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装置,特别是涉及在超声波诊断装置中将探头与装置主体连接起来的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医疗领域中,利用超声波的超声波诊断装置被广泛使用。通常,超声波诊断装置具有接收及发送超声波的超声波探测器(超声波探头)及诊断装置主体(框体)。
超声波诊断装置向诊断对象发送由设置在超声波探头中的振荡器产生的超声波,通过超声波探头接收反射波,并在超声波诊断装置主体中对该接收到的反射波信号进行电处理。由此,超声波诊断装置生成超声波图像。
另外,此类超声波诊断装置通常具备多个超声波探头,根据诊断对象选择该超声波探头。因此,超声波诊断装置通常具备切换所使用的超声波探头的切换单元。目前,一般的超声波诊断装置的上述切换单元是通过安装在基板上的继电器电路来实现的。
但是,上述继电器电路需要根据设置在超声波探头中的振荡器的数量来设置,因此存在基板较大的问题。因此可能妨碍超声波诊断装置的小型化。另外,对具备继电器电路的基板进行的多层化还引起了基板价格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课题,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连接超声波探头与诊断装置主体的探头连接器上设置切换ON/OFF的开关单元。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探头连接器通过驱动电机使电极移动来连接或断开电极,从而进行ON/OFF的切换。由此,无需在超声波诊断装置中设置继电器电路,从而能够实现超声波诊断装置的小型化、低成本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公报“实开平6-38919号公报(1994年5月24日公开)”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概要)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探头连接器中,设置在探头侧的电极及设置在框体侧的电极形成为与其各自的电极保持部垂直。另外,驱动电机使电极沿着电极保持部上形成着电极的面平行移动。因此,无法高密度地安装电极,存在着探头连接器自身形状大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进行的,本发明的目的是能够在连接器内部实现ON/OFF的切换,同时通过高密度地安装电极来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
(用以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具备:第一连接器,其具有多个第一电极;第二连接器,其具有多个第二电极;以及驱动部,其使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及所述多个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相互对置的方向平行地移动,从而对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间的接触/非接触进行切换。
根据上述方案,能够通过使多个第一电极及多个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方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互对置的方向平行地移动,从而对多个第一电极与多个第二电极间的接触/非接触进行切换。因此,即使高密度地安装多个第一电极及多个第二电极,同一方的电极彼此间也不会发生接触。由此,能够实现电极的高密度安装及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
并且,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及所述多个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方分别具有施力部件,在进行所述接触时,所述施力部件沿着上述相互对置的方向,对具备所述施力部件的电极施力。
根据上述方案,将多个电极安装在基板上时,即使各电极在基板上的高度因该电极而各自不同,施力部件也能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接触时进行压缩。由此,电极彼此间以基本恒定的力进行接触,从而能够切实地进行所有电极的连接。因此,电极的安装更容易。
并且,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分别为与上述相互对置的方向平行的针状体。
根据上述方案,多个第一电极分别为针状体,所以能够高密度地安装电极。因此,能够实现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
并且,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分别为与上述相互对置的方向平行的针状体,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分别具有: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接触的接触部、当从所述接触部观察时位于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反向的一侧的基部、以及作为所述施力部件的弹簧,所述弹簧配置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基部之间。
