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技术,如本申请的图30所示,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将具有与电池侧连接的输入端子100和标签状的输出端子101的汇流条102以不能拔出的状态收容在盒103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设有将汇流条102从正反两面夹住的树脂模部104,使设于树脂模部104的左右面的突起105弹性地卡定在设于盒103的左右壁面的锁止片106。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5886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具有触头和外壳的电连接器有如下的问题。即,如果将触头固定在例如电池等固定物,则在外力作用于外壳时,有外壳从触头脱落的情况。当在将触头插入并安装在外壳时的插入方向上所述外力发生作用时,上述的脱落问题变得更加显著。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由于外力作用在电连接器的外壳而外壳从触头脱落导致失去电线与连接对象物的电连接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观点,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通过安装于连接对象物并与安装于电线的对接连接器嵌合,从而将所述电线电连接于所述连接对象物,其中,所述电连接器具有:触头;以及外壳,其被安装于所述触头,所述触头具有:第1触头部,其为平板状并能够被固定于所述连接对象物;以及第2触头部,其为平板状并能够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接触,所述外壳具有:外壳主体,其在将所述对接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电连接器的嵌合方向的相反方向即拔出方向上被所述第2触头部插入;以及触头锁,其被安装在所述外壳主体,所述触头锁具有:第1锁定面,其朝向所述嵌合方向;以及第2锁定面,其朝向所述拔出方向,所述外壳主体具有朝向所述拔出方向的外壳锁定面,所述触头具有朝向所述嵌合方向的触头锁定面,当通过在与所述拔出方向实质上正交的方向上将所述触头锁插入到所述外壳主体而将所述触头锁安装在所述外壳主体时,所述第1锁定面与所述外壳锁定面相向,所述第2锁定面与所述触头锁定面相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由于外力作用在电连接器的外壳而外壳从触头脱落导致失去电线与连接对象物的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插座连接器嵌合于插头连接器前的状态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2是表示使插座连接器嵌合于插头连接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3是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4是插头连接器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5是插头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说明图。(第1实施方式)
图6是插头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说明图。(第1实施方式)
图7是插头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说明图。(第1实施方式)
图8是插头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说明图。(第1实施方式)
图9是插头外壳主体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10是插头外壳主体的局部缺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11是图10的A部分放大图。(第1实施方式)
图12是插头外壳主体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局部缺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13是插头触头锁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14是插头触头锁的局部缺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15是插头触头锁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16是插头触头锁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17是插头触头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18是插头触头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19是插头连接器的局部缺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20是图19的B部分放大图。(第1实施方式)
