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方法和采用该方法的充电器。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其本质上是锂离子在正负极间转移的过程。由于锂离子电池本身的结构以及锂离子电池储存电能的原理,锂离子电池在充电时电池的实际电动势小于电池端电压,而放电时电池的实际电动势大于电池端电压,这种电池端电压偏离电池真实电动势的现象称为电池的极化现象。
一般而言,电池的极化现象主要包括三种极化效应:浓差极化、电化学极化和欧姆极化。电池的极化现象是阻碍电池快速充电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恒定阶段和脉冲阶段;恒定阶段包括:以恒定的电参数对电池进行充电;检测电池的电参数;判断电池的电参数是否达到或超过切换值;脉冲阶段包括:在第一预设时长内对电池进行充电;在第二预设时长内中止对电池充电;判断电池在充电中止期间的电参量是否达到或超过截止值;其中,在恒定阶段当电池的电参量大于等于切换值时,进入脉冲阶段;在脉冲阶段交替进行充电和中止充电;在第二预设时长内中止对电池充电期间,如果电池的电参量始终达到或超过截止值,则终止充电。
进一步,电参量为电压、电流、功率或电量。
进一步,脉冲阶段占总充电时长的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20%小于等于75%。
进一步,恒定阶段的充电电流大于脉冲阶段的最大充电电流。
进一步,将脉冲阶段的充电电流设为恒定值且小于等于恒流阶段的充电电流。
进一步,第一预设时长小于第二预设时长。
进一步,恒流阶段设有多个充电电流,根据电池的电压输出不同的充电电流。
进一步,脉冲阶段还包括:判断电池温度是否小于预设温度。
进一步,检测电池包电量;判断电池包电量是否小于电量阈值;若是,则至少在给电池包充电时加热电池包。
另一种充电方法包括:恒流阶段和脉冲阶段;恒流阶段包括:以恒定的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检测电池的电压;判断电池电压是否达到或超过切换电压值;脉冲阶段包括:在第一预设时长内对电池进行充电;在第二预设时长内中止对电池充电;判断电池在充电中止期间的电压值是否达到或超过截止电压值;其中,在恒流阶段当电池电压大于等于切换电压值时,进入脉冲阶段;在脉冲阶段交替进行充电和中止充电;在第二预设时长内中止对电池充电期间,如果电池电压始终达到或超过截止电压值,则终止充电。
进一步,脉冲阶段占总充电时长的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20%小于等于75%。
进一步,恒流阶段的充电电流大于等于6安培。
进一步,恒流阶段的充电电流大于等于10安培。
进一步,将脉冲阶段的充电电流设为恒定值且小于等于恒流阶段的充电电流。
进一步,第一预设时长小于第二预设时长。
进一步,第一预设时长等于第二预设时长。
进一步,恒流阶段的充电电流为脉冲阶段充电电流的1至3倍。
进一步,恒流阶段设有多个充电电流,根据电池的电压输出不同的充电电流。
另一种充电方法,包括:恒流阶段和脉冲阶段;恒流阶段包括:以恒定的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检测电池的电压;判断电池电压是否达到或超过第一电压值;脉冲阶段包括:在第一预设时长内对电池进行充电;判断电池电压是否达到或超过第二电压值;在第二预设时长内中止对电池充电;其中,第一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值;在恒流阶段当电池电压大于等于第一电压值时,进入脉冲阶段;在脉冲阶段交替进行充电和中止充电,当在脉冲阶段电池的电压大于等于第二电压值时终止充电。
进一步,脉冲阶段还包括:判断电池电压是否达到或超过第三电压值;第三电压值大于等于第一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值;在第二预设时长内中止对电池充电期间,如果电池电压始终达到或超过第三电压值,则终止充电。
进一步,恒流阶段的充电电流大于等于脉冲阶段的最大充电电流。
进一步,将脉冲阶段的充电电流设为恒定值且小于等于恒流阶段的充电电流。
进一步,第二电压值等于第一电压值与电池内阻与充电电流乘积之和。
进一步,脉冲阶段还包括:判断电池温度是否小于预设温度。
进一步,脉冲阶段占总充电时长的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20%小于等于75%。
进一步,第一预设时长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时长。
进一步,恒流阶段的充电电流为脉冲阶段充电电流的1至3倍。