根据上述方案,弹簧配置在针状的第一电极的接触部与基部之间,所以接触部与第二电极接触时,弹簧可压缩。因此,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以恒定的压力进行连接。因此,能够切实地进行电极彼此间的连接。
并且,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及所述第二连接器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对所述接触进行引导的引导部。
根据上述方案,由于具备了引导部,所以能够防止同一方的电极彼此接触,并且能够防止电极与异物的接触。另外,进行接触时,多个电极分别被引导部引导而并与对应的电极接触,因此也能够防止与对应电极以外的电极误接触。
并且,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所述驱动部使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移动,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作为所述引导部的凹部,所述多个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凹部的底部。
根据上述方案,操作连接器装置时,操作者可以在不接触电极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由此,能够提高连接器装置的寿命。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在连接器装置内部实现ON/OFF的切换,同时能实现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标记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切换式连接器的外观斜视图。
图2是从下方观察图1所示的切换式连接器所具备的探头侧连接器的斜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探头侧连接器的分解斜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多个探针中的1个探针的斜视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切换式连接器所具备的框体侧连接器的斜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框体侧连接器的分解斜视图。
图7示出通过图5所示框体侧连接器所具备的电机的驱动而实现的离合器板与离合器接头的嵌合,(a)是由滚花螺丝进行连接前的状态,(b)是由滚花螺丝进行了连接后的状态,(c)是电机驱动时的状态,(d)是离合器板与离合器接头的嵌合完成后的状态。
图8示出探针与电极片之间的接触,(a)是接触前的状态,(b)是接触时的状态,(c)是接触后电机进一步正向旋转后的状态。
图9是示出图8的(a)中探针与电极罩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局部斜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切换式连接器(连接器装置)
10 探头侧连接器(第一连接器)
15 探针(第一电极)
16 第一片状部(基部)
20 第二片状部(接触部)
24 探针弹簧(施力部件)
40 探针罩
70 框体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
75 电机(驱动部)
85 电极罩(引导部)
86 电极孔(凹部)
91 电极片(第二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切换式连接器的构成)
图1是连接超声波诊断装置的框体与超声波探头的本发明的切换式连接器(连接器装置)1的外观斜视图。如图1所示,切换式连接器1具有用以与超声波探头连接的探头侧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及用以与框体连接的框体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70。探头侧连接器10与框体侧连接器70彼此相对设置。并且,通过切换式连接器1能够将超声波诊断装置的框体与超声波探头电连接起来。另外,通过探头侧连接器10所具备的滚花螺丝11,探头侧连接器10及框体侧连接器70可彼此装卸。
以下为便于说明,以从探头侧连接器10观察框体侧连接器70时的方向为下方,以从框体侧连接器70观察的探头侧连接器10时的方向为上方。另外,以从上方俯视切换式连接器1时的长边方向为左右方向。
以下,对探头侧连接器10及框体侧连接器70的构成分别进行说明。
(探头侧连接器的构成)
图2是从下方观察探头侧连接器10的斜视图,图3是探头侧连接器10的分解斜视图。如图2及图3所示,探头侧连接器10具有滚花螺丝11、探头侧外壳45、驱动轴固定环61、驱动罩34、探针基板30、探针固定板25、多个探针(第一电极)15(图2及图3中只示出一部分,以下的图中也同样只示出一部分)、探针罩40、复位弹簧51、弹簧阻板50、驱动轴55、离合器弹簧69及离合器板65。
多个探针15是将超声波诊断装置的框体与超声波探头电连接的针状的电极部件。图4是图3所示的多个探针15中的1个探针的斜视图。如图4所示,多个探针15分别具有第一片状部(基部)16、第二片状部(接触部)20及探针弹簧(施力部件)24。