图21是插头连接器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局部缺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22是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23是插座连接器的局部缺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24是使插头连接器嵌合于插座连接器的状态的局部缺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25是插头触头的立体图。(第2实施方式)
图26是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第2实施方式)
图27是表示将插头连接器安装在电池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第2实施方式)
图28是插头触头的立体图。(第3实施方式)
图29是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第3实施方式)
图30是相当于专利文献1的图1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24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图1、图2示出使用连接器组装体1将电线2连接于电池单元3(连接对象物)的情况。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单元3为大致长方体并具有上表面3A和一对侧面3B。在上表面3A配置有一对外部端子4。
连接器组装体1由安装在电池单元3的外部端子4的插头连接器5(电连接器)和安装于电线2的插座连接器6(对接连接器)所构成。而且,如图2所示,通过使插座连接器6嵌合于插头连接器5从而电线2电连接于电池单元3的外部端子4。
如图1所示,插头连接器5具有插头触头7(触头)和安装于插头触头7的插头外壳8(外壳)。当将插头触头7安装在电池单元3的外部端子4时,插头外壳8与电池单元3的侧面3B相向。
在此,参照图1、图2,定义“连接器插拔方向(第1方向)”、“电池相向方向(第2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第3方向)”。连接器插拔方向、电池相向方向及连接器宽度方向互相正交。连接器插拔方向是相对于插头连接器5将插座连接器6插拔的方向。连接器插拔方向具有连接器嵌合方向(嵌合方向)和连接器拔出方向(拔出方向)。连接器嵌合方向是相对于插头连接器5使插座连接器6嵌合的方向。连接器拔出方向是从插头连接器5将插座连接器6拔出的方向。电池相向方向是插头连接器5的插头外壳8与电池单元3的侧面3B相向的方向。电池相向方向具有接近电池方向和离开电池方向。接近电池方向是从插头连接器5的插头外壳8观察电池单元3的侧面3B的方向。离开电池方向是从电池单元3的侧面3B观察插头连接器5的插头外壳8的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是相对于连接器插拔方向及电池相向方向正交的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具有连接器宽度中央方向(内方向)和连接器宽度反中央方向(外方向)。连接器宽度中央方向是向插头连接器5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中央接近的方向。连接器宽度反中央方向是从插头连接器5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中央离开的方向。
虽然在图1、图2中描绘有2个连接器组装体1,但2个连接器组装体1具有相同结构。因此,以下只对一个连接器组装体1进行说明,省略对另一个连接器组装体1的说明。
(插头连接器5)
在图3、图4中描绘有从不同方向观察的插头连接器5。如上所述,插头连接器5具有插头触头7和插头外壳8。插头外壳8具有插头外壳主体9和安装于插头外壳主体9的插头触头锁10(触头锁)。而且,如图5~图8所示,通过将插头触头7插入到插头外壳主体9,将插头触头锁10安装在插头外壳主体9,从而插头触头7被固定在插头外壳主体9。
(插头外壳主体9)
参照图9~图12来说明插头外壳主体9。在图9中示出插头外壳主体9的立体图。在图10~图12中示出插头外壳主体9的局部缺口立体图。如图9所示,插头外壳主体9具有基板15、嵌合部16、以及插头触头锁收容部17。
如图9、图12所示,基板15是平板状的部分。在基板15形成有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将基板15贯穿的触头插入孔18。
如图9、图12所示,嵌合部16具有外侧罩19和内侧罩20。在图12中,为了说明内侧罩20,以将外侧罩19切除的状态描绘有插头外壳主体9。如图9所示,外侧罩19形成为从基板15向连接器拔出方向方筒状地突出。外侧罩19具有在电池相向方向上相向的一对大侧壁19A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向的一对小侧壁19B。在各小侧壁19B形成有爪嵌合面19C。如图12所示,内侧罩20在外侧罩19的内侧从基板15向连接器拔出方向突出地形成。内侧罩20形成与基板15的触头插入孔18连通的触头收容空间21。内侧罩20由将触头收容空间21包围的多个梁22构成。