另一种充电方法,包括:恒功阶段和脉冲阶段;恒功阶段包括:检测电池的电压;以恒定的功率对电池进行充电;判断电池电压是否达到或超过第一电压值;脉冲阶段包括:在第一预设时长内对电池进行充电;判断电池电压是否达到或超过第二电压值;在第二预设时长内中止对电池充电;其中,第一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值;在恒功阶段当电池电压大于等于第一电压值时,进入脉冲阶段;在脉冲阶段交替进行充电和中止充电,当在脉冲阶段电池的电压大于等于第二电压值时终止充电。
进一步,脉冲阶段还包括:判断电池电压是否达到或超过第三电压值;第三电压值大于等于第一电压值、小于第二电压值;在第二预设时长内中止对电池充电期间,如果电池电压始终达到或超过第三电压值,则终止充电。
进一步,将脉冲阶段的充电电流设为恒定值且小于恒功阶段的充电电流。
进一步,将脉冲阶段的功率设为恒定值且等于恒功阶段的功率。
进一步,第二电压值等于第一电压值与电池内阻与充电电流乘积之和。
进一步,脉冲阶段还包括:判断电池温度是否小于预设温度。
进一步,第一预设时长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时长。
进一步,恒功阶段的充电电流为脉冲阶段充电电流的1至3倍。
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采用如前介绍的充电方法。
一种充电组合,包括:电池包和充电器,电池包包括:电池包外壳,至少形成用于电池包接合至充电器的第一适配部;电芯组,设置在电池包外壳内部;电池包外壳形成有:电池包通风孔,用于使电池包内外连通;充电器包括:充电器外壳,至少形成一与第一适配部配合的第二适配部;充电器外壳形成有:风道,至少具有一个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电池包接合至充电器时,出风口与电池包通风孔对接;充电器外壳的内部形成有:电路板,用于给电池包充电;加热部,与电路板连接,设置于风道内,加热部加热产生热量经风道加热电池包。
进一步,电路板,至少有一散热片设置于风道内,散热片的热量经风道加热电池包。
进一步,还包括:风扇,与电路板连接,设置于加热部和电路板之间,吹送加热部热量至电池包。
进一步,还包括:风扇,设置于风道内,且位于加热部与散热片之间,抽取散热片热量并将加热部热量吹送至电池包。
进一步,加热部设置在风道内靠出风口一侧。
进一步,还包括:温度检测模块,设置于充电器外壳内部或电池包外壳内部,用于检测电池包的温度;电量检测模块,设置于充电器外壳内部或电池包外壳内部,用于检测电池包的电量;
控制器,耦合于电路板,接收电池包的温度和电量信息,并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电路板和加热部工作。
进一步,充电器外壳,至少形成一与电池包配合充电的适配部;充电器外壳形成有:风道,至少具有一个抽风口和出风口;其中,电池包接合至充电器时,出风口与电池包通风孔对接;充电器外壳的内部形成有:电路板,用于给电池包充电;加热部,与电路板连接,设置于风道内,加热部加热产生的热量经风道传至电池包。
进一步,电路板,至少有一散热片设置于风道内,散热片的热量经风道加热电池包。
进一步,还包括:风扇,与电路板连接,设置于加热部和电路板之间,吹送加热部热量至电池包。
进一步,还包括:风扇,设置于风道内,且位于加热部与散热片之间,抽取散热片热量并将加热部热量吹送至电池包。
进一步,加热部设置在风道内靠出风口一侧。
进一步,还包括:温度检测模块,设置于充电器外壳内部,用于检测电池包的温度;电量检测模块,设置于充电器外壳内部,用于检测电池包的电量;控制器,耦合于电路板,接收电池包的温度和电量信息,并输出控制信号控制电路板和加热部工作。
一种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电池包电量;判断电池包电量是否小于电量阈值;若是,则至少在给电池包充电时加热电池包。
进一步,还包括:检测电池包温度;判断电池包温度是否大于温度阈值;若是,则给电池包降温。
进一步,通过控制加热部工作,和/或利用散热片热量加热电池包。
进一步,通过控制加热部工作和风扇正转,和/或利用电路板散热片热量加热电池包。
进一步,通过控制加热部停止工作,和/或控制风扇反转抽风给电池包降温。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能够抑制电池的极化现象,提高电池的充电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充电器和电池包的示意图。
图2是充电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a至图3d是采用恒流-脉冲恒流方式进行充电时电池的电压、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图,图3a至图3d中恒流阶段的电流值分别6A、10A、16A和20A,图3a至图3d中脉冲恒流的电流值均为5A;图3a至图3d中横轴表示时间,单位为秒(s),左侧竖轴表示电压大小,单位为伏特(V),右侧竖轴表示电流大小,单位为安培(A);以下图4和图5采用同样的坐标轴系统。
