的电线连接部12保持为正确的姿势。并且,该凹部19a和凸部112b还具有对供给来的压接端子1在压接位置进行定位的功能。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和端子压接装置100由于能够抑制压接过程中的末端15a、16a的端面彼此的接触,使第2筒片部16进入到第1筒片部15与第1壁面115之间,因此,能够进行期望的压接加工。

此处,在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侧,伴随凹部19a的冲压加工而形成有凸部19b。在将该凹部19a和凸部19b形成在芯线压接部12a的底部14的情况下,由于维持该凸部19b直至到达压接加工后,从而末端的芯线51与电线连接部12的接触面积增加,末端的芯线51与电线连接部12之间的紧贴强度提高,因此,它们之间的电气连接变得牢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在芯线压接部12a处的底部14形成凹部19a和凸部19b,并将压接加工时插入到凹部19a的凸部112b形成在第1砧112a的凹状面112a1。在这个例子中,在连结压接部12c也形成有凹部19a和凸部19b。凹部19a和凸部19b和凸部112b在末端的芯线51的长边方向(第1方向l)延伸。而且,设定凹部19a和凸部19b和凸部112b各自的形状,使得即使由于压接加工而末端的芯线51将凸部19b压塌,凸部19b也会从底部14的内壁面突出。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和端子压接装置100由于能够利用残留的凸部19b来使末端的芯线51与电线连接部12的接触面积增加,末端的芯线51与电线连接部12之间的紧贴强度提高,因此,能够使它们之间的电气连接牢固。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和端子压接装置100通过在压接工序中将凸部112b插入到凹部19a,从而能够在进行该压接工序的同时使凸部19b残留。所以,该压接端子1和端子压接装置100能够提高生产率并确保电线连接部12与芯线51之间的紧贴强度。另外,进一步,这个例子的凹部19a和凸部19b形成于细齿区域17。因此,由于末端的芯线51利用残留的凸部19b和细齿区域17进一步提高末端的芯线51与电线连接部12之间的紧贴强度,因此,与电线连接部12更牢固地电气连接。

也可以是,凸部112b的体型形成得大于凹部19a的内部空间的体型,使得能够伴随压接加工而陷入到凹部19a并将凸部19b向芯线51侧挤出。换言之,也可以是,凹部19a将内部空间的体型形成得小于凸部112b的体型,使得凸部112b能够伴随压接加工而陷入并将凸部19b向芯线51侧挤出。例如,使凸部112b从凹状面112a1起的高度比凹部19a从电线连接部12的外壁面起的深度高。通过这样使凸部112b比凹部19a大,从而在该压接端子1中,随着压接加工的进行,第1砧112a的凸部112b一边陷入到凹部19a一边将凸部19b向电线50侧扩大,随着该扩大而在凸部19b与末端的芯线51之间产生凝结磨损。所以,该压接端子1和端子压接装置100由于能够利用该凹部19a和凸部19b和凸部112b,进一步增加末端的芯线51与电线连接部12的接触面积,末端的芯线51与电线连接部12之间的紧贴强度进一步提高,因此,能够使它们之间的电气连接更牢固。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和端子压接装置100利用该凹部19a和凸部19b和凸部112b,不仅能定位、维持姿势,还能使压接加工后的末端的芯线51与电线连接部12之间的电气连接牢固。并且,该压接端子1和端子压接装置100在对芯线51使用了铝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利用凸部19b所带来的凝结磨损来去除芯线51的表面的氧化皮膜,因此,能够使该构成中的末端的芯线51与电线连接部12之间的电气连接牢固。此外,凹部19a和凸部19b可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只由1个凹陷和突起来构成,也可以由多个凹陷和突起来构成。而且,凸部112b形成为具有与凹部19a的凹陷的数量及位置相应的突起。