第一片状部16具有向下端分叉的长度不同的两个分枝,分叉的其中一个分枝与另一个分枝彼此的长度不同。分叉的两个分枝中较短的分枝的下端形成着卡止部17。第二片状部20上形成着从中央部向上端延伸的长孔21。各第一片状部16上形成着具有向下的壁面的探针弹簧支撑部18。各第二片状部20上形成着具有向上的壁面的探针弹簧支撑部22。另外,第一片状部16上形成着比探针弹簧支撑部18更靠上的、具有向上的壁面的抵接部19。第二片状部20上也同样形成着比探针弹簧支撑部22更靠下的、具有向下的壁面的抵接部23。
第一片状部16与第二片状部20以彼此成90°夹角的方式连接,以使第一片状部16的卡止部17与第二片状部20的长孔21的上侧顶端内壁能够相互卡住。另外,彼此相对的探针弹簧支撑部18与22之间配置着处于压缩状态的探针弹簧24。由此,多个探针15上受到沿着上下方向施力,从而第一片状部16的卡止部17与第二片状部2的长孔21相互卡住。另外,探针15受到与探针弹簧24的复位力(施力)反向的压缩时,该卡住状态消失。由此,探针15可沿上下方向收缩。在此,即使该卡住状态消失,第一片状部16与第二片状部20之间也是彼此电连接的,因此探针15即使在压缩状态下也能够通电。
探针固定板25是以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部件,中央形成着沿厚度方向延伸的孔部26。在孔部26的左右侧,与多个探针15对应地各自形成着多个具有与探针15的第一片状部16的上端基本相等的直经的探针孔27。探针15能以第一片状部16的抵接部19与探针固定板25的底面抵接的方式,插通探针孔27的内部探针固定板。
探针基板30是以不遮挡探针固定板25的孔部26且与探针固定板25的顶面抵接的方式设置在孔部26左右的1对板状部件,其与从探针固定板25的探针孔27伸出的多个探针15分别电连接。
驱动罩34具备圆筒部35及凸缘部38。圆筒部35是具有与探针固定板25的孔部26的内径对应的外径的圆筒部件。圆筒部35具有第一圆筒部(图中未示出)、以及形成得比第一圆筒部靠上且具有比第一圆筒部内径小的内径的第二圆筒部(图中未示出)。第二圆筒部内侧形成着内螺纹。另外,圆筒部35的上端形成着大体上为正方形的凸缘部38。
驱动罩34的圆筒部35以凸缘部38与探针固定板25抵接的方式,插通探针固定板25的孔部26。另外,凸缘部38上形成着螺丝孔。可通过螺丝将凸缘部38与探针固定板25固定,从而以探针固定板25与驱动罩34成为一体的方式以进行驱动。
探针罩40是用于对多个探针15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大体上为立方体状的部件。探针罩40中形成着复位弹簧保持孔41、探针保持孔42及驱动罩保持孔43。
驱动罩保持孔43是在探针罩40的中心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的圆筒状的孔。驱动罩保持孔43的内径与驱动罩34的圆筒部35的外径基本相等。向下方延伸的圆筒部35从探针固定板25的孔部26挿入驱动罩保持孔43中。
探针保持孔42是具有与多个探针15的外径基本相等的内径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孔,分别形成在与多个探针15各自对应的位置。探针保持孔42按照与其相对应的探针15的抵接部23与该探针保持孔42的内侧相抵接的方式来配置,以引导多个探针15的移动。
复位弹簧保持孔41形成得比探针保持孔42的形成区域靠外侧,形成为左右1对。复位弹簧保持孔41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上端形成着以内径相对减小的方式向内侧突出的壁部(图中未示出)。
探头侧外壳45具有底面开放的大体上为立方体的形状,其内侧具有与探针罩40对应的形状。探头侧外壳45的内侧供配置探针罩40。并且,探针固定板25、探针基板30及驱动罩34被保持于探针罩40与探头侧外壳45之间。另外,在探头侧外壳45的上端面中的与探针罩40的复位弹簧保持孔41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着直径比复位弹簧保持孔41小的孔。
滚花螺丝11具有棒状的圆柱部12、以及设置在圆柱部12上端的头部13。如上所述,滚花螺丝11是用于将探头侧连接器10与框体侧连接器70固定的部件。因此,可将滚花螺丝11按以下方式配置:头部13的下端与探头侧外壳45的上端面抵接,并且,圆柱部12穿过形成在探头侧外壳45上的孔及探针罩40的复位弹簧保持孔41并从探头侧外壳45的底面伸出。另外,在比圆柱部12的下端稍靠上的位置形成着环槽14,环状的弹簧阻板50将被配置在环槽14。并且,在比滚花螺丝11的环槽14靠下的位置形成着外螺纹。
复位弹簧51是螺旋弹簧,其以比自然长度短的压缩状态配置于滚花螺丝11的圆柱部12的外围。另外,复位弹簧51的下端被弹簧阻板50支撑,上端被探针罩40的复位弹簧保持孔41内的向内侧突出的壁部支撑。
驱动轴55具有第一轴部56与第二轴部58。第一轴部56为圆柱状,具有与驱动罩34的第二圆筒部的内径基本相等的外径。另外,第一轴部56的外周上形成着外螺纹,该外螺纹的形状与形成在第二圆筒部的内螺纹对应。驱动轴55能与驱动罩34螺合。另外,第一轴部56的上端附近形成着环槽57。驱动轴55可按照使第一轴部56上该环槽57的形成区域从驱动罩34的凸缘部38伸出的方式配置。另外,该环槽57上可配置驱动轴固定环61。
第二轴部58是与第一轴部56同轴地连接在第一轴部56下部的圆筒状的部件。第二轴部58具有比第一轴部56的外径大的外径。因此,第一轴部56与第二轴部58的连接部分形成为台阶状。第二轴部58具有与驱动罩34的第一圆筒部的内径对应的外径。另外,在第二轴部58的外周上的呈轴对称的位置上形成着2个竖槽59。第二轴部58中,竖槽59的上端以上的部位形成着内径相对较小的小径部64(参照图7)。
离合器板65是具有上部66、下部67及垂下部68的板部件。上部66与下部67构成凸字(T字)形。2个垂下部68分别从下部67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向下方延伸。离合器板65配置在驱动轴55的第二轴部58的内侧。另外,离合器板65的下部67的宽度比第二轴部58的内径稍大,因此,下部67及垂下部68的一部分嵌入第二轴部58的竖槽59。