图4是采用一种电流先大后小的阶梯恒流-脉冲恒流方式进行充电时电池的电压、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图。
图5是采用一种电流先小后大的阶梯恒流-脉冲恒流方式进行充电时电池的电压、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图。
图6是充电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图中以恒定的功率对电池充电。
图7a是采用恒功-脉冲恒流方式进行充电时电池的功率、电压、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图;
图7b是采用恒功-脉冲恒功方式进行充电时电池的功率、电压、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图;
图7c是采用超功-恒功-脉冲恒流方式进行充电时电池的功率、电压、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图;
图7d是采用超功-恒功-脉冲恒功方式进行充电时电池的功率、电压、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图;
图7e是采用恒功-脉冲恒功方式进行大功率充电时电池的功率、电压、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图;
其中,图7a至图7d中恒功阶段的功率值均为15.1W,横轴表示时间,单位为秒(s),左侧竖轴表示电流大小,单位为安培(A),右侧竖轴表示功率大小,单位为瓦特(W);图7e采用同样的坐标系统。
图8是充电组合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9是图8所示的充电组合充电过程中热量流向示意图;
图10是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充电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参照图1所示的充电组合100包括:电池包10101和充电器20102。
其中,电池包10101包括壳体和内置在壳体内的电池。以下介绍的方法应用于利用充电器20102对电池包10101中的电池进行充电。更具体地,充电器20102能获知电池包10101中电池电压并具有调整输出电流能力。
本发明的充电方法包括:恒流阶段和脉冲阶段。
其中,恒流阶段包括:以恒定的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检测电池的电压;判断电池电压是否达到或超过切换电压值。
如3a至图3d所示,在恒流阶段,以恒定的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检测电池电压的目的在于判断是否要切换至脉冲阶段。
如图4和图5所示,恒流阶段可以设有多个充电电流,使恒流阶段的充电电流成阶梯的方式输出,不同阶梯的充电电流之间的切换也是以相应的电池电压作为判断条件。
采用阶梯式恒流充电的方式有助于控制电池的温度和弱化浓差极化效应从而提高电池寿命。同时控制温度也可以弱化欧姆极化效应,有助于提高充电速度。
脉冲阶段包括:在第一预设时长内对电池进行充电;在第二预设时长内中止对电池充电;判断电池在充电中止期间的电压值是否达到或超过截止电压值;其中,在恒流阶段当电池电压大于等于切换电压值时,进入脉冲阶段;在脉冲阶段交替进行充电和中止充电;在第二预设时长内中止对电池充电期间,如果电池电压始终达到或超过截止电压值,则终止充电。
在脉冲阶段,相当于降低了充电电流并且以脉冲的形式进行间断充电,这样既可以控制电池的温度也可以弱化浓差极化。并且通过对电池在中止充电期间的电压回落的判断可以弱化极化现象对电池实际电量的判断。
具体地,参照图2所示的流程,该充电方法以对一个额定电压为4.2V的电池进行充电为例,其具体可以包括:
S201.充电开始,转到步骤S202;
S202.判断电池电压U是否满足3.2V<U<4.1V,如果是,转到步骤S203,如果否,转至常规充电;
S203.判断电池温度是否满足10℃<T<60℃,如果是,转到步骤S4,如果否,转至常规充电;进一步,判断温度范围是否满足10℃<T<45℃;
S204.以I1电流值的电流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转至步骤S5;
S205.判断电池电压U是否满足U≥4.2V(切换电压值或第一电压值),如果是,则转至步骤S6,如果否则转至步骤S204;
S206.以I2电流值的电流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转至步骤S207;