对于第1筒片部15和第2筒片部16,在第2筒片部16的末端16a进入到第1筒片部15与第1壁面115之间后,一边在第1筒片部15的外壁面侧与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侧之间互相滑动一边紧固。因此,第2筒片部16侧的止水部件20有可能在从末端16a侧到底部14侧的预定范围被第1筒片部15刮掉。该预定范围是指,第1筒片部15与止水部件20之间的滑动范围27a(图23和图24),与上述的重叠区域对应。在止水部件20被刮掉的情况下,无法适当形成处于相连状态的第1至第3止水区域21、22、23,止水性有可能下降。此外,图23和图24的阴影为了方便表示:止水部件20的与第1筒片部15之间的滑动范围27a;以及止水部件20的不会发生与第1筒片部15的滑动的残留范围27b。

此处,如上所述,止水部件20使第1止水部24延伸到比重叠区域(滑动范围27a)靠底部14侧(图23和图24)。因此,在压接端子1中,在压接完成后,至少利用比滑动范围27a靠底部14侧的第1止水部24和第2及第3止水部25、26,第1止水区域21与第2及第3止水区域22、23以互相相连的状态形成。即,在压接完成后,在电线连接部12的至少比重叠区域靠内侧填充有止水部件20。因此,该压接端子1中,即使滑动范围27a的止水部件20被刮掉,也能够抑制水浸入到电线连接部12与末端的芯线51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如上所述,对第1筒片部15的末端15a实施弯曲加工。因此,该压接端子1能够抑制因末端15a的端面的边缘等而导致的止水部件20的剥落。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滑动范围27a由于该弯曲加工而变窄。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利用该弯曲加工,易于形成相连状态的第1至第3止水区域21、22、23。因此,该压接端子1能够利用末端15a的弯曲加工来提高止水性。

需要说明的是,止水部件20在压接过程中与第1筒片部15、电线50的端部之间滑动,一边变形一边形成第1至第3止水区域21、22、23。在压接端子1中,由于该止水部件20的变形动作不是始终一定的,因此,第1至第3止水区域21、22、23不一定均一地形成。因此,该压接端子1存在使止水性提高的余地。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即使止水部件20伴随压接加工时的变形而产生位置偏离等,也会形成第1至第3止水区域21、22、2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的粘贴有止水部件20的部分,形成有使粘贴的止水部件20的一部分填充在其中的槽(以下称作“收容槽”)18(图24),在该收容槽18的内部和周边,在压接加工后也使止水部件20留下。为了使止水部件20的一部分填充到该收容槽18,在将止水部件20粘贴到电线连接部12时,对止水部件20施加朝向电线连接部12的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压力设定为能够使止水部件20的一部分压入到收容槽18中的大小,并且将收容槽18的槽宽度设定为止水部件20的一部分由于该压力而嵌入的大小。由此,在压接加工后,至少能够在收容槽18的内部留下止水部件20。

收容槽18沿着止水部件20的形状而形成,具有:在粘贴第1止水部24的部分沿着该第1止水部24的延伸方向(第1方向l)形成的第1槽部18a;在粘贴第2止水部25的部分沿着该第2止水部25的延伸方向(第2方向w)形成的第2槽部18b;以及在粘贴第3止水部26的部分沿着该第3止水部26的延伸方向(第2方向w)形成的第3槽部18c。第1止水区域21至少由留在第1槽部18a的内部的止水部件20形成。第2止水区域22至少由留在第2槽部18b的内部的止水部件20形成。第3止水区域23至少由留在第3槽部18c的内部的止水部件20形成。

第1槽部18a形成在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中的重叠区域(与滑动范围27a对应的部分)。由此,在该压接端子1中,即使滑动范围27a的第1止水部24被第1筒片部15刮掉,也能够将第1止水部24的一部分留在滑动范围27a处的第1槽部18a的内部。此处,在这个例子中,对于第2槽部18b和第3槽部18c,其一部分也形成于重叠区域(与滑动范围27a对应的部分)。即,第1槽部18a跨止水部件20所构成的第2止水区域22与第3止水区域23之间地延伸。因此,在该压接端子1中,即使滑动范围27a的第1止水部24被第1筒片部15刮掉,第1止水部24的一部分也会留在第2槽部18b和第3槽部18c的一部分。在重叠区域中,利用留在收容槽18的内部的止水部件20的一部分,形成跨比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位置靠端子连接部11侧与覆皮52侧之间地延伸的止水区域。在重叠区域中,能够利用该止水区域来抑制水从压接完成后的第1筒片部15的外壁面与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之间浸入到电线连接部12与末端的芯线51之间。该重叠区域的收容槽18所构成的止水区域在其两端与由止水部件20的残留范围27b形成的止水区域相连,与该残留范围27b的止水区域一起构成第1止水区域21。