如图10所示,插头触头锁收容部17从基板15向连接器嵌合方向突出地形成。插头触头锁收容部17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向的一对锁定保持壁部25和比触头插入孔18距电池单元3配置得更远的锁定抵接壁部26。在各锁定保持壁部25的连接器宽度中央方向侧的壁面25A形成有在电池相向方向上延伸的插入槽27。即,如图11所示,各锁定保持壁部25具有划分插入槽27的连接器宽度反中央方向的槽侧面27A和划分插入槽27的连接器嵌合方向的槽顶27B(外壳锁定面)。此外,各锁定保持壁部25具有从槽侧面27A向连接器宽度反中央方向延伸的卡扣孔27C和划分卡扣孔27C的接近电池方向的卡扣面27D。如图10所示,锁定抵接壁部26具有板厚度方向与电池相向方向相同的抵接壁部主体26A和从抵接壁部主体26A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中央向接近电池方向突出的抵接壁部突出部26B。
(插头触头锁10)
接着,参照图13~图16来说明插头触头锁10。在图13、图15及图16中描绘有从不同角度观察的插头触头锁10。在图14中示出插头触头锁10的局部缺口立体图。
如图13~图16所示,插头触头锁10具有触头保持部30和一对插入部31。
如图13所示,触头保持部30是在电池相向方向上方筒状地延伸的部分。如图14所示,触头保持部30具有在电池相向方向上贯穿的触头贯穿孔32。如图13~图15所示,触头保持部30具有朝向连接器嵌合方向的上表面30A、朝向连接器拔出方向的下表面30B(第2锁定面)、以及朝向连接器宽度反中央方向的一对侧面30C。如图16所示,在触头保持部30的离开电池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贯穿的缺口35。
如图13所示,各插入部31从触头保持部30的各侧面30C的下部向连接器宽度反中央方向突出地形成。在电池相向方向上细长地形成有各插入部31。详细而言,各插入部31具有一对保持突出部36(突出部)、锁定梁37(梁)、以及爪38。各插入部31所具有的一对保持突出部36是从触头保持部30的侧面30C向连接器宽度反中央方向突出的部分。各插入部31所具有的一对保持突出部36在电池相向方向上相互分离配置。各保持突出部36具有朝向连接器嵌合方向的突起上表面36A(第1锁定面)。锁定梁37是由在一对保持突出部36中距电池单元3远的保持突出部36支承的悬臂梁并在接近电池方向上延伸。爪38从锁定梁37的自由端向连接器宽度反中央方向突出地形成。
(插头触头7)
在图17、图18中描绘有从不同方向观察的插头触头7。如图17、图18所示,插头触头7是将具有约3mm的厚度的金属板折弯而形成的。插头触头7具有平板状的电池固定部40(第1触头部)、平板状的接触部41(第2触头部)、以及连结部42。
电池固定部40的板厚度方向与连接器插拔方向相同。电池固定部40在电池相向方向上延伸。在电池固定部40的接近电池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螺栓紧固用的固定孔43。接触部41的板厚度方向与电池相向方向相同。接触部41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延伸。连结部42是将电池固定部40和接触部41连结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固定部40的板厚度方向与接触部41的板厚度方向成大致直角,因此,插头触头7形成为L字型。此外,如图18所示,接触部4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41W比连结部42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42W大。因此,接触部41具有朝向连接器嵌合方向的一对触头锁定面44。一对触头锁定面4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以夹着连结部42的方式配置。
接着,说明插头连接器5的组装过程。
首先,如图5、图6所示,将插头触头7插入到插头外壳主体9。将插头触头7插入到插头外壳主体9的方向与连接器拔出方向相同。具体而言,将插头触头7的接触部41插入到插头外壳主体9的基板15的触头插入孔18。
接着,如图6~图8所示,将插头触头锁10安装在插头外壳主体9。将插头触头锁10安装在插头外壳主体9的方向与离开电池方向相同。具体而言,如图5~图8所示,一边使插头触头7的电池固定部40插入到插头触头锁10的触头保持部30的触头贯穿孔32,一边将插头触头锁10的一对插入部31插入到插头外壳主体9的插头触头锁收容部17的一对插入槽27。于是,如图19、图20所示,插头触头锁10的一对插入部31的爪38卡扣在一对锁定保持壁部25的卡扣面27D,从而禁止了插头触头锁10从插头外壳主体9的拔出。此外,如图19所示,触头保持部30与锁定抵接壁部26的抵接壁部主体26A抵接,从而禁止了插头触头锁10向离开电池方向的进一步插入。
这样,当组装插头连接器5时,第1,图18所示的各触头锁定面44和图15所示的触头保持部30的下表面30B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相向。第2,图13所示的各插入部31的一对突起上表面36A和图11所示的槽顶27B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相向。由此,禁止了插头触头7相对于插头外壳8向连接器嵌合方向相对地移动。换而言之,禁止了插头外壳8相对于插头触头7向连接器拔出方向相对地移动。