S207.判断电池温度T是否满足T<60℃,如果是,转至步骤S208,如果否,则转至常规充电;进一步,判断T<45℃;
S208.判断电池电压U是否满足U<4.2V+IR(第三电压值),如果是,则转至步骤S209,如果否则转至步骤S213,其中I为电流值,R为内阻值;更具体而言为直流内阻值。
S209.判断以I1电流值的电流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充电时长t1是否满足t1≥10S(第一预设时长),如果是,转至步骤S210,如果否转至步骤S206;
S210.中止充电,转至步骤S211;
S211.判断电池电压U是否满足U≥4.2V(截止电压值或第二电压值),如果是,则转至步骤S212,如果否则转至步骤S206;
S212.判断中止充电的时长t2是否满足t2≥10S(第二预设时长),如果是,则转至步骤S213,如果否则转至步骤S210;
S213.终止充电。
其中,电流值I1大于电流值I2,并且它们可以均是恒定的,比如I1可以为10A,I2可以为5A。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在脉冲阶段输出的电流值可以根据时间、中止充电的次数或者电池电压回落后的值是动态变化的,总的来说,希望电量越满,脉冲阶段的充电电流越小。恒流阶段的充电电流为脉冲阶段充电电流的1至3倍。
另外,恒流阶段的充电电流大于等于6安培,更进一步的大于等于10安培。
脉冲充电持续的时长取决于第一预设时长,中止充电时长取决于第二预设时长;作为优选,第一预设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时长。
作为优选的脉冲阶段占总充电时长的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20%小于等于75%。
需要说明的是,在脉冲阶段如果电压大于第三电压值即在额定电压的基础上进行内阻补偿后的截止电压值。这样能弱化电化学极化的效应带来的影响。
经过实验,对同样的一个18650电芯进行充电,采用5A恒流转4.2V恒压的方式进行充电,需要33.6分钟(2016秒)才能使电芯充满。
而采用如上的脉冲充电的方法,如图3a至图3d所示,它们分别以6A、10A、16A以及20A作为恒流充电阶段的充电电流,均以5A作为脉冲阶段的充电电流,如图3a至图3d所示,它们均缩短的充电时间。
如图4和图5所示,同样的采用脉冲阶梯充电的方式也可以大大降低充电时间。
如图6所示的充电方法,包括恒功阶段和脉冲阶段。
其中,恒功阶段包括:以恒定的功率对电池进行充电;检测电池的电压;判断电池电压是否达到或超过切换电压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恒功阶段充电,可为电池的低压区提供更大的充电电流,随着充电时间的增加,电池电压逐渐增大,在该阶段内,以恒定的功率对电池充电,是指通过实时检测电池的电压,调整电池的电流值,使得电池的充电功率始终保持在恒定范围。
以恒定的功率给电池充电,包括:
检测电池的电流和电压;
计算电池的当前充电功率,电池的当前充电功率为电池的电压和电流的乘积;
判断当前充电功率是否恒定;若否则调节充电电流维持当前充电功率为恒定的功率值。
具体而言,若当前充电功率小于恒定的功率,则增大充电电流维持当前充电功率为恒定的功率值;若当前充电功率大于恒定的功率,则减小充电电流维持当前充电功率为恒定的功率值。
如7a和7b所示,在恒功阶段,以恒定的功率对电池进行充电,检测电池电压的目的在于判断是否要切换至脉冲阶段。
如图7c和图7d所示,采用先超功率输出后恒功-脉冲输出的方式,超功率阶段转恒功率阶段的功率切换也是以相应的电池电压作为判断条件。
采用恒功率充电的方式为电池低压区提供更大的充电电流,有助于控制电池的温度和弱化浓差极化效应从而提高电池寿命。同时控制温度也可以弱化欧姆极化效应,有助于提高充电速度。
脉冲阶段包括:在第一预设时长内对电池进行充电;在第二预设时长内中止对电池充电;判断电池在充电中止期间的电压值是否达到或超过截止电压值;其中,在恒功阶段当电池电压大于等于切换电压值时,进入脉冲阶段;在脉冲阶段交替进行充电和中止充电;在第二预设时长内中止对电池充电期间,如果电池电压始终达到或超过截止电压值,则终止充电。
在脉冲阶段,相当于降低了充电电流并且以脉冲的形式进行间断充电,这样既可以控制电池的温度也可以弱化浓差极化。并且通过对电池在中止充电期间的电压回落的判断可以弱化极化现象对电池实际电量的判断。
具体的,参照图6所示的流程,该充电方法以对一个额定电压为4.2V的电池进行充电为例,包括:
S601.充电开始,转到步骤S602;
S602.判断电池电压U是否满足3.2V<U<4.1V,如果是,转到步骤S603,如果否,转至常规充电;
S603.判断电池温度是否满足10℃<T<60℃,如果是,转到步骤S4,如果否,转至常规充电;
S604. 以P1功率值的功率对电池进行恒功充电,充电电流为I1,转至步骤S605;
S605. 判断电池电压U是否满足U≥4.2V(切换电压值或第一电压值),如果是,则转至步骤S606,如果否则转至步骤S604;