此外,压接完成后的压接端子1中,比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位置靠端子连接部11侧被第2止水区域22覆盖,电线连接部12与覆皮52之间被第3止水区域23覆盖,确保了这两者的止水性。因此,重叠区域的收容槽18形成于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中的至少卷绕到末端的芯线51的部分即可。即使这样构成,压接端子1也能够在压接完成后,提高电线连接部12与末端的芯线51之间的止水性。

第2槽部18b在芯线压接部12a的内壁面中的比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位置靠端子连接部11侧、且比细齿区域17靠端子连接部11侧,跨第1筒片部15的末端15a侧与第2筒片部16的末端16a侧地延伸。在这个例子中,形成有沿着该延伸方向的直线状的第2槽部18b。填充在第2槽部18b的内部的第2止水部25的一部分成为第2止水区域22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能够抑制水从比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位置靠端子连接部11侧浸入到电线连接部12与末端的芯线51之间。

优选的是,在收容槽18中使第1槽部18a与第2槽部18b连通。由此,由于该第1槽部18a和第2槽部18b使第1止水区域21和第2止水区域22相连,能够抑制第1止水区域21与第2止水区域22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提高止水性。此外,该第2槽部18b主要利用第2止水部25来形成第2止水区域22的一部分,但也利用第1止水部24来形成第1止水区域21的一部分。

此处,在电线连接部12,在比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位置、细齿区域17相靠端子连接部11侧,设置有从内壁面突出的突出部19c。突出部19c被形成为长方体,沿着第2方向w配置。该突出部19c用于提高电线连接部12的刚性。这个例子的电线连接部12中,使止水部件20重合在突出部19c的顶面并粘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与没有突出部19c的情况相比,由于压接过程中止水部件20易于被突出部19c压缩,因此,第2止水部25在第2止水区域22的填充效率提高,能够提高第2止水区域22所带来的止水性。另一方面,止水部件20通过与突出部19c重合,从而突出部19c的附近会从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的内壁面浮起,粘贴位置有可能偏离。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由于在该内壁面形成有收容槽18(第1槽部18a、第2槽部18b、第3槽部18c),在粘贴止水部件20时,能够使止水部件20的一部分进入到该收容槽18的内部,因此,即使止水部件20的粘贴位置与突出部19c的位置重叠,也能够抑制止水部件20的位置偏离。另外,在该压接端子1中,由于在细齿区域17与突出部19c之间(换言之,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位置与突出部19c之间)配置有第2槽部18b,能够减少止水部件20的浮起区域,因此,从这一点而言,也能够提高第2止水区域22处的第2止水部25的填充效率。

第3槽部18c在覆皮压接部12b的内壁面,跨第1筒片部15的末端15a侧与第2筒片部16的末端16a侧地延伸。在这个例子中,形成有沿着该延伸方向的直线状的第3槽部18c。填充在该第3槽部18c的内部的第3止水部26的一部分在覆皮压接部12b的内壁面与覆皮52之间形成环状的止水区域。在该压接端子1中,能够利用该止水区域,抑制水从其间浸入到电线连接部12与末端的芯线51之间。该止水区域与周围的第3止水部26所构成的覆皮压接部12b的内壁面与覆皮52之间的环状的止水区域一起,构成第3止水区域23。

优选的是在收容槽18中使第1槽部18a与第3槽部18c连通。由此,由于该第1槽部18a和第3槽部18c使第1止水区域21和第3止水区域23连接,能够抑制第1止水区域21与第3止水区域23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提高止水性。此外,该第3槽部18c的内部的止水部件20主要利用第3止水部26来形成第3止水区域23,但也利用第1止水部24来形成第1止水区域21的一部分。