离合器弹簧69是螺旋弹簧。离合器弹簧69以压缩状态配置在离合器板65的上部66的外侧与第二轴部58的内侧之间。离合器弹簧69的上端受第二轴部的小径部64的支撑,下端受离合器板65的下部67的支撑。由此,通过垂下部68的下端的一部分抵接在竖槽59的下端,来保持离合器板65。
(框体侧连接器的构成)
图5是从上方观察框体侧连接器70的斜视图,图6是框体侧连接器70的分解斜视图。如图5及图6所示,框体侧连接器70具备框体侧外壳71、电机(驱动部)75、电机托架78、离合器接头80、电极基板90、电极罩(引导部)85、及多个电极片(第二电极)91(图5及图6中只示出一部分,以下的图中也同样只示出一部分)。
框体侧外壳71具有上端面开放且中空的大体上为立方体的形状。框体侧外壳71在其内侧配置并支撑着电机75、电机托架78、离合器接头80、电极基板90、电极罩85及电极片91。另外,框体侧外壳71的顶面具有与探头侧外壳45的底面对应的形状。在框体侧外壳71的顶面中的与滚花螺丝11对应的位置,具有直径与滚花螺丝11的圆柱部12的外径基本相等的螺丝孔72。通过该螺丝孔72与滚花螺丝11的外螺纹的螺合来固定探头侧连接器10与框体侧连接器70。
电机75是对探针15与电极片91的接触/非接触进行切换的部件,具有大体上为圆柱状的旋转轴76及基体部77。电机托架78是固定电机75的部件。电机托架78从上方覆盖电机75的基体部77,并通过螺丝被固定在框体侧外壳71上。控制基板79是对电机75的驱动进行控制的基板。电机75根据从控制基板79接收到的信号使旋转轴76旋转。
离合器接头80大体上为圆柱状的部件。离合器接头80被安装在电机75的旋转轴上,根据电机75的驱动,与旋转轴76一体旋转。离合器接头80具有与驱动轴55的第二轴部58的内径基本相等的外径。离合器接头80的顶端的外周形成着分别间隔90°的4个切口81。该切口81具有与离合器板65的垂下部68对应的形状。
电极罩85大体上为立方体状,电极罩85上与探针15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着多个凹状的电极孔(凹部)86。另外。电极罩85上与电机75及离合器接头80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着中空部87。该中空部87的内侧用来配置电机75的旋转轴76及离合器接头80。
电极基板90的顶面配置为与电极罩85的底面抵接,与探针基板30同样,电极基板90以不遮挡电极罩85的中空部87的方式在中空部87的左右设置成1对。
电极片91分别配置在电极罩85的电极孔86的内侧底部,且各自与对应的电极基板90连接。通过电极片91与探针15的接触,切换式连接器1的探头侧连接器10与框体侧连接器70得以相互电连接。
(关于探头侧连接器与框体侧连接器的连接)
以下,对探头侧连接器10与框体侧连接器70间的连接、以及电极片91与探针15的接触进行说明。
探头侧连接器10与框体侧连接器70间的连接包括2个连接结构:通过滚花螺丝11进行的连接、通过离合器板65与离合器接头80的嵌合进行的连接。
通过滚花螺丝11进行的连接是将滚花螺丝11与框体侧外壳71的螺丝孔72螺合。以此将探头侧外壳45与框体侧外壳71相互固定。
接着,对通过离合器板65与离合器接头80的嵌合进行的连接进行说明。
图7示出通过电机75的驱动而实现的离合器板65与离合器接头80的嵌合。图7的(a)是由滚花螺丝11进行连接前的状态,图7的(b)是由滚花螺丝11进行了连接后的状态。图7的(c)是电机75驱动时的状态,图7的(d)是离合器板65与离合器接头80的嵌合完成后的状态。
如图7的(a)所示,在由滚花螺丝11进行连接前的状态下,离合器弹簧69对离合器板65向下方施力。因此,离合器板65的垂下部68与驱动轴55的第二轴部58的竖槽59抵接。
如图7的(b)所示,当由滚花螺丝11完成了连接时,离合器接头80配置在第二轴部58的内侧。与此同时,离合器板65被离合器接头80向上方推抬,于是离合器弹簧69进一步被压缩。
如图7的(c)所示,电机75驱动时,电机75的旋转轴76开始旋转,离合器接头80也与旋转轴76一体地向图7的(c)的箭头所示的方向开始旋转。电机75的旋转轴76旋转一定的角度后,离合器接头80的切口81便会与离合器板65的垂下部68相互嵌合(图7的(d))。由此,电机75的驱动(旋转)经由离合器接头80与离合器板65传达到驱动轴55。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电机75的旋转轴76向图7的(c)的箭头所示方向的驱动称为正向旋转,将旋转轴76向相反方向的驱动称为逆向旋转。
在离合器接头80的切口81与离合器板65的垂下部68嵌合的状态下,电机75的旋转轴76进一步正向旋转时,离合器接头80、离合器板65及驱动轴55会与旋转轴76一体地旋转。由于驱动轴55的第一轴部56与驱动罩34的第二圆筒部为相互螺合状态,因此,驱动轴55正向旋转时,驱动罩34会向下方移动。因此,与驱动罩34一体运动的探针基板30、探针固定板25、探针15及探针罩40也向下方移动。随着探针罩40的移动,复位弹簧51被压缩。
图8示出探针15与电极片91的接触,图8的(a)是接触前的状态,图8的(b)是接触时的状态,图8的(c)是接触后旋转轴76进一步正向旋转后的状态。
图8的(a)示出在探针15与电极片91接触前的状态下,探针15与电极片91的位置关系。离合器接头80的切口81与离合器板65的垂下部68嵌合后,如图8的(a)所示,探针15与电极片91间存在规定的距离,两者互相分离。
旋转轴76在离合器接头80的切口81与离合器板65的垂下部68嵌合的状态下进一步正向旋转时,多个探针15分别向电极罩85的电极孔86内前进,从而被引入电极孔86。由此,探针15与电极片91接触(图8的(b))。