S606. 以I2电流值的电流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转至步骤S607;
S607. 判断电池温度T是否满足T<60℃,如果是,转至步骤S608,如果否,则转至常规充电;
S608. 判断电池电压U是否满足U<4.2V+IR(第三电压值),如果是,则转至步骤S608,如果否则转至步骤S613,其中I为电流值,R为内阻值;更具体而言为直流内阻值;
S609. 判断以I2电流值的电流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充电时长t1是否满足t1≥10S(第一预设时长),如果是,转至步骤S610,如果否转至步骤S606;
S610.中止充电,转至步骤S611;
S611.判断电池电压U是否满足U≥4.2V(截止电压值或第二电压值),如果是,则转至步骤S612,如果否则转至步骤S606;
S612. 判断中止充电的时长t2是否满足t2≥10S(第二预设时长),如果是,则转至步骤S613,如果否则转至步骤S609;
S613. 终止充电。
其中,电流值I1大于电流值I2,电流值I2可以均是恒定的,比如I1可以为10A,I2可以为5A。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在脉冲阶段输出的电流值可以根据时间、中止充电的次数或者电池电压回落后的值是动态变化的,总的来说,希望电量越满,脉冲阶段的充电电流越小。恒功阶段的充电电流为脉冲阶段充电电流的1至3倍。
另外,恒功阶段的充电电流大于等于6安培,更进一步的大于等于10安培。
脉冲充电持续的时长取决于第一预设时长,中止充电时长取决于第二预设时长;作为优选,第一预设时长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时长。
需要说明的是,在脉冲阶段如果电压大于第三电压值即在额定电压的基础上进行内阻补偿后的截止电压值。这样能弱化电化学极化的效应带来的影响。
经过实验,对同样的一个18650电芯进行充电,采用3.6A恒流转4.2V恒压的方式进行充电,需要51.2分钟(3070秒)才能使电芯充满。
而采用如上的脉冲充电的方法,如图7a和图7b所示,它们均以15.1W作为恒功充电阶段的充电功率,分别以脉冲恒流方式和脉冲恒功方式充电,如图7a和图7b所示,它们均缩短充电时间。如图7c和图7d所示,同样的采用先超功率后恒功充电的方式也可以大大降低充电时间。
如图7e所示,恒功-脉冲的充电方式同样适用于大功率充电器20,也可以大大降低充电时间。
参照图8和图9所示,充电组合1包括电池包1010和充电器2020,电池包1010包括电池包10外壳11和电芯组12,充电器2020包括:充电器外壳2121、加热部2222、电路板2323、风扇2525、风道2626,其中,电池包外壳1111至少形成用于使电池包10结合至充电器20充电的第一适配部,电池包外壳11至少设有通风孔,用于内外空气流通;电芯组12设置于电池包外壳11内部,用于存储电能;充电器外壳21至少形成有风道2626,风道2626至少有一进风口和一出风口;充电器外壳21内部设置有:电路板2323,利用外接电源给电池包10充电;加热部22,与电路板2323连接,利用外接电源给电池包10加热;风扇24,位于加热部22与电路板23之间,与电路板23连接,其中,电路板23的散热片2525、风扇24、加热部22均位于风道26内。
在低温环境下,需要充电器20对电池包10充电时,由于电池包10内部的电芯组12温度过低,导致充电器20不能给电池包10充电或电池包10不能被充电,此时,常常需要对电池包10加热使电芯组温度升高,一般多采用外部加热的方式给电池包10加热。
参照图9所示,低温环境下充电器20给电池包10充电时,可通过充电器20直接给电池包10加热,通过风道26进风口进入的冷空气依次流经散热片2525和加热部2222,加热热量经风道26出风口输出至电池包10,给电池包10加热。电池包10加热热量除了来自于加热部22加热产生的热量,还可进一步利用电路板23上的各元器件发热经散热片25散出的热量,此种结构方式不仅增加了加热热量来源,使得电池包10能得到较好的加热效果,进而充电器20可以给电池包10充电,同时还有效抑制了电路板23温度的升高,保护电路板23不被损坏。进一步,在风道26内设置风扇24,风扇24位于加热部22和电路板23之间,当充电器20给电池包10加热时,风扇24转动,通过抽取散热片25热量并将加热部22热量吹送至电池包10,给电池包10加热。在抽风和吹风同时作用下,可以进一步提高充电器20对电池包10的加热效率。
参照图10所示,电路板23包括充电模块230、温度检测模块231、电量检测模块232和控制器234,温度检测模块231用于检测电池包10温度;电量检测模块232用于检测电池包10电量,控制器234输入端分别与温度检测模块231块和电量检测模块232连接,接收电池包10的温度和电量信息,并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加热部22和风扇24工作。