优选的是,该第3槽部18c设有多条。由此,例如,即使覆皮52的剥离长度产生偏差而载置覆皮52的位置偏离的情况下,该压接端子1也能够利用其中的至少1条第3槽部18c,在电线连接部12与覆皮52之间的环状的空间形成第3止水区域23。在这个例子中,互相隔开间隔地形成有3条第3槽部18c。3条第3槽部18c在末端16a侧汇集为1条。该汇集部分与第1槽部18a连结。

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能够这样利用第1槽部18a和第2槽部18b和第3槽部18c,提高各自所对应的部位的止水性,抑制水浸入到电线连接部12与末端的芯线51之间。因此,该压接端子1能够提高自身的耐久性,并且能够提高电线50的耐久性。特别是,该压接端子1在端子金属件10与芯线51由上述那样的异种金属材料成形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抑制水浸入的效果,抑制在它们之间产生电腐蚀。并且,这个例子的第1槽部18a与第2槽部18b及第3槽部18c是分别连通的。即,这个例子的收容槽18被形成为将细齿区域17呈コ形包围(图24)。所以,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由于使第1止水区域21与第2止水区域22及第3止水区域23分别相连,能够消除这些各止水区域间的间隙,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止水性,能够进一步抑制水浸入到电线连接部12与末端的芯线51之间。因此,在该情况下,压接端子1和电线50的耐久性能够进一步提高。

此处,在压接加工时,在第1筒片部15沿着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滑动时,根据第1筒片部15的末端15a和第1槽部18a的形状,该末端15a有可能卡挂在第1槽部18a。而且,这样的卡挂会引起第1筒片部15、第2筒片部16的无用的变形,有可能无法进行期望的压接加工。因此,优选的是第1槽部18a形成为在压接加工时不会卡挂第1筒片部15的形状。由此,在该压接端子1中,由于能够没有停滞地完成压接加工,因此,抑制止水部件20(第1止水部24)向第1槽部18a的内部的填充不足,不会阻碍第1止水区域21的形成。由于这样的第1槽部18a的形状主要取决于第1筒片部15的末端15a的形状,因此,需要基于该末端15a的形状来适当决定。下文中,例举了若干第1槽部18a的形状的例子。

例如,图24例举的第1槽部18a在其延伸方向形成为波峰和波谷交替相连的波状。另外,第1槽部18a也可以如图25所示,形成为在其延伸方向中使中间部分向底部14侧凹陷的弧状。另外,第1槽部18a也可以如图26所示,形成为随着从比末端的芯线51的末端位置靠端子连接部11侧趋向覆皮52侧(换言之,随着从其端子连接部11侧的芯线压接部12a侧趋向覆皮压接部12b侧),而向底部14侧缓缓倾斜的直线状。

另外,第1槽部18a也可以如图27至图29所示,由以第1延伸部18a1、连结部18a2、第2延伸部18a3的顺序相连的槽构成。第1和第2延伸部18a1、18a3是在长边方向(第1方向l)延伸的槽。连结部18a2是在中间部分将第1延伸部18a1和第2延伸部18a3连接的槽。在该第1槽部18a中,第1延伸部18a1配置在芯线压接部12a侧,第2延伸部18a3配置在覆皮压接部12b侧。连结部18a2是在底部14侧与第2筒片部16的末端16a侧(从第2筒片部16的底部14起的延伸方向的端部侧)之间延伸的连结槽,使第1延伸部18a1的覆皮压接部12b侧的端部与第2延伸部18a3的芯线压接部12a侧的端部连结。这个例子的连结部18a2为直线状的槽。在该第1槽部18a中,基于在压接加工时第1筒片部15不会卡挂第1槽部18a这样的观点,设定第1延伸部18a1和连结部18a2和第2延伸部18a3这些各要素(各自的长度、相对于长边方向的角度等形状)。