在图21中示出插头触头7的接触部41被收容在内侧罩20的情况。由于内侧罩20由多个梁22构成,所以接触部41在被收容在内侧罩20的状态下局部暴露在外部。
(插座连接器6)
接着,参照图22、图23来说明插座连接器6。在图22、图23中示出了安装于电线2的插座连接器6。
如图22、图23所示,插座连接器6具有插座触头50和收容插座触头50的插座外壳51。
如图23所示,插座触头50具有对电线2的导体2A压接的压接部52、8个弹性片53、以及支承8个弹性片53的弹性片支承部54。
如图22所示,插座外壳51形成为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方筒状地延伸。插座外壳51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向的一对侧壁55。在各侧壁55设有由侧壁55支承两端的梁56和从梁56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向连接器宽度反中央方向突出的嵌合爪57。
接着,说明连接器组装体1的使用方法。
首先,利用图17所示的电池固定部40的固定孔43将插头连接器5的插头触头7螺栓紧固在图1所示的外部端子4。
接着,如图1、图2所示,使插座连接器6嵌合于插头连接器5。于是,如图24所示,插座触头50的8个弹性片53与插头触头7的接触部41接触,因此,电线2的导体2A电连接于电池单元3的外部端子4。
此外,图22所示的一对嵌合爪57卡扣于图9所示的一对爪嵌合面19C,从而禁止了插座连接器6从插头连接器5的意外拔出。
为了从插头连接器5将插座连接器6拔出,使图22的梁56向连接器宽度中央方向弯曲,解除一对嵌合爪57与图9所示的一对爪嵌合面19C的卡扣,使插座连接器6向连接器拔出方向拉下即可。
以上,说明了第1实施方式。上述第1实施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插头连接器5(电连接器)通过被安装于电池单元3(连接对象物)并与安装于电线2的插座连接器6(对接连接器)嵌合,从而将电线2电连接于电池单元3。插头连接器5具有插头触头7(触头)和安装于插头触头7的插头外壳8。插头触头7具有可以固定于电池单元3的外部端子4的平板状的电池固定部40(第1触头部)和可以与插座连接器6的插座触头50接触的平板状的接触部41(第2触头部)。插头外壳8具有在连接器拔出方向(拔出方向)上插入有接触部41的插头外壳主体9(外壳主体)和安装于插头外壳主体9的插头触头锁10(触头锁)。插头触头锁10具有朝向连接器嵌合方向(嵌合方向)的突起上表面36A(第1锁定面)和朝向连接器拔出方向的下表面30B(第2锁定面)。插头外壳主体9具有朝向连接器拔出方向的槽顶27B(外壳锁定面)。插头触头7具有朝向连接器嵌合方向的触头锁定面44。当在离开电池方向上将插头触头锁10插入到插头外壳主体9并安装在插头外壳主体9时,突起上表面36A与槽顶27B相向,下表面30B与触头锁定面44相向。详细而言,当通过在离开电池方向上将插头触头锁10插入到插头外壳主体9而将插头触头锁10安装在插头外壳主体9时,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突起上表面36A与槽顶27B可接触地相向,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下表面30B与触头锁定面44可接触地相向。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将插头触头7可靠地固定在插头外壳主体9。因此,能够防止由于电线2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被拉拽等、连接器拔出方向的外力作用在插头外壳主体9而插头外壳8从触头7脱落导致失去电线2与电池电源3的电连接。
(2)此外,插头外壳8构成为当插头触头锁10从插头外壳主体9拔出时、插头触头锁10向电池单元3接近。根据以上结构,在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插头触头锁10要从插头外壳主体9脱离时,插头触头锁10向电池单元3接近,因此,插头触头锁10与电池单元3接触,可能避免插头触头锁10从插头外壳主体9完全脱落的情况。
(3)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触头7形成为电池固定部40的板厚度方向与接触部41的板厚度方向成大致直角的L字型。
(5)插头外壳8具有插头触头7可以贯穿并朝向电池单元3开口的触头贯穿孔32(第1开口)和插头触头7可以贯穿并在连接器嵌合方向开口的触头贯穿孔58(第2开口,参照图8)。另外,触头贯穿孔58作为在电池相向方向上的插头外壳主体9和插头触头锁10之间的间隙而形成。根据以上的结构,实现了可以对应于电池固定部40的板厚度方向与接触部41的板厚度方向成大致直角的L字型的插头触头7、电池固定部40的板厚度方向与接触部41的板厚度方向大致平行且电池固定部40和接触部41在电池固定部40的板厚度方向上错开的曲柄型的插头触头、以及电池固定部40和接触部41直线地排列的直线型的插头触头的全部的插头外壳8。
(6)插头外壳主体9具有在电池相向方向(将插头触头锁10插入到插头外壳主体9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的插入槽27。插头触头锁10具有可以收容在插头外壳主体9的插入槽27的插入部31。插头触头锁10的突起上表面36A形成在插入部31。插头外壳主体9的槽顶27B形成在插入槽27。