充电器20给电池包10充电时,电路板23的充电模块230工作,电量检测模块232检测电池包10电量,控制器234依据输入的电池包10电量判断输出控制信号:当电池包10电量小于等于电量阈值时,输出加热信号至加热部2222使得加热部22加热;当电池包10电量大于电量阈值时,输出控制信号至电路板23继续给电池包10充电。温度检测模块231检测电池包10温度,控制器234依据输入的电池包10温度判断输出控制信号:当电池包10温度小于温度阈值时,输出加热信号至加热部22使加热部22加热;当电池包10温度大于温度阈值时,输出停止信号至加热部22使加热部22停止加热,进一步,输出反转信号至风扇24,使得风扇24反转,抽送热量经风道26散热,可加速电池包10的冷却效果。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靠近电路板23的充电器20外壳侧设置多个风道26进风口,使得更多的外部空气经进风口进入,并依次快速流经散热片25和加热部22后经出风口将热气流导向至电池包10,加速电池包10的加热效果。
作为可能的实施方式,加热部22为加热丝、电热管、热敏电阻等具有加热功能的电热元件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控制器234亦可单独设置于充电器20外壳内。温度检测模块231和电量检测模块232也可设置于电池包10内。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一种充电器20包括:充电器外壳21、加热部22、电路板23、风扇25、风道26,其中,电池包外壳11至少形成用于使电池包10结合至充电器20充电的第一适配部,电池包外壳11至少设有通风孔,用于内外空气流通;电芯组12设置于电池包外壳12内部,用于存储电能;充电器外壳21至少形成有风道26,风道26至少有一进风口和一出风口;充电器外壳21内部设置有:电路板23,利用外接电源给电池包10充电;加热部22,与电路板23连接,利用外接电源给电池包10加热;风扇24,位于加热部22与电路板23之间,与电路板23连接,其中,电路板23的散热片25、风扇24、加热部22均位于风道26内。
参照图11所示,一种充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1.电池包充电;
S112.电量检测模块检测电池包电量Q;
S113.判断电池包电量Q是否小于电量阈值;若电池包电量小于电量阈值,则转至S114,否则转至S111;
S114.给电池包充电同时加热电池包;
S115.温度检测模块检测电池包温度T;
S116.判断电池包温度T是否大于温度阈值;若电池包温度大于温度阈值,则转至S117;否则转至S111;
S117.停止加热电池包,和/或驱动风扇反转。
该充电方法尤其适用于低温环境,能够有效提高电池包在低温环境下的充电效率。在前述的恒定阶段与脉冲阶段充电之前给给电池包加热。
具体而言,电路板23连接外接电源,耦合于电路板23的充电模块230给电池包10充电,电量检测模块232检测电池包10的电量,控制器234接收电池包10的电量信息与预存的电量阈值比较并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若电池包电量小于电量阈值,则输出启动信号至加热部22,加热部22开始工作,给电池包10加热;若电池包10电量大于电量阈值,则无启动信号至加热部22,加热部22不工作。随着电池包电量的增加,电池包温度降越来越高,为保证充电安全需要将电池包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温度检测模块231检测电池包10温度,控制器234接收电池包10的温度信息与预设的温度阈值比较并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若电池包10温度大于温度阈值,则输出关闭信号至加热部22,使加热部22停止工作;若电池包10温度小于温度阈值,则分别输出控制信号至加热部22和电路板23,在给电池包10充电的同时加热电池包10,提高电池包10充电效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电池包10电量小于电量阈值时,控制器234可同时输出控制命令至加热部22和风扇24,通过驱动风扇24的正转将加热部22加热产生的热量抽至电池包10,加快加热速度,提高电池包10充电效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电池包10温度大于温度阈值时,控制器234同时输出控制命令至加热部22和风扇24,加热部22停止加热,通过驱动风扇24的反转将热量抽出电池包10,加快散热速度,提高降温效率。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