旋转轴76在图8的(b)所示的状态下进一步正向旋转时,探针固定板25及探针罩40进一步向下方向移动,于是探针15的第一片状部16被向下方向按压(图8的(c))。由此,探针弹簧24被压缩,由于探针弹簧24的施力,探针15的第二片状部20以规定的压力与电极片91接触。
另外,若在图8的(c)所示的状态下使电机75的旋转轴76逆向旋转,则产生与上述相反的动作。即,由于旋转轴76的逆向旋转,探针固定板25及探针罩40向上方移动,于是探针15与电极片91的接触消失。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切换式连接器1能够通过使电机75的旋转轴76正向旋转或逆向旋转,在连接器内部进行ON/OFF的切换。
图9是示出图8的(a)中探针15与电极罩85间的位置关系的局部斜视图。
在此,将多个探针15安装在探针基板30上时,难以将多个探针15的高度(第二片状部20的头端位置)对齐且使它们的倾斜度一致。但是,如图8及图9所示,在电极罩85上的与多个探针15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着电极孔86。因此,如上所述,电机75驱动时,探针15被引导至电极孔86并与电极片91接触。由此,即使多个探针15的倾斜度有些不一致,也由于各探针15被引导至电极孔86而能够与对应的电极片91切实地接触。另外,探针15与电极片91接触后,探针15会被进一步按压,于是探针弹簧24被压缩,从而探针15的长度变短。因此,即使安装时多个探针15的高度有些不同或倾斜度有些不一致,也能够与对应的电极片91切实地接触。因此,多个探针15的安装容易。
另外,由于设置了电极孔86,所以电极片91不露在框体侧外壳71顶面的外面。因此,在操作切换式连接器1时,操作者不会接触电极片91。并且,由于设置了电极孔86,所以能够抑制电极片91与异物的接触。由此,能够防止电极片91的劣化,延长切换式连接器1的寿命。
另外,由于设置了电极孔86来将电极片91个别配置,所以能够防止电极片91彼此间的接触或者探针15彼此间的接触。由此,能够提高电极片91及探针15的安装密度,实现切换式连接器1的小型化。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方案中,电机75设置在框体侧连接器70中且电机75驱动时通过驱动轴使探针15移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电机75也可设置在探头侧连接器10中,也可采用使电极片91移动的方案。另外,还可采用使探针15与电极片91两者均移动的方案。
进而,还可采用以下的方案:框体侧连接器70具备探针15,探头侧连接器10具备电极孔86与电极片91。
本发明不限定为上述各实施方式,可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进行各种变更,将不同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进行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将超声波诊断装置中的探头与装置主体连接起来的连接器装置。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一连接器,其具有多个第一电极;
第二连接器,其具有多个第二电极;以及
驱动部,其使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及所述多个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相互对置的方向平行地移动,从而对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间的接触/非接触进行切换,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及所述多个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方分别具有施力部件,
在进行所述接触时,所述施力部件沿着所述相互对置的方向,对具备所述施力部件的电极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分别为与所述相会对置的方向平行的针状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分别为与所述相互对置的方向平行的针状体,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分别具有:用以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接触的接触部、当从所述接触部观察时位于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反方向的一侧的基部、以及作为所述施力部件的弹簧,
所述弹簧配置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基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及所述第二连接器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对所述接触进行引导的引导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使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移动,
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作为所述引导部的凹部,所述多个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凹部的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