(7)插入部31具有沿电池相向方向延伸的锁定梁37(梁)和设置在锁定梁37的爪38。插头外壳主体9具有卡扣插入于插入槽27的插入部31的爪38的卡扣面27D。根据以上的结构,因为在将插头触头锁10安装在插头外壳主体9的状态下插入部31的锁定梁37及爪38处于收容在插入槽27内的状态,所以插入部31的锁定梁37及爪38难以破损。
(8)插入部31具有在电池相向方向上将锁定梁37夹着的一对保持突出部36(突出部)。插头触头锁10的突起上表面36A分别形成在插入部31的一对保持突出部36。
(9)锁定梁37是被一对保持突出部36的一个支承的悬臂梁。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25~图27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以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触头7形成为电池固定部40的板厚度方向与接触部41的板厚度方向大致平行且电池固定部40和接触部41在电池固定部40的板厚度方向上错开的曲柄型。
在图26中描绘有将插头外壳8安装在插头触头7的状态。如图25、图26所示,插头触头7的电池固定部40与接触部41相比,在将插头触头锁10向插头外壳主体9插入的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上错开。插头触头7的连结部42贯穿于触头贯穿孔58。
在图27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5安装在电池单元3的外部端子4的情况。如图2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连接器5以外侧罩19的突出方向相对于电池单元3的上表面3A平行的方式被螺栓紧固在电池单元3的外部端子4。根据以上结构,能够使电线2的拉出方向相对于电池单元3的上表面3A平行。
(2)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外壳8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为当插头触头锁10从插头外壳主体9拔出时、插头触头锁10向电池单元3接近。因此,在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插头触头锁10要从插头外壳主体9脱离时,插头触头锁10向电池单元3接近,因此,插头触头锁10与电池单元3接触,可能避免插头触头锁10从插头外壳主体9完全脱落的情况。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8、图29来说明第3实施方式。以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触头7形成为电池固定部40和接触部41直线地排列的直线型。
在图29中描绘有将插头外壳8安装在插头触头7的状态。如图29所示,插头触头7的连结部42贯穿于触头贯穿孔58。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第1~第3实施方式。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插头外壳8具有插头触头7可以贯穿并朝向电池单元3开口的触头贯穿孔32(第1开口)和插头触头7可以贯穿并在连接器嵌合方向上开口的触头贯穿孔58(第2开口,参照图8)。通过该结构,即使如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所示插头触头7的形状完全不同,插头外壳8也都能够无问题地将这些插头触头7收容。
本申请要求以2014年5月30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014-112215为基础的优先权,并在此引入其公开的全部内容。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组装体;
2:电线;
2A:导体;
3:电池单元(连接对象物);
3A:上表面;
3B:侧面;
4:外部端子;
5:插头连接器(电连接器);
6:插座连接器(对接连接器);
7:插头触头(触头);
8:插头外壳;
9:插头外壳主体(外壳主体);
10:插头触头锁(触头锁);
15:基板;
16:嵌合部;
17:插头触头锁收容部;
18:触头插入孔;
19:外侧罩;
19A:大侧壁;
19B:小侧壁;
19C:爪嵌合面;
20:内侧罩;
21:触头收容空间;
22:梁;
25:锁定保持壁部;
25A:壁面;
26:锁定抵接壁部;
26A:抵接壁部主体;
26B:抵接壁部突出部;
27:插入槽;
27A:槽侧面;
27B:槽顶(外壳锁定面);
27C:卡扣孔;
27D:卡扣面;
30:触头保持部;
30A:上表面;
30B:下表面(第2锁定面);
30C:侧面;
31:插入部;
32:触头贯穿孔(第1开口);
33:触头抑制面;
35:缺口;
36:保持突出部(突出部);
36A:突起上表面(第1锁定面);
37:锁定梁(梁);
38:爪;
40:电池固定部(第1触头部);
41:接触部(第2触头部);
41:W尺寸;
42:连结部;
42:W尺寸;
43:固定孔;
44:触头锁定面;
50:插座触头;
51:插座外壳;
52:压接部;
53:弹性片;
54:弹性片支承部;
55:侧壁;
56:梁;
57:嵌合爪;
58:触头贯穿孔(第2开口)。