具体而言,在图27和图28所示的第1槽部18a中,第1延伸部18a1和第2延伸部18a3形成为随着从端子连接部11侧趋向覆皮52侧而向底部14侧缓缓倾斜的直线上的倾斜槽。图27所示的第1槽部18a中,第1倾斜部18a1和第2倾斜部18a3的倾斜角相同。另一方面,图28所示的第1槽部18a中,改变了第1倾斜部18a1和第2倾斜部18a3的倾斜角。第1槽部18a通过这样将第1倾斜部18a1和第2倾斜部18a3的倾斜角设定为不同的角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因压接加工时第1筒片部15的末端15a相对于第2筒片部16的进入角度(换言之,末端15a相对于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的滑动轨迹)而引起的向第1槽部18a的卡挂。另外,在图29所示的第1槽部18a中,将第1延伸部18a1形成为与图27和图28所示的第1延伸部18a1同样的倾斜槽,另一方面,将第2延伸部18a3形成为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直线槽,从而改变第1倾斜部18a1和第2倾斜部18a3的倾斜角。

在如上所述被压接加工的压接端子1中,第1筒片部15与第2筒片部16之间的剥落会成为止水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这些剥落有可能削弱电线连接部12与末端的芯线51之间的电气连接。即,第1筒片部15与第2筒片部16之间的剥落可能成为使压接端子1的耐久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中,可以在压接加工后互相重合的第1筒片部15的外壁面与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之间设置卡合构造40,以保持该互相重合的状态(图30)。该卡合构造40在压接加工中使第1筒片部15与第2筒片部16卡合,抑制压接加工后的第1筒片部15与第2筒片部16之间产生剥落。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1能够利用该卡合构造40,抑制第1筒片部15与第2筒片部16之间的剥落。因此,该压接端子1由于能够利用卡合构造40来抑制止水性的下降,另外,能够维持电线连接部12与末端的芯线51之间的电气连接,因此,能够提高耐久性。另外,止水部件20被成形为避开形成有卡合构造40的位置的形状。

图30所示的卡合构造40包括:在第1筒片部15的外壁面和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的凹部41;以及在压接加工后与该凹部41对置的第1筒片部15的外壁面或者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形成并与凹部41嵌合的凸部42。该凹部41和凸部42至少设置有一组。该卡合构造40可以在该第1筒片部15的外壁面和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中的一者上在压接加工前形成凹部41,在另一者上在压接加工前形成凸部42。另外,该卡合构造40也可以在该第1筒片部15的外壁面和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中的一者上在压接加工前形成凹部41,利用该外壁面与内壁面之间的压接加工时的按压力,使与凹部41对置的第1筒片部15的外壁面的一部分或者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的一部分变形,该变形的部分进入凹部41并形成凸部42。另外,该卡合构造40也可以在该第1筒片部15的外壁面和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中的一者上在压接加工前形成凸部42,利用该外壁面与内壁面之间的压接加工时的按压力,在另一者上形成凹部41。

这个例子的凹部41在实施压接加工前利用冲压加工形成。在这个例子中,在用冲压加工来形成平板状的电线连接部12时,还在第2筒片部16的末端16a一起形成凹部41(图5和图6等)。这个例子的凹部41是使长边方向沿着末端的芯线51的延伸方向(第1方向l)的方体状,沿着其延伸方向并列配置有2个。此处,在对该凹部41冲压加工时,侧壁有可能倾斜使得开口侧的面积比底面大。因此,优选的是在冲压加工时,在将成形模具放入该凹部41的状态下从外壁面侧用其他模具来按压末端16a,消除或者减小凹部41的侧壁的倾斜。在第2筒片部16的内壁面中,通过冲压加工形成的凹部41及其周边的硬度由于加工硬化而比其他部位高。因此,在压接加工时,用第1卷缩器113a将第2筒片部16的末端16a向第1筒片部15按压,从而硬度较低的第1筒片部15的外壁面的一部分进入到硬度比其高的凹部41中,形成凸部42。本实施方式的卡合构造40是这样